卷第五 邊議第二十三

類別︰子部 作者︰王符(東漢) 書名︰潛夫論

    【 題解】

    邊議︰關于邊境的議論。文章主要勸皇帝體恤民眾疾苦,援救邊境,而不要被臣下的“私議”所迷惑。

    文章指出,聖明的君主“明于禍福之實”, “察于治亂之情”, 所以不會被“虛論”“華偌”所惑,不會听從“浮游之說”,而是“先盡人情”, “委夫良將”, “倩己之備,無恃于人”,因而“能攻必勝敵,而守必自全”。現在回顧“羌始反時”, “甚易破也”,只是因為太守縣令等不敢抗擊,才使他們得逞,而公卿大臣還說不當興兵救助,這實在是不仁不智的主張。“國以民為基”,民眾處于危險的境地,國家怎能安全?所以皇上應該體恤人民的疾苦,援救邊境。只有邊境安寧了,國內才能安寧。再說,皇帝擁有國家,要傳給子孫萬代,所以必須從長計議。至于群臣,不過是依靠某一個職位謀生而已,所以他們的想法會與君主不同,他們往往只考慮眼前的私利,把有利于個人利益的意見作為國策。因此,君主應該仔細考察他們的主張,獨立地作出決斷,而不能听信公卿的權宜之計、因為怕煩勞民眾而使民眾遭受“滅亡之大禍”。據《 後漢書• 孝安帝紀》 ,羌人反叛在永初元年(公元107 年)。本文說羌人為害“已積十歲炎”。由此可知本文寫于元初三年(公元116 年)。

    【 原文】

    邊議﹝一﹞第二十三

    明于禍福之實者,不可以虛論惑也;察于治亂之情者,不可以華飾移也﹝二﹞。是故不疑之事,聖人不謀﹝三﹞;浮游之說,聖人不听﹝四﹞。何者?計不背見實而更爭言也﹝五﹞。是以明君先盡人情,不獨委夫良將,修己之備,無恃于人﹝六﹞,故能攻必勝敵,而守必自全也。

    ﹝一﹞ ○鐸按︰上篇駁公卿大夫之非議,此則進而責主上之惑邪說矣,故別為篇。

    ﹝二﹞ 韓非子奸劫弒臣篇雲︰“聖人者,審于是非之實,察于治亂之情也。”

    ﹝三﹞ 韓非子內儲說上︰‘惠子曰︰“凡謀者,疑也。疑也者,誠疑以為可者半,以為不可者半。”’

    ﹝四﹞ 禮記緇衣雲︰“大人不倡游言”,鄭注︰‘“游’猶“浮”也,不可用之言也。’ 漢書韓安國傳雲︰“邪臣浮說。”史記甦秦傳雲︰“ 明主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

    ﹝五﹞ 詩小F雲︰“維邇言是爭。 ”漢書灌夫傳︰‘韓安國雲︰“

    譬如賈豎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

    ﹝六﹞ 孫子九變篇雲︰“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羌始反時,計謀未善,黨與未成,人眾未合,兵器未備,或持竹木枝,或空手相附﹝一﹞,草食散亂﹝二﹞,未有都督﹝三﹞,甚易破也。然太守令長,皆奴怯畏●不敢擊﹝四﹞。故令虜遂乘勝上,﹝五﹞破州滅郡,日長炎炎﹝六﹞,殘破三輔,覃及鬼方﹝七﹞。若此已積十歲矣。百姓被害,迄今不止。而痴兒子﹝八﹞,尚雲不當救助,且待天時。用意若此,豈人也哉!

