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論著之屬二 諫論二首(甦洵)

類別︰集部 作者︰曾國藩 書名︰經史百家雜鈔

    《諫論上》

    【原文】

    古今論諫,常與諷而少直。其說蓋出于仲尼。吾以為諷、直一也,顧用之之術何如耳。伍舉進隱語,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論,秦帝立悟。諷固不可盡與,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顧用之之術何如耳。然則仲尼之說非乎?曰︰仲尼之說,純乎經者也。吾之說,參乎權而歸乎經者也。如得其術,則人君有少不為桀、紂者,吾百諫而百听矣,況虛己者乎?不得其術,則人君有少不若堯舜者,吾百諫而百不听矣,況逆忠者乎?然則奚術而可?曰︰機智勇辯如古游說之士而已。夫游說之士,以機智勇辯濟其詐,吾欲諫者,以機智勇辯濟其忠。請備論其效。周衰,游說熾于列國,自是世有其人。吾獨怪夫諫而菊 僖唬 刀菊呤 牛 啥勒囈允牽 刀勒呶闖ぐ擰H歡執К苫洌 禱蟶跤譖傘S墑侵 槐睪醴恚 睪跏躋病K抵 蹩晌 煞ㄕ呶澹 碲橢  平  罩  ゴ   碇  揭病4Х哉院蟀  陀詘 櫻 蔥嘍を簿鮒剩桓事摶遠龐手 磊嫡盤疲 嘌嘀 杏腥眨徽宰湟粵較屯踔 庥鋂啵  槲涑跡 死磯橢 病W庸幣閱謨牆燙 # 氬壞梅Ц常晃涔 憎緶剮睬 澹 桓彝賈埽宦沉 耘膈熬逶 埽 翰還矍兀 聳貧 病L鍔醞蚧M釔粽徘洌 踉蠓猓恢旖ㄒ願還蠖熱媯 傺羯猓蛔捫粢園 以貿キ 滯跏停 死罩 病K漲匾耘︰笮吆  萃醢唇L  環額∫暈尥醭芮兀 淹醭エ蚯虢蹋慧 災亓韜海 婀 ∠刺疲 思ゥ  病K沾醞僚夾μ鏤模 艘怨 篩邢逋  嵬ㄒ勻 疚蚱胂啵 艘碇 病N逭擼 嗲閬兆之論,雖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則?理而諭之,主雖昏必悟;勢而禁之,主雖驕必懼;利而誘之,主雖怠必奮;激而怒之,主雖懦必立;隱而諷之,主雖暴必容。悟則明,懼則恭,奮則勤,立則勇,容則寬,致君之道盡于此矣。吾觀昔之臣言必荊 醢膳瞴@ 縑莆褐9  涑跏笛[鶯嶂 擔 慫降悶涫跽哽#苦媯×輟 雀剎換 屏汲跡 匏漲亍 乓侵 躋玻凰漲亍 乓遣幻  嗡擔 蘗輟 雀芍 囊病J且粵輟 雀晌崛Σ湫模 蝗Σ涫 凰漲亍 乓俏崛Σ涫  蝗Σ湫模 暈 煞 br />
    【譯文】

    不論古時還是現代,人們議論進諫,往往贊成諷諫,貶低直諫,這種說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來的。我認為,諷諫、直諫,是一樣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麼樣罷了。伍舉使用隱語進諫,楚王荒淫放縱更加厲害;茅焦解開衣服,正言進諫,秦帝立即省悟過來。諷諫當然不能一概贊成,直諫也不能輕易貶低的。所以我說︰只看使用的方法怎麼樣罷了。如果能掌握適當的方法,那麼君主比夏桀、商紂還稍強一些,我進諫一百次他會听從一百次的,何況是虛心納諫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適當的方法,那麼君主比唐堯、虞舜還稍差一些,我進諫一百次他會不听從一百次的,何況是拒絕忠言的君主呢?

