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解】
實邊︰充實邊境。文章主要批判了羌人反叛時郡縣長官放棄邊境、內遷移民的錯誤,主張充實邊境,以打消敵寇的侵略野心。文章首先指出,治國者應該洞察實情,才能使群臣盡力而振興自己的國家。回顧羌人反叛時,實為烏合之眾,很容易打敗。但太守、縣令、將帥等卻怯劣軟弱。他們不是本地人,沒有切膚之痛,只為“便身利己”,既不“憂國”,又不“哀民”。所以對敵人,不敢討伐;對朝廷,則進行欺騙;對百姓,則大肆掠奪。他們給人民造成的災難甚于敵寇。他們破壞邊郡,強迫人民內遷,使人民喪失了家產,流落他鄉,大量死亡,致使邊境一片荒涼,不見人煙。而這土地長期荒廢,只會引發敵人的侵略野心。所以應該致力于充實邊境。只有邊境充實了,才能使內地安定。至于充實邊境的重要措施,應該是廣開仕途,提拔賢人,使邊郡的士大夫有所進取;同時招募外地人到邊郡來,對他們的勞動給予優惠的獎勵。這樣,君子、小人就都會到邊疆地區來了。
【 原文】
實邊﹝一﹞第二十四
夫制國者,必照察遠近之情偽﹝二﹞,預禍福之所從來﹝三﹞,乃能盡群臣之筋力﹝四﹞,而保興其邦家﹝五﹞。
﹝一﹞ ○鐸按︰驅民內遷,前二篇已斥其謬矣。非但不可遷也,更當勸民往實之。此篇闡發實邊之要義。
﹝二﹞ 僖廿八年左傳雲︰“民之情偽,盡知之矣。”
﹝三﹞ “預”下脫一字。說苑權謀篇雲︰“知命者預見存亡禍福之原。”呂氏春秋召類篇雲︰“禍福之所自來,眾人以為命焉,不知其所由。”
﹝四﹞ 莊子徐無鬼篇雲︰“筋力之士矜難。”
﹝五﹞ 詩瞻彼洛矣雲︰“保其家邦。”
前羌始叛,草創新起,器械未備,虜或持銅鏡以象兵,或負板案以類J,惶懼擾攘,未能相持。一城易制爾﹝一﹞,郡縣皆大熾﹝二﹞。及百姓暴被殃禍,亡失財貨,人哀奮怒,各欲報讎﹝三﹞,而將帥皆怯劣軟弱,不敢討擊,但坐調文書,以欺朝廷﹝四﹞。實殺民百則言一,殺虜一則言百;或虜實多而謂之少,或實少而謂之多﹝五﹞。傾側巧文,要取便身利己,而非獨憂國之大計,哀民之死亡也﹝六﹞。
﹝一﹞ 御覽三百五十七作“遑遽擾攘,未能相一,誠易制也”。
﹝二﹞ 後漢書西羌傳論雲︰“永初之閑,群種蜂起。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國若斯其熾也。”詩六月雲︰“ 狁孔熾”,毛傳︰“熾,盛也。 ”續漢書五行志雲︰“奸慝大熾。”王先生雲︰‘“郡縣”下有脫文,宜言郡縣不為意以至寇熾之事。’
﹝三﹞ “哀”當作“ ”,與“懷 ”同。史記司馬相如傳喻巴蜀檄雲︰“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四﹞ 史記李斯傳雲︰“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漢書匈奴傳顏師古注︰“調,發也。”
﹝五﹞ 後漢書皇甫規傳雲︰“羌戎潰叛,不由承平,皆由邊將失于綏御,乘常守安,則加侵暴,苟競小利,則致大害,微勝則虛張首級,軍敗則隱匿不言。”按規所言,乃永和時事,而情狀正與此同。漢書王莽傳田況上言亦雲︰“盜賊始發,其原甚微,非部吏、伍人所能禽也。咎在長吏不為意,縣欺其郡,郡欺朝廷,實百言十,實千言百。朝廷忽略,不輒督責,遂至延曼連州。”
﹝六﹞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危曰︰“公傾側法令。”’漢書刑法志宣帝詔曰︰“閑者吏用法,巧文寢深。”趙充國傳︰‘充國曰︰“諸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按“便身利己”即賈誼傳所雲“見利則逝,見便則奪,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也。
