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淄水出縣西南山下,世謂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經》有原山之論矣。《淮南子》曰︰永出自飴山,蓋山別名也。東北流,徑萊蕪谷,屈而西北流,徑其縣故城南。《從征記》曰︰城在萊蕪谷,當路阻絕,兩山間道,由南北門。漢末,有範史雲為萊羌令,言萊蕪在齊,非魯所得。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曰萊蕪。《禹貢》所謂萊夷也。夾谷之會,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也。余按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左傳》曰︰與之無山及萊柞是也。應劭《十三州記》曰︰太山萊蕪縣,魯之萊柞邑。淄水又西北,轉徑城西,又東北流,與一水合。水出縣東南,俗謂之家桑谷水。《從征記》名曰聖水。《列仙傳》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為府小史,才巧,舉手成器。山岑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史白府君,請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轉輪,造縣閣,意思橫生,數十日,梯道成,上其巔,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問以自固,食芝草,飲神泉,七十余年。淄水來山下,呼宗族得六十余人,命上山半,水出盡漂一郡,沒者萬計。小史辭迫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閣而去。後百余年下,賣藥齊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謂之萊蕪口,東北流者也。
東北過臨淄縣東,淄水自山東北流,徑牛山西,又東徑臨淄縣故城南,東得天齊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謂之天齊淵。五泉並出,南北三百步,廣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齊都賦》曰︰牛嶺鎮其南者也。水在齊八祠中,齊之為名起于此矣。《地理風俗記》曰︰齊所以為齊者,即天齊淵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淄水又東徑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圓墳,咸高七尺,東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淄水又東北徑蕩陰里西。水東有冢,一基三墳,東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之墳也。晏子惡其勇而無禮,投桃以斃之。死,葬陽里,即此也。淄水又北徑其城東。城臨淄水,故曰臨淄,王莽之齊陵縣也。《爾雅》曰︰水出其前,左為營丘,武王以其地封大公望,賜之以四履,都營丘為齊。或以為都營陵。《史記》周成王封師尚父于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萊侯與之爭營丘。逆旅之人曰︰吾同時難得而易失,客寢安,殆非就封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至營丘。陵亦丘也。獻公自營丘徙臨淄。余按營陵城南無水,惟城北有一水,世謂之白狼水,西出丹山,俗謂凡山也,東北流,由《爾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為營丘矣。營丘者,山名也。《詩》所謂子之營兮,遭我乎p之間兮。作者多以丘陵號同,緣陵又去萊差近,咸言太公所封。考之《春秋經》書,諸侯城緣陵。