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
《釋名》曰︰霜,喪也,其氣慘毒,物皆喪也。
《說文》曰︰{雨執},(竹入反。)早雪。皚,霜雪之白者。
《易•坤卦》曰︰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詩》曰︰糾糾葛屨,可以履霜。鄭玄注曰︰"魏俗,至冬猶謂葛屨可用履霜,利其賤也。"
又曰︰九月肅霜。(肅,縮也,霜降而收縮萬物也。)
又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禮》曰︰季秋之月霜始降,則百工休。(鄭玄注曰︰謂膠漆之作仃。)
又曰︰孟冬行秋令,則雪霜不時。
又曰︰孟春行冬令,則雪霜大摯。
又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淒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鄭注雲︰感時念親也。)
又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以達天地之氣也。
京房《易傳》曰︰誅不原情,有霜附木,不下地。不教而誅,其霜反在草下。
又曰︰興兵妄誅,厥災不霜;聖賢遭害,其霜附木不下也。
《大戴禮》曰︰霜是陰陽之氣也。陰氣勝陽則凝而為霜。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凝為霜。
又曰︰霜以殺木,露以潤草。
《春秋考異郵》曰︰霜者,陰精,冬令也。四時代謝,以霜收殺。霜之為言亡也,物以終身也。
又曰︰僖公即位,隕霜不殺草,臣威強也。
《春秋感精符》曰︰霜,殺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孝經援神契》曰︰霜以挫物。
《五經通義》曰︰寒氣凝以為霜,霜從地升也。
《五經鉤沉》曰︰天霜樹落葉,而鴻雁南飛。
《家語》曰︰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娶者始也。《詩》曰︰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國語》曰︰駟見而 (于敏反。)霜, 霜而冬裘具。賈逵曰︰"駟,房星也。"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雲︰"仙之上藥,玄霜絳雪。"
王子年《拾遺記》曰︰廣延國有霜,色紺碧。
又曰︰ 立儼反。)州霜甘。
又曰︰員嶠之山名環丘,有冰蠶,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其色五采,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投火,經宿不燎。唐堯之代,海人獻以為黼黻。
《莊子》曰︰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
《曾子》曰︰陰氣勝則凝為霜。
《淮南子》曰︰芝蘭以芳,未嘗見霜。(先霜刈之。)
又曰︰聖人行於水無跡,眾人行于霜有跡。
又曰︰至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霜雪。(高誘注曰︰青女天神,青天玉女主霜雪也。)
又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天為之下霜。
《地鏡圖》曰︰視屋上瓦獨無霜者,其下有寶。
《山海經》曰︰豐山有九鐘,霜降其鐘即鳴。
《命歷序》曰︰桀無道,夏隕霜。
《師曠佔》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治政太嚴刻,大殺,天以示之。宜損威殺,重人命。
崔豹《古今注》曰︰鷓鴣常向日而飛,畏霜露;夜棲則以樹葉覆其背上。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凝為霜。
徐整《長歷》曰︰北斗當昆侖山,氣運注天下,秋冬為霜雪。