    ﹝一﹞ 王先生雲︰‘“附”疑“搏 ”。’○鐸按︰“附”疑當作“

    拊”。

    ﹝二﹞ “草食”疑當為“草舍”。後漢書馮異傳雲︰“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晨夜草舍。”○俞樾雲︰‘汪說非也。“草食”當為“草創” 。“創”字缺其半,因誤為“食”耳。實邊篇雲︰“前羌始叛,草創新起。”是其明證。’○鐸按︰俞說至確。古書倉、食二字多相亂。墨子七患篇︰“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饑。”今本“倉”訛作“食”,商君書去強篇︰“竟內食口之數。”今本“食”訛作“

    倉”,皆其例。又“草創”已見勸將篇,義詳彼注。

    ﹝三﹞ 漢書敘傳敘西域傳雲︰“昭、宣承業,都護是立,總督城郭,三十有六。”“都督 ”即謂都護總督也。魏志夏侯傳雲︰“使 級蕉  艟映病!逼 笏煲悅佟

    ﹝四﹞ 奴,讀為“駑”。漢書甦建後武傳︰‘李陵曰︰“陵雖駑怯。”’亦見霍光諸葛豐傳。武帝紀︰“天漢三年,匈奴入雁門,太守坐畏□棄市。”閩粵王傳雲︰“東粵王余善發兵距漢,漢使大司農張成、故山州侯齒將屯,不敢擊,卻就便處,皆坐畏懦誅。”畏●、畏□、畏懦義並同。“擊”上當有“討 ”字,見下篇。後漢書西羌傳雲︰“時羌歸附既久,無復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負板案以為J,或執銅鏡以象兵。郡縣畏懦不能制。”本此及實邊篇。

    ﹝五﹞ 史記高祖紀雲︰“秦兵強,常乘勝逐北。”“上”疑“自”之誤。黥布傳雲︰“楚王恃戰勝自。”○鐸按︰“上”謂虜勢騰上,字蓋不誤。

    ﹝六﹞ 吳語︰‘申胥曰︰“日長炎炎。”’韋昭注︰“炎炎,進貌。”

    ﹝七﹞ 詩蕩。

    ﹝八﹞ 說文雲︰“痴,不慧也。,也。●,也。蹋 彰玻 寥趄I。”痴、、● 、獺ⅡI同字。方言雲︰“痴,也。”周禮司刺︰“ 三赦曰蠢愚”,鄭注︰“蠢愚,生而痴童昏者。”漢書息夫躬傳雲︰“左將軍公孫祿、司隸鮑宣,皆外有直項之名,內實不曉政事。”後漢書獨行傳︰‘戴就曰︰“薛安庸。”’

    夫仁者恕己以及人﹝一﹞,智者講功而處事﹝二﹞。今公卿內不傷士民滅沒之痛,外不慮久兵之禍﹝三﹞,各懷一切﹝四﹞,所脫避前﹝五﹞,苟雲不當動兵,而不復知引帝王之綱維﹝六﹞,原禍變之所終也。

    ﹝一﹞ 說文雲︰“恕,仁也。”管子版法解雲︰“取人以己者,度恕而行也。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楚辭離騷雲︰“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漢書晁錯傳雲︰“取人以己,內恕及人。”杜周傳杜欽對策雲︰“克己 就義,恕以及人。”

    ﹝二﹞ 魯語雲︰“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周語雲︰“言智必及事”,韋昭注︰“能處事物為智。”文十八年左傳雲︰“德以處事,事以度功。”禮記文王世子鄭注︰‘“物”猶“事”也。’

    ﹝三﹞ 孫子作戰篇雲︰“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四﹞ 後漢紀和帝永元十三年班超上書曰︰“公卿大夫,咸懷一切,而莫肯遠慮。”後漢書左雄傳雲︰“各懷一切,莫慮長久。”按漢書平帝紀元始元年顏師古注︰“一切者,權時之事,非經常也。猶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 ”

    ﹝五﹞ 句有誤字。續漢書五行志劉昭注載延光四年馬融上書雲︰“

    臣恐受任典牧者,苟脫目前,皆粗圖身一時之權,不顧為國百世之利。”“所脫避前”,意當與“苟脫目前”同。漢紀成帝永始元年王仁上疏雲︰“萬乘之主,當持久長,非一切畢決目前者。”