《左傳》曰遷杞也。《毛詩》鄭注,並無營字,瓚以為非近之。今臨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內,周回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營丘之名,與《爾雅》相符。城對天齊淵,故城有齊城之稱。是以晏子言始爽鳩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築營之丘,季札觀風,聞齊音曰︰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田巴入齊,過淄自鏡。郭景純言齊之營丘,淄水徑其南及東也,非營陵明矣。獻公之徙,其猶晉氏深翼名絳,非謂自營陵而之也。其外郭,即獻公所徙臨淄城也,世謂之虜城。言齊⊥醴е啵 嗤踹嗨潰 財涿袷抵罟 蛞悅 G厥薊嗜 哪輳 鵪胛 ゅ 瘟僮汀︰焊叩哿 輳 庾臃視諂胛 豕 趺K 媚弦玻 墩焦 摺吩唬禾 в 胂啵 退 欣先松孀投 觶 荒芐校 持校 Ш私怍糜謁顧 弦病 br />
又東過利縣東,淄水自縣東北流,徑東安平城北。又東徑巨澱縣故城南。征和四年,漢武帝幸東萊,臨大海,三月耕巨澱,即此也。縣東南則巨澱湖,蓋以水受名也。淄水又東北徑廣饒縣故城南。漢武帝元鼎中,封 川靖王子劉國為侯國。淄水又東北,馬車瀆水注之。受巨澱,澱即濁水所注也。呂忱曰︰濁水一名溷水,出廣縣為山,世謂之冶嶺山。東北流,徑廣固城西。城在廣縣西北四里,四周絕澗,阻水深隍,晉永嘉中,東萊人曹嶷所造也。水側山際,有五龍口。義熙五年,劉武帝伐慕容超于廣固也,以藉險難攻,兵力勞弊,河間人玄丈說裕雲︰昔趙攻曹嶷,望氣者以為漫水帶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龍口,城當必陷。石虎從之,嶷請降。降後五日,大雨,雷電震開。後慕容格之攻段龕,十旬不拔,塞口而龕降,降後無兒,又震開之。今舊基猶存,宜試修築。裕塞之,超及城內男女皆悉腳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為晉所擒也。然城之所跨,實憑地險,其不可固城者在此。濁水東北流,徑堯山東。《從征記》曰︰廣固城北三里,有堯山祠。堯因巡狩登此山,後人遂以名山,廟在山之左麓,廟像東面,華宇修整,帝圖嚴飾,軒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頂,舊有上祠,今也毀廢,無復遺式。盤石上尚有人馬之跡,徒黃石而已,惟刀劍之蹤逼真矣。至于燕鋒代鍔,魏鋏齊 ,與今劍莫殊,以密模寫,知人功所制矣。西望胡公陵,孫暢之所雲︰青州刺史傅弘仁,言得銅棺隸書處。濁水又東北流,徑東陽城北,東北流,合長沙水。水出逢山北阜,世謂之陽水也。東北流。徑廣縣故城西。舊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陽水又東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頂洞開,望若門焉,俗謂是山為譬頭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際廣城東側,三面積石,高深一匹有余。長津激浪,瀑布而下,澎 之音,驚川聒谷,p`之勢,狀同洪何。北流入陽水。余生長東齊,極游其下,于中闊絕,乃積綿載。後因王事,復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賦詩言意,彌日嬉娛,尤慰羈心,但恨此本時有通塞耳。陽水東徑故七級寺禪房南。水北則長廡遍駕,迥閣承阿,林之際則繩坐疏班,錫缽間設,所謂修修釋子,眇眇禪棲者也。陽水又東徑東陽城東南。義熙中,晉青州刺史羊穆之築此,以在陽水之陽,即謂之東陽城。世以濁水為西陽水故也。水流亦有時窮通,信為靈矣。昔在宋世,是水絕而復流,劉晃賦《通津》焉,魏太和中,此水復竭,輟流積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是水復通,澄映盈川,所謂幽谷枯而更溢,窮泉輟而復流矣。海岱之士,又頌通津焉。