又放散錢谷,殫盡府庫,乃復從民假貸,奪財貨。千萬之家,削身無余,萬民匱﹝一﹞竭,因隨以死亡者,皆吏所餓殺也﹝二﹞。其為酷痛,甚于逢虜﹝三﹞。寇鈔賊虜,忽然而過,未必死傷。至吏﹝四﹞所搜索剽奪﹝五﹞,游踵涂地﹝六﹞,或覆宗滅族,絕無種類;或孤婦女﹝七﹞,為人奴婢,遠見販賣﹝八﹞,至令﹝九﹞不能自活﹝一0﹞者,不可勝數也﹝一一﹞。此之感天致災,尤逆陰陽﹝一二﹞。
﹝一﹞ “匱”舊作“遺”。○鐸按︰下文“又遭蝗旱饑遺”,又引周書“其民可遺竭也” ,誤並與此同。唐人書“匚”或變作“●”,見干祿字書。“匱”作“●”,故誤為“遺”矣。
﹝二﹞ 後漢書龐參傳雲︰“比年羌寇特困隴右,供徭賦役,為損日滋,官負人責,數十億萬。今復募發百姓,調取谷帛,炫賣什物,以應吏求。外傷羌虜,內困征賦,縣官不足,輒貸于民。民已窮矣,將從誰求?”西羌傳雲︰“自羌叛十余年閑,兵連師老,不暫寧息。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余億,府帑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並、涼二州,遂至虛耗。”
﹝三﹞ 後漢書南蠻傳︰‘中郎將尹就討益州叛羌,益州諺曰︰“虜來尚可,尹來殺我。” ’王氏所言,正指就等。漢書王莽傳雲︰‘田況言︰“ 今空復多出將率,郡縣苦之,反甚于賊。”’又雲︰‘ 太師、更始合將銳士十余萬人,所過放縱。東方為之語曰︰“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 卒如田況之言。’意與此同。
﹝四﹞ “吏”舊作“使”。
﹝五﹞ 方言雲︰“搜、略,求也。就室曰搜,于道曰略。”說文雲︰“●,入家搜也。” 經典通用“索”。
﹝六﹞ “游”當為“旋”。漢書王子侯表序雲︰“旋踵亦絕。”晁錯傳雲︰“前死不還踵 ”,顏師古注︰‘還,讀曰“旋”。旋踵,回旋其足也。’蒯通傳雲︰“劉、項分爭,使人肝腦涂地。”
﹝七﹞ 王先生雲︰‘“孤”下當有脫字。’繼培按︰當作“幼孤”。史記司馬相如傳雲︰ “幼孤為奴。”或雲︰“孤婦女,謂略取婦女,使之孤獨也。”漢書南粵傳文帝賜佗書雲︰“寡人之妻,孤人之子。”○鐸按︰或說是。孤,使動詞。
﹝八﹞ 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七年詔︰“吏人遭饑亂,及為青、徐賊所略,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還,以賣人法從事。”晉書刑法志陳群新律序雲︰“舊律,盜律有和賣買人。”
﹝九﹞ “令”舊作“今”。
﹝一0﹞“活”舊作“治”。
﹝一一﹞“也”字疑衍。○鐸按︰“ 也”字當在“陰陽”下。
﹝一二﹞漢書嚴助傳淮南王安上書雲︰“臣聞軍旅之後,必有凶年。言民之各以其愁苦之氣,薄陰陽之和,感天地之精,而災氣為之生也。”魏相傳相上書亦用淮南語。
且夫士重遷﹝一﹞,戀慕墳墓﹝二﹞,賢不肖之所同也。民之于徙﹝三﹞,甚于伏法。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代馬望北,狐死首丘﹝四﹞,邊民謹頓﹝五﹞,尤惡內留。雖知禍大﹝六﹞,猶願守其緒業﹝七﹞,死其本處,誠不欲去之極。太守令長,畏惡軍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著身,禍不及我家﹝八﹞,故爭郡縣以內遷﹝九﹞。至遣吏兵﹝一0﹞,發民禾稼,發徹屋室﹝一一﹞,夷其營壁﹝一二﹞,破其生業﹝一三﹞,劫驅掠,與其內入﹝一四﹞,捐棄羸弱,使死其處。當此之時,萬民怨痛,泣血叫號﹝一五﹞,誠愁鬼神而感天心。然小民謹劣﹝一六﹞,不能自達闕廷,依官吏家,迫將威嚴﹝一七﹞,不敢有摯﹝一八﹞。民既奪土失業,又遭蝗旱饑匱﹝一九﹞,逐道東走,流離分散﹝二0﹞,幽、冀、兗、豫,荊、揚、蜀、漢,饑餓死亡,復失太半﹝二一﹞。邊地遂以丘荒﹝二二﹞,至今無人。原禍所起,皆吏過爾﹝二三﹞。