    ﹝六﹞ 管子禁藏篇雲︰“法令為維綱。”

    易制御寇﹝一﹞,詩美薄伐﹝二﹞,自古有戰,非乃今也﹝三﹞。傳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聖人所以興,亂人所以廢﹝四﹞。”齊桓、晉文、宋襄,衰世諸侯,猶恥天下有相滅而己不能救﹝五﹞,況皇天所命四海主乎?晉、楚大夫,小國之臣,猶恥己之身而有相侵﹝六﹞,況天子三公典世任者乎?公劉仁德,廣被行葦﹝七﹞,況含血之人,己同類乎﹝八﹞?一人吁嗟,王道為虧,況滅沒之民百萬乎?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九﹞。”父母﹝一0﹞之于子也,豈可坐觀其為寇賊之所屠剝﹝一一﹞,立視其為狗豕之所啖食乎﹝一二﹞?

    ﹝一﹞ 易蒙上九︰“利御寇。”盧學士雲︰‘“制”疑“利”。’

    ﹝二﹞ 漢書韋賢傳劉歆議曰︰‘臣聞周室既衰,四夷並侵,獫狁最,于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詩人美而頌之曰︰“薄伐獫狁,至于太原。”’顏師古注︰“小雅六月之詩也。”

    ﹝三﹞ 詩載芟雲︰“匪今斯今,振古如茲。”趙策甦秦說趙王曰︰“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

    ﹝四﹞ 襄廿七年左傳。

    ﹝五﹞ 公羊傳雲︰“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鐸按︰僖二年、十四年。

    ﹝六﹞ 成十六年左傳︰‘欒武子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鐸按︰武子,晉大夫欒書也。

    ﹝七﹞ 孫侍御雲︰‘漢儒相承以行葦為公劉之詩,蓋本三家舊說也。吳越春秋︰“公劉慈仁,行不履生草,運車以避葭葦。”列女傳晉弓工妻曰︰“君聞昔者公劉之行乎?羊牛踐葭葦,惻然為民痛之。”後漢書寇榮傳︰“公劉敦行葦,世稱其仁。”蜀志彭傳︰“體公劉之德,行勿翦之惠。”班彪北征賦︰ “慕公劉之遺德,及行葦之不傷。”並與此同。’○鐸按︰德化篇亦雲︰“公劉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猶感德。”與此篇所說並魯詩義,而齊、韓詩義同。說見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十六。

    ﹝八﹞ 史記律書雲︰“自含血戴角之獸,見犯則校,而況于人?”孟子雲︰“聖人與我同類者。”

    ﹝九﹞ 洪範。

    ﹝一0﹞“父母”二字舊脫,據程本補。○鐸按︰“父母”二字以兩句相連而誤脫。列子仲尼篇雲︰“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非”上脫“ 有母”二字,例與此同。參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六。

    ﹝一一﹞漢書王莽傳雲︰“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鐸按︰“屠剝”猶言“屠殺”耳。莽傳下文雲︰“

    量度五髒,以竹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則是以罪犯作人體解剖,不當引以說此。

    ﹝一二﹞孟子雲︰“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漢書貢禹傳雲︰“今民大饑而死,死又不葬,為犬豬所食。”

    除其仁恩﹝一﹞,且以計利言之﹝二﹞。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願察開闢以來﹝三﹞,民危而國安者誰也?下貧而上富者誰也?﹝四﹞故曰︰“夫君國將民之以,民實瘠,而君安得肥﹝五﹞?”夫以小民受天永命﹝六﹞,竊願聖主深惟國基之傷病﹝七﹞,遠慮禍福之所生﹝八﹞。

    ﹝一﹞ 莊子天下篇雲︰“以仁為恩。”淮南子繆稱訓雲︰“仁者,積恩之見證也。”漢書丙吉傳雲︰“誠其仁恩內結于心也。”