平昌疵袼 老嗨淘唬何┌雖湃 哂餿 洌 砭」綾冢 飼釧股 來勇ˇ媯 滌墑Ч鰲q竺窈蛹湔葬謁淘疲悍蠡 雌冢 笄筆 菰囪錮劍 源 于欏1焙9 趙唬合日 】潁 液笸ㄑ蟆5 坦鬮姆常 岩躍 亍Q羲 直鼻 逗撼茄艟巴趿跽旅磯 誥捫蟆︰筧 於希 畋弊 撬 J比送ㄎ階撬 羲 視心涎簟 毖羲 邸6 肓鰨 牢街 ジ乘 玻 嗷蟯 嗨 9贖騰印 鍍爰恰罰 貧 舫羌仍阡潘 簦 宋 叛舫牽 且病J烙治窖羲 笏 喟慈渮椋 匝笏 雋匐韻兀 羲 莢垂閬兀 較廝淞冢 ㄍ斂煌 墑亂裳傘W撬 直本蛾笆咸ㄎ鰨 直本兌娉俏鰨 直繃髯 薜懟!兜乩碇盡吩唬汗閬匚 劍 撬 觶 敝涼閎娜刖薜恚 薜碇 遙 鐘信 K 齠 財較} 咄飛劍 洞誘骷恰吩唬核 饔謝腹 # 醺嘰螅 狗狡呤 嗾桑桓咚惱桑 卜匚I 嗾桑 咂噠捎啵 荒狗狡噠桑歡 兀魂騰釉唬閡饋讀曇恰販竊嶗瘢 緋惺攔剩 肫淠竿 苟 旆兀 聰暌玻 6 較屢 謝腹 簦 唐 庾轡何渫跛 唬航 章反紋虢跡 巴 腹 羋 諛仙街 胛 耄 槿恢 鰲9 瞪 妒穌骷恰吩唬浩牖腹 # 諂氤悄隙 錚 蟶轎 兀 筅6 信 蛟破牖腹 T諂瀋希 室悅 病E 即 繃鰨 跤猩裱傘 ≡蛩 ≡蚪蚪摺Q嘟ㄆ攪 輳 霰┘擼 鞫裰 薏《 觥Q 縴哪輳 紙擼 餃莩 裰 囔袼 佟E 繃鰨 抖 財較毓食悄稀!緞 穌骷恰吩唬號 漣財匠悄希 魘 謇錚 緩蟾 鰨 弊 羲 3牽 梳@亭也。《春秋》魯莊公三年,紀季以 入齊。《公羊傳》曰︰季者何?紀侯弟也。賢其服罪,請 以奉五祀,田成子單之故邑也。後以為縣,博陵有安平,故此加東也。世祖建武七年,封 川王子劉茂為侯國。又徑東安平城東,東北徑壟丘東,東北入巨澱。《地理志》曰︰菟頭山,女水所出,東北至臨淄,人巨澱,又北為馬車瀆,北合淄水。又北,時澠之水注之。時水出齊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謂之源水。因水色黑,俗又目之為黑水。西北徑黃山東,又北歷愚山東,有愚公冢。時水又屈而徑杜山北。有愚公谷,齊桓公時,公隱于谷,鄰有認其駒者,公以與之。山即杜山之通阜,以其人狀愚,故謂之愚公。水有石梁,亦謂之為石梁水。又有水注之。水出時水東,去臨淄城十八里,所謂中也。俗以水為宿留水,西北入于時水。盂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故世以此而變水名也。水南山西,有王b墓,昔樂毅伐齊,賢而封之,b不受,自縊而死。水側有田引水,溉跡尚存。時水又西北徑西安縣故城南。本渠丘也,齊大夫雍廩之邑矣。王莽更之曰東寧。時水又西至石洋堰,分為二水,謂之石洋口。枝津西北至梁鄒入濟。時水又北徑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水出齊城西南,世謂之寒泉也。東北流,直申門西,京相 、杜預並言申門,即齊城南面西第一門矣,為申池。昔齊懿公游申池,邴b、閻職二人,害公于竹中。今池無復仿佛,然水側尚有小小竹木,以時遺生也。左思《齊都賦注》︰申池,在海濱齊藪也。余按《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伐齊,戊戌,伐雍門之 。己亥,焚雍門,壬寅,焚東北二郭,甲辰,東侵及濰,南及沂,而不言北掠于海。且晉獻子尚不辭死以逞志,何容對仇敵而不懲,暴草木于海泛 坑盅紫幕鵒鰨 竊隊沃 劍 補 保 鞘前琢 惴 P 家印W笫仙嶠 僭叮 脊歐且印6旁ヅ 裕 型憑荻 O鄧 潛繃鰨 堆裘盼鰲K 斡泄史獯Γ 狡脛 亂病5閉焦 保 雲冑 蹕參難⑶ 嗡抵 浚 捫塴 居隗、田駢、接子、慎到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論議,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十人。劉向《別錄》以稷為齊城門名也。談說之士,期會于稷門下,故曰稷下也。《鄭志》,張逸問《書贊》雲︰我先師棘下生,何時人?鄭玄答雲︰齊田氏時,善學者所會處也,齊人號之棘下生,無常人也。余按《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齊,盟于稷門之外。漢以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史記音義》曰︰欲以繼蹤齊稷下之風矣。