﹝一﹞ “夫士重遷”當作“安土重遷”。漢書元帝紀永光四年詔曰︰“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通典一引崔實政論雲︰ “小人之情,安土重遷,寧就饑餒,無適樂土之慮。”
﹝二﹞ 見救邊篇注。
﹝三﹞ 王先生雲︰‘“于徙”疑“ 畏徙”之誤。’
﹝四﹞ 後漢書班超傳雲︰“狐死首丘,代馬依風。”文選古詩十九首李善注引韓詩外傳雲︰‘詩曰︰“代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
﹝五﹞ 頓,讀為“鈍”。○鐸按︰方言十︰“頓、愍,敢病!苯鞫 澆髟 擱也。二字平列,又疊韻。
﹝六﹞ “大”舊作“人”。○鐸按︰班祿篇︰“乃用奢夸廓人”,“人”誤作“大”,猶此“大”誤作“人”也。
﹝七﹞ 鹽鐵論論誹篇雲︰“緒業不備者,不可以言理。”
﹝八﹞ 列女傳魏曲沃負曰︰“有禍必及吾家。”
﹝九﹞ “爭”下當脫“壞”字。敘錄雲︰“令壞郡縣,毆民內遷。”
﹝一0﹞漢書何並傳雲︰“並自從吏兵追林卿。”
﹝一一﹞詩十月之交雲︰“徹我牆屋。”趙策︰‘孟嘗君曰︰“毋發屋室。”’按“發”字與上復,此當讀為“廢”。說文雲︰“廢,屋傾也。” ○鐸按︰下“發”字不誤,上“發”字當為“ ”。說文︰“ ,以足蹋夷 。”引春秋傳曰︰“ 夷□崇之。”今隱六年左傳作“芟夷”,杜注︰“芟,刈也。” 、芟義近。“ 民禾稼”,猶言“刈民禾稼”耳。後漢書西羌傳︰“乃遂刈其禾稼,發徹室屋”,即本此文,是其明證矣。“ ”作“發”者,世人多見“發”,少見“ ”,故“ ”訛而為“發”,或改為“芟”,班固答賓戲︰“夷險發荒”,一作“芟荒”,尤其著例。此“ ”字若不誤為“發”,則校者亦必改為“芟” 。古書有因字誤,而轉足考見舊本者,此類是已。夫屋可言發(鹽鐵論散不足篇“發屋賣業”是),而禾稼不可言發。汪不訂上句之誤,而輒改下讀,蓋泥于廢、芟之本訓,而適忘成十三年左傳有“芟夷我農功”之文。故有待今日之補苴也。
﹝一二﹞漢書趙充國傳雲︰“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呂氏春秋似順論雲︰“往而夷夫壘”,高誘注︰“夷,平也。”
﹝一三﹞漢書荊王劉賈傳雲︰“入楚地,燒其積聚,以破其業。”高帝紀雲︰“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後漢書循吏仇覽傳雲︰“勸人生業,為制科令,至于果菜為限,□豕有數。”
﹝一四﹞○鐸按︰“其”猶“之”也。此言太守令長強驅其民,使與之入居內郡也。本書之、其多互用,上文“此之感天致災”,以“之”為“其 ”,猶此以“其”為“之”矣。
﹝一五﹞詩雨無正雲︰“鼠思泣血。 ”“叫號”見救邊篇。
﹝一六﹞○鐸按︰漢書賈誼傳︰“其次僅得舍人”,注︰“僅,劣也。”周語︰“余一人僅亦守府”,注︰‘“僅”猶“劣”也。’謹、僅、僅並字異而義同。
﹝一七﹞“威”舊作“滅”,據程本改。韓非子六反篇雲︰“吏威嚴而民听從。”
﹝一八﹞“摯”疑“違”,字形相近而誤。○鐸按︰二字形遠,無緣致誤。此疑當作“敢有不e”。說文︰“e,怖也。”言敢有不懼耳。汪說失之。
﹝一九﹞“匱”舊作“遺”。○鐸按︰此篇“匱”誤作“遺”,凡三見。說詳上。
﹝二0﹞呂氏春秋貴直論︰‘狐援曰︰“吾今見民之洋洋然東走,而不知所處。”’或雲︰此“東”疑“奔”之誤。後漢書隗囂傳討王莽檄雲︰“ 生者則奔亡流散,幼孤婦女,流離系虜。”○鐸按︰寇發于西,故人民東走,下文兗、豫、荊、揚,皆在並、涼之東也。“東”字不誤。