    ﹝二﹞ 商子算地篇雲︰“民生則計利。”孟子雲︰“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三﹞ 御覽一引尚書中侯雲︰“天地開闢。”

    ﹝四﹞ “下”、“上”舊互置。按管子山至數篇雲︰“民富君無與貧,民貧君無與富。” 荀子富國篇雲︰“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五﹞ 楚語雲︰“夫君國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矣,君安得肥?”詩江有汜鄭箋雲︰‘ “以”猶“與”也。’○鐸按︰下文“是以晏子輕鋝種 睢保 嘁浴耙浴蔽 壩搿薄S種我 鍔弦轡蕖矣”字,與此同。

    ﹝六﹞ 書召誥。○鐸按︰此經巫列篇亦引,說詳彼。

    ﹝七﹞ 方言雲︰“惟,凡思也。”

    ﹝八﹞ 管子君臣下篇雲︰“審知禍福之所生。”

    且夫物有盛衰,時有推移,事有激會,人有變﹝一﹞化﹝二﹞。智者揆象,不其宜乎!孟明補闕于河西﹝三﹞,範蠡收責于姑胥﹝四﹞,是以大功建于當世,而令名傳于無窮也﹝五﹞。

    ﹝一﹞ 舊作“愛”。

    ﹝二﹞ 史記蔡澤傳雲︰“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平準書贊雲︰“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推移” 注見斷訟篇。

    ﹝三﹞ 文三年左傳。○鐸按︰魯僖公三十三年四月,秦、晉й 劍 裁廈鰲︰蠓毆椋 嗇鹿 惶婷廈鰲<拔娜晡逶攏 胤Л 擅┘潁 Ю 梗 彀暈魅鄭 妹廈饕病9試弧懊廈韃廣謨諍游鰲薄

    ﹝四﹞ “姑”舊作“故”。姑胥即姑甦也。後漢紀光武紀二方望謝隗囂書雲︰“範蠡收績于姑甦。”後漢書隗囂傳作“範蠡收責勾踐”。章懷注︰“收責,謂收其罪責也。”按“收責”讀如齊策“收責于薛”,言破吳以償會稽之敗,如歸責然也。後漢紀作“績”,蓋袁氏所改。

    ﹝五﹞ 秦策︰‘甦秦曰︰“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後可建大功。”’史記司馬相如傳喻巴蜀檄雲︰“名聲施于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

    今邊陲搔擾﹝一﹞,日放族禍﹝二﹞,百姓晝夜望朝廷救己﹝三﹞,而公卿以為費煩不可。徒竊笑之﹝四﹞,是以﹝五﹞晏子“輕鋝種 畽V槐  輟焙我 擦常拷竦      取財摺常 恢 醇 襝紉玻恢繅壑 訊 舶恕常 恢 泄 唚病簿擰場

    ﹝一﹞ 成十三年左傳雲︰“虔劉我邊垂。”垂、陲古字通。說文雲︰“騷,擾也。”“搔 ”與“騷”同。漢書敘傳雲︰“外內搔擾。”

    ﹝二﹞ 後漢書竇融傳雲︰“隗囂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禍將及。”寒朗傳雲︰“舊制,大罪禍及九族。”“放”疑當作“被”,實邊篇雲︰“百姓暴被殃禍”,即其證。○鐸按︰下篇雲︰“或覆宗滅族 ”,即此所謂“族禍”。

    ﹝三﹞ 襄十六年左傳︰‘穆叔曰︰ “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領西望,曰庶幾乎!”’杜注︰“庶幾晉來救。”漢書韓信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而來佐我!”’

