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義俠

類別︰集部 作者︰王世貞(明) 書名︰劍俠傳

    [《劍俠傳》原文]

    

    頃有士人為畿尉,常在賊曹。有一賊系械,獄未具。尉獨坐廳上,賊乘間告曰︰“某非盜,公若脫,奉報有日。”尉視其貌,且異其言,意已許之,佯若不知,夜呼獄吏放之,仍令吏逃竄。及明,獄中失囚,獄吏又走,府司譴罰而已。

    後,官滿數年,客游至一縣,聞縣宰與放囚姓名同。往謁之,果放囚也。因留中廳,對榻而寢,歡洽,旬日不入宅。

    一日歸,其妻問曰︰“公有何客,十日不入內耶?”宰曰︰“某得此人大恩,性命所保,至今未能報之。”妻曰︰“公不聞大恩不報,何不看時為機?”宰不語,久之,乃曰︰“卿言良是。”。尉偶廁中,聞其言,急呼重僕,乘馬便走,衣袋悉不暇取。至夜,已行五六十里,出縣界,止宿村居。僕人怪其奔走,乃問其故。尉歇定,乃言此宰負思之狀,言訖吁嗟,僕人亦泣下。忽見一人從下持匕首出立,尉眾悉驚倒。其人曰︰“我義士也。宰使我來取君首。適聞說,方知此宰負恩,不然,枉殺義士也!不舍此人矣!公且勿睡,當取宰頭,以雪其冤。”尉心懼,愧謝而已。其人捧劍,出門如飛。二更已返,呼曰︰“賊首至矣!”命火觀之,刀宰頭也。揖別,不知所之。

    

    [《太平廣記》原文]

    義俠

    

    頃有仕人為畿尉,常任賊曹。有一賊系械,獄未具。此官獨坐廳上,忽告曰︰“某非賊,頗非常輩。公若脫我之罪,奉報有日。”此公視狀貌不群,詞采挺拔。意已許之,佯為不諾。夜後,密呼獄吏放之,仍令獄卒逃竄。既明,獄中失囚,獄吏又走,府司譴罰而已。後官滿,數年客游,亦甚羈旅。至一縣,忽聞縣令與所放囚姓名同。往謁之,令通姓字。此宰驚懼,遂出迎拜,即所放者也。因留廳中,與對榻而寢。歡洽旬余,其宰不入宅。忽一日歸宅。此客遂如廁。廁與令宅,唯隔一牆。客于廁室,聞宰妻問曰︰“公有何客,經于十日不入?”宰曰︰“某得此人大恩,性命昔在他手,乃至今日,未知何報?”妻曰︰“公豈不聞,大恩不報,何不看時機為?令不語。久之乃曰︰“君言是矣。”此客聞已,歸告奴僕,

    乘馬便走,衣服悉棄于廳中。至夜,已行五六十里,出縣界,止宿村店。僕從但怪奔走,不知何故。此人歇定,乃言此賊負心之狀。言訖吁嗟。奴僕悉涕泣之次,忽床下一人,持匕首出立。此客大懼。乃曰︰“我義士也,宰使我來取君頭,適聞說,方知此宰負心。不然,枉殺賢士。吾義不舍此人也。公且勿睡,少頃,與君取此宰頭,以雪公冤。”此人怕懼愧謝,此客持劍出門如飛。二更已至,呼曰︰“賊首至。”命火觀之,乃令頭也。劍客辭訣,不知所之。(出《原化記》)

    

    [譯文]

    

    有一位讀書人當了畿尉,經常辦理盜賊案子。當時,監獄還沒建成,畿尉獨坐廳上,有一個戴著刑具的囚犯對畿尉說︰“我不是賊,不是等閑之輩,你若是放了我,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看這人的相貌不一般,言詞不俗,畿尉心中已經默許了,表面上並沒答應。到了夜里,他暗地里叫獄吏放了那個囚犯,又叫獄吏也逃跑了。天亮時,獄中囚犯跑了,獄吏也逃了,上司也只能責罰一通而已。後來,畿尉當官任期已滿,好幾年到處游歷,經常住在外面。到了一個縣,听說縣令和當年放走的那個囚犯姓名相同,他便前住拜訪,讓縣令說出姓名,縣令有些驚慌,出來迎拜,一看,確是當年所放的那人。便留在廳中,二人對床而眠,高興地過了十幾天,縣令卻不帶客人回家。忽然一日,把客人領回家去,客人要上廁所,廁所和住房只隔一道牆。客人在廁所中听縣令妻子問︰“這是什麼客人,十幾天也不領回家?”縣令說︰“這人對我有大恩,當年是他放了我,我才有今天,我還不知道怎樣報答他呢?”他妻子說︰“你沒听人說麼,大恩不報,你應該看時機行事。”縣令沉默了一會兒,說︰“你說得有道理。”客人听到他這麼說,急忙回來告訴奴僕,騎馬悄悄走了,衣服都扔在了大廳。到了晚上,已走出五六十里,出了縣界,在一個鄉村小店里住下,僕人埋怨人走得這麼急,不知為了什麼?待他們休息了一會兒後,主人才把縣令負心的事說一遍,說完長嘆一聲,主僕二人落下了傷心的眼淚。忽然有一人從床下站出來,手拿匕首,客人大驚,那人說︰“我是個義士,縣令讓我來殺你的頭,方才听你們一說,才知道縣令是個忘恩負義的人,不然的話,就錯殺了你這個好人。我決不能饒過他,你們先別睡,稍等一會兒,我把他的頭給你們送來,給你出出這口冤氣。”客人又害怕又感謝,這義士拿劍出門就像飛一樣走了。到了二更,有人呼叫,壞人的頭拿來了。點燈一看,正是那縣令的頭,劍客辭別了客人,不知去了哪里。


如果你對劍俠傳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劍俠傳》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