﹝二一﹞後漢書馮衍傳雲︰“四垂之人,肝腦涂地,死亡之數,不啻大半。”漢書高帝紀韋昭注︰“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有一分為少半。”
﹝二二﹞意林雲︰“邊境牛羊,不可久荒。”“牛羊”即上文“太半”之誤。“丘”舊作“ 兵”,據敘錄改。後漢書梁統後冀傳雲︰“包含山藪,遠帶丘荒。”文選陸士衡嘆逝賦雲︰“□城闕之丘荒。 ”隸釋廣漢太守沈子琚綿竹江堰碑雲︰“躬耕者少,溉田●●”。“●●”即“丘荒”。按廣雅釋詁雲︰“丘,空也。”漢書息夫躬傳“丘亭”,後漢書龐參傳“丘城”,皆取此義。西羌傳虞詡疏曰︰“眾羌內潰,郡縣兵荒。”“兵荒”疑亦“丘荒”之誤。
﹝二三﹞後漢書西羌傳雲︰“羌既轉盛,而二千石令長多內郡人,並無戰守意,皆爭上徙郡縣,以避寇難。朝廷從之,遂移隴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陽,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百姓戀土,不樂去舊,遂乃刈其禾稼,發徹室屋,夷營壁,破積聚。時連旱蝗饑荒,而驅 劫略,流離分散,隨道死亡。或棄捐老弱,或為人僕妾,喪其大半。”皆本此文。
夫土地者,民之本也,誠不可久荒以開敵心﹝一﹞。且扁鵲之治病也﹝二﹞,審閉結﹝三﹞而通郁滯﹝四﹞,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五﹞故病愈而名顯。伊尹之佐湯也,設輕重而通有無,損積余以補不足,故殷治而君尊﹝六﹞。賈誼痛于偏枯 痱之疾﹝七﹞。今邊郡千里,地各有兩縣,戶財置數百﹝八﹞,而太守周回萬里,空無人民,美田棄而莫墾發﹝九﹞;中州內郡﹝一0﹞,規地拓﹝一一﹞境,不能半﹝一二﹞邊,而口戶百萬﹝一三﹞,田畝一全﹝一四﹞,人眾地荒,無所容足﹝一五﹞,此亦偏枯 痱之類也。
﹝一﹞ “開敵心”舊作“開墾”,據意林改。敘錄亦雲︰“今又丘荒,慮必生心。”列女傳晉獻驪姬雲︰“邊境無主,則開寇心。夫寇生其心,民 湔 家病!卑唇 鎩翱 弊鰲捌簟薄︰罕芫暗芻洌 浴捌簟蔽 翱 薄
﹝二﹞ 史記雲︰“扁鵲者,姓秦氏,名越人。”
﹝三﹞ 漢書藝文志論經方雲︰“通閉解結,反之于平。”
﹝四﹞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黃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滯 ”字舊脫,據意林補。淮南子m真訓雲︰“血脈無郁滯。”
﹝五﹞ 素問三部九候論︰‘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六﹞ 管子地數篇雲︰“昔日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湯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費時也。”
﹝七﹞ 新書解縣篇雲︰“天下非特倒縣而已也,又類 ,且病痱。夫 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說文雲︰“痱,風病也。●,半枯也。”素問生氣通天論雲︰“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八﹞ 漢書文帝紀二年顏師古注︰ ‘“財”與“才”同。’
﹝九﹞ 漢書劉屈犛傳雲︰“興美田以利子弟賓客。”
﹝一0﹞漢書司馬相如傳大人賦雲︰ “在乎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內郡 ”注見救邊篇。