    ﹝四﹞ 後漢書西羌傳虞詡雲︰“公卿選懦,容頭過身,張解設難,但計所費,不圖其安。 ”意與此同。○鐸按︰上篇“而論者多恨不從惑議。余竊笑之,所謂媾亦悔”雲雲,乃節信笑諸論者也。此亦當同。

    ﹝五﹞ “以”猶“與”也。○鐸按︰例見上文。

    ﹝六﹞ 今晏子無此文。○鐸按︰蓋他書載晏子有此語,非必見晏子春秋。“鑽”疑當作“ ”。說文︰“,以羹澆飯也。”作“鑽”則與“鋝種 睢輩煥嘁印

    ﹝七﹞ 續漢書百官志雲︰“大司農掌諸錢谷金帛諸貨幣。郡國四時上月旦見錢谷簿,其逋未畢,各具別之。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鐸按︰“薄”即“簿”字,漢隸草、竹字頭不分。

    ﹝八﹞ 漢書高帝紀雲︰“常繇咸陽 ”,應劭曰︰“繇者,役也。”顏師古注︰‘繇,讀曰 “紜薄! 滴腦疲骸耙郟 咭病!紜Ⅳ恚 郟 く !痤彀矗核滴模骸耙郟 盼拇尤恕!薄繅邸幣嗉縷 

    ﹝九﹞ 鹽鐵論地廣篇雲︰“散中國肥饒之余,以調邊境。邊境強則中國安。”急就篇雲︰ “邊境無事,中國安寧。”後漢書龐參傳︰“

    永初元年,涼州先零種羌反叛,遣車騎將軍鄧騭討之。”參上書有雲︰“方今西州流民擾動,而征發不絕,重之以大軍,疲之以遠戍,農功消于轉運,資財竭于征發。宜且振旅,督涼州士民轉居三輔,休徭役以助其時,止煩賦以益其財。”節信所雲,正謂參等。

    詩痛“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一﹞”。今公卿苟以己不被傷,故競割國家之地以與敵,殺主上之民以喂羌。為謀若此,未可謂知,為臣若此,未可謂忠﹝二﹞,才智未足使議﹝三﹞。

    ﹝一﹞ 北山。○鐸按︰鄒漢勛讀書偶識三雲︰“如潛夫此言,則北山亦主于邊患。此北山對東國、南國,殆幽、並之北山也。”又“慘慘”程本作“慘以”,蓋三家詩異文。

    ﹝二﹞ 史記甦秦傳秦說魏襄王雲︰ “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後,願大王孰察之。”此文大旨本于彼。

    ﹝三﹞ 藝文類聚四十八引桓子新論雲︰“堯試舜于大麓者,錄天下事,如今之尚書官矣。宜得大賢智,乃處議持平焉。”

    且凡四海之內者,聖人之所以遺子孫也;官位職事者,群臣之所以寄其身也。傳子孫者,思安萬世﹝一﹞;寄其身者,各取一闋﹝二﹞。故常其言不久行,其業不可久厭﹝三﹞。夫此誠明君之所微察也,而聖主之所獨斷﹝四﹞。今言不欲動民以煩可也。即然﹝五﹞,當修守御之備。必今之計,令虜不敢來,來無所得﹝六﹞;令民不患寇,既無所失。今則不然,苟憚民力之煩勞,而輕使受滅亡之大禍。非人之主,非民之將,非主之佐,非勝之主者也﹝七﹞。

    ﹝一﹞ 新書過秦上篇雲︰“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漢書佞幸董賢傳︰‘王閎雲︰“陛下承宗廟,當傳子孫于無窮。”’

    ﹝二﹞ 闋,讀為“缺”。“一缺” 猶今言“一任”矣。

    ﹝三﹞ “久行”上有脫字。方言雲︰“厭,安也。”漢書匈奴傳贊雲︰“規事建議,不圖萬世之固,而偷恃一時之事者,未可以經遠也。”○鐸按︰疑當作“故其言常不久行”,無脫字。

    ﹝四﹞ 管子明法解雲︰“明主者,兼听獨斷。”霸言篇雲︰“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

