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士冠禮第一

類別︰經部 作者︰孔子弟子及後學者 書名︰儀禮

    【題解】

    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並命字,表示已經成年,必須行成人之禮,明確君臣、父子等的社會責任。本篇詳細記述了行冠禮的過程、陳設、儀式及行禮時所致辭。篇末的《記》,簡要說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禮的沿革、異同,論述了行冠禮的倫理道德意義以及所適用的範圍。《士冠禮》不僅適用于“士”,而且也適用于包括天子、諸侯在內的一切貴族。本篇後《記》說︰“古者五十而後爵,何大夫冠禮之有?公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一方面,行冠禮標志著一個貴族成員明確其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而步入社會的開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現了父子相繼的宗法倫理精神(《士冠禮•記》︰“子冠于阼,以著代也。”)。因此,古來儒家很重視冠禮,認為冠昏喪祭鄉射朝聘諸禮,皆始于冠禮。《禮記•冠義》說︰“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在漢代,《儀禮》諸本次序雖不同,但都以《士冠禮》為首篇,就表現了這種觀念。

    士冠禮︰筮于廟門(1)。主人玄冠(2),朝服(3),緇帶(4),素■(5),即位于門東(6),西面(7)。有司如主人服(8),即位于西方,東面,北上(9)。筮與席(10),所卦者(11),具饌于西塾(12)。布席于門中,西、閾外(13),西面。筮人執策(14),抽上,兼執之(15),進受命于主人(16)。宰自右少退贊命(17)。筮人許諾,右還(18),即席坐(19),西面。卦者在左(20)。卒筮,書卦(21),執以示主人。主人受視,反之(22)。

    筮人還,東面,旅佔卒,進告吉(23)。若不吉,則筮遠日(24),如初儀。徹筮席,宗人告事畢(25)。

    主人戒賓(26),賓禮辭(27),許。主人再拜,賓答拜。主人退,賓拜送(28)。前期三日(29),筮賓(30),如求日之儀。乃宿賓(31)。賓如主人服,出門左(32),西面再拜,主人東面答拜。乃宿賓,賓許。主人再拜,賓答拜。主人退,賓拜送。宿贊冠者一人(33),亦如之。

    厥明夕,為期于廟門之外(34)。主人立于門東,兄弟在其南,少退(35),西面,北上。有司皆如宿服(36),立于西方,東面,北上。擯者請期(37)。宰告曰︰“質明行事(38)”。告兄弟及有司。告事畢。擯者告期于賓之家。

    夙興(39),設洗直于東榮(40),南北以堂深(41),水在洗東。陳服于房中西墉下(42),東領北上(43)。爵弁服︰裳、純衣、緇帶、■(44)。皮弁服︰素積、緇帶、素■(45)。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46)。緇布冠缺項、青組纓屬于缺、緇廣終幅長六尺(47)、皮弁笄、爵弁笄、緇組邊(48),同篋(49)。櫛實于簞(50),蒲筵二,在南(51)。側尊一■醴(52),在服北(53)。有篚實勺觶角疲4),脯醢(55),南上。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W(56),執以待于西坫南(57),南面東上,賓升則東面。

    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階下(58),直東序西面(59)。兄弟畢玄(60),立于洗東,西面北上。擯者玄端,負東塾(61)。將冠者采衣、(62),在房中(63),南面。賓如主人服,贊者玄端從之,立于外門之外(64)。

    擯者告(65)。主人迎出門左(66),西面再拜,賓答拜。主人揖贊者。

    與賓揖先入。每曲揖(67)。至于廟門,揖入。三揖至于階(68)。三讓(69),主人升立于序端(70),西面。賓西序,東面。贊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西面,南上。

    主人之贊者筵于東序(71),少北,西面。將冠者出房,南面,贊者奠、笄、櫛于筵南端(72)。賓揖將冠者。將冠者即筵坐。贊者坐,櫛,設(73)。賓降(74),主人降。賓辭(75),主人對。賓盥卒(76),壹揖,壹讓,升。主人升,復初位。賓筵前坐,正(77)。興,降西階一等(78),執冠者升一等,東面授賓。賓右手執項,左手執前,進容(79)。乃祝(80),坐如初。乃冠,興,復位。贊者卒(81)。冠者興,賓揖之,適房,服玄端爵■,出房,南面。賓揖之,即筵坐,櫛,設笄(82),賓盥正如初。降二等,受皮弁,右執項,左執前,進祝。加之如初。復位。贊者卒(83)。興,賓揖之,適房。服素積、素■,容,出房,南面。賓降三等,受爵弁加之。服裳、■。其他如加皮弁之儀。

    徹皮弁、冠、櫛、筵(84)。入于房。筵于戶西(85),南面。贊者洗于房中,側酌醴(86),加疲 倉  嬉叮7)。賓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賓受醴于戶東,加疲 驊剩8),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觶,賓東面答拜。薦脯醢(89)。冠者即筵坐,左執觶,右祭脯醢(90)。以萍栗啡1),興。筵末坐,啐醴(92)。建疲3),興。降筵,坐奠觶(94),拜。執觶興。賓答拜。

    冠者奠觶于薦東(95),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階,適東壁(96),北面見于母。母拜受(97),子拜送,母又拜。

    賓降(98),直西序,東面。主人降,復初位。冠者立于西階東,南面。賓字之(99),冠者對(100)。

    賓出(101),主人送于廟門外。請醴賓,賓禮辭,許。賓就次(102),冠者見于兄弟,兄弟再拜,冠者答拜。見贊者,西面拜,亦如之。入見姑姊(103),如見母。

    乃易服(104),服玄冠、玄端、爵■。奠摯見于君,遂以摯見于鄉大夫、鄉先生(105)。

    乃醴賓以壹獻之禮(106)。主人酬賓(107),束帛儷皮(108)。贊者皆與(109),贊冠者為介(110)。賓出,主人送于外門外。再拜。歸賓俎(111)。若不醴(112),則醮用酒(113)。尊于房戶之間(114),兩■,有禁(115),玄酒在西(116)。加勺南枋(117)。洗有篚,在西(118)。南順(119)。始加,醮用脯醢。賓降取爵于篚(120)。辭降如初。卒洗,升酌。冠者拜受,賓答拜如初。冠者升筵坐,左執爵,右祭脯醢,祭酒。興,筵末坐啐酒。降筵拜,賓答拜。冠者奠爵于薦東,立于筵西。徹薦爵,筵尊不徹(121)。加皮弁,如初儀。再醮,攝酒(122)。其他皆如初。加爵弁,如初儀。三醮,有干肉折俎(123),嚌之(124),其他如初。北面取脯見于母。若殺(125),則特豚(126),載合升(127)。離肺實于鼎(128),設扃鼎(129)。始醮,如初。再醮,兩豆、葵菹、蠃醢、兩籩、栗脯(130)。三醮,攝酒如再醮,加俎,嚌之,皆如初,嚌肺,卒醮,取籩脯以降,如初。