《唐書》曰︰寧王憲疾,時京城寒甚,凝霜封樹。時學者以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冑也。憲見而嘆曰︰"此俗謂樹者也。諺曰︰樹稼達官怕,必有大臣當之,吾其死矣。"十一月薨。
《琴操》曰︰《履霜》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者,尹吉甫之子也。吉甫听其後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編水荷而衣,采 音亭,山梨木也。)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傷無罪見放逐,乃援琴而鼓之。
《楚辭》曰︰秋既戒之以白露,冬又申之以嚴霜。
《古艷歌辭》曰︰秋霜白露下,桑葉郁為黃。
何瑾《悲秋夜》曰︰霜凝條兮璀璀,露沾葉兮泠泠。
○雹
《釋名》曰︰雹,炮(匹巧反,又音雹。)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蹙炮也。
許慎《說文》曰︰雹,雨冰也,從雨包聲。
《禮》曰︰仲夏行冬令,則雹動傷 。
《傳》曰︰昭四年正月,大雨雹。季武子問於申豐曰︰"雹可御乎?"對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其出入也時。今藏川池之冰,棄而不用。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雹之為災,誰能御之。"
《 梁傳》曰︰僖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雹者陰脅陽,臣侵君之象也。)
京房《易傳》曰︰飛雹下盡樹木之枝、害五 者,君賦斂刻民也。
焦貢《易林》曰︰陰雨泥寒,常冰不溫,凌人惰怠,大雹為災。
《尚書洪範五行傳》曰︰陰陽相脅而為雹霰,盛陰而雪,凝滯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散而為霰。盛陽,雨水溫暖而湯熱。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而為雹。霰者,陽脅陰也;雹者,陰脅陽也。
又曰︰人君妒賢疾善,在下謀上,則日蝕而雹殺走獸。
《春秋感精符》曰︰大臣擅法則雨雹。
又曰︰九月十月,日色青則寒,有雹雪。
《春秋考異郵》曰︰陰陽專精,凝合成雹。雹之言合也。
《春秋漢含孳》曰︰專一精並氣凝為雹。宋均注曰︰"謂若魯僖公脅於齊,以妾為妻,尊重齊,勝無回曲之心,感陰水氣,乃使結而不解散。"
《史記》曰︰景帝二年秋,雨雹,大者五寸,深二尺。
又曰︰凡雹皆冬之愆陽,夏之伏陰也。
《漢書》曰︰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國雨雹,大如斧,蜚鳥皆死。
又曰︰宣帝地節四年五月,山陽濟陰雨雹,如雞子,深二尺五寸,殺二十人,蜚(音飛,與飛同。)鳥皆死。
又︰《漢書•五行志》曰︰武帝元封三年,雹大如馬頭。
範曄《後漢書》曰︰青龍見於御座軒前,又大風雨雹,霹靂拔樹。張奐上疏曰︰"臣聞風為號令,動物通氣。水生於火,相須乃明。蛇能屈伸,配龍騰蟄。順至為休徵,逆來為殃咎,陽氣專用,則精凝為雹。故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或志寧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讒勝,並伏誅戮,海內默默,人懷震憤。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動威。今武、蕃忠貞,未被明宥,妖眚之來,皆為此也。宜急為改葬,徙還家屬。其從坐禁錮,一切蠲除。又皇太後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宜思大義顧復之報。"天子深納奐言。
又曰︰時頻有地震隕雹。蔡邕上封事曰︰"臣聞天降災異,緣象而至。霹靂雹數發,殆刑誅繁多之所生也。"
又曰︰安帝延光二年夏,京師及郡國三日大雨雹。
又曰︰獻帝初平二年五月,雹如扇、如斗。
《東觀漢記》曰︰和帝永元五年六月,郡國大雨雹,大如雁子。