    情況如此,那麼什麼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就像古代游說諸侯的策士那樣就可以了。那般游說諸侯的策士,靠著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助成他的詭詐;我要進諫君主,靠著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助成我的忠貞。讓我全面論述一下它的實際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說之風在諸侯各國間興盛起來,從此以後,世世代代都有這樣的人物。我只是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進諫君主而被听從的僅有百分之一,游說君主而被听從的卻佔十分之九,進諫君主因而喪命的比比皆是,游說君主因而喪命的卻沒有听說過,然而觸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處,有時游說比進諫還嚴重呢。由此可知,關鍵不一定在諷諫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說的方法可供進諫時取法的有五種︰講清道理開導他,從形勢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誘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諷諭他,這些就是所說的五種方法。觸龍認為趙太後愛女兒勝過愛兒子,眨眼之間長安君就出國做人質去了;甘羅拿武安君死在杜郵這件事詰問張唐,張唐答應去做燕相並且定了出發日期;這些就是講清道理開導他的事例呀。子貢用憂慮國內就不應征伐強國來指教田常,于是齊國就只好不征伐魯國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將招來眾人攻擊威脅頃襄王,于是楚國就不敢謀劃進攻西周了。這些就是從形勢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萬戶侯打動張卿,(讓他按照呂後的意圖暗示群臣,請求封呂後為王,並且建議呂後加封劉澤,鞏固呂的地位)于是劉澤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貴引誘閎孺,(讓他勸說惠帝釋放闢陽侯)于是闢陽侯就被赦免了。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誘他的事例呀。甦秦用韓國本是大國,卻落了個“牛後”的名義羞辱韓惠王,于是韓惠王手按寶劍,仰天長吁一聲;範睢用四大貴人獨斷專行,秦國簡直等于沒有國王恥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請教。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甦代用土偶人至死不離故土的故事譏笑田文,楚國射雁獵手用弋射諸侯鼓動頃襄王。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諷諭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種,都是見解偏頗、不夠公平的說法。雖然如此,由忠臣來運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麼緣故呢?講清道理開導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會醒悟;從形勢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驕傲,也一定會害怕;使用利益引誘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會振奮起來;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會堅強起來;含蓄委婉地諷諭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會接受意見。醒悟就會明白,害怕就會謹慎,振奮就會勤勞,堅強就會勇敢,接受就會寬厚。輔助君主的正確方法,全在這里了。

    照我看來,從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見必定听從,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沒有誰比得上唐代魏鄭公。當初,他其實學的縱橫家的學說,這就是所謂能掌握適當方法的人吧?唉!龍逢、比干進諫國君,招致殺身之禍,也不能稱為好臣子,因為他們沒有甦秦、張儀的得力方法;甦秦、張儀游說國君,取得功名利祿,可是不免被人譏為游說之徒,因為他們沒有龍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對于龍逢、比干,我肯定並學習他們的心地,但是卻不肯定並學習他們的方法;對于甦秦、張儀,我肯定並學習他們的方法,但是卻不肯定並學習他們的心地,以便供進諫時取法。

    諫論•下  

    【原文】

    夫臣能諫,不能使君必納諫,非真能諫之臣。君能納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欲君必納乎,向之論備矣。欲臣必諫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觸神、忤雷霆,亦明矣。聖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傳曰“興王賞諫臣”是也。猶懼其選阿諛,使一日不得聞其過,故制刑以威之,《書》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諫哉?賞與刑不設,則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觸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誰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盡得性忠義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與怯者則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則否。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猶未能也。須臾,顧見猛虎暴然向逼,則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莊矣。然則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君之難犯,猶淵谷之難越也。所謂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者,勇者也,故無不諫焉。悅賞者,勇怯半者也,故賞而後諫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後諫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賞為千金,以刑為猛虎,使其前有所趨,後有所避,其勢不得不極言規失,此三代所以興也。末世不然,遷其賞于不諫,遷其刑于諫,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亂亡隨之也。間或賢君欲聞其過,亦不過賞之而已。嗚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淵谷乎?三代之後,如霍光誅昌邑不諫之臣者,不亦鮮哉!今之諫賞,時或有之,不諫之刑,缺然無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無,則諛者直,佞者忠,況忠直者乎!誠如是,欲聞儻言而不獲,吾不信也。(選自《嘉集》  有刪節)歡

