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解釋】
善,擅長。
繼,跟隨著。
聲,歌聲,歌唱。
志,心意,意向。
約,簡練。
達,明白。
微,含義深奧精微。
臧,善,美好而有意味。
罕,少。
譬,比喻,打比方。
【譯文】
優秀的歌手,教人唱歌,只需要起一個頭,定一個音,就可以讓听歌的人都跟著他一起唱起來;優秀的教師,教人學習,只需要做一個點撥,定一個方向,就可以啟發學生自己去探究思辯。
優秀教師的的教學語言,雖然簡約,但是卻能明白的表達深刻的道理,讓學生容易理解;雖然義理幽微,但是卻能講解得淺顯生動,能夠形象的說明問題,讓學生容易接受;所使用的比方很少,但是卻能講解得十分恰當,讓學生容易懂得。這樣的優秀教師,就能夠讓學生在他的啟發下深入的思考探索下去了。
【解讀】
第十二章講述的是對于教師語言的要求。
一個負責任的教師,一個有學歷的教師,一個習慣主宰“一言堂”的教師,並不見得是一個“善教”的教師。
何謂“善教”的教師?《學記》的作者認為是擅長語言表達的教師。他的這個認識,不可否認與他的天下第一辯士的老師——孟軻老人家有關,但是,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卻雄辯的證明,他的認識是放之四海放之古今而皆準的。
擅長語言表達,是教師基本素養之一。標準有三個,即要“約”、要“微”、要“罕譬”。
中國有句俗語,叫作“點到為止”;中國教壇上有句經驗之談,叫作“課上一滴水,課下一桶水”。
那一“點”,那一“滴”,就是對三個標準的現代解說版。
教師如果在課堂有“點”“滴”的精講理念,那麼尊重學生話語權,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思考權,就不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當代教育肩負著打造人力資源強國的偉大使命,培養高綜合素質人才,是國家未來建設的需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無條件的充分認識自己的課堂角色。教師不是大量信息的單向灌輸者者,而是導入問題啟發學生主動參與信息獲取判斷分析的組織者,是把問題留給學生,把思考時空留給學生的傾听者,是幫助學生了解與掌握各種思維方法,理性探究獨立解決問題的解惑者。
一個語文成績優秀的高二女生,拿了自己的兩篇考試作文,來沙月工作室切磋。兩篇作文分數並不低,但是,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還有語言,都明顯的“程式化”了。而這樣的程式化文章,教師花費的力氣不少,但是由于“千人一面”,再好的語言基礎,也與高分無緣。
女生笑曰︰老師就是這樣訓練的。
學生作文思路走常規,走常態,寫不出生動活潑的生活真實,寫不出隨心隨性的個性體式,這些確實與教師的“入格”訓練有很大關系。
多年來,教師是課堂過程的控制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學生成績評判標準的決定者,在課堂上,教師佔據著絕對的強勢地位。按照自己的設計,按照自己的好惡,教師習慣千方百計的負責任的將學生學習行為格式化。入格訓練,越是有條不紊,越是規範有序,對于學生個性特色的尊重和志趣發展的尊重,就成了一紙空文。
必須讓學生知道的是,作文的選材作文的謀篇必須超常態悖常規運作才能出彩,才能博取高分數。
對話中,與女生一起重溫了課文《剃光頭發微》,看作者聶紺弩大筆如椽,又循循善誘,別具特色的布局和選材;回顧了魯迅先生雜文小說的個個生異風情萬種的開頭切入角度;研讀了沙月的兩則短文,一則隨筆,一則記敘,感動感慨之余,了解選材並不在于嘩眾取寵,而在于“獨特的那一個”。
女生跟隨老師,于“山陰道上”,一同“且行且思”,以至于欣然豁然︰懷“憤”“悱”而來,揣“啟”“發”而歸。
整個過程,心得由學生自己感悟,結論由女生自己作出,然後自己設計作業。老師處理輕松,不費彈灰之力;女生學得興奮,享受快樂學習。
弟子們過年來拜望,說到半年來以專題來組織教學的嘗試時,眾弟子立時悟出這是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方向性實踐,大呼“過癮”。
其實,無有其他,只是在教學語言的三大標準上,用了心,成了習慣而已。
最後,還想補充說明一下,《學記》的作者將“善教”者與“善歌”者做類比,實在是很有意思。難不成兩千多年前,音樂就像人們的空氣一樣,歌壇也像如今一樣火爆?不然,怎麼能做出這樣的類比來呢?想想,那些瘋狂得近乎癲痴病態的音樂會現場,歌手將話筒一擺,數千萬人齊聲高和,聲浪滾滾,不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場面嗎?假如這樣的效應出現在課堂,那老師們簡直要三呼萬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