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性光識光

類別︰子部 作者︰呂洞賓 書名︰太乙金華宗旨

    原文

    回光之法,原通行住坐臥,只要自得機竅。吾前開示雲;“虛室生自”,光非白邪。但有一說,初未見光時,此為效驗,若見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識,非性光也。子不管他有光無光,只要無念生念。何為無念?干休干處得;何為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與平曰念不同。今心為念,念者現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藥。凡人視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別,此為,性光,,如鏡之無心而照也,如水之無心而鑒也。少刻即為“識光”,以其分別也。鏡有影已無鏡矣,水有象已無水矣。光有識尚何光哉!

    子輩初則“性光”,轉念則識,識起而光杳無可覓,非無光也,光已為識矣。黃帝曰︰“聲動不生聲而生響”,即此義也。《楞嚴推勘入門》曰︰“不在塵,不在識,惟選根”,此則何意?塵是外物,所謂器界也。與吾了不相涉,逐之則認物為己。物必有還,通還戶牖,明還日月,借他為自,終非吾有。至于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明還日月,見日月之明無還也。天有無日月之時,人無有無見日月之性。若然則分別日月者,還可與為吾有耶。不知因明暗而分別者,當明暗兩忘之時,分別何在,故亦有還,此為內塵也。惟見性無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則見性亦還矣。還者還其識念流轉之見性,即阿難使汝流轉,心目為咎也。初入還辨見時,上七者,皆明其一一有還,故留見性,以為阿難拄杖。究竟見性既帶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傳送識、阿賴耶識),非真不還也。最後並此亦破,則方為真見性,真不還矣。子輩回光,正回其最初不還之光,故一毫識念用不著。使汝流轉者,惟此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而塵與識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今不墮識回光,則用根中之元性,落識而回光,則用根中之識性,毫厘之辨在此也。用心即為識光,放下乃為性光。毫厘干里,不可不辨。識不斷,則神不生;心不空,則丹不結。心淨則丹,心空即藥。不著一物,是名心淨,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見為空,空猶末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譯文

    呂祖說︰回光功法,不論行住坐臥,都能夠實行,並不拘于形式;但只要自己得機得竅。我在前面曾經提示過︰「虛室生白」那句話,那光不就是白色嗎?  

    但有句話要提醒大家,開始練功,從未出現過光的時後,忽然虛室生白了,那就是練功的效驗。如果出現了光,而你的心意卻去追隨它,于是就落在意識界里去了,那光就不是本性之光了。所以你決不要去管它有光無光,只要無念生念。什麼叫「無念」?就是佛家常說的「千修千處得。」什麼叫「生念」?就是佛家常講的「一念一生持」,這里指所生的意念,是一種正念,與平時的念頭不同。「念」這個字是「今」「心」兩字組成的念,今心為念,念,就是現在的心。這心也就是光,就是用來作練丹的藥。  

    一般人看外界的事物,隨便舉目用眼光一看,還來不及區別事物的特徵和屬性,這時的眼光還屬于「性光」。就像鏡子和靜水一樣,映照出各種影像,本是無心無意。過了一會兒,那眼光就成為識光了,因為它已經在區別事物的特徵和屬性了。鏡子里有了影像,已經不是鏡子了;靜水里有了影像,已經不是靜水了;光里面帶有意識,還叫什麼光呢?  

    各位在回光時,開始時是一種「性光」,轉念之後就變成「識光」,因為意識一生起,光也就杳無蹤影,無從尋覓。這並不是說沒有了光,而是光已經轉化成了識。黃帝說過︰「聲動不生聲,而生響」,就是這個意思。《楞嚴推勘入門》說︰「不在塵,不在識,惟還根。」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塵」指的是外物,佛家稱之為「器界」,與自我毫不相干。心如果去追逐外物,那就是把外物當作了自我。外物的屬性,總歸要返還給外物。比如說,通氣是門窗的屬性,但通氣要還給門窗;明亮是日月的屬性,但明亮要還給日月,硬要把它當作我,始終都不會為我所有。按照這個道理來推論,直到有一個屬性不能返還給人了,這東西不是你的自我,又是什麼呢?將明亮還給日月,但日月被你所看見過的那部分明亮,卻不能返還。天空看不見日月的時候,人卻沒有見不到日月的感想。如果是這樣,那麼區別日月的屬性,還可以為我所有嗎?不知道根據明暗來區別的屬性,當明和暗都忘掉的時候,那區別又何在?這里面也有著返還,那就是所謂「內塵」。只有達到見性」的階段,那才是沒有返還。不過,在見性的階段,「見」並不是真正的見,所以連「見性」也還給人家了。這里所返還的,是那種隨意識念慮而流轉的「見性」,也就是《楞嚴經》上釋迦向弟子阿難所說的「使汝流轉,心目為咎」。他闡述「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加上傳送識和阿賴耶識)、「八還」時,前面七種識,都一一論證他們存在返還,但到了第八識,姑且留下這個「見性」不談,當作阿難的柱杖。我們追究一下見性這回事,即然它帶有「八識」,那就不是真的沒有返還。如果連這個也給破掉了,那才是真正的見性,真正的沒有返還了。  

    各位回光,正要回那最初沒有返還的那種性光,所以一絲一毫意識念慮也用不著。牽引你意識念慮在流轉的,就是那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但能使你成就菩提(正覺)的,也只有這六根,一切塵和識都用不上。這里,不是講利用那六根本身,而是利用那六根中的屬性。現在你如不想陷墮入識的困境,那麼在回光時,必須利用那六根中本原之性;如果帶著識去回光,那就是利用那六根中的識性了。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就在這個地方。  

    總而言之,用心用意就是識光,放下意念就是性光;這里頭有毫厘千里之差,不可不去仔細地分辨。要知道識不斷,神就不生;心不空,丹就不結。心靜就成了丹,心空就成了藥。不執著任何事物,叫作心靜;不留戀任何事物,叫作心空。空,如果是能夠發現的空,那空就不能算空;直到空得忘掉了空,這才算做是真空。  


如果你對太乙金華宗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太乙金華宗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