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
《釋名》曰︰簫,肅也。其聲肅肅清也。
《爾雅》曰︰大簫謂之{ 言},小者謂之 。(郭璞注曰︰{ 言}二十二管,長尺四寸。 十六管,長尺二寸。簫,一名籟也。)
《博雅》曰︰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通禮義纂》曰︰伏羲作簫,十六管。
蔡邕曰︰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然則邕時無洞聲者矣。
《易說》曰︰夏至之樂,補以簫。簫長四寸。
鄭玄曰︰簫亦管,形似鳥翼。鳥,火禽也。火數七。夏時火用事,二七十四,簫之長由此也。
《三禮圖》曰︰雅簫長尺四寸,二寸四。頌簫二寸,十六。仲夏之月,令樂師均管簫。簫長則濁,短則清。以密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管成而音定,無所復調,當與琴瑟相參。
《風俗通》曰︰舜作簫,其形參差,像鳳翼。十管,長尺二寸。
《白虎通》曰︰簫者,中呂之氣也。
《尚書•益稷》曰︰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毛詩•臣工•有瞽》曰︰既備乃奏,簫管備舉。
《春秋說》曰︰夏至作樂,聞以簫笙。
《周禮•春官•小笙師》曰︰小笙師掌吹簫。
《史記》曰︰伍子胥鼓腹吹簫,乞食於吳市也。
又曰︰周勃吹簫給喪事。
謝承《後漢書》曰︰靈帝善鼓琴、吹洞簫。
《丹陽記》曰︰江寧縣南三十里有慈姥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王褒《洞簫賦》所稱,即此也。其竹圓致,異於眾處。自伶倫采竹O谷,其後惟此 見珍,故歷代掌給樂府,而俗呼曰鼓吹。
《涼州記》曰︰呂纂咸寧二年,有盜發張駿墓,得白玉樽、玉笛、紫玉簫。
《列仙傳》曰︰簫史者,秦繆公時人。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繆公女弄玉好之,以妻焉。其後隨鳳去。故秦人作鳳女祠於雍宮,代有簫聲。
《江表傳》曰︰孔權攻合肥不下,而還休,兵皆上道。權與呂蒙等在後,魏將張遼奄至,鼓吹驚怖,不能復鳴簫唱。甘寧援刀欲斫之,於是始作之。
《莊子》曰︰南郭子綦謂顏成子游曰︰"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郭象曰︰"天籟,簫也。"
《秦子》曰︰一人執規,十手自負;一人吹簫,長短皆應。
《傅子》曰︰馬先生能使木人吹簫,比妙般輸、墨翟,不劣古矣。
○笳
杜贄《笳賦序》曰︰昔伯陽避亂入戎,戎越之思有懷土風,遂建斯樂,美其出於戎貉之俗,有《大韶》,夏之音。
曹嘉之《晉書》曰︰劉疇曾避亂塢壁,賈胡百數欲害之。疇無懼色,援笳而吹之,為《出塞》、《入塞》之聲,動其游客之思,於是群胡皆泣而去。
《蔡琰別傳》曰︰琰字文姬。先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漢末大亂,為胡騎所獲,在左賢王部伍中。春月登胡殿,感笳之音。
晉《先蠶儀注》曰︰車駕住,吹小菰,發大菰,即笳也。
又曰︰胡笳,漢舊錄有其曲,不記所出本末。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胡笳。
《夏仲御別傳》曰︰激南楚,吹胡笳,風雲為之搖動,星辰為之變度。
《世說》曰︰劉越石為胡騎所圍數重,城中窘迫無計。越石始乘月登樓清嘯,胡賊聞之,皆淒然長嘆。中夜奏胡笳,賊皆流涕。人有懷土之切,向曉又吹之,賊並棄圍奔走。
○笙
《釋名》曰︰笙,生也。象物管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以受簧。
《爾雅》曰︰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郭璞曰︰大笙列管,匏中施簧也。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犍為舍人曰︰大笙音聲眾而高也。小者音相和也。)