    【譯文】

    能進諫的大臣,卻不能使國君接受自己的諫言,算不上真正能進諫的大臣。能納諫的國君,卻不能使大臣勸諫自己的過失,就不是真正能納諫的國君。大臣想讓國君接受諫言(該怎麼做),我先前已經闡述得很詳細了。國君想讓大臣力諫(該怎麼做),我現在來談一談。

    國君地位高如天,尊貴如神,威勢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觸怒神靈、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的。聰明的皇帝知道這個理,所以就設立獎勵來鼓勵(臣子諫議)。這就是《左傳》說的“興王(興盛向上的帝王)賞諫臣”了。(又由于)特別害怕臣下只挑選輕的說、阿諛奉承,使得君王(哪怕)一日不知曉他的過失,所以又制定刑罰來懲戒臣子。這就《尚書》里說的“臣下不正,其刑墨(墨刑,在臉上刺黑字)”了。一般人的頭腦都不是有“風病”、喪失了思想的,絕不會是逃避獎賞反而去追求刑罰,何苦而不諫呢?如果沒有設立獎賞與刑罰,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觸怒神靈、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本性忠誠有節義、不追求獎賞、不畏懼刑罰的人,誰希望為了進諫而冒死亡的危險呢。可國君又怎麼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誠有節義的人來委任他們呢。

    這里有三個人,一個人勇敢,一個人勇敢、怯懦各半,一個人怯懦。有個人把他們帶到深淵前,告訴他們說︰“能躍過深淵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個勇敢的人以怯懦為恥,一定會躍過深淵,那勇敢、怯懦各半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這個人又說︰“躍過深淵的人獎勵千兩黃金,不然就沒有。”那個勇敢、怯懦各半的人追逐利益,一定會躍過深淵,那個怯懦的人還是做不到。不久,那個怯懦的人回頭看到一頭猛虎凶狠地逼近,那麼那個怯懦的人不等別人跟他說什麼,就趕緊躍過深淵,如同走過平坦的大路一樣。既然這樣,那麼人難道有勇敢、怯懦的區別嗎,關鍵在于如何利用形勢驅趕他們。國君威嚴難以冒犯,如同深淵難以跳躍。本性忠誠有節義、不追求獎賞、不畏懼刑罰的人就如同那個勇敢的人,所以沒有什麼不進諫。追求獎賞的人,如同那個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听到有獎賞就會進諫。畏懼刑罰的人,如同那個怯懦的人,所以看到有刑罰就會進諫。先王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經常獲得,所以把獎賞用作(鼓勵勇敢、怯懦各半者的)千金,把刑罰用作(激勵怯懦者的)猛虎,讓大臣前進時有追求的方向,後退時有躲避的目標,大臣們在這種形勢下不能不盡力諫言規勸國君的過失,這是三代興盛的原因。末世就不是這樣,對不進諫者給予獎賞,卻對進諫者施加刑罰,大臣們閉口不言就理所當然了,國政混亂、國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偶爾有賢明的國君想听听自己的過失,也不過是獎賞進諫者罷了。唉!如果沒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躍過深淵嗎?三代之後,像霍光殺昌邑王那些沒有進諫(規勸昌邑王過失)的大臣的情況,不也太少了吧!現在獎賞進諫者的情況,偶爾還有,可是懲罰不進諫者的刑罰,已經完全廢止了。如果增加對進諫者的獎賞,重新啟用對不進諫者的懲罰,那麼阿諛奉承的人就會變得正直,奸佞的人會變得忠誠,更何況本來就忠誠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這樣,我不相信國君想听到正直的諫言還會听不到。


如果你對經史百家雜鈔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經史百家雜鈔》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