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解釋】
教,教學。
喻,引導,啟發使懂得。
道,同“導”,引導。
強,讀作“qi ng”,勉強,督促。
抑,使……受壓制。
開,點撥,引發思考,打開學生思路。
達,直接給予現成答案。
和,和諧,師生關系和諧。
易,順利。
思,獨立思考。
【譯文】
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教育之所以失敗的道理,這以後就可以做一個稱職的老師了。
所以,稱職的老師在施行教育的時候,是善于告訴學生並且讓學生明白的。
第一是只注重引導,而不是強行牽拉著學生走,去強迫學生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第二是督促勉勵學生,但是不要過于嚴厲,而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思考,使他們喪失自己;
第三是適當給學生以點撥,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給學生,不要代替學生思考。
教師如果只作引導,而並不去逼迫學生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那麼,就能夠親和的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讓學習過程愉悅和諧起來;
教師如果嚴格要求學生,而並不去強制壓抑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那麼,就能夠讓學生自由發揮,個性志趣都能充分發展;
教師如果只加以點撥提示,開啟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興趣,而並不是答案直接交給學生,使得學生學習被動,那麼,就能夠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獨立鑽研的習慣了。
能夠在教育教學中使學生熱情上進,個性創新,獨立研學,那麼,就可以算作是稱職的教師了。
【解讀】
第十章說的是規範教師行為的三條教育教學的定規。
所謂“教無定法”,是對于教師教育個性與教學個性以及課堂個性的鼓勵和肯定。但是,“教有定規”,本章通過正反論證,所講的就是教育教學的三則“定規”︰“道”“強”“開”。
三則定規涵蓋了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整個過程,教師應該自始至終的把自己放在一個導師的位置上,力盡循循善誘之職,給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足夠的合理的發展時空。
而在現行應試制度上,學校教師在辛辛苦苦的擔任“牽”“抑”“達”的技師,沒日沒夜沒休沒息的把學生訓練成听講做習題會考試的“技工”。不給學生思考的時空,不給學生自由發展的時空,甚至愚蠢的不讓學生休息,幾乎是所有薄德少能的校長們所達成的共識共舉。
愛因斯坦早就就應試制度的弊端嚴肅指出︰“人們為了考試,不論願意與否,都得把課本上所有的東西塞進自己的腦袋……認為用強制與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
什麼樣的教育行為,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個性自主創新發展呢?
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產生“我要學”“我要自己學”的強烈欲望。
不可否認,大多數教師的業務水平是足夠勝任教學的。但是,一個稱職的教師,他除了必須的業務水平以外,還必須具備基本的教育教學素養。
教師的基本素養,包括傳播技巧。
教師,在現代的意義上,他是一個傳播者。他能夠最快的開啟學生受眾的興趣閥門,吸引學生受眾的耳朵和眼楮、嘴巴、鼻子,還有大腦。
他能夠營造熱烈融洽的氛圍,操作好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傳遞與反饋,有十足的耐心組織起課堂現場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應急引發師生間思維的踫撞。他能夠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搭建平台,為學生的發展創設情境,為學生的展示提供充分的機會,給學生的創新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同時尊重並歸還給學生應有的話語權利。
最近兩年來的央視百家講壇上出現了一些優秀傳播者的典範。他們以嫻熟的現代傳播技巧,輕而易舉的俘獲了受眾高傲挑剔的心理,硬是一人調順眾口,牽著眾人眼楮走,成功導演出了一波又一波受眾追星捧月的熱劇,創造了現代傳播史的驚人神話。這其間,于丹、易中天等,便是杰出的風雲代表。
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落實教學“三規”,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就應該是他們所演示的傳播技巧。
課堂上,一位溫文自負的先生,無法跟自己的學生達成任何的溝通,尷尬難以為繼。觀摩之下,更加痛切的感受到教師缺乏傳播技巧,是一件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