然棘下又是魯城內地名。《左傳》定公八年,陽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上東門,戰于南門之內,又戰于棘下者也。蓋亦儒者之所萃焉。故張逸疑而發問,鄭玄釋而辯之,雖異名互見,大歸一也。城內有故台,有營丘,有故景王祠,即朱虛侯章廟矣。《晉起居注》雲︰齊有大蛇,長三百步,負小蛇,長百余步,徑于市中,市人悉觀,自北門所入處也。北門外東北二百步,有齊相晏嬰冢宅。《左傳》︰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嬰弗更,為誡曰︰吾生則近市,死豈易志。乃葬故宅,後人名之曰清節里。系水又北徑臨淄城西門北,而西流徑梧宮南。昔楚使聘齊,齊王饗之梧宮,即是宮矣。其地猶名梧台里。台甚層秀,東西百余步,南北如減,即古梧宮之台。台東即闕子,所謂宋愚人得燕石處。台西有《石社碑》,猶存。漢靈帝熹平五年立,其題雲梧台里。系水又西徑葵丘北。《春秋》莊公八年,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京相 曰︰齊西五十里,有葵丘地,若是,無庸戍之。僖公九年,齊桓會諸侯于葵丘,宰孔曰︰齊侯不務修德而勤遠略。明葵丘不在齊也。引河東汾陰、葵丘,山陽西北葵城,宜在此,非也。余原《左傳》連稱、管至父之戍葵丘,以瓜時為往還之期。請代弗許,將為齊亂,故令無寵之妹,候公于宮。因無知之絀,遂害襄公。若出遠無代,寧得謀及婦人,而為公室之亂乎?是以杜預稽《春秋》之旨,即傳安之注于臨淄西,不得舍近托遠,苟成己異,于異可殊,即義為負。然則葵丘之戍,即此地也。系水西左迤為潭,又西徑高陽僑郡南,魏所立也。又西北流注于時。時水又東北流,澠水莊之。水出營城東,世謂之漢溱水也。西北流,徑營城北。漢景帝四年,封齊悼惠王子劉信都為侯國。澠水又西徑樂安博昌縣故城南。應劭曰︰昌水出東萊昌陽縣,道遠不至,取其嘉名。闞 曰︰縣處勢平,故曰博昌。澠水西歷貝丘。京相 曰︰博昌縣南近澠水,有地名貝丘,在齊城西北四十里。《春秋》莊公八年,齊侯田于貝丘,見公子彭生,豕立而位。齊侯墜車傷足于是處也。澠水又西北人時水。《從征記》又曰︰水出臨淄縣北,徑樂安博昌南界,西入時水者也,自下通謂之為澠也。昔晉侯與齊侯宴,齊侯曰有酒如澠,指喻此水也。時水又屈而東北,徑博昌城北。時水又東北,徑齊利縣故城北,又東北徑巨澱縣故城北,又東北徑廣饒縣故城北,東北入淄水。《地理風俗記》曰︰淄入濡。《淮南子》曰︰白公問微言曰︰若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澠之水合,易牙嘗而知之。謂斯水矣。
又東北入于海。
淄水入馬車瀆,亂流東北,徑瑯槐故城南,又東北徑馬井城北,與時澠之水,互受通稱,故邑流其號。又東北至皮丘坑入于海,故晏謨、伏琛並言淄澠之水,合于皮丘坑西。《地理志》曰︰馬車瀆至瑯槐入于海。蓋舉縣言也。
【譯文】
淄水發源于泰山郡萊蕪縣的原山,
淄水發源于萊蕪縣西南山下,人們稱為原泉。《 地理志》 說︰原山是淄水的發源地。因此《 水經》 有水出原山的說法。《 淮南子》 說︰淄水發源于怡山,那是原山的別名。淄水往東北流經萊蕪谷,拐彎轉向西北,流經萊蕪縣舊城南。《 從征記》 說︰縣城座落在萊蕪谷,擋住過往大道,兩山之間的小路,經由南北門出入。漢朝末年範史雲任萊蕪縣令,說萊蕪屬齊國,魯國是不能引為己有的。從前有個說法︰齊靈公滅掉了萊,萊的百姓流散到這個山谷,城鎮村落都荒蕪了,所以稱為萊蕪。《 禹貢》 所說的萊夷就指這里。齊、魯在夾谷相會,齊侯叫萊人以兵力來威逼魯侯。孔子說︰夷人是不到華夏中原來作亂的。我查考過,泰、無、萊、柞,都是山名,郡縣都按這些山來取名,是漢高祖時所置。《 左傳》 說︰把無山及萊、柞給他,就是指這些山。應劭《 十三州志》 說︰太山萊蕪縣就是魯國的萊柞邑。淄水又往西北流,轉彎流經城西,又往東北流,與一條水匯合,這條水發源于萊蕪縣東南面,俗稱家桑谷水。《 從征記》 稱為聖水。《 列仙記》 說︰鹿皮公是淄川人,年輕時在府里當小史,他才能出眾,技藝高超,一動手就能制成用具。附近山崖上有神泉,人們都爬不上去。小史去報告府君,要求派給他三十個木工。他們制作了轉車、懸閣,別出心裁,幾十天後做好了梯道。他們登上崖頂建造祠屋,小史就在祠旁住下,自己安居在里面,每天吃山上的靈芝草,喝崖邊的神泉水,住了七十多年。淄水流到山下,小史召集宗族六十多人,叫他們上山,到了半山,水忽然急涌而出,淹沒了全郡,被溺死的人數以萬計。小史遣散家室。叫他們下山,自己穿上鹿皮衣,登上懸閣而去。百余年後,他下山在齊市賣藥。家桑谷水往西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北流出山,山口稱為萊蕪口,出山後水向東北流去。