﹝一一﹞“拓”與“柝”同。
﹝一二﹞“半”舊作“生”,孫侍御改。
﹝一三﹞“口戶”疑倒。
﹝一四﹞王先生雲︰‘“全”當作“ 金”,謂直貴也。古以一斤為一金。’繼培按︰“一” 蓋“不”字之壞。管子禁藏篇雲︰“戶籍田結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貲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備然後民可足也。”“不全”即“不備”之謂。○鐸按︰汪說近是。
﹝一五﹞荒”當為“狹”。商子算地篇雲︰“地狹而民眾者,民勝其地。”來民篇雲︰“土狹而民眾。”史記貨殖傳雲︰“地小人眾。”又雲︰“ 土地小狹民人眾。”鹽鐵論園池篇雲︰“三輔迫近于山河,地狹人眾。”皆其證也。通典一引崔實政論雲︰“ 今青、齊、兗、冀,人稠土狹,不足相供,而三輔左右及涼、幽州內附近郡,皆土曠人稀,厥田宜稼,悉不肯墾。今宜徙貧民不能自業者于寬地,此亦開草闢土振民之術也。”晏子春秋雜下雲︰“不得容足而寓焉。”
周書曰︰“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土,可襲伐也。土少人眾,民非其民,可匱﹝一﹞竭也。”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稱也﹝二﹞。今邊郡多害而役劇﹝三﹞,動入禍門﹝四﹞。不為興利除害,有以勸之,則長無與復之﹝五﹞,而內﹝六﹞有寇戎之心﹝七﹞。西羌北虜,必生窺欲,誠大憂也。
﹝一﹞ “匱”舊作“遺”。
﹝二﹞ 逸周書文傳解雲︰“土多民少,非其土也。土少人多,非其人也。”又雲︰‘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 食可圍竭。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孔晁注︰“政以人土相稱為善也。”禮記王制雲︰“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尉繚子兵談篇雲︰“量土地肥磽而立邑,建城稱地,以城稱人,以人稱粟。三相稱,則內可以固守,外可以戰勝。”商子來民篇雲︰“地方百里者,山陵處什一,藪澤處什一,溪谷流水處什一,都邑蹊道處什一,惡田處什一,良田處什四。□此食作夫五萬。其山陵溪谷藪澤,可以給其材,都邑蹊道,足以處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處二,田數不滿百萬,其藪澤溪谷名山大川之財物貨寶,又不盡為用。此人不稱土也。”
﹝三﹞ 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十三年詔曰︰“幽、並、涼州戶口率少,邊役眾劇。”
﹝四﹞ 史記趙世家︰‘李兌曰︰“ 同類相推,俱入禍門。”’
﹝五﹞ ○鐸按︰“有以勸之,則長無與復之”,“與”猶“以”也,互文耳。
﹝六﹞ “內”舊作“門”。
﹝七﹞ 管子法法篇雲︰“期于興利除害。”治國篇雲︰“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鹽鐵論未通篇雲︰‘傳曰︰“ 大軍之後,累世不復。”方今郡國田野有隴而不墾,城郭有宇而不實,邊郡何饒之有乎?’漢書嚴助傳淮南王安上書雲︰“四年不登,五年復蝗,民生未復。”徐樂傳雲︰“間者,關東五谷數不登,年歲未復,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推數循理而觀之,民宜有不安其處者矣。不安故易動,易動者,土崩之艘病!標舜澩 疲骸氨菹虜瘓齲 蟣咼窬 薪檔兄 摹!