又曰︰韓稜,字伯師,除為下邳令。視事未期,吏民愛慕。時鄰縣皆雹傷稼,稜縣界獨不雹。
《晉書》曰︰太元二十一年四月雨雹。時道子專政,奸佞競進,烈宗不能禁,終至大亂。
《晉中興書》曰︰大興二年,海鹽雨雹,大如雞子。
崔鴻《前趙錄》曰︰劉曜光初三年夏四月,長安雨雹,大如雞子。
《後魏書》曰︰鮮卑兵投鹿俟,從匈奴三年,其妻在家有子,怪,欲殺之。妻言︰"常行仰天視,而雹入口,吞之而生子,號檀石槐。"後遂為鮮卑大人。
郭氏《玄中記》曰︰東方有柴都焉,在齊國,有山,山有泉水如井狀,深不測。至春秋時,雹從井中出,常敗五 。人常以柴塞之,不塞柴則出也,故號為柴都。
《陳留風俗記》曰︰雍丘縣夏後公祠有神井,能興霧雹。
伏琛《齊地記》曰︰安丘城南三十里有雹都淵,其雹或出,亦不為災異。
《西京雜記》曰︰鮑敞問董仲舒曰︰"雹何物也?"曰︰"陰氣脅陽也。"
《涼州異物志》曰︰有一大人生于北邊,(在丁零北千五百里。)偃臥於野,其高如山,頓腳成谷,橫身塞川,(長萬余里,頓腳之間,乃成大谷。)近之有尖,銅雹擊之也。惟可遙看,不可到下,下則雷電流,銅鐵之丸為雹,以擊殺人。
《曾子》曰︰陽之專氣為雹。雹者,氣之化也。
《淮南子》曰︰北方之極有九澤,有積雪雹。
《孔叢子》曰︰永初二年夏,河西縣大雨雹,皆如 笳 蛉綞貳I斃笊 敉茫 窞髂盡l妒翹熳釉鴯 」 br />
《風俗通》曰︰成帝問劉向曰︰"俗說文帝時天下斷獄三人,米一斗一錢,有此事否?"對曰︰"不然。後元年雨雹,如桃李,深三尺,尋景帝代之,不可為N平。"
《歷代記》曰︰石遵襲位於鄴,暴風雨震電,雹如斗,其太武殿及兩廂端門,光艷照天,金石皆消,為火月余乃滅。
《紀年》曰︰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
《白虎通》曰︰自上而下曰雨雹。
《風角佔》曰︰徵動羽,有雹霜。
陳陸瓊《和張湖孰雹詩》曰︰惟徵動羽,惟陰脅陽,雨冰作冷,凝氣為祥。
○虹霓
《釋名》曰︰虹,攻也,純陽攻陰氣故也。陰陽不和,昏姻錯亂,淫風流行,男女互相奔隨,則此氣盛。霓, 也。其體斷絕,見於非時。此災氣傷害物,如有所食 。
《說文》曰︰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陽氣也。
《河圖稽耀鉤》曰︰鎮星散為虹霓,虹霓主內淫。又霓者,氣也,起在日側,其色青赤白黃。
《周書》曰︰清明後十日虹始見,小雪日虹藏不見,虹不收藏,婦不專一。
《詩》曰︰ 在東,莫之敢指。( ,虹也。夫婦過禮則虹氣盛,君子見戒而諱之,莫之敢指。)
《禮》曰︰小雪之日,虹藏不見。
又曰︰玉氣如白虹,天也。
又曰︰清明後十日虹始見。
《爾雅》曰︰ ,虹也。霓為挈貳。
《易通卦驗》曰︰虹不時見,女謁亂公。虹者,陰陽交接之氣,陽唱陰和之象。今失節不見,似君心在房內不修,外事廢禮失義,夫人淫恣而不敢制,故曰︰"女謁亂公。"
《詩含神霧》曰︰瑤光如霓貫月,感女樞,生顓頊。
《尚書考靈曜》注曰︰日傍白者為虹,日傍青赤者為霓。
《春秋演孔圖》曰︰霓者,斗之亂精也。斗失度,則投霓見。(宋均注曰︰投,應也。)
《春秋元命苞》︰陰陽交為虹 。
《春秋運斗樞》曰︰樞星散為虹
蔡邕《月令章句》曰︰虹, 也。陰陽交接之氣著於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 。虹常依陰雲,晝見於日沖,無雲不見,大陰亦不見。霓常依蒙濁,見日旁,白而直曰白虹。凡日旁者,四時常有之。惟雄虹起季春見,至孟冬乃藏。
《史記》曰︰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如淳注曰︰"虹,臣象;日,君象。"
《烈士傳》曰︰荊軻發,後太子見虹貫日不徹,曰︰吾事不成矣。"後聞軻死,事不立,曰︰"吾知之矣。"
《漢書》曰;武帝游東萊,臨大海,是歲虹氣蒼黃色,若飛鳥集城陽宮南。
又曰︰上官桀謀廢昭帝,迎立燕王,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飲水井,井水竭。
又曰︰《天文志》曰︰虹 者,陰陽之精光。(如淳注曰︰雄曰虹,雌曰霓。)