    若孤子,則父兄戒宿(131)。冠之日,主人而迎賓(132)。拜、揖、讓,立于序端,皆如冠主(133),禮于阼。凡拜,北面于阼階上。賓亦北面于西階上答拜。若殺,則舉鼎陳于門外(134),直東塾(135),北面。

    若庶子(136),則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冠者母不在(137),則使人受脯于西階下。

    戒賓曰(138)︰“某有子某,將加布于其首(139)。願吾子之教之也(140)。”賓對曰︰“某不敏(141),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142),敢辭。”主人曰︰“某猶願吾子之終教之也。”賓對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從!”宿曰︰“某將加布于某之首,吾子將蒞之(143),敢宿。”賓對曰,“某敢不夙興!”始加,祝曰︰“令月吉日(144),始加元服(145)。棄爾幼志(146),順爾成德,壽考惟祺(147),介爾景福(148)。”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149),敬爾威儀,淑慎爾德(150),眉壽萬年(151),永受胡福(152)。”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153)。兄弟具在,以成厥德(154)。黃無疆(155),受天之慶。”醴辭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156)。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157),壽考不忘。”醮辭曰︰“旨酒既清(158),嘉薦時(159),始加元服。

    兄弟具來,孝友時格(160),永乃保之。”再醮曰︰“旨酒既(161),嘉薦伊脯(162)。乃申爾服,禮儀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163)。”

    三醮曰︰“旨酒令芳,籩豆有楚(164),咸加爾服,肴升折俎,承天之慶,受福無疆。”字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165)。爰字孔嘉(166),髦士攸宜(167)。宜之于假(168),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169),唯其所當。”

    屨,夏用葛(170),玄端黑屨,青純(171),純博寸(172)。素積白屨,以魁粗 73);緇純,純博寸。爵弁屨,黑純。純博寸。冬,皮屨可也。不屨屨。(174)。

    〔記〕冠義(175)。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176),齊則緇之(177)。

    其也,孔子曰︰“吾未之聞也(178)。”冠而敝之可也(179)。子冠于阼,以著代也(180)。醮于客位,加有成也(181)。三加彌尊(182),諭其志也(183)。冠而字之,敬其名也(184)。委貌(185),周道也;章甫(186),殷道也;毋追(187),夏後氏之道也。周弁、殷邸 氖眨88),三王共皮弁、素積(189)。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古者五十而後爵(190),何大夫冠禮之有?公侯之冠禮也,夏之末造也(191)。天子之元子猶士也(192),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193)。以官爵人,德之殺也(194)。死而謚,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謚。

    【注釋】

    (1)從“士冠禮”至“宗人告事畢”,述佔筮冠禮日期的儀式。筮︰用蓍草佔卦,通過《易經》來判斷吉凶。這里指佔筮行加冠禮的日期。廟︰禰廟,即父廟。

    (2)主人︰指冠者的父兄。玄冠︰朝服冠名,用黑色絲織品制成。

    (3)朝服︰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以十五升布(1200縷線織成的布)制成,工極細。古代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衣與冠同色,故此朝服之衣亦應為黑色。下文行加冠禮時主人服玄端,而不服朝服。玄端與朝服,衣同裳異。朝會,早朝見,服朝服;晚朝見,服玄端。是朝服尊于玄端。

    (4)緇帶︰黑色絲織品制成的大帶。

    (5)素■(b@)︰白色皮革制成的蔽膝。素,白色;■,蔽膝,皮制。裳與■同色,故朝服之裳亦白色。

    (6)即︰就。門東︰廟門外東方。

    (7)西面︰面朝西。

    (8)有司︰主人之胥徒中有專職的人。下文“筮者”、“卦者”、“宰”、“宗人”之屬皆統稱有司。如主人服︰與主人穿同樣的禮服。

    (9)北上︰以北為上首。

    (10)筮︰筮卦所用的蓍草,筮用五十根蓍草。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席鋪地。此席指下文布席所用的席。士用蒲席。

    (11)所卦者︰用來畫地計爻和書卦的工具。記爻用木,書卦用版。筮時,三變成一爻,用木畫地記之。每卦六爻,十八變成一卦,記于版上。

    (12)具饌︰陳設卜具。西塾︰門側有堂,稱為塾,門東西兩側內外各兩堂。此處西塾指門外西堂。

    (13)布席︰鋪席于地,此為供筮卦用的筮席。席亦稱筵。(ni8)︰門中央所樹木條。閾︰門檻。西閾外︰門外中央偏西的地方。

    (14)筮人︰有司中掌卜筮者。策︰佔筮時用的蓍。

    (15)(d*)︰蓍草筒。上︰的上部,即蓋。下盛蓍草。兼︰並。兼執之︰一手執上,一手執下。

    (16)進︰前,由西方前行近于主人之位。受命︰領受筮命。

    (17)宰︰有司中主政教者。自右︰由主人的右邊。少退︰比主人稍退後一些。贊︰佐助。贊命︰佐主人告知要佔筮的內容。

    (18)右還︰向右北行回至筮席。

    (19)即席︰就席。

    (20)卦者︰有司中負責畫地記爻者。

    (21)卒筮︰六爻皆筮畢。卒︰已、畢。書卦︰筮人把筮得的卦記在版上。(22)主人受祝,反之︰主人看所筮得之卦後,還給筮人。反,返、還。

    (23)旅︰眾。佔︰此處指以《易經》卦爻辭預測吉凶。旅佔卒︰筮人與其屬下預測吉凶完畢。進告吉︰進前告訴主人筮得吉卦。

    (24)遠日︰以後的日期。筮遠日︰如一月中上旬筮佔不吉,乃更筮中旬,若中旬不吉,則更筮下旬。

    (25)宗人︰《周禮•春官》謂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禮;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禮,皆由王朝設置。諸侯,大夫、士也有宗人,主持禮事,由家臣擔當。即有司中主禮者。告事畢︰告知主人筮日之事結束。

