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四、流動篇

類別︰集部 作者︰司空圖 書名︰二十四詩品

    【原文】

    若納水,如轉丸珠。夫豈可道,假體如愚。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載要其端,載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無。來往千載,是之謂乎。

    【譯文】

    若水,如丸珠。夫可道,假如愚。荒荒坤,悠悠天小〕d要其端,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o。磽ad,是之乎。

    詩的流動如同水車旋轉,又好似滾珠滑動自如。這種詩風妙處豈可道出,借助比喻也難充分表達。蒼茫的大地,悠遠的天空,都像圍繞著一個軸心移動。只有遵循它們的根本法則,作品才能與自然的變化相符。萬物事理玄妙奇特,宇宙天地循環不已。千年萬載它們往而復始,這才是流動的要義。

    【解釋】

    ,包車轅的鐵。

    道,說。

    愚,愚蠢、不開化。這里指愚蠢的看法。

    載,記載。出自《莊子*齊物論》︰“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端,開頭。

    符,符合,相契合。

    【意義分析】

    首四句中“若納水,如轉丸珠。”水車轉動,不停地流出清水,珠丸轉動,永無停息之時。但這種流動是事物本體性質的表現,宇宙本體就是變動無常的,不可以人力為之,也不可以言喻,如果以為流動只是假借圓的物體才有,那就是一種類似愚蠢的看法。

    中四句就是說天體的運行,不管是地軸還是天樞,都是荒荒、悠悠,空闊不盡,而沒有停息之時的。所以尋找其變動之淵源,認識其相契之本性,才能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流動”。

    後四句是說它如神明般變化莫測,周流無滯,返歸于空無寂寞,上下幾千年而始終如一,這才是“流動”美的本質。此種流動之美,宋人的詩話中也常有論及,例如葉夢得《石林詩話》曾說道︰“古今論詩多矣,吾獨愛湯惠休稱謝靈運為‘初日芙渠’,沉約稱王筠為‘彈丸脫手’兩語,最當人意。‘初日芙渠’,非人力所能為,而精彩華妙之意,自然見于造化之妙,靈運諸詩,可以當此者亦無幾。‘彈丸脫手’,雖是輸寫便利,動無留礙,然其精圓快速,發之在手,筠亦未能盡也。然作詩審到此地,豈復更有余事。韓退之《贈張籍》雲︰‘君詩多態度,靄靄箔春空。’司空圖記戴叔倫語雲︰‘詩人之詞,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亦是形似之微妙者,但學者不能味其言耳。”

    【總體論述】

    “流動”一品說的是詩歌意境的流動之美,也就是飛動之美。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篇中曾說︰“延壽《靈光》,含飛動之勢。”東漢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所描繪的飛禽走獸都有飛動之態,而胡人、玉女、神仙等也都脈脈傳神,栩栩如生。流動之美的詩,在六朝時也有比喻,《南史》卷二十二王筠傳載沉約曾說謝沿評王筠詩時說︰“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唐初李嶠《評詩格》中曾提出詩歌要有“飛動”之美的問題,中唐皎然繼之,《詩議》中要求有“狀飛動之句”,《詩式》中強調“氣動勢飛”。《詩品》中的“流動”說的就是這種藝術美。


如果你對二十四詩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二十四詩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