《白虎通》曰︰笙之言施也,牙也。萬物始施而牙。笙者,太簇之氣也,象萬物之生也。故曰笙有七正之節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樂樂之,故謂之笙。古之善吹笙者,有王子晉,見《列仙傳》,周靈王之太子也。
《毛詩•鹿鳴》曰︰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尚書•益稷》曰︰笙鏞以間,鳥獸蹌蹌。(孔安國曰︰間,迭也。吹笙擊鍾,鳥獸仰德,相率而舞蹌蹌然也。)
《禮記•檀弓上》曰︰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五日彈,十日笙歌,除曲外也。琴以手,笙歌以氣也。)
又曰︰女媧之笙簧。
《周禮•春官》曰︰笙師掌教吹笙。
《鄉飲酒》曰︰笙入奏《南陔》、《白華》。
邯鄲綽《五經折疑》曰︰夫笙者,法萬物始生,導達陰陽之氣,故有長短。黃鍾為始,象法鳳凰。
蔡邕《月令章句》曰︰季秋之月上丁入學,習吹笙,所以通氣也。管、簫、笙、竽、塤、篪,皆以吹鳴者也。
《穆天子傳》曰︰西王母吟月,吹笙鼓簧,(簧在笙中。)衷心翔翔。民之子,惟天之望。
《呂氏春秋》曰︰墨子見荊王,衣錦吹笙。
○竽
《易通卦驗》曰︰冬至吹黃鍾之律,間音以竽。竽長四尺二寸。(鄭玄曰︰管類也,竹為之,形參差像鳥羽也。)
《周禮》曰︰笙師掌教吹竽。竽三十六簧也。
《禮記•月令》曰︰仲夏之月,命樂師調笙竽。
《風俗通》曰︰謹案"《禮記》竽竹簧長四尺二寸。"今二十三管。
《世本》曰︰隨作竽。
《楚辭》曰︰代奏鄭衛鳴竽,張伏獻駕,辯楚勞商。(伏羲作琴造駕辯之曲。楚人自作勞商之歌,皆妙曲也。)
《通禮義纂》曰︰漢武帝時,丘仲作竽笙三十六管。
《樂府雜錄》曰︰將竽形類小鐘,以手捋之即鳴。
《樂府圖》曰︰吹竽有以知法度。竽音調則度數得見。
《列仙傳》曰︰商丘子胥者,高邑人也。好牧豕吹竽,年七十不取婦而不老。邑人乃奇怪之,從受道。問其要,言但食木菖蒲根飲水,不饑,不老如此。傳世見之,三百餘年。貴戚富室聞之,取而服之,不能終歲,輒止墮慢矣。謂將復有匿術也。
《文心雕龍》曰︰林籟結響,諷如竽琴。
《淮南子》曰︰孟夏,南宮御女衣赤采,吹笙竽,煦也,立春之氣,煦生萬物也。管三十六宮,管在左右,和十三宮,管在中。今之竽,並以木代瓠而漆之,無復八音矣。荊梁之南尚仍古制。
桓譚《新論》曰︰成少伯工吹竽,見安昌侯張子夏鼓琴,謂曰︰"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為知音。"
《韓子》曰︰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粟食與三百人等。宣王死,⊥跫次唬 灰惶 κ孔摺;蛟疲漢 押釤鋂沂掛灰惶 酥 淅拇狄病 br />
《新序》曰︰楚王使謁者徐光迎方與盲人能吹竽者,龔遂乃止。
○簧
《毛詩》曰︰巧言如簧。
又曰︰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命侍女許飛瓊鼓震 之簧。
《世本》曰︰女媧作簧。(宋均曰︰女媧,黃帝臣也。)
《三禮圖》曰︰雅簧上下各六。
《神仙傳》曰︰王遙有竹篋,未嘗開。後將茅子擔篋入石室,室中有二人,遙自取一枚以二枚與室中人對,共鼓之。
《潛夫論》曰︰簧削銳其頭,有傷害之象,塞蠟密有口舌之類,皆非吉祥善應也。
○塤
《世本》曰︰塤,暴新公所造,亦不知何人。周畿內有暴國,豈其時人乎?本作丁 音許袁切。)圍五寸半,長三寸半,凡六孔。宋均注雲︰暴公國,平王諸侯也。
《樂書》曰︰墩擼 病V芷酵跏保 ┬涼 脹廖 br />
《說文》曰︰段﹫制鰨 嘧髹饕病 段繳 嵌 弧=裱爬植坑靡病 br />
《爾雅•釋樂》曰︰大段街 篡饕病H襠掀降祝 蝸蟪語瘛4笳呷綞熳櫻 匣騎翊舐酪玻恍 呷緙ψ櫻 咸 せ酗褚病=粵 祝 塍 嘈場9試唬 扼 嚶Α br />
《風俗通》曰︰塤,燒土為也。圍五寸半,長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六孔也。塤,一作蹲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