往東北流過臨淄縣東面,淄水從山里往東北流經牛山西面,又往東流經臨淄縣舊城南面,往東流到夭齊水口。此口的水發源于南郊山下,稱為天齊淵。這里有五條源泉一起涌出,南北三百步,寬十步。這山就是牛山。左思《 齊都賦》 說︰牛嶺雄踞于南邊。水流經齊地八處神祠之間,齊這個國名,就起源于此。《 地理風俗記》 說︰齊國之所以名齊,就是取名于天齊淵。水往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往東流經四豪墓北。水南山下有四座墳墓,墓基方形,墳壟卻呈圓形,都有七尺來高,四座墓東西方向一字排列,這是田氏四王的墳墓。淄水又往東北流經蕩陰里西,東岸有墓,一片墓基上築了三座墳,東西約八十步,這就是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位壯士的墳墓。晏矛討厭他們蠻勇而無禮,送給他們兩個桃子,讓他們自相殘殺,三人死後葬在陽里,就是這個地方。淄水又往北流經臨淄縣城東,城因面臨淄水,所以名叫臨淄,王莽時改名為齊陵縣。《 爾雅》 說︰水從縣城左前方流出,就是營丘,武王把這地方封給太公望,賜予四至疆界,建都營丘,稱為齊,有的說建都營陵。《 史記》 載,周成王把營丘封給師尚父,師尚父東行前往自己的封國,因路上歇宿,所以到達遲了,萊侯就和他爭營丘。客店里的人說︰我听說機會難得卻容易失掉,這位客人睡得很安寧,大概不是去接受封地的吧。太公听到了,就連夜起來趕路,到了營丘。陵也就是丘。獻公從營丘遷移到臨淄。按營陵城南沒有河流,只在城北有一條水,世人稱為白狼水,發源于西邊的丹山,俗稱凡山,往東北流。從《 爾雅》 中水從縣城左前方流出那句話看,就不能認為這就是營丘了。營丘,其實是山名。《 詩經》 所說的︰你到營丘來,和我在播山之間相遇。作者大多以為丘、陵同名,緣陵又與萊相距較近。這些地方據說都是太公的封地。根據《 春秋經》 記載,諸侯修築緣陵城。《 左傳》 說︰後來遷到了祀。《 毛詩》 鄭玄注也都沒有營字,薛攢認為不是,這說法較為正確。今天臨淄城中有一座小丘,坐落在小城內,周圍三百步,高九丈,北邊降低一丈萬尺,淄水在丘前流出,因此有營丘這名稱,與《 爾雅》 所記相符。此城面對天齊淵,所以有齊城之稱,因此晏子說,最初爽雞氏住在這里,逢伯陵,太公也住在這里。又說︰先君太公,修築了營丘。季札來齊觀察民情風俗,听到齊國的音樂,不禁贊美道︰多麼沉雄壯美啊,真像是一陣大風!能作為東海諸國的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了吧!田巴到了齊國,經過淄水時,從水中照見自己的面影。郭景純說︰齊國的營丘,淄水流經它的南面和東面。由此可見營丘分明不是營陵了。獻公的遷都,也正如晉遷到翼後又改名絳一樣,並不是說從營陵遷到這里來,現在的臨淄外城,就是獻公當年所遷的臨淄城,世人稱為虜城,據說齊滑王攻燕,燕王啥死,滑王俘擄了燕的百姓,讓他們居住在外城,因此名為虜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 ,滅了齊國,設立為郡,郡治在臨淄。漢高帝六年(前201 ) ,把齊封給王子肥,立為王國。王莽改名為濟南。《 戰國策》 說︰田單當齊國宰相,經過淄水時,有個老人淌過淄水,出水後凍得不能行走了,坐在沙中,田單就在水邊脫下自己的皮衣給他穿。