張 《漢紀》曰︰靈帝光和元年,虹晝見御坐殿庭前,色青赤,上引蔡邕問之,對曰︰"虹霓,小人女子之祥。"又名臣蔡邕奏曰︰"有黑氣墮溫德殿東,庭中如車蓋騰起奮迅,五色,有頭,體長十余丈,形似龍。佔者以虹霓對,虹著於天而降於庭。以臣之聞,則天所投虹者也。"
《吳志》曰︰諸葛恪攻新城不克,引軍出往東興,有蛇見其船,還拜蔣陵,白虹復繞其車。(《吳錄》雲︰恪曰,虹何為此來哉!果為孫峻所誅。)
《晉陽秋》曰︰建武元年,虹長彌天。
《晉•安帝紀》曰︰義熙二年七月,夜,彩虹出西方,蔽月。
《前涼錄》曰︰張駿六年有彩虹五里,隆隆如鐘鼓之聲。
沈約《宋書》曰︰劉義慶在廣陵有疾,而白虹貫城,野 入府。心甚惡之。因自陳求還。
《莊子》曰︰陽炙陰為虹。
《文子》曰︰天地二氣即成虹,人二氣即生病。
《淮南子》曰︰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皆古得道,能御陰陽。)乘雷車,駕雲虹。
又曰︰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二皇︰伏羲、神農。)天神與化游以撫四方,是故虹霓不出,賊星不行,(賊星,妖星。)含德之所致也。(含,懷也。)
又曰︰虹 者,天之忌也。
《孟子》曰︰湯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之望湯也,若大旱之望雲霓。
《戰國策》曰︰唐睢謂秦王曰︰"聶政刺韓相,白虹貫日。"
《搜神記》曰︰孔子修《春秋》,制《孝經》,既備,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備于天。天乃有赤氣如虹,自上而下,化為玉璜,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
又曰︰廬陵巴丘民陳濟者,作州吏。其婦姓秦,獨在家,忽疾病,恍惚發狂,後漸差,常有一丈夫,長大,儀貌端正,著絳碧袍,彩色炫 ,來從之。常相期於一山澗之旁,至于寢處,不覺有人道感接,忽忽如眠耳。如是積年,春每往期會,不復畏難。比鄰人觀其所至,輒有虹見。秦雲至水側,丈夫金瓶引水共飲,後遂有娠,生兒如人,多肉,不覺有手足。濟尋假還,秦懼見之,乃內兒著甕中。因見此丈夫以金甕與之,令覆兒。濟時醉眠在牖下,聞人與秦語,語聲至愴,濟亦不疑也。又丈夫語秦雲︰"兒小,未可得將去,不須作衣,我自衣之。"即以絳囊與裹之,令可時出與乳,于時風雨晦冥,鄰人見虹下其庭。秦常能辨佳食,肴饌豐美,有異於常。丈夫復少時將兒去,亦風雨晦冥。人見二虹出其家,從此遂疏。
《異苑》曰︰古語有之曰︰"古者有夫婦,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為美人"。
又曰︰晉陵薛願,義熙初有虹飲其斧 奧,吸響便竭。願輦酒灌之,隨投便竭,吐金滿器。於是災弊日祛而豐富歲臻。
《述異記》曰︰有黑虹下樂輯營,少日輯病卒。
《紀年》曰︰晉定公十八年,青虹見。
《瑞應圖》曰︰大虹竟天,握登見之,意感生帝於姚墟。
《太玄經》曰︰紫霓圍日,其疾不割。
《雜兵書》曰︰日暈有白虹貫內出外者,從所止戰勝。
《華陽國志》曰︰李特生長子蕩,字仲平;少子雄,字仲俊。初特妻羅氏妊雄,夢雙虹自地升天,一虹中斷。羅曰︰"吾二兒有先亡者,有貴者。"後雄王蜀。
《黃帝佔軍訣》曰︰攻城,有虹從南方入飲城中者,從虹攻之勝。白虹繞城不匝,從虹所在擊之勝。謹守其缺,賊乃從其地破走。
《文子》曰︰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 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楚辭》曰︰青雲衣兮白霓裳。
《楚辭•天問》曰︰白霓嬰 ,胡為此堂?(王逸注曰︰ ,雲之有色似龍者, ,白雲逶迤似蛇者,言有此霓 氣氣逶迤相嬰,何為于此堂乎?蓋屈原所見祠堂也。)安得失夫良藥,不能固臧?(臧,善也。崔文子學仙於王子喬,子喬化為白虹,而加嬰 持藥與崔文子。文子驚怪,引戈擊霓中之,因墮其藥,俯而視之,王子喬之履也。故言得藥之善也。)
揚雄《甘泉賦》曰︰曳虹彩之流離。
左思《吳都賦》曰︰虹霓回帶於雲館
潘尼《苦雨賦》曰︰收絳霓於漢陰
楊文《雲賦》曰︰浮素霓之逶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