百工制器,咸填其邊,散之兼倍,豈有私哉?乃所以固其內爾。先聖制法,亦務實邊,蓋以安中國也。譬猶家人遇寇賊者,必使老小羸軟居其中央,丁武猛衛其外﹝一﹞。內人奉其養,外人御其難,蛩蛩距虛,更相恃仰,乃俱安存﹝二﹞。
﹝一﹞ 白虎通五行篇雲︰“丁者,強也。”論衡無形篇雲︰“身氣丁。”
﹝二﹞ 呂氏春秋不廣篇雲︰“北方有獸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趨則 ,走則顛,常為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虛必負而走。 ”爾雅釋地作“邛邛 欏薄︰ 親油獯き底笊顯疲骸 不恃仰人而食。”新書道德說雲︰“物莫不仰恃德。” 論衡感類篇雲︰“
功無大小,德無多少,人須仰恃賴之者,則為美矣。”
詔書法令︰二十萬口,邊郡十萬,歲舉孝廉一人;員除世舉廉吏一人﹝一﹞。羌反以來,戶口減少,又數易太守,至十歲不得舉。當職勤勞而不錄﹝二﹞,賢俊蓄積而不悉﹝三﹞,衣冠無所覬望﹝四﹞,農夫無所貪利,是以逐稼中災,莫肯就外。古之利其民,誘之以利,弗脅以刑﹝五﹞。易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六﹞。”是故建武初﹝七﹞,得邊郡,戶雖數百,令歲舉孝廉,以召來人。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廉吏世﹝八﹞舉一人,益置明經百石一人﹝九﹞,內郡人將妻子來佔著﹝一0﹞,五歲以上,與居民同均,皆得選舉。又募運民耕邊入谷,遠郡千斛,近郡二千斛,拜爵五大夫﹝一一﹞。可不欲爵者,使食倍賈于內郡﹝一二﹞。如此,君子小人各有所利,則雖欲令無往,弗能止也。此均﹝一三﹞苦樂,平繅郟 潯呔常 倉泄 躋病
﹝一﹞ “詔書”以下,文有脫誤。按後漢書丁鴻傳雲︰‘永元四年,代袁安為司徒。時大郡口五六十萬,舉孝廉二人, 小郡口二十萬並有蠻夷者,亦舉二人。帝以為不均,下公卿會議。鴻與司空劉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階品,蠻夷錯雜不得為數。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帝從之。’和帝紀永元十三年詔曰︰“幽、並、涼州,戶口率少,邊役眾劇,束修良吏,進仕路狹。撫接夷狄,以人為本。其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俞樾雲︰‘依文詮解,亦自可通。後漢書丁鴻傳︰“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又和帝紀︰“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是漢制舉孝廉,內郡與邊地不同。此文則合並言之。“詔書法令,二十萬口”,此以內地言也;“邊郡十萬”,此以邊地言也;其下雲“歲舉孝廉一人”,則合內地邊地而言也。如分別言之,當雲“ 詔書法令,郡國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邊郡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則文義自明矣。“員除世”句,“ 世”乃“三十”二字之誤。“除”疑當為“際”。淮南原道訓︰“高不可際”,注曰︰“際,至也。”“際” 與“至”一聲之轉。以“際”為“至”,蓋漢人語。“ 員際三十,舉廉吏一人”,言滿三十員,則舉一廉吏也。下文雲︰“廉吏世舉一人”,“世”亦當為“三十” 。’○鐸按︰俞說是。“世”即“卅”之訛。說文︰“
卅,三十並也。”述赦篇︰“令世歲老古時一赦”,浮侈篇︰“或丁夫世不傅犁鋤”,“ 世”字誤與此同。
﹝二﹞ 毛詩卷耳序雲︰“知臣下之勤勞。”汝墳鄭箋雲︰“賢者而處勤勞之職。”
﹝三﹞ “不”字舊脫,據程本補。新語術事篇雲︰“道術蓄積而不舒。”吳越春秋︰‘伍子胥曰︰“平王卒,吾志不悉矣。”’