    ﹝五﹞ ○鐸按︰“即”猶“若”也。說詳經傳釋詞卷八。

    ﹝六﹞ “來”字舊不重。按後漢書陳俊傳雲︰“光武遣俊將輕騎馳出賊前,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賊至無所得,遂散敗。”即此意也。漢書晁錯傳雲︰“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後未易服也。”

    ﹝七﹞ 孫子用閑篇文。“民”作“ 人”,無“非人之主”句。

    且夫議者,明之所見也;辭者,心之所表也﹝一﹞。維其有之,是以似之﹝二﹞。諺曰︰“何以服很?莫若听之﹝三﹞。”今諸言邊可不救而安者,宜誠﹝四﹞以其身若子弟補邊太守令長丞尉,然後是非之情乃定,救邊乃無患。邊無患,中國乃得安寧。

    ﹝一﹞ 呂氏春秋離謂篇雲︰“辭者,意之表也。”

    ﹝二﹞ 詩裳裳者華。○鐸按︰新序雜事一雲︰“唯善故能舉其類”,下引此詩證之。劉向習魯詩,此蓋亦用魯義也。

    ﹝三﹞ 說文雲︰“很,不听從也。 ”禮記曲禮雲︰“很毋求勝”,鄭注︰“很,鬩也。謂爭訟也。”

    ﹝四﹞ “誠”疑“試”。○鐸按︰ “誠”字當在“宜”上,傳寫誤倒耳。下篇雲︰“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廉吏世舉一人。”是其語例。箋非。

    【 譯文】

    明白地了解了禍福實情的人,不可能憑借虛假的議論來使他迷惑;清楚地洞察了治亂真情的人,不可能依靠花言巧語來使他轉變。所以對于沒有疑問的事情,聖人不再計議;對于沒有根據的說法,聖人不听從。為什麼呢?因為考慮到不能違背那事實而再作無謂的爭辯。因此英明的君主首先要徹底了解敵人的真情,而不只是委派那優秀的將領;首先整修好自己的武器裝備,而不依賴敵人不進攻。所以能夠做到進攻一定戰勝敵人,而防守一定保全自己。

    羌人剛開始反叛時,計謀還沒有完善,集團還沒有形成,眾人還沒有會合,兵器還沒有齊備,有的拿著竹竿樹枝,有的空著雙手互相跟著,剛開始創建而渙散零亂,還沒有人統領督察,非常容易摧毀。但是太守縣令縣長,都庸俗無能、膽小害怕、軟弱而不敢攻打。所以讓敵寇終于乘勝發展起來而強大了,攻破了一些州,消滅了一些郡,一天天成長壯大,毀壞三輔,蔓延到遠方。像這祥已經連續十年了。百姓遭受侵害,至今不絕。但那些傻瓜呆子,還說不應當援救,要等待那有利于作戰的氣候天象。居心如此,哪里像個人呢?

    那仁慈的人將心比心地由自己推想到別人,聰明的人衡量功效來處理事情。現在公卿大臣對內不傷心民眾家破人亡的痛苦,對外不憂慮長期戰爭的禍害,各人都懷有權宜之計以及用來逃脫回避目前處境的辦法,苟且地說不應當動武,而不再懂得取用聖明帝王的法度、推究禍亂事變的起源和結果。

    《 周易》 認為“抵抗侵略”是有利的,《 詩經》 贊美“征伐”, 可見從古以來就有戰爭,並非只是現在如此。《 左傳》 上說︰“大自然產生了五種資源,人們同時利用它們,拋棄一樣也不行,誰能去掉兵器呢?兵器是用來懲罰不法行為而彰明禮樂德化的。聖明的人因此而興盛,昏亂的人因此而衰敗。”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是衰微時代的諸侯,尚且把天下有互相殲滅而自己不能援救看作為恥辱,更何況是上天所任命的 天下的君主呢?晉國、楚國的大夫,是小小的諸侯國的臣子,尚且把自己在世時有互相侵犯的現象看作為恥辱,更何況是天子的三公 這種負有治世重任的人呢?公劉仁慈的德行,廣泛地加到了路旁的蘆葦上,更何況是對于有血的人-一自己的同類呢?有一個人嘆息,就說明聖王的治國原則被毀壞了,更何況是家破人亡的民眾上百萬呢?《 尚書》 上說︰“夭子當民眾的父母。”父母對于子女,怎麼能坐在一旁眼看他們被敵寇強盜屠殺傷害、站在一邊眼看他們被狗豬吃掉呢?