    (26)從“主人戒賓”至“亦如之”,述戒賓、筮賓、宿賓之儀。戒︰告。賓︰這里指主人的僚友。戒賓︰告請僚友使來觀禮。

    (27)禮辭︰一辭而許。二辭而許叫作固辭,三辭不許叫做終辭。戒賓時的應對之辭,見下文。

    (28)再拜︰拜兩次。戒賓為主人親至賓家大門外戒之,故此處言主人退,賓拜送。(29)前期三日︰加冠之期前三日。期指冠期。

    (30)筮賓︰前言戒賓,是廣泛通知僚友。此言筮賓,是在諸僚友中專筮一人為行冠禮時主持加冠的正賓。

    (31)宿︰進,豫召之使來。宿賓︰上所戒之賓為眾僚友,此所宿之賓指主加冠之正賓,即上所筮之賓。眾僚友可來可不來,故戒而不必宿。加冠之正賓必來,故既戒又復宿之。

    (32)門左︰門東邊。凡禮,門東為主人之位。主人親至賓家宿賓,此時賓為主,主人為客,故賓在門東邊迎接主人。

    (33)贊︰佐助。贊冠者︰佐正賓行加冠禮者,其地位稍低于賓。此贊冠者亦在前所戒眾賓之列。

    (34)從“厥明夕”至“告期于賓之家”,述約定行冠禮時辰的儀式。厥︰其。厥明夕,賓宿的第二天,即行冠禮前一日傍晚。為期︰約定時間。

    (35)兄弟︰主人的親戚。包括內外姻親。

    (36)宿服︰朝服。

    (37)擯者︰有司中佐主人行禮者,在主人稱擯,在客人稱介。請期︰請主人告加冠的時辰。(38)質明︰質︰正,正明。行事︰行加冠之事。

    (39)從“夙興”至“賓升則東面”,述加冠日的陳設。夙︰早。夙興︰早起。

    (40)洗︰■洗用的接水器,形似淺盆。直︰當,正對著。榮︰屋翼。東榮︰屋東前翼。

    (41)堂︰正堂,即室和房壁之前,東西序之間的地方。南北以堂深︰洗在與東榮垂直的南方,與堂之間的距離和堂的深度(南北跨度)相等。

    (42)房︰屋有室有房,在堂與東西夾室之北,室在西,房在東。或謂有東西兩房,室在中。墉︰牆。西墉︰房的西牆,即房與室相隔的牆。

    (43)東領︰衣領朝東。

    (44)爵弁︰冠名,其尊僅次于冕,赤色微黑,其狀如爵頭,用三十升(2400縷)葛布做成。爵弁服︰士為君助祭時穿的禮服,行冠禮時為第三加所穿之服。服陳于房中,冠在堂下(見下文)。此處言爵弁服,是以冠名服,不是說冠也陳于房中。下“皮弁服”例此。裳︰淺絳色的下衣(裙)。純衣︰絲衣。唯冕與爵弁服衣用絲,其他皆用布制成。衣與帶同色。(m8i)■(g6)︰祭服上的蔽膝,用茅(茜草)染成赤黃色。

    (45)皮弁︰冠名,用白鹿皮制成。皮弁服︰視朔時君臣同穿的禮服,此為第二加之服,卑于爵弁服。衣與冠同色,故不言衣。素積︰白裳。積︰闢積,即衣服褶子,此指下衣腰部的褶子。

    (46)玄端︰端︰正。玄端即玄衣,言端,取其正義。此為晚朝時穿的禮服,乃始加之服。玄端服上衣與朝服同,唯裳異,故說︰“玄裳、黃裳、雜裳可也。”上士用玄裳,中士服黃裳,下士服雜裳。此處玄端之所以不以冠名服,是因為始加戴緇布冠。雜裳︰其色前玄後黃。爵■︰用赤黑色的皮革制成的蔽膝。爵通雀,亦黑色。

    (47)緇布冠︰冠名,用黑色布制成,無纓飾,為初加之冠。此冠只初加冠時用一次,平時不用。庶人則常戴。缺項︰缺同(ku )。︰一種發飾。緇布冠無笄,故用圍繞發際結于項中,上綴于冠武(冠上的結帶),用以固定冠,稱作項。組︰絲織的帶子。纓︰系在頷下的帽帶。屬︰著,連結。青組纓屬于缺︰即用青色絲帶兩條,連結在缺項的兩旁,用作冠纓。(x )︰束發巾。廣終幅︰盡整幅布寬。古代布每幅寬二尺二寸。以上缺項、青組纓、緇,並為加緇布冠所用之物。

    (48)笄︰。︰冠冕上的紐帶,從頷下上結開笄的兩端。邊︰組用赤色瓖邊。以上笄與緇組,為加皮弁、爵弁所用之物。

    (49)篋︰一種狹而長的箱子。同篋︰指上缺項、青組纓、緇、皮弁笄、爵弁笄、等物,同裝于一篋中。

    (50)櫛︰梳子。簞︰盛飯或衣物的竹器,方的叫笥,圓的叫簞。櫛實于簞︰用簞盛櫛。

    (51)蒲筵︰蒲葦席。在南︰在服、篋、簞之南。

    (52)側︰獨,無偶。尊︰此處作動詞用,設置酒。■(w )︰一種瓦制的盛酒器。醴︰甜酒,有糟。

    (53)在服北︰在所陳衣服的北邊。

    (54)篚︰盛物的竹器,長方形。圓曰篚。勺︰舀酒器,青銅制。觶︰一種飲酒器,形似尊而小,青銅制。角疲汗糯衿鰨 緋祝 美匆ㄈ 澄錚 媒侵瞥傘S畜跏瞪做=疲荷住Ⅵ! 齠際 隗踔小br />
    (55)脯醢(h3i)︰脯︰干肉,盛于籩;醢︰肉醬,盛于豆。

