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 老僧說法

類別︰集部 作者︰紀昀(清) 書名︰閱微草堂筆記

    有書生嬖一孌童,相愛如夫婦,童病將歿,淒戀萬狀,氣已絕,猶手把書生腕,擘之乃開。後夢寐見之,燈月下見之,漸至白晝亦見之。相去恆七八尺,問之不語,呼之不前,即之則卻退。緣是惘惘成心疾,符劾治無驗。其父姑令借榻叢林,冀鬼不敢入佛地。至則見如故,一老僧曰︰種種魔障,皆起于心。果此童耶?是心所招非此童耶?是心所幻,但空爾心,一切俱滅矣。又一老僧曰︰師對下等人說上等法,渠無定力,心安得空?正如但說病證,不疏藥物耳。因語生曰︰邪念糾結,如草生根,當如物在孔中,出之以楔,楔滿孔則物自出。爾當思惟此童歿後,其身漸至僵冷,漸至洪脹,漸至臭穢,漸至腐潰,漸至尸蟲蠕動,漸至髒腑碎裂。血肉狼藉,作種種色,其面目漸至變貌,漸至變色,漸至變相如羅剎,則恐怖之念生矣;再思惟此童如在,日長一日,漸至壯偉,無復媚態,漸至有須,漸至修髯如戟,漸至面蒼黧,漸至發斑白,漸至兩鬢如雪,漸至頭童齒豁,漸至傴僂勞嗽,涕淚涎沫,穢不可近,則厭棄之念生矣;再思惟此童先死,故我念彼,倘我先死,彼貌姣好,定有人誘,利餌勢脅,彼未必守貞如寡女,一旦引去薦彼枕席,我在生時,對我種種淫語,種種淫態,俱回向是人,恣其娛樂。從前種種昵愛,如浮雲散滅,都無余滓,則憤恚之念生矣;再思惟此童如在,或恃寵跋扈,使我不堪,偶相觸忤,反面詬誶,或我財不贍,不饜所求,頓生異心,形色索漠,或彼見富貴,棄我他往,與我相遇,如陌路人,則怨恨之念生矣。以是諸念起伏,生滅于心中,則心無余閑。心無余閑,則一切愛根欲根無處容著,一切魔障不祛自退矣。生于所教,數日或見或不見,又數日竟滅。至病起往訪,則寺中無是二僧。或曰古佛現化,或曰十方常住,來往如雲,萍水偶逢,已飛錫他往雲。

    【譯文】

    有書生寵愛一個男童,相愛如夫婦一般,一日,男童生病將死,對書生萬般的留戀哀婉,淒楚莫名,氣絕時,還用手緊緊握著書生手腕不肯舍棄,用力才能分開他們。書生後來夜里能夠夢到他,燈光月下能夠見到他,漸漸的就連白晝也能見到。和他相距七八尺遠,問他也不說話,叫他也不向前,走過去就向後退。由此郁郁而成心病,請人作法畫符也無效應。他的父親只好叫他在寺廟里暫住,冀圖清心寡欲,使鬼魂不敢進入佛地。可是到了那里還是能夠見到心愛的男童。

    寺里一個老僧說道︰“種種魔障,皆起于自心。到底是有這個男童呢?還是你心有所感不是真的有這個男童?告訴你吧,一切都是你心之所幻,只要斷除你的妄心,空其所念,一切都能消滅了!”另一個老僧說道︰“您對下下智之人說上上智之法,他沒有定力,妄心如何可以斷除!您好比給他指出了癥候所在,可是沒有給他對治的藥物。”因而此僧對書生說道︰“邪念糾纏盤結在一起,如草生根,好比物體在孔洞之中,取之必要用楔子穿通孔洞,等到楔子充滿孔洞則物體自然出來。你現在應當思維你寵愛的人死後,他的身體漸漸的變得僵直冰冷,漸漸的變得膨脹腫大,漸漸的變得腐臭污穢,漸漸的變得腐敗潰爛,漸漸的變得尸蟲蠕動,漸漸的變得髒腑碎裂,血肉狼藉,變幻種種色,其面目漸漸的變成另一種樣子,漸漸的變色,漸漸的變得如惡鬼羅剎,這時你就會開始感覺恐怖;再思惟此童像在活著之時,日復一日,漸漸的變得成熟偉岸,不再有嬌媚的姿態,漸漸的變得腹大便便,頜下有稀疏的胡須,漸漸的變得胡須修長如同劍戟一樣刺人,漸漸的變得面色黑瘦蒼老,漸漸的變得白發斑斑,漸漸的變得兩鬢如雪,漸漸的變得禿頭齒松,漸漸的變得傴僂肺癆,鼻涕眼淚,流涎吐沫,骯髒不可接近,這時你就會開始心生厭棄之念。更加思惟此童先死,所以我思念于他,倘若我先死,他面貌姣好,定有人誘惑,以至于威逼利誘,他未必能像寡婦那樣為我保持節操,一旦勾引而去與人床上顛倒狂狼,我在活著時,對我說的種種淫褻話語,對我做的種種淫蕩姿態,全部投向那個人,由著他縱情放恣娛樂。從前我與他種種昵愛,如同浮雲散滅,都了無蹤跡,這時你就會開始心生怨憤嗔怒之念;更加思惟此童像在生時,或者倚仗寵愛,驕橫任性,使我不能忍受,偶爾拂逆他的心意,立刻翻臉爭執詬罵,或者我財物所剩無幾,不能滿足他的要求,頓生離異之心,對我臉色冷漠,或者他見人家富貴,拋棄我到了別處,與我相遇,形同陌路,這時你就會開始心生怨恨之念。有了以上這種種念頭在心中起伏生滅,那麼心就無片刻安閑。心沒有多余的閑空,那麼一切愛戀之根、欲念之根無處容納,一切魔障不去擺脫就自行退卻了。”

    書生接受了老僧的教誨,幾天中,有時見,有時不見,又過了幾天,竟然消滅了形跡。等到病愈往寺中拜訪,這才知道寺中並沒有這兩個僧人。有的說是古佛化現,有的說和尚在十方常住,來往如行雲,偶爾萍水相逢,很快又雲游到別處去了。


如果你對閱微草堂筆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閱微草堂筆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