﹝四﹞ 漢書杜周傳雲︰“衣冠謂欽為盲杜子夏”,顏師古注︰“衣冠,謂士大夫也。”說文雲︰“覬,●幸也。”小爾雅廣言雲︰“覬,望也。 ”
﹝五﹞ “利其民”之“利”當為“ 理”。理,治也。襄廿六年左傳雲︰“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杜注︰“樂行賞而憚用刑。”○鐸按︰“ 利”當為“制”,涉上下文二“利”字而誤。“制”本作“
●”,故與“利”恆相亂,邊議篇︰“易利御寇”,舊訛“制”,卜列篇︰“奉成陰陽而制物”,舊誤“利”,其比也。“制民”與篇首“制國 ”義近。書呂刑︰“折民惟刑”,一作“制民惟刑”,陶潛四八目引同,此古言“制民”之證。
﹝六﹞ 觀象辭。
﹝七﹞ 後漢光武紀元。
﹝八﹞ ○鐸按︰“世”當為“卅” ,說見上。“人”程本作“又”,訛。
﹝九﹞ ○鐸按︰上文“邊郡舉孝一人,廉吏卅舉一人”,皆言口率,不言其秩,疑此“百石”當為“百戶”,言此時邊郡戶口銳減,每百戶得增置一明經,所謂權宜之計也。
﹝一0﹞“佔”舊作“召”。史記田叔傳雲︰“因佔著名數,家于武功”,索隱雲︰“言卜日而自佔著家口名數,隸于武功,猶今附籍然也。”漢書宣帝紀地節三年詔曰︰“流民自佔八萬余口”,顏師古注︰“佔者,謂自隱度其戶口而著名籍也。”二家說 “佔”字各異,顏氏得之。○鐸按︰小司馬以“家”為 “家口”亦誤。說文︰“家,居也。”言居于武功也。列子天瑞篇︰“國不足,將嫁于衛”,家、嫁古字通。
﹝一一﹞漢書百官公卿表雲︰“爵九級,五大夫。”
﹝一二﹞“可”疑“其”之誤。“賈 ”讀為“價”。墨子號令篇雲︰“牧粟米布錢金,出內畜產,皆為平直其賈,與主人券書之。事已,皆各以其賈倍賞之。又用其賈貴賤多少賜爵。欲為吏者許之。其不欲為吏,而欲以受賜賞爵祿若贖士親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許之。”此文本于彼。
﹝一三﹞“此均”二字舊倒。
【 譯文】
統治國家的人,必須洞察遠近各處情況的真假,預先了解禍福的來源,才能使群臣盡力而保全振興自己的國家。
從前羌人開始反叛時,是初次創建剛剛興起,兵器還沒有齊備。敵寇中有的手握銅鏡來冒充兵器,有的背著木板、木托盤來冒充盾牌,惶恐混亂,還沒有能夠統一,實在是很容易遏制的啊。但是郡、縣長官都膽小軟弱而不敢攻打,所以使敵寇十分猖狂。等到百姓橫遭禍殃,失去財物,人人胸懷激憤,各人都想報仇,而將帥們卻都膽怯低劣軟弱無能,不敢討伐,只是坐著轉送文書報告,用來欺騙朝廷。實際上殺害了平民上百個,卻說殺害了一個;殺死了敵寇一個,卻說殺了上百個。有時候敵寇實際上很多,卻說他們很少;有時候敵寇實際上很少,卻說他們很多。將帥們歪曲事實真相,舞文弄墨進行欺騙,主要是想使自己得利,而不是單單考慮國家的重大決策、憐憫民眾的死亡啊。他們還任意發放錢財糧食,耗盡了國庫,就再向民眾借貸,強行奪取民眾的財物。有上千萬錢的人家,被剝奪得除身體外不再有其徐的東西。成千上萬的人缺吃少穿不名一文,因而接連死亡,這都是被官吏餓死的啊。他們制造的暴行和痛苦,比踫到敵寇還厲害。敵寇掠奪、強盜擄掠,一下子就過去了,還不一定會死亡受傷。至于那些官吏所進行的搜索掠奪,轉眼之間就搞得一塌糊涂。或使宗族覆滅,使家族絕種。或使婦女孤獨無依,只能給人當奴脾,被販賣到遠方,到現在還不能自己料理生計的,數也數不完啊。這些情況使上天感傷而招致了災禍,尤其違背了陰陽。
再說,安心于故土而不願輕意遷移,留戀思念祖先的墳墓,是育德才的人與沒有德才的人所相同的。民眾對于遷移,比犯了法皮處死更害怕。犯了法被處死,不過是家里有一個人死去罷了。至于失去了財產,被奪走了故土而遷移遠方,因為不熟悉他鄉的風谷,不習慣異地的水土,大多是全家死亡,很少能活著返回故鄉自。代地的馬總是向北眺望,狐狸死時頭朝向出生的山丘。邊疆勺民眾拘謹愚昧,特別厭惡留在內地。雖然知道羌寇危害人,還己願意牢守自己的家業,死在本地,實在不想離開家鄉到遠方去。丈守縣令縣長,害怕厭惡戰爭,又都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這些地區的人,痛苦加不到自己身上,災禍到不了自己家門,所以爭著毀壞郡、縣,向內地遷移,甚至派遣官兵,踩平百姓的莊稼,拆除房屋,鏟平他們的營壘,破壞他們的產業,強迫威脅驅趕掠奪,使他們遷入內地,拋棄了瘦弱的人,讓他們死在本地。