又往東流過利縣東邊,淄水從利縣往東北流經東安平城北邊,又往東流經巨澱縣舊城南邊。征和四年(前89 ) ,漢武帝臨幸東萊,來到海邊,三月,親自在巨澱耕田,指的就是這地方。縣的東南面是巨澱湖,該縣就是以水來命名的。淄水又往東北流經廣饒縣舊城南邊,漢武帝元鼎年間(前n6 一前111 ) ,把這里封給苗川靖王的兒子劉國,立為侯國。淄水又往東北流,馬車讀水注入,此水上口由巨澱給水,巨澱有濁水注入。呂忱說︰濁水又名涵水,發源于廣縣為山,世人稱為冶嶺山,往東北流經廣固城西。廣固城在廣縣西北四里處,四周有山澗深壕環繞。此城是晉朝永嘉年間(307 - 313 ) ,東萊人曹疑所築。水旁山邊有個五龍口,義熙五年(409 ) ,劉武帝在廣固討伐慕容超,因敵方憑險據守,難以攻克,弄得兵士很勞頓。河間人玄文向劉裕建議︰從前趙國進攻曹疑,有個望氣的人認為繩水流過此城,城是攻不下的,如果堵塞了五龍口,城就一定可以攻陷了。石虎听從了這個建議,曹疑就求降了。投降後五天,大雨傾盆,雷電交加,堵塞的水口又被震開了。後來慕容烙進攻段鬼,攻城一百天仍未攻下,堵塞了五龍口後,段兔就投降了。投降後不久,堵塞的水口又被震開了。今天舊基還在,應當試試看,把它再修築起來。劉裕堵塞了五龍口,慕容超及城內男女老少都雙腳無力,大半患病,慕容超就出城逃走,被晉人擒獲。然而城所築的地方,完全是憑著地勢之險,城不能固守,原因就在于腳弱之病。濁水往東北流經堯山東。《 從征記》 說︰廣固城北面三里有堯山祠。堯巡察四方路過這里,登過此山,後人因而稱為堯山。廟建在左邊山腳卞,廟內神像朝東,殿宇華麗整傷,帝堯的畫像裝束整齊,戴著冠冕的儀容顯得莊嚴肅穆。山頂上從前有座堯祠,現在已毀廢了,原來的格局再也看不到了,只有一塊巨石上還留有人馬的痕跡,但也只是光光的黃石而己,只有刀劍的痕跡還十分逼真。至于天子之劍,所謂以燕為鋒,以代為刃,以魏為柄,以齊為錯,其實與今天的劍並沒有什麼不同,用蠟把劍痕印下來,一看就知道是人工制作的。在這里向西可以看見胡公陵,就是孫暢之所說的,青州刺史傅弘仁聲稱發現銅棺隸書的地方。濁水又往東北流經東陽城北面,往東北流,與長沙水匯合。長沙水發源于逢山北面的小土山上,世人稱為陽水,往東北流經廣縣舊城西面,這里過去是青州刺史的治所,也稱青州城。陽水又往東北流,石井水注入。石井水發源于南山,山頂敞開,望去像門似的,俗稱此山為譬頭山。水往北流,注入一日大井,此井靠近廣城東側,三面石塊堆壘,深達四丈有余。水流洶涌成為瀑布一瀉而下,轟隆的聲音震撼山谷。這種驚天動地的水勢,如同大河一樣,北流注入陽水。我生長在東齊,曾遠游于瀑布下面,中間闊別多年,後來又因公事重到海岱,與郭金、紫惠一起游石井,賦詩抒懷,整日嬉游。作客他鄉,能偕好友暢游真是莫大的慰藉了。只是此水時通時斷,令人遺憾而已。陽水往東流經舊七級寺禪房南,水北佛殿周圍遍布長廊,樓閣彎彎曲曲地相連接。林邊疏疏落落地排列著些蒲團,擺著些錫杖缽盂。這就是所謂嚴謹持重的僧人,遠遁山林的禪棲生活。陽水又往東流經東陽城東南,此城是義熙年間( 405 - 418 ) ,晉朝青州刺史羊穆之所築。因為城在陽水之北,所以稱為東陽城,這是因為人們把濁水稱為西陽水的緣故。水流也時常有斷有通,確實很靈。從前宋時,這條水斷後重又通了,劉晃為此作了一篇《 通津賦》 。魏太和年間(477 一499 ) ,水又干涸了,斷流了好幾年,先父升任青州刺史,上任不到一年,水又暢通了,一江碧水映著山的倒影,真是所謂幽谷水涸又滿,枯泉斷後再流了。海岱的文士又贊頌起水流復通了。平昌老人孫道相作頌詞說渭腸條淹泉水呀,枯竭已超過三年。獻盡璧玉祈禱,供盡牛羊祭天,水因聖明天子而來,天道隨盛衰而變。又有一位河間的老人趙疑也作頌詞說︰推行教化還不滿一年,恩澤已遍及四方,枯竭的源流把波瀾揚起,干涸的死河把肢塘滌蕩。北海郭欽說︰前朝暴政河斷流,我皇英明水滿江。但頌詞很多,文字煩冗,難以一一抄錄。陽水又轉而北流,經過漢朝城陽景王劉章廟東,向東注入巨洋。後來人們把水堵斷,使它北流注入濁水,當時人們通稱濁水為陽水,所以又有南陽水,北陽水的說法。兩條水混流後,世人稱為長沙水,也有人通稱為繩水的。所以晏漠、伏深寫的《 齊記》 都說︰東陽城既然在繩水之陽,那就應稱繩陽城了。這說法是不對的。世人又稱陽水為洋水,我查考過許多典籍,都說洋水發源于臨胊縣,而陽水卻發源于廣縣,兩縣雖然相鄰,但山川土地是不同的,實際如何,還是個疑問。濁水又往北流經減士台西面,又往北流經益城西面,最後往北注入巨澱。《 地理志》 說︰廣縣的為山是濁水的發源地,往東北流,到廣饒注入巨澱。巨澱右邊,又有女水注入,女水發源于東安平縣的蛇頭山。