    (56)W(su3n)︰竹器,冠箱。各一W︰三種冠各盛于一只W中。

    (57)西坫(di4n)︰坫︰土台,在堂角,堂東、西各一坫。西坫南︰在堂下對著西站的南邊。執以待以西坫南︰有司三人各執一W在西坫南邊等候。

    (58)從“主人玄端”至“立于外門外”,述主賓各就內外位之儀。阼階︰堂前東階。阼猶酢,為主人答酬賓客之位。西階則為賓位。

    (59)東序︰正堂東西兩面牆稱東西序。兩序外是東西夾、br />
    (60)畢(h5n)玄︰畢︰盡;玄︰玄衣玄裳,上下同色。即同穿玄衣玄裳、緇帶■。

    (61)負︰相背而立。東塾︰此指廟門內東堂。負東塾︰即背向東塾站立。(62)將冠者︰指加冠的對象。此時尚未加冠,稱“將冠者”,始加之後,稱冠者。采衣︰未冠時的童子服,緇布衣,其衣服之緣飾、大帶及束發,皆用朱錦。(j@)︰束發為髻。

    (63)房中︰室東房內。

    (64)外門︰大門。士二門,即大門和寢門。冠禮行于廟,相對于廟門而言,大門為外門。

    (65)從“擯者告”至“西面南上”,述迎賓之儀。告︰出請事于賓,入告主人。

    (66)門左︰大門東側,出以東為左。

    (67)每曲揖︰曲,折,轉彎。周制,左廟右寢,廟在寢東。故進大門必向東轉以至廟。進外門轉彎東行,到正對廟門時轉彎北行入廟門。每轉一個彎都相對而揖,叫做每曲揖。

    (68)三揖至于階︰階︰廟堂前東西二階。進廟後主人與擯東行,賓與贊者西行,相對一揖;主人東行至垂直于東階堂途的位置時,北轉彎,賓西行至垂直于西階的堂途時亦北轉彎,此時又一揖;門至堂間的庭中有碑,臨碑又一揖。故說三揖至于階。

    (69)三讓︰讓︰主人讓賓先登階。三讓然後登階上堂。

    (70)序端︰序南頭。主人立于東序端。

    (71)從“主人之贊者”至“如加皮弁之儀”,述三次加冠之儀。筵︰布設筵席,此處作動詞用。

    (72)奠︰停、置于地。

    (73)坐︰席地而坐,兩膝跪地,雙腳向後,臀部坐于腳跟上。櫛︰梳理頭發。設︰梳理迄,以束發。

    (74)賓降,賓降,由西階下堂。

    (75)賓辭︰主人亦隨同賓由阼階下堂,賓辭謝之,大意是說主人無事不必降。

    (76)盥卒︰盥洗完畢。

    (77)正︰正︰使端正。前贊者已設,賓是主持冠禮的人,這里的正,是表示親其事的意思。

    (78)一等︰一級台階。

    (79)項︰冠後側叫作項。進容︰講趨行時的容止。容︰儀容端正,舒揚。鄭玄注雲︰“進容者,行翔而前,焉。”形容行走時張開兩臂,神貌舒揚。

    (80)祝︰有祝辭,見下文。

    (81)贊者卒︰卒︰終。指完成加緇布冠所需的設缺項、結纓等事。

    (82)櫛︰二加皮弁之前,除去緇布冠,需重新梳理頭發。設笄︰笄有二,此指束發髻所用的笄,非指用以固冠的笄。固冠之等,在加冠時由正賓自設。

    (83)卒︰把系結于笄的左右兩端。

    (84)從“徹皮弁”至“賓答拜”,述賓醴冠者之儀。

    (85)筵于戶西︰布席于戶西。戶西︰寢廟以室為主,故此戶西指室門的西邊。

    (86)側酌︰自酌。側︰特,無偶。

    (87)加疲 倉 河閩JⅤ罰 瓶誄 路龐邛I稀撇揮檬笨誄 路牛 檬痹蚩誄 稀C嬉叮好媯撼 埃灰叮僕貳C嬉叮 僕煩 埃票諍蟆br />
    (88)面枋(b@ng)︰柄朝前。枋即柄。此處面枋,是為了冠者接枋祭醴方便。

    (89)薦︰進,獻。薦脯醢︰贊冠者將脯醢進置于筵前。

    (90)右祭脯醢︰用右手祭脯醢。祭脯醢︰謂食前祭創造此食物者,凡祭食,皆表現此不忘其初之意義。

    (91)以萍栗啡河埔 範樂  踩巍br />
    (92)啐(cu@)︰嘗。啐醴︰只嘗但不盡飲。

    (93)建疲航啤<窗撇逵邛V小br />
    (94)奠觶︰放觶于地上。

    (95)從“冠者奠觶”至“母又拜”,述冠者見母之儀。薦東,脯醢的東邊。薦即獻脯醢。

    (96)適︰往。東壁︰屋東宮牆,東壁有小門叫闈門,母在闈門外。婦人入廟須從闈門入。

    (97)拜受︰拜而接脯。男女間行禮,婦人拜兩次,男子拜一次,稱作俠拜。子已成人,故母對子亦俠拜。

    (98)自“賓降”至“冠者對”,述賓為冠者命字之儀。

    (99)字之︰命字。字在此為動詞。男子二十而冠,根據原名之涵義取一別名叫作字,或叫表字。

    (100)對︰應。

    (101)從“賓出”至“如見母”,述冠者見兄弟、贊者及姑姊之儀。

    (102)次︰門外更衣處,用布或竹席搭成。

    (103)入見姑姊︰姑姊在寢不在廟。入見即出廟門入寢門見之。

    (104)從“乃易服”至“鄉先生”,述冠者見君等禮儀。易︰更、換。

    (105)奠摯︰奠︰獻、停、置。古時卑者見尊者,禮物不親授,奠于地。摯︰初見的禮物。士摯用雉。鄉大夫︰周代官名,掌一鄉之政教。或謂鄉大夫乃“卿大夫”之誤。鄉先生︰年老致仕歸鄉的卿大夫。