在這個時候,數以萬計的民眾怨恨哀痛,哭紅了雙眼呼天喊地,真是使鬼神發愁而感動了天帝的心。但是微賤的平民拘謹笨拙,無力獨自來到朝廷申訴,只能依賴官吏之家,又迫于將帥的威嚴,不敢有所動搖。民眾已被奪去土地、丟了工作,又遇到蝗災旱災與饑荒,在路上追隨著向東奔逃,輾轉流亡分離失散,流落到幽州、冀州、充州、豫州、荊州、揚州、蜀郡、漢中郡,饑餓死亡,又喪失了一大半。邊境地區便因此而空曠荒蕪了,至今沒有人煙。推究禍殃的起因,都是官吏的過錯罷了。
土地這種東西,是民眾賴以生存的根本,實不可長期荒廢來啟發敵人的侵略野心。再說扁鵲治療起疾病來,弄清楚閉塞郁結之處而疏通淤滯的血氣,對虛弱的病人則給他滋補,對亢進的病人則使他排泄,所以疾病都被治好而他的名聲顯赫傳揚。伊尹輔佐商湯的時候,設置了調節物價高低的經濟政策而使人們互通有無,減損有積徐的來補充不足的,所以商朝得到治理而君主地位尊貴。賈誼對國家患了偏癱跋腳中風的毛病而痛心。現在邊境上的郡方圓上千里,每郡都有兩個縣,其住戶才安置了幾百家,因而太守周圍方圓上萬里,空空蕩蕩沒有百姓,良田被廢棄而沒有人開墾。在國家中心地區的州和內地的郡,就是規劃土地擴大疆域,也夠不上邊境各郡的一半,而人口住戶卻有上百萬,農田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家是完全具備的,正是人多地少,沒有立足之處。這也是偏癱跋腳中風一類的情況啊。《 周書》 上說︰“地多人少,沒有人開發它的資源,這叫做空白之地,可能會被侵略。地少人多,民眾不能成為它的民眾,可能會糧食缺乏資源枯竭。”所以土地和人口一定要相稱。現在邊境各郡禍害眾多而搖役繁重,一動就會陷入禍亂之中。如果不為民眾興辦有利的事業而除去禍害,拿出一定的辦法來鼓勵他們,那麼時間長了就沒有辦法免除他們的搖役了,而每家都會有希望敵軍來犯的心思。西面的羌族人和北面的敵寇,一定會產生窺探動靜伺機而動的侵略野心,這實在是很大的憂患啊。
各種工匠制作器物,都充實它的邊,對它加倍地重視,這哪有什麼偏私呢?只是靠這種辦法來使其內部堅固罷了。從前的聖人制定法制,也致力于充實邊境,那是為了使國家的內部安定啊。打個比方,就像一家之人踫到了敵寇強盜,一定讓年老幼小瘦弱無力的人呆在他們的中央,讓壯實強健威武勇猛的人保衛在他們的外面。里面的人供給他們給養,外面的人抵御他們遭到的災難,就像蟄蟄距虛與撅,互相依賴,才能都安全存活。
詔書法令規定︰內地每二十萬人,邊境各郡每十萬人,每年推薦孝廉一人;編內人員授官後,每三十人中推薦廉吏一人。自從羌人反叛以來,住戶人口減少了,又屢次更換太守,以至十年得不到推薦。擔任職務的小吏辛勤工作卻不能被上面錄用,賢德能干才智出眾的人積聚成群卻不能被上面了解,士大夫沒有什麼可指望的,農夫沒有什麼值得貪圖的,因此爭著去種莊稼,就是遭受自然災害,也沒有人肯到外地去。古代治理民眾,用利益來誘導他們,而不用刑罰來威脅他們。《 周易》 說︰“前代的聖王靠它來巡視四方、觀察民清、設置教化。”所以建武初年,收復了邊境之郡,住戶雖然只有幾百家,也讓他們每年推薦孝廉,以此來招徠人才。現在實在應該權衡時勢,因時制宜,讓邊境之郡推薦孝子一人;廉吏,每三十個官吏中推薦一人;增設明經,每一百家推薦一人。內地各郡的人帶著妻子兒女來定居的,五年以後,與當地居民均等,都能被選拔推薦。再招募運輸之人,前來耕種邊地或運入糧食,從遠處之郡運入一千石,從近處之郡運入二千石,就授予五大夫的爵位。同時滿足那些不要爵位者的心願,讓他們將運來的糧食以高于內地各郡一倍的價格出售。像這樣的話,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各人都有得利的地方,那麼即使想叫他們不要前往邊郡,也不能阻止了。這是調節苦樂、平抑搖役、充實邊境、安定內地的大政方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