    除去那仁慈恩惠不說,姑且從計較功利的角度來說吧。國家以民眾為根基,高貴者以卑賤者為根基。請考察一下開天闢地以來,民眾危險而國家安全的有誰?民眾貧困而君主富裕的有誰?所以說︰“統治國家的君主,將和民眾一樣。民眾供養薄了,君主哪能豐厚?川‘大王依靠平民百姓來接受上天賜予的長久天命。”我私下里希望聖明的皇上深切地想想國家的根基一一民眾-一的創傷,長遠地考慮一下禍福產生的根源。

    再說事物有興盛衰落,時代有發展變遷,事情有回旋反復,人身有死生變化。聰明的人考察具體情況,不是也很合適嗎?孟明在河西地區彌補了過去的損失,範氫在姑骨山討回了血債。因此偉大的功業建立在當代,而美好的名聲沒有止境地流傳下去。

    現在邊境受到騷擾,每天發生滅族的災禍,百姓日日夜夜盼望政府解救自己,但是公卿大臣卻認為費用繁多而不許可。在下偷偷地譏笑他們,這和晏子輕視糧倉的積蓄卻吝惜一杯羹汁泡飯有什麼不同?現在只知道吝惜那見于帳簿的錢糧,卻不知道那帳簿上看不到的對待民眾要優先的原則;只知道服勞役、兵役的人難以征發,卻不知道內地得依靠邊境的安寧。《 詩經》 上痛惜“有人听不到征發的召喚,有人憂愁地辛苦操勞”。現在公卿大臣姑且因為自己不受到傷害,所以爭著割讓國家的土地去送給敵人,使皇上的民眾痛遭殘殺以喂養羌人。出謀劃策像這個樣子,不能稱為明智;做臣子像這個樣子,不能稱為忠誠口他們的才能智慧還不夠讓他們來議論國事。

    再說,凡是四海之內的領土人民等等,是聖明君主用來傳給子孫的;官位職務這種東西,是群臣用來寄托自身的。將天下傳給子孫的聖明君主,想千秋萬代都安定;但寄托自身的群臣,只是各自擇取一個職位而已。所以通常的情況是,他們的意見不可能長期實行,他們的事業不可能長久安寧。這一點實在是英明的君主所要仔細考察的,也是聖明的君主之所以要獨立決斷的原因。現在說不想役使民眾而讓他們煩勞,是可以的。但即使這樣,也應當整修防守抵抗的設施。堅決實行了我現在所說的這種策略,就可以使敵寇不敢前來,即使他們來了也得不到什麼;也可以使民眾不擔憂敵人的侵犯,即使敵人侵犯也沒有什麼損失。現在卻不是這樣,苟且地害怕煩勞民眾,卻不在乎使他們遭受滅亡的大禍。這種人不是人民的君主,不是人民的將領,不是君主的助手,不是克敵制勝的主帥啊。

    再說,那建議,是眼力的體現;言論,是心意的表達。因為他有了這種認識和思想,所以才有相似的言論。諺語說︰“用什麼辦法使不听從的人服從?沒有什麼及得上讓他親自去听听。”現在那些說邊境可以不加援救就會安全的人,實在應該讓他們本人或他們的兒子兄弟去擔任邊境的太守、縣令、縣長、皿、尉,這樣做了以後,援救邊境究竟是對是錯的真情他們就能判定了。援救了邊境,就不會有禍患。邊境沒有禍患,內地就能安寧了。


如果你對潛夫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潛夫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