    (106)從“乃醴賓”至“歸賓俎”,述醴賓、送賓之儀。醴賓︰禮賓。壹獻之禮;主人酌酒敬賓叫作獻。壹獻,敬酒一次,無亞(二次)獻。

    (107)酬賓︰主人獻賓畢,賓回敬主人,叫作酢,主人復答敬賓,叫作酬。一獻、一酢、一酬,禮成。

    (108)束帛儷皮︰束帛︰帛五匹為束,每束從兩端卷起,共十端。儷皮︰兩張鹿皮;儷,兩;皮,鹿皮。飲賓又贈財物,是為表達主人對賓的厚意。

    (109)贊者皆與︰此處贊者,指眾賓;與︰參與。眾賓亦一同飲酒。

    (110)贊冠者為介︰贊冠者即上贊賓行加冠禮者。為介︰指為正賓介,非指眾賓。

    (111)歸賓俎︰俎︰設筵或祭時盛牲器。歸賓俎,即使人將牲送至賓之家。

    (112)從“若不醴”至“取籩脯以降如初”,述冠于醮法。

    (113)醮用酒︰加冠之禮有醮、醴兩種儀式。飲酒無酬酢叫作醮。醮法與醴法儀節稍有不同。

    (114)房戶之間︰房之西,室門之東。

    (115)禁︰承酒尊的器具。名為禁,取禁戒,飲酒有所節制之義。

    (116)玄酒︰即水。按後人解釋,太古無酒,以水當酒。水色黑,故稱玄酒。玄酒不用而設立,乃不忘古始之義。

    (117)南枋︰柄向南。

    (118)洗有篚︰洗指設于東屋翼前之洗。洗西置篚,用以盛勺觶。

    (119)南順︰以北為上。

    (120)賓降取爵于篚︰爵在洗西篚中,酒在堂上。醮法,賓自酌酒,故降取爵。與上醴法不同。

    (121)徹薦爵,筵尊不徹︰薦、爵,每次加冠須更設。故徹;筵尊三加並用,故不徹。醴法三加共一醴,醮法則三加三醮。此亦醴與醮的一個不同之點。

    (122)攝酒︰對酒加以整理、撓攪、添益。

    (123)折俎︰將牲體解節,折盛于俎,稱為折俎。

    (124)嚌(j@)︰嘗。

    (125)殺︰殺牲。

    (126)特豚︰特︰一;豚︰小豬。特豚即一只小豬。

    (127)載合升︰牲煮于鑊(無足鼎),叫作烹;由鑊而盛于鼎,叫作升;由鼎盛于俎,叫作載;合牲之左右體,叫作合。載合升,謂用整牲。

    (128)離肺︰離︰割開。把肺切割開,以便于祭時用。

    (129)扃(ji ng)︰貫通鼎的兩耳,用以抬鼎的橫杠。(m@)︰鼎蓋。

    (130)葵菹(&)︰一種腌菜。蠃(lu )醢︰蠃︰蝸牛。蠃醢即蝸牛醬。

    (131)從“若孤子”至“受脯于西階下”,述孤子、庶子冠法。孤子︰此處指無父的嫡子。父兄︰指冠者的伯父、叔父及諸從兄。

    (132)主人︰指將冠的孤子,無父,故以主人身份迎賓;此時尚未冠,故。  (133)冠主︰冠者親父。

    (134)舉鼎陳于門外︰門外指廟門外。父在則鼎不陳于外。

    (135)直東塾︰正對著東塾。在東塾之南。

    (136)庶子︰與嫡子相對,即妾所生子。

    (137)母不在︰不在,謂因故(或歸寧,或有外戚喪服未除等原因)而不在,非謂去世。死稱作“沒”。

    (138)從“戒賓曰”至“仲、叔、季唯其所當”,述行冠禮時各種應對之辭。  (139)加布︰即加冠。初加為緇布冠,故稱。

    (140)吾子︰吾︰主人自稱。子︰對男子之美稱。

    (141)不敏︰不才,不聰明。乃自謙之辭。

    (142)病︰猶辱,亦謙辭。

    (143)蒞︰臨。

    (144)令︰善。

    (145)元︰首,頭。

    (146)棄爾幼志︰棄︰除掉;爾︰你;幼志︰童稚之心。

    (147)順爾成德,壽考惟祺︰順︰與慎通;成德︰成人之德。壽考︰長壽。祺︰祥,福。

    (148)介爾景福︰介︰助;景︰大。

    (149)申︰重復。

    (150)淑︰善。

    (151)眉壽︰長壽。眉,指老人的長眉毛,象征高壽。

    (152)胡︰遠。

    (153)咸加︰皆加。指三次加冠。

    (154)厥︰其,此指冠者。

    (155)黃(g u)︰老人,此言長壽。黃︰老人白發落後而生黃發;︰老人面如凍黎,其色如浮垢。

    (156)嘉薦︰嘉︰善;薦︰脯醢。

    (157)休︰美。

    (158)旨︰味美。

    (159)(d3n)︰誠。

    (160)孝友時格︰孝︰敬父母;友︰善兄弟;時︰是;格︰至。謂極盡孝友之道。(161)(x )︰清。

    (162)伊脯︰伊︰惟。脯︰脯醢。四字成句,脯諧音,故略去醢字。

    (163)祜︰福。

    (164)楚︰陳列貌。

    (165)昭︰明。

    (166)爰,于;孔︰甚。

    (167)髦士︰俊士。攸︰所。

    (168)于假︰為大。于︰猶為︰假︰大。

    (169)伯某甫、仲、叔、季︰即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之略。伯、仲、叔、季︰排行的次序。某︰代字。甫︰男子之美稱。

    (170)自“屨,夏用葛”至“不屨屨”,述三服所用之屨。屨︰古時一種單底鞋。屨與裳同色。夏用葛︰葛︰葛布。夏天用葛布制成的屨。

    (171)青純︰(q*)︰鞋頭裝飾,形如刀鞘鼻,有孔,可系鞋帶。(y@)︰綴于屨牙底相接的縫中用以飾屨的圓絲帶。純(h  n)︰屨緣的瓖邊。以上三種飾物,皆青色。

