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六百一十五 ◎學部九

類別︰子部 作者︰(宋)李P 書名︰太平御覽

    ○講說

    《廣雅》曰︰講,讀也。

    《說文》曰︰講,和解也。

    《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論語》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漢書》曰︰夏侯勝每講,常謂諸生曰︰"士病不能明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學經不明,不如歸耕。"

    又曰︰孔光居公輔位,前後十七年,時會門下諸生講問疑難,舉大義。其弟子多成就為博士。

    又曰︰董仲舒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以次授業,或莫見其面。

    又曰︰班伯為中常侍。成帝方向學,鄭寬中與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詔伯授焉。

    又曰︰元帝時,少府五鹿充宗貴幸,為《梁丘易》。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有薦朱雲者,召入,攝齋升堂,抗首而說,音動左右。既論難,連柱五鹿君。(文穎曰︰柱,閣也。)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岳岳,朱雲折其角。"由是為博士,遷杜陵令。

    又《西京雜記》曰︰長安有儒生惠莊,聞朱雲折五鹿充宗之角,乃嘆息曰︰"繭栗犢反能爾耶!吾終恥溺死溝中。"遂裹糧從雲。雲與言,莊不能對。逡巡而去,拊心語人曰︰"吾口不能遽談,此中多有。"

    《東觀漢記》曰︰朱字仲先。初,光武學長安,時過朱,嘗留上。須講竟,乃談語。及車駕幸家,問︰"主人得無去我講乎?"

    又曰︰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講五經同異。

    又曰︰桓榮為博士。顯宗即位,乘輿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杖,會百官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

    又曰︰桓榮拜議郎,入侍太子,每朝會,輒令榮於公卿前敷奏經書。帝稱善。

    又曰︰顯宗親於闢雍自講所制《五行章句》,已復令桓郁說一篇。上謂郁曰︰"我為孔子,卿為子夏,起我者,商也。"又問郁曰︰"子幾能傳學?"郁曰︰"臣子皆未能傳。覺孤兄子一人學方起。"上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

    又曰︰楊政字子行,治《梁丘易》,與京兆祁聖元同好,俱名善說。京師號曰︰"說經鏘楊子行,論難`ぼ祁聖元。"又周舉字宣光,姿貌短陋,而博學洽聞,為儒者所宗。京師語曰︰"五經縱橫周宣光"也。

    又曰︰井丹字大春,通五經。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紡綸,井之大春。"

    又陳ㄗ志冢 鰲逗  貳J庇鐫唬quot;關東說詩陳君期。"

    又曰︰魯平字叔陵,兼通五經。關東號曰︰"五經復興魯叔陵"也。

    又曰︰賈逵字景伯,能講《左氏》及五經本文,以大小夏侯《尚書》教授。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

    《後漢書》曰︰鄭玄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者五十餘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玄。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下。玄因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又盧植於馬融受學,融列女樂於前,植侍講數年,未曾轉眄。馬融是以敬之。

    又曰︰大將軍袁紹總兵冀州,造使要鄭玄,大會賓客。玄最後至,乃延升上座。玄身八尺,飲酒一斛,秀眉明目,容儀溫偉。紹客多豪俊,見玄儒者,未以通人許之。競設異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辯對,咸出問表,皆得所未聞,莫不嗟服。

    謝承《後漢書》曰︰董春字紀陽。少好學,究極聖旨。後還歸,立精舍,遠方門徒學者常數百人。諸生每升講堂,鳴鼓三通,橫經捧手請問者百人,追隨上堂難問者百餘人。

    又曰︰戴馮字次仲,征拜郎中。公卿大會,群臣就席,馮獨立。世祖問之,對曰︰"博士說經者皆不如臣,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正旦朝賀,帝令群臣說經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馮重五十席。京師諺曰"解經不窮戴侍中"。

    《後漢書》曰︰丁鴻字孝公。少好《尚書》,十六能論難。永平中引見,說《文侯》一篇,賜衣被。章帝會諸儒白虎觀,上善鴻難說,號之曰"殿中無雙丁孝公"。

    《魏書》曰︰文帝初在東宮,氛癘大起,時人凋傷。帝深感難,與素所敬者大理王朗書雲︰"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惟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餘篇,集諸儒於肅成門內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晉書》曰︰鄭沖為散騎常侍光祿勛,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貴鄉公講《尚書》,沖執經親授。

    沈約《宋書》曰︰魏齊王每講肄經通,輒使太常釋奠先聖先師於闢雍。

    又曰︰元嘉十五年,征雷次宗至京師開館聚徒授教,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凡四學並建之。

    《梁書》曰︰中宗於敬賢殿講《老子》,僕射王褒執經,百僚皆預講席。中宗談折 紓 湟猿擺剩 謐呦喙私庖謾br />
    又曰︰沈峻字士嵩,武康人也。博通五經,尤長《周禮》。時吏部郎中陸與僕射徐勉書,薦峻曰︰"凡聖可講之書,必以《周官》立義。然則《周官》一書,實為群經源本。此學不傳,多歷年所,惟助教沈峻特精此書。"比日開講,群儒劉弧か蛐苤 澆災淳 倫 泵媸芤怠D 惶痙 宋藜溲砸病quot;