《 從征記》 說︰女水西面有桓公墓,非常高大,周圍七十余丈,高四丈,中間的圓形墳壟周圍二十余丈,高七丈,另一座小墓周圍七丈。這兩座墳,晏漠說︰根據《 陵記》 規定,是不合葬禮的,桓公是是按照傳統禮儀安葬的,與他母親同墓而異墳,伏深也不清楚。墓東山下的女水原有桓公祠,是侍其衡奏請魏武王而修建的。他說︰近日路過齊國城郊,瞻仰桓公墳墓,墓在南山邊,請為他立祠,讓孤魂有所依托。郭緣生《 續征記》 說︰齊桓公墓在齊城南二十里,墳墓順山勢而築,大墓東邊有女水,有人說齊植公女兒的墳墓在此水上,因此有女水之名。女水引水往東北流,非常神靈。教化大興就會有水,政治苛酷水源就枯竭。南燕建平六年(405 ) ,水突然千涸,玄明(慕容德字)很厭惡這不吉之兆,臥病而死,南燕太上四年( 408 ) ,女水又枯竭了,慕容超也很感厭惡,燕于是亡國。女水往東北流經東安平縣舊城南面。《 續述征記》 說︰女水流到安平城南,潛入地下流了十五里,然後又流出,向北注入陽水。安平城是從前的都亭。《 春秋》 ,魯莊公三年(前691 ) ,紀季從都到了齊國。《 公羊傳》 說︰紀季是什麼人?是紀侯的弟弟。因他能坦誠認罪,請求以娜供奉五座祠廟的祭祀。這里是田成子單的舊城邑。後來立為縣。因博陵有個安平縣,所以把這里稱東安平。世祖建武七年(31 ) ,把這里封給蓄川王的兒子劉茂,立為侯國。女水又流經東安平縣東面,往東北流經壟丘東面,往東北注入巨澱。《 地理志》 說︰冤頭山是女水的發源地,往東北流到臨淄注入巨澱,又往北流,叫馬車讀,北流與淄水匯合,又往北流,時、繩水注入。時水發源于齊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涌出泉水,就是如水,也稱源水,因水色黑,民間又稱為黑水。時水往西北流經黃山東面,又往北流經愚山東面,有愚公墓。時水又拐彎流經杜山北面,有愚公谷。齊桓公時,愚公隱居在這山谷中,有個鄰居認為他的馬是自己的,愚公就把馬給他。這座山就是與杜山相連的山岡,因為這人樣子傻乎乎的,所以稱他為愚公。時水上有一座石橋,因而也稱水為石梁水。這里又有清水注入。潰水出自時水以東,距臨淄城十八里,這地方就是所謂渲中,民間把清水稱為宿留水,往西北流,注入時水。孟子離開齊國時,住宿三夜後才走出渣地,因此民間改名為宿留水。水的南面、山的西面有王歇墓,從前樂毅攻打齊國,因王歇有德而封他,王歇不肯接受,自溢而死。水旁有一片農田,引水灌溉的痕跡還看得出來。時水又往西北流經西安縣舊城南面,這里原是渠丘,是齊國大夫雍凜的封邑。王莽時改名為東寧。時水又往西流,到石洋堰分為兩條,分水口稱為石洋日,支流往西北流搏公梁鄒注入濟水。時水又往北流經西安城西面,又往北流,京水、系水注入。系水發源于齊城西南,民間稱為寒泉,往東北流過申門西。京相潘、杜預都說︰申門就是齊城南面西頭的第一道城門。那里有個申池。從前齊鰓公游申池,丙終歇、閻職兩人在竹林中殺害了他,今天的申池已不像當年的樣子了,但水旁還有一小片竹木林,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左思《 齊都賦》 注說︰申池在海濱,是齊國的大澤。我查考過《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 勸,晉國進攻齊國,十二月戊戌日,砍伐了雍門外的篙草;己亥卜焚燒了雍門,壬寅日,焚燒東北兩邊的外城,甲辰日,向東侵入到濰水,向南侵入到沂水,卻未提及向北攻掠到大海。況且晉獻子是個逞強斗勇而不怕死的人,怎麼可能只在海灣糟蹋一片草木,卻不去懲罰仇敵呢?此外當時正值炎夏酷暑,不是遠游的時節,鰓公被殺,是由于他微服出行在近郊遇害。左氏舍近舉遠,查考史實,他弄錯了。杜預的話卻有依據。系水沿著城旁向北流經陽門西面,水岸上有一處從前築土隆起的地方,就是所謂齊國的櫻下。戰國的時候,因為齊宣王喜愛文學,游說之士如鄒衍、淳于凳、田驕、接子、慎到等七十六人,都被賜給宅第,並封為上大夫。他們不管政事,而專事著作立論。因此齊國援下學士重又興盛起來,人數達幾百人。劉向《 別錄》 認為,稅是齊都城門名,高談闊論的文士定期會聚在櫻門下,所以稱援下。《 鄭志》 說︰張逸讀了《 書贊》 間鄭玄道︰我們的先師棘卞生是什麼時候人?鄭玄回答說︰棘下是齊國田氏時有學問的人會聚的地方。