    (172)博寸︰寬一寸。博︰寬、廣。

    (173)以魁粗 嚎捍蟾潁矗和孔 <匆願蚧彝孔  拱住br />
    (174)屨︰用細而疏的麻布做成的服喪所穿的屨。

    (175)從“記”以下至篇末,為本篇後《記》。《記》是對經文的補充和闡發,其中有對古代禮儀的補記,有關于禮的意義和凡例的說明等。《儀禮》十七篇,除《士相見禮》、《大射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四篇之外,余十三篇皆有《記》。傳統認為《記》為孔子後學作,其寫作年代在孔子之後,子夏之前。

    (176)大古︰大,通“太”。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廟之類。後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即太古,指堯舜以前年代。冠布︰戴白布冠。

    (177)齊(h1i)則緇之︰齊,古通“齋”。齋戒。緇之︰染成黑色,即言將祭齋戒,染之成黑色。

    (178)(rul)︰冠的纓飾︰結在頷下用以固冠的帶子叫作纓;結後剩余下垂作為裝飾的部分叫作。“未之聞也”︰是說沒有听說過緇布冠有纓飾之事。此引孔子語說明太古冠無纓飾。

    (179)冠而敝之可也︰敝,棄。緇布冠只在初加冠時用,其意義在于重古始,平常不用,故說“冠而敝之可也”。

    (180)著代︰著︰明。即表明子將代父之義。

    (181)加有成︰加禮于有成德之人。使甫成年之士知其對國家、宗廟的責任。  (182)三加彌尊︰彌︰益、愈、更。次加皮弁尊于緇布冠;三加爵弁又尊于皮弁,是後者尊于前者。

    (183)諭其志也︰教導勸諭,使其立志于修德,不斷上進。

    (184)敬其名︰名受于父母,在君父前稱名,他人之前稱字,此顯示對受之于父母之名的敬重。

    (185)委貌︰周代冠名,以黑色絲織品制成,或謂即玄冠。委︰安,取安正容貌之義。“委貌”及“章甫”、“毋追”,皆常服,猶上加冠畢服玄冠之義。

    (186)章甫︰殷代冠名,或謂即緇布冠。章︰明。章甫,取表明丈夫之義。

    (187)毋(m u)追(du9)︰夏代冠名。毋︰無義,發語詞。追︰即堆。此以形名冠。

    (188)周弁、殷郟u)、夏收︰此因上三加爵弁而記之。弁︰爵弁,經專言弁,即指爵弁。殷稱冕作邸塾搿 艚 黽錘玻 「彩字 濉O某乒謐魘眨  樟卜  濉br />
    (189)共皮弁、素積︰此再加所同用。再加之所以在三加後記之,是因為前始加、三加,三代不同,此則三代相同。

    (190)五十而後爵︰五十歲才能命為大夫,此論“士冠禮”亦行于大夫。

    (191)夏之末造︰造︰作。此言公侯冠禮與士同,無獨立的冠禮。公侯冠,夏末始作。

    (192)元子︰天子和諸侯的嫡長子。

    (193)象賢︰法賢。此言元子能取法先祖之賢德,故繼世立為天子或諸侯。此以說明“天下無生而貴者”之義。

    (194)德之殺(sh4i)︰殺︰等差。即言德有高低之不同,德高者命以大官,德下者命以小官。

    (195)謚︰死後追加稱號叫作謚。

    【譯文】

    士加冠的禮儀︰在禰廟門前佔筮加冠的吉日。主人頭戴玄冠,身穿朝服,腰束黑色大帶,飾白色蔽膝,在廟門的東邊就位,面朝西方;主人的屬吏身著與主人相同的禮服,在廟門的西邊就位,面朝東方。以北為上首。蓍草、蒲席和記爻、記卦所用的卜具,都陳放在廟門外的西塾中。約在門外的中部,即門檻外,門中所豎短木()偏西的地方布設筮席,筮席面朝西方。筮人手持蓍草,抽開裝著蓍草的蓍筒蓋,一手持蓋,一手持蓍筒下部,進前接受主人的吩咐。宰在主人右方稍靠後的地方佐主人發布佔筮之命。筮人應答後右轉彎回到筮席,就席坐下,面朝西方。卦者的位置在筮人的左邊。佔筮完了,筮人將筮得的卦寫在版上,拿去給主人看。主人接過去看畢,還給筮人。筮人回至筮席,面向東方,與他的屬下共同佔筮,佔筮完畢,進前報告主人筮得吉卦。如果佔筮結果不吉,就佔筮以後的日期,其儀式與前相同。佔筮結束,撤去筮席,宗人宣布筮日之事結束。

    主人至眾賓家門告以“冠禮”日期,並請參加,他們辭謝一次便應許了。主人兩拜賓,賓答拜。主人回,賓拜送主人。在將行加冠禮之前三日,舉行佔筮正賓的儀式,與佔筮日期的儀式相同。于是,主人再次前往邀請正賓。正賓身穿與主人相同的禮服,迎出大門外東方,面朝西方兩拜主人,主人面朝東答拜正賓。然後主人(致辭)邀請正賓,正賓應許。主人對正賓兩拜,正賓答拜。主人退下,正賓拜送。邀請贊冠者一名,儀式與邀請正賓相同。

    第二天,即行加冠禮前一天的傍晚,舉行約定行冠禮時辰的儀式,地點在廟門外。主人站立在門外東邊,眾親戚站在主人南邊稍靠後一些的地方,面朝西方,以北為上首。主人的屬吏都身穿朝服,站在廟門外西邊,面朝東方,以北為上首。擯者請問加冠禮的時辰。宰告知說︰“明晨正天明時舉行。”擯者轉告親戚和眾屬吏。宗人宣布約期的儀式結束。擯者到眾賓家通告行加冠禮的時辰。

