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德化 46、五常

類別︰子部 作者︰譚峭(唐末五代) 書名︰化書

    原文︰

    五常

    儒有講五常之道者,分之為五事,屬之為五行,散之為五色,化之為五聲,俯之為五岳,仰之為五星,物之為五金,族之為五靈,配之為五味,感之為五情。所以听之者若醯雞之游太虛,如井蛙之浮滄溟,莫見其鴻蒙之涯,莫測其浩渺之程。日暮途遠,無不倒行。殊不知五常之道一也,忘其名則得其理,忘其理則得其情。然後牧之以清靜,棲之以杳冥,使混我神氣,符我心靈。若水投水,不分其清;若火投火,不間其明。是謂奪五行之英,盜五常之精,聚之則一芥可包,散之則萬機齊亨。其用事也如酌醴以投器,其應物也如懸鏡以鑒形。于是乎變之為萬象,化之為萬生,通之為陰陽,虛之為神明。所以運帝王之籌策,代天地之權衡,則仲尼其人也。

    譯文︰

    儒家有講五常之道的,就其分開來說就是五事,就其屬性來說就是五行,就其發散性質來說就是五色,就其變化來說就是五聲,若俯瞰就是五岳,若仰視就是五星,其物質化就是五金,其生命化就是五靈,與食物相配就是五味,就情感而言就是五情。所以听到的人就像微小的蠓蟲游蕩于虛空,就像井底之蛙漂浮在大海上,無法看見邊際在哪里,也不知道通過這樣浩渺之境到達彼岸還有多遠路程。眼見太陽要落山了,而路途還很遙遠,沒有不掉頭折返的。殊不知五常之道就是一,忘掉它的名字就會得到它的構造好運行規律,忘掉它的構造好運行規就會得到它的本性。然後用清淨來管理它,讓它停留在渺茫莫測的地方,使它與我的意識和生命元氣相互混合,與我的心靈相合。就像把水投入水中,分不出來孰清孰濁;就像將火投入火中,分不出來孰明孰暗。可以說是奪取了五行和五常的精華,將它們聚集在一起則是一個微小的芥子就可以包容,將它們散布開來則萬物萬事都能享受到。用它來做事情就像用斟酒到酒杯里一樣順勢而成,用它來回應事情就像用懸掛的鏡子來鑒別形象一樣讓事情的本來面目無所遁形。于是,五常可以變成萬千現象,可以轉化成萬千生命形體;五常內相通的為陰陽,將五常置于虛無的為神明。所以代替帝王運籌決策,代替天地權衡利弊,就是孔丘這個人了。

    注︰

    “五行配五”模式︰起源于商代五行說。 “五行”觀念的產生,是古人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將自己賴以生存的物質歸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大類物質。五行中的“五”是指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行”古人作井,像街道之形,有通路之義,即運行變化。五行,也就是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行變化。為什麼不是六種、七種?因為古人在記數時,目光聚焦在一只手上,手上只有五個指頭,手可以創造萬物,因此,古人認為,五就足夠他們記載萬事之數了,也就是說,萬事之數離不開五。六是五加一,七是五加二,如此類推,可以千變萬化,算盤計數就是這個原理。因此,古人從生產實踐中抽象出來的五行,也就統括了萬事萬物。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

    五事︰古代統治者修身的五件事,貌恭、言從、視明、听聰、思睿。

    五色︰青、紅、白、黑、黃五色。

    五聲︰古代音樂中的五種音階:宮、商、角、徵( zh )、羽。

    五岳︰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恆山、中岳嵩山 。

    五星︰指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即東方歲星(木星)、南方熒惑(火星)、中央鎮星(土星)、西方太白(金星)、北方辰星(水星)。古代星命術士以人的生辰所值五星之位來推算祿命。

    五金︰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亦泛指各種金屬。

    五靈︰麟、鳳、神龜、龍、白虎,古代傳說中的五種靈異鳥獸。

    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

    五情︰喜、怒、哀、樂、怨五種情感。

    醯雞(x j )︰微小的蠓蟲。

    滄溟(c ng m ng)︰茫茫無際的大海。

    鴻蒙︰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


如果你對化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化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