齊國人所稱的棘下生,是沒有一二一定的人的。我查考過《 左傳》 ,昭公二十二年(前520 ) ,營子到了齊國,在稠門外會盟。漢朝把叔孫通封為博士,稱為櫻嗣君。《 史記音義》 說︰想讓他繼承齊國櫻下的遺風。然而,棘下又是魯城內的地名。《 左傳》 ,定公八年(前502 ) ,陽虎威逼定公征伐孟氏,從上東門攻入城內,兩軍在南門內交戰,又在棘下交戰。棘下也是儒生聚集的地方。因此,張逸疑惑發問,鄭玄作了解釋,辨清了這個問題。雖然史籍中可以看到互用櫻、棘兩個不同的地名,但指的都是同一處。城內有舊台,有營丘,有舊景王祠,就是朱虛侯章的祠廟。《 晉起居注》 說︰齊國有一條大蛇長三百步,背負著一條小蛇長一百余步,爬過市中,市上的人都去觀看,廟就在蛇從北門爬入城中的地方。北門外東北二百步,有齊國宰相晏嬰的墳墓和住宅。《 左傳》 載︰晏子的住宅靠近街市,景公想給他換個地方,晏子卻不肯換。他囑咐說︰我在世時居住在街市附近,死後難道就改變心意嗎?于是他死後就葬在自己的故居,後人稱為清節里。系水又往北流經臨淄城西門北面,又往西流經悟宮南面。從前楚國派使者來齊國訪問,齊王在梧宮宴請他,就是此宮,那地方現在還叫梧台里。台有好幾層,十分壯觀,東西一百多步,南北略減兒步,這就是古時的梧宮台。台東就是網子所說宋國愚人得到燕石的地方。台的西面有一座石社碑,現在還在,是漢靈帝熹平五年(176 )所立,碑上題著梧台里三字。系水又往西流經葵丘北面。《 春秋》 ︰莊公八年(前686 ) ,襄公派連稱、管至父駐守葵丘。京相瑤說︰齊城以西五十里有葵丘。如果這麼近,那就用不到駐守了。僖公九年(前651 ) ,齊桓公在葵丘與諸侯會盟。宰孔說︰齊侯不致力于行施德政,卻積極遠侵鄰國。很明顯,葵丘不在齊地。援引河東汾陰葵丘,山陽西北葵城應在這里,這是錯誤的。我查考《 左傳》 原文,連稱、管至父駐防于葵丘,以瓜熟為往返的期限。到期請求派人接替,齊襄公卻不批準,于是二人就準備作亂。連稱妹在宮中不受寵愛,于是叫她去偵察襄公。因為襄公廢逐無知,就把襄公謀害了。如果派遣到遠方去而無人接替,怎麼能找女人同謀,而釀成公侯宗族內部的禍亂呢?所以杜預查考了《 春秋》 之後,就根據《 左傳》 來推定,在《 注》 中指出是在臨淄西。不能舍近就遠,輕率地提出自己的異說;標新立異雖可顯得與眾不同,但按《 左傳》 文義來看,卻又不合。那麼二人所駐守的葵丘,就是這地方了。系水往西流,向左邊分出一條支流,積水成潭;系水又往西流經高陽僑郡南,該郡是魏時所立。系水又往西北流,注入時水。時水又往東北流,繩水注入。泥水發源于營城以東,世人稱為漢漆水,水向西北流經營城北。漢景帝四年(前153 )把這里封給齊悼惠王的兒子劉信都,立為侯國。繩水又往西流,經過樂安博昌縣舊城南邊。應肋說︰昌水發源于東萊昌陽縣,因昌陽縣路遠不易到達,取了這個美名。闡胭說︰博昌縣地勢平曠,所以稱博昌。繩水往西流經貝丘。京相潘說︰博昌縣南面臨近繩水,有個地方叫貝丘,在齊城西北四十里。《 春秋》 ︰莊公八年(前686 ) ,齊侯在貝丘打獵,看見公子彭生像豬一樣直立起來啼哭,齊侯嚇得從車上掉下來,跌傷了腳,就在這地方。繩水又往西北流,注入時水。《 從征記》 又說︰繩水發源于臨淄縣,往北流經樂安、博昌南面邊界,往西注入時水J 從這.里至下游也通稱為混水。從前晉侯和齊侯會宴,齊侯說︰有酒如混水。比喻中指的就是這條水。時水又折向東北,流經博昌城北面;又往東北流經齊利縣舊城北面,又往東北流經巨澱縣舊城北面,又往東北流經廣饒縣舊城北面,往東北注入淄水。《 地理風俗記》 說︰淄水注入濡水。《 淮南子》 說︰白公問孔子對含義至深的隱微之言的看法,說︰如果把水倒入水中,又會怎麼樣份。孔子說︰淄水、混水混合,易牙只要嘗一嘗就會知道。說的就是這條水。又往東北流,注人大海。
淄水注入馬車讀,往東北亂流,經瑯槐舊城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馬井城北,與時水、泥水互相通稱,所以城以水為名傳下來了。淄水又往東北流,到皮丘坑注入大海。因此晏漠、伏深都說︰淄水、繩水在皮丘坑西面匯合。《 地理志》 說︰馬車讀流到瑯槐注入大海,這是指縣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