    清晨早起,在正對東屋翼的地方設置洗,洗與堂之間的距離與堂深相等。水設置在洗的東邊。禮服陳設在東房內西牆下,衣領朝東方,以北為上首。先是爵弁服︰淺絳色裙、絲質黑色上衣、黑色大帶、赤黃色蔽膝。其次是皮弁服︰白色裙、黑色大帶、白色蔽膝。再次是玄端服︰黑裙、黃裙、雜色裙都可以,黑色大帶、赤黑色蔽膝。然後是加緇布冠所用的項、系結在上的青色冠纓、六尺長整幅寬的黑色束發巾、加皮弁所用的簪子、加爵弁所用的簪子、瓖著淺紅色邊飾的黑色絲質冠帶,以上物品同裝于一只箱子里。梳子放在簞中。蒲葦席兩張,放置在(禮服、箱、簞的)南邊。在禮眼的北邊,單獨設置一■醴。又有勺、觶、角制的小匙,盛在筐篚中,還有干肉和肉醬(盛于籩豆中),以南為上首。爵弁、皮弁、緇布冠,各盛在一個冠箱里,主人的屬吏(三人)各持一只冠箱,等候在西坫的南邊,面朝南,以東方為上首,正賓登堂後則轉而面朝東方。

    主人身著玄端,赤黑色蔽膝,站立在東階下邊正對東序的地方,面朝西方。眾親戚全都身著黑色的衣裳,站在洗的東邊,面朝西方,以北為上首。擯者身穿玄端,背朝東塾站立。將冠者身穿采衣,頭梳發髻,站在房中,面朝南方。正賓身穿與主人相同的禮服,贊冠人身著玄端相隨,站立在大門外邊。

    擯者出門請賓入內,並通報主人。主人出至大門東邊迎接,面朝西兩拜,正賓答拜。主人向贊冠人作揖行禮,又與正賓相對一揖,然後先進入大門。每到轉彎的地方,主人必與賓相對一揖。至廟門前,主人揖請正賓進入廟門。如此相對三揖,到達堂前階下,相互謙讓三次,主人上堂,站立在東序南端,面朝西方。賓的位置在西序(南端),面朝東方。贊冠人在洗的西邊洗手後,登堂站立在房中,面朝西,以南邊為上首。

    佐助主人的人在東序邊稍靠北的地方布設筵席,面朝西方。將冠者從房內出至堂上,面朝南方。贊冠人把束頭巾、簪子、梳子等物放置在席的南端。正賓對將冠者拱手一揖。將冠者即席坐下。贊冠人也坐下,為將冠者梳理頭發,並用頭巾束發。正賓下堂,主人也下堂,賓辭謝,主人應答。正賓洗手完畢,與主人相對一揖,相互謙讓一番,然後上堂。主人也上堂,回到原位。正賓在筵席前坐下,為將冠者整理束發巾。然後站起,由西階下一級台階,持冠的人升上一級台階,面向東把緇布冠交給正賓。正賓右手持冠的後端,左手持冠的前端,儀容舒揚地前行至席前,然後致祝辭,如先前一樣坐下,為將冠者加緇布冠。然後起立,回到原來的位置。贊冠人為冠者加項,系好冠纓,完畢。冠者站起,正賓對他作揖行禮。冠者進入房內,穿上玄端服、赤黑色蔽膝,從房中出來,面朝南方。正賓對冠者行揖禮,冠者即席坐下。贊冠人為他梳理頭發,插上簪子,正賓下堂洗手,然後為他整理束發巾,都與初加冠的儀式相同。正賓由西階下兩級台階,接過皮弁,右手持冠後端,左手持前端,進前致祝辭,為冠者戴上,儀式與初加冠相同。正賓回到原位。

    贊冠人為冠者結好皮弁冠的紐帶。冠者站起,正賓對他拱手作揖。冠者進房內,穿上白色裳、白色蔽膝,儀容端正,從房中出來,面朝南方站立。正賓由西階下三級台階,接過爵弁為冠者戴上。冠者穿上淺紅色裙、赤黃色蔽膝。其他與加皮弁冠的儀式相同。

    撤去皮弁冠、緇布冠、梳子、筵席等物,進入房中。佐助主人的人在室門西邊堂上布設筵席,面朝南方。贊冠人在房中洗觶,獨自斟醴,把小匙口朝下放在觶上,匙頭朝前。正賓對冠者作揖行禮,冠者即席,在席西端,面朝南方。正賓在室門的東邊接觶在手,把小匙放在觶上,匙柄朝前,進至筵席前面,面朝北方。冠者在席西邊行拜禮,接觶在手,正賓面朝東答拜。贊冠人把干肉和肉醬進置于席前。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觶,右手祭干肉和肉醬。然後用角質的小匙祭醴三番,站起。在席的西頭坐下,嘗醴。把小匙插置觶中,起立。然後走下筵席,坐下,把觶放在地上,對正賓行拜禮,手持醴觶起立。正賓答拜。

    冠者把觶放在籩豆東邊地上,走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干肉。然後從西階下堂,行至東牆闈門外,面朝北拜見母親。母親拜受干肉,冠者拜送,母親再次拜冠者。

    正賓下堂,在與西序相對的地方站定,面朝西方。主人下堂,回至原來上台階前的位置。冠者站立在西階東邊,面朝南方。正賓為冠者命字,冠者應答。

    正賓退出,主人送出廟門外,請以醴禮酬正賓。正賓辭讓一次後應許,至更衣處等候。冠者拜見眾親戚,親戚向冠者兩拜,冠者答拜。然後拜見贊冠人。冠者面朝西行拜禮,儀式與拜見親戚相同。又進寢宮拜見姑母、姊姊,儀式與拜見母親時相同。

    然後更換禮服,戴玄冠,穿玄端服,飾赤黑色蔽膝。進獻禮物,朝見國君。接著攜禮物晉見鄉大夫、鄉先生。

    主人以壹獻之禮宴請正賓。主人以一束錦、兩張鹿皮酬謝正賓。眾賓也都參加宴飲。贊冠人擔任正賓介。正賓退出,主人送到大門外邊,兩拜正賓。並遣人把牲送至賓家。

    如果不用醴法,則可用酒行醮禮。在房和室門之間設置兩只酒■,■下設有酒禁,玄酒(水)放在西邊,上邊放置勺子,勺柄朝南。在洗的西邊設置筐篚,以北為上首。初次加緇布冠,行醮禮用干肉和肉醬。