    又《伏曼容傳》曰︰宋明帝好《周易》,常集朝臣於清暑殿講,詔曼容執經。曼容素美風采,明帝恆以方嵇叔夜,使吳人陸探微畫叔夜像以賜之。為尚書外兵郎。嘗與袁粲罷朝會言玄理,時論以為一台絕。

    又曰︰盧廣,範陽涿人。少明經,有儒術。天監中歸梁,位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遍講五經。時北來人儒學者有崔靈恩、孫詳、蔣顯,並聚徒講說,而音辭鄙拙,惟廣言論清雅,不類北人。僕射徐勉兼通經術,深相賞好。後為尋陽太守、武陵王長史,卒官。

    又曰︰賀琛字國寶。幼孤,伯父授其經業,一聞便通義理。異之,常曰︰"此兒當以明經致貴。"卒後,琛家貧,常往還諸暨,販粟以養母。雖自執舟楫,閑則習業,尤精《三禮》。年二十餘,之門徒稍從問道。初,於鄉里聚徒教授,四方受業者三千餘人。天監中亡,至是復集琛矣。琛乃築室郊郭之際,茅茨數間。年將三十,便事講授。既世習禮學,究其微精,佔術先儒,吐言辯潔。坐之听受,終日不疲。

    《後周書》梁晉熙郡王蕭大圜,當元帝時,以世多忌,恐讒訴生焉,乃屏絕人事,門客左右不過兩三人。不妄游狎,恆以講《詩》、《書》、《易》為事。梁元帝嘗自問五經要事數十條,大圜辭約指明,應答無滯。梁元帝甚嘆美之。因曰︰"昔河間好學,爾既有之;臨淄好文,爾亦兼之。然東平為善,彌高前載,吾重之愛之,爾當效焉。"

    《北史》曰︰後魏元善遷國子祭酒,上嘗親臨釋奠,令善講《孝經》。于是敷陳義理,兼之以諫,上大悅,曰︰"聞江陽之說,列起朕心。"賚絹一百匹,衣一襲。

    又曰︰盧景裕博通經典。齊文襄入相,於第開講,招延時俊,今景裕解所注《易》。景裕理義精微,吐發閑雅。時有問難,或相詆訶,大聲厲色,言至不遜,而景裕神彩儼然,風調如一,從容往復,無隙可尋。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後周書》曰︰呂思禮,東平壽張人也。性溫潤,不雜交游。年十四,受學于徐遵明。長于論難,諸生為之語曰"講《書》論《易》鋒難敵"。

    《隋書》曰︰後齊將講于天子,先定經于孔父廟,置執經一人,侍講二人,執讀一人,摘句二人,錄義六人,奉經二人。講之旦,皇帝服通天冠,玄紗袍,乘象輅至學,坐廟堂上。講訖,還便殿,改服絳紗袍,乘象輅還宮。講畢,以一太牢釋奠孔父,配以顏回,列軒懸樂,六佾舞。行三獻禮畢,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升阼即座,宴畢還宮。皇太子每通一經,亦釋奠。

    又曰︰馬光為太子博士。嘗因釋奠,高祖親幸國子學,王公以下畢集,光升座,講《禮》,啟發章句。已而,諸儒生以次論難者十餘人,皆當時碩學,光剖析凝滯,雖辭非俊辯,而理義弘贍。論者莫測其淺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勞焉。

    又曰︰元善通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風流醞藉,俯仰可觀,音韻清明,听者忘倦。由是為後進所歸。妥每懷不平,心欲屈善,因善講《春秋》,初發題,諸儒畢集。善私謂妥曰︰"名望已定,幸無相苦。"妥然之。及就講肆,妥遂引古今滯義以難善,多不能對。善深餃之。二人由是有隙。

    《唐書》曰︰太宗幸國子學,視釋奠,祭酒孔穎達講《孝經》。右庶子趙弘智問之曰︰"夫子門人曾、閔俱稱大孝,而今獨為曾說,不為閔說,何耶?"答曰︰"曾孝特優,門人不能逮也。"制旨駁之曰︰"朕聞《家語》雲︰昔曾使曾參鋤瓜,而誤斷其本,怒,授大杖以擊其背。參手撲地,絕而後甦。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既而曾子請焉,孔子曰︰舜之事父也,使之常在側,欲殺乃不可得,小則受,大杖則走。今參誤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於不義,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于閔子騫也。"穎達不能對。太宗又謂侍臣曰︰"諸儒各生異意,皆非聖人論孝之本旨也。夫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國,忠於其君;戰陣勇,朋友信,揚名顯親,此之謂孝。具在經典而論者多離其文,迥出事外。以此為教,勞而非法,何謂孝之道耶?"

    《語林》曰︰劉真長與桓公宣武共听講《禮記》,桓公雲︰"時有入心處,便覺咫尺玄門。"

    《殷氏世傳》曰︰殷亮,建武中征拜博士。諸儒講論,勝者賜席,亮重至八九。

    《三國典略》曰︰東魏崔暹子達年十三,暹令儒者教其說《周易》兩字。乃集朝貴名流,達升高座開講。趙郡睦仲讓陽屈服之,暹大悅,擢仲讓為司徒中郎。鄴下為之語曰︰"解義兩行得中郎"。


如果你對太平御覽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太平御覽》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