    正賓下堂從篚中取爵;主人也下堂,正賓辭讓,與前述儀式相同。正賓洗爵完畢,上堂斟酒。冠者拜接酒爵,正賓答拜,儀式與前相同。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爵,右手祭干肉和肉醬,然後祭酒。冠者起立,在席西端坐下嘗酒。下筵席向正賓行拜禮,正賓答拜。冠者在籩豆的東邊放下酒爵,站立在筵席的西邊。撤去籩豆和酒爵,筵席和酒尊不撤。二加皮弁,儀式與初次加冠相同。第二次行醮禮,要對酒加以整理、添益。

    其他儀式與前述相同。加爵弁的儀式也與前相同。三行醮禮,有干肉、折節盛于俎的牲體,品嘗它,其他儀式也與前邊相同。冠者面向北取干肉拜見母親。如果殺牲的話,則用一只小豬。把它放入鑊中烹熟,然後合左右牲體把它盛于鼎中。把肺割離開也放在鼎中。鼎上設置橫杠和鼎蓋。初次行醮禮,儀式與前述相同。第二次行醮禮,用兩只豆,盛腌菜和蝸牛肉醬;兩只籩,盛栗脯。三行醮禮,整理、添酒與第二次相同,有牲體,嘗牲,都與前述儀式相同。並嘗肺。行醮禮完畢,冠者取出籩中的干肉下堂等儀式,也都與前述相同。

    如果將冠者是孤兒,則由他的伯父叔父或堂兄代為通知和召請賓客。加冠那天,將冠者束發髻迎賓。拜、揖、讓,站立在東序南端,都與冠者父親所行的儀式相同。在阼階上行禮。凡行拜禮,都在阼階上,面朝北方。正賓也同樣在西階上答拜。如果是殺牲,則抬鼎陳放在廟門外邊,正對著東塾,面朝北。如果冠者是庶子,則在房外加冠,面朝南方,然後行醮禮。如果冠者母親因故不在家,則使人在西階下代母親接受冠者所獻上的干肉。

    告賓時致辭說︰“某人有兒子名某某,將要為他加緇布冠,希望先生能前往教導。”賓致答辭說︰“某人不才,恐怕不能勝任此事,有辱先生,所以冒昧推辭。”主人說︰“某人仍然期望先生終能前去指教。”賓回答說︰“先生再次吩咐,某人怎敢不遵從!”召請正賓時致辭說︰“某人將為某某加緇布冠,先生將光臨,冒昧前來恭請。”正賓回答說︰“某人不敢不早起前往!”初次加緇布冠,致祝辭說︰“選擇善月吉日,為你戴上緇布冠,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人的美德,屬你高壽吉祥,昊天降予大福。”二加皮弁致辭說︰“選擇吉月良辰,為你再戴皮弁冠,端正你的容貌威儀,敬慎你內心的德性,願你長壽萬年,天永遠降你福祉。”三加爵弁致辭說︰“在這吉祥的年月,為你完成加冠的成年禮,親戚都來祝賀,成就你的美德。願你長壽無疆,承受上天的賜福。”醴禮的致辭說︰“醴酒味美醇厚,干肉肉醢芳香,拜受醴薦祭先祖,誠敬以定吉祥。托庇皇天福佑,永保美名不忘。”醮禮的致辭說︰“美酒清洌,芳香的脯醢進獻及時。初加緇布冠,親戚都來贊禮。極盡孝友之道,定可永久安保。”第二次行醮禮致辭說︰“美酒清潔,脯醢芳香,再加皮弁冠,禮儀井然有秩序。執此美酒來祭祝,恭承昊天降大福。”

    第三次行醮禮致辭說︰“美酒甘醇芬芳,籩豆陳列馨香,為你完成成年禮,佳肴具陳有折俎。恭承昊天之慶,秉受無疆福祿。”命字致辭說︰“禮儀已行齊備,在這善月吉日,宣告你的表字。表字十分美好,正與俊士相配。取字以適宜為大,稟受永遠保有它,稱呼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唯其適當為美稱。”

    鞋子,夏天穿葛制的。穿玄端服,配以黑鞋,青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瓖邊,鞋口瓖邊寬一寸;白色下衣配以白鞋,用大蛤灰涂注增白,緇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瓖邊,鞋口的瓖邊寬一寸;爵弁服,配以淺紅色鞋,黑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瓖邊,鞋口的瓖邊寬一寸。冬天穿皮制的鞋即可。不穿線縷細疏的布所制的鞋子。

    〔記〕冠禮的意義︰第一次加冠用緇布冠。太古時戴白布冠,祭祀齋戒,則染成黑色。關于這種冠纓下的飾,孔子說︰“我沒有听說過這種冠有飾這種事。”行加冠禮之後,緇布冠就可以棄置不用了。嫡子在阼階上行加冠禮,是要表明子將代父的意義。在客位上行醮禮,則顯示是在為有成人之德的人加冠。三次所加的冠,後來的都比前一次更貴重,是要教喻冠者確立遠大的志向。加冠之後又命以表字,是要顯示對所受于父母之名的敬重。委貌,是周代常戴的冠;章甫,是殷代常戴的冠;毋追,是夏代常戴的冠。第三次所加的冠,周代是“弁”,殷代是“邸保 拇恰笆鍘薄5詼渭庸詰姆埃 摹か獺 莧加悶ナ汀 咨 囊隆か選C揮寫蠓虻募庸誒瘢  寫蠓蚧槔瘛9糯宋迨 瓴拍蓯謨杈粑唬 趺椿夠崍磧寫蠓虻募庸誒衲兀抗 盍磧屑庸誒瘢 鞘竅哪┐氖慮欏L熳擁牡兆櫻 玫囊倉皇恰笆俊崩瘢 餼褪撬擔 煜旅揮猩呂淳妥鴯蟺娜恕V詈釷老  且蛭 雷幽莧》ㄏ茸嫻南偷隆J諶斯倬簦 家緣灤械母呦碌炔釵 曜肌J克酪院笞芳于趾牛 竅衷詰氖隆9糯可晃﹥簦 酪嗖蛔芳于趾擰


如果你對儀禮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儀禮》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