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什 大雅•皇矣

類別︰經部 作者︰尹吉甫等 書名︰詩經

    【原文】

    皇矣上帝(1),臨下有赫(2)。監觀四方,求民之莫(3)。維此二國(4),其政不獲(5)。維彼四國(6),爰究爰度(7)。上帝耆之(8),憎其式廓(9)。乃眷西顧(10),此維與宅(11)。

    作之屏之(12),其其翳(13)。修之平之(14),其灌其錚5)。啟之闢之(16),其檉其椐(17)。攘之剔之(18),其其柘(19)。帝遷明德(20),串夷載路(21)。天立厥配(22),受命既固(23)。

    帝省其山(24),柞 拱危5),松柏斯兌(26)。帝作邦作對(27),自大伯王季(28)。維此王季,因心則友(29)。則友其兄(30),則篤其慶(31),載錫之光(32)。受祿無喪,奄有四方(33)。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34),其德克明(35)。克明克類,克長克君(36)。王此大邦(37),克順克比(38)。比于文王(39),其德靡悔(40)。既受帝祉,施于孫子(41)。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42),無然歆羨(43),誕先登于岸(44)。密人不恭(45),敢距大邦,侵阮徂共(46)。王赫斯怒(47),爰整其旅(48),以按徂旅(49)。以篤于周祜(50),以對于天下(51)。

    依其在京(52),侵自阮疆。陟我高岡(53),無矢我陵(54)。我陵我阿(55),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56),居岐之陽(57),在渭之將(58)。萬邦之方(59),下民之王。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60),不長夏以革(61)。不識不知,順帝之則(62)。帝謂文王︰爾仇方(63),同爾弟兄(64)。以爾鉤援(65),與爾臨沖(66),以伐崇墉(67)。

    臨沖閑閑(68),崇墉言言(69)。執訊連連(70),攸馘安安(71)。是類是(72),是致是附(73),四方以無侮。臨沖(74),崇墉仡仡(75)。是伐是肆(76),是絕是忽(77)。四方以無拂(78)。

    【注釋】

    (1)皇︰光輝、偉大。

    (2)臨︰監視。下︰下界、人間。赫︰顯著。

    (3)莫︰通“瘼”,疾苦。

    (4)二國︰有謂指夏、殷,有謂指豳、邰,皆不確。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或說︰“古文上作二,與一二之二相似,二國當為上國之誤。”此說是,上國系指殷商。

    (5)政︰政令。獲︰得。不獲,不得民心。

    (6)四國︰天下四方。

    (7)爰︰就。究︰研究。度(du )︰圖謀。

    (8)耆︰讀為“稽”,考察。

    (9)式︰語助詞。式廓︰猶言“規模”。

    (10)眷︰思慕、寵愛。西顧︰回頭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1)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12)作︰借作“柞”,砍伐樹木。屏(b ng)︰除去。

    (13)(z )︰指直立而死的樹木。翳︰通“殪”,指死而僕倒的樹木。

    (14)修︰修剪。平︰鏟平。(15)灌︰叢生的樹木。錚 )︰斬而復生的枝杈。

    (16)啟︰開闢。闢︰排除。

    (17)檉(ch ng)︰木名,俗名西河柳。椐(j )︰木名,俗名靈壽木。

    (18)攘︰排除。剔︰剔除。

    (19)(y n)︰木名,俗名山桑。柘(zh )︰木名,俗名黃桑。以上皆為倒裝句式。

    (20)帝︰上帝。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父。

    (21)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載︰則。路︰借作“露”,敗。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擾,遷于岐,打敗了犬戎。

    (22)厥︰其。配︰配偶。太王之妻為太姜。

    (23)既︰猶“而”。固︰堅固、穩固。

    (24)省(x ng)︰察看。山︰指岐山,在今陝西省。

    (25)柞、⑶毫街質髏K梗河獺澳恕薄0危喊緯br />
    (26)兌(du )︰直立。

    (27)作︰興建。邦︰國。對︰疆界。

    (28)大伯︰即太伯,太王長子。次子虞仲,三子季歷。太王愛王季,太伯、虞仲為讓位于季歷,逃至南方,另建吳國。太王死後,季歷為君,是為王季。

    (29)因心︰姚際恆《詩經通論》︰“因心者,王季因太王之心也,故受太伯之讓而不辭,則是能友矣。”友︰友愛兄弟。

    (30)則︰猶“能”。

    (31)篤︰厚益,增益。慶︰吉慶,福慶。載︰則。

    (32)錫︰同“賜”。光︰榮光。喪︰喪失。

    (33)奄︰全。盡。

    (34)貊(m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及《禮記•樂記》皆引作“莫”。莫,傳布。

    (35)克︰能。明︰明察是非。類︰分辨善惡。

    (36)長︰師長。君︰國君。

    (37)王(w ng)︰稱王,統治。

    (38)順︰使民順從。比︰使民親附。

    (39)比于︰及至。

    (40)悔︰借為“晦”,不明。

    (41)施(y )︰延續。

    (42)畔援︰猶“盤桓”,徘徊不進的樣子。

    (43)歆羨︰猶言“覬覦”,非分的希望和企圖。

    (44)誕︰發語詞。先登于岸︰喻佔據有利形勢。

    (45)密︰古國名,在今甘肅靈台一帶。

    (46)阮︰古國名,在今甘肅涇川一帶,當時為周之屬國。阻︰往,至。共(g ng)︰古國名,在今甘肅涇川北,亦為周之屬國。

    (47)赫︰勃然大怒的樣子。斯︰猶“而”。

    (48)旅︰軍隊。

    (49)按︰遏止。徂旅︰此指前來侵阮、侵共的密國軍隊。

    (50)篤︰厚益、鞏固。祜(h )︰福。

    (51)對︰安定。

    (52)依︰憑借。京︰高丘。

    (53)陟︰登。

    (54)矢︰借作“施”,陳設。此指陳兵。

    (55)阿︰大的丘陵。

    (56)鮮(xi n)︰猶“t”,小山。

    (57)陽︰山南邊。

    (58)將︰旁邊。

    (59)方︰準則,榜樣。

    (60)大︰注重。以︰猶“與”。

    (61)長︰挾,依恃。夏︰夏楚,刑具。革︰兵甲,指戰爭。

    (62)順︰順應。則︰法則。

    (63)仇︰同伴。方︰方國。仇方,與國、盟國。

    (64)弟兄︰指同姓國家。

    (65)鉤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鉤鉤入城牆,牽鉤繩攀援而登。

    (66)臨、沖︰兩種軍車名。臨車上有望樓,用以望敵人,也可居高臨下地攻城。沖車則從牆下直沖城牆。

    (67)崇︰古國名,在今陝西西安、戶縣一帶,殷末崇侯虎即崇國國君,《尚書大傳》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記載。墉︰城牆。

    (68)閑閑︰搖動的樣子。

    (69)言言︰高大的樣子。

    (70)汛︰讀為“奚”,俘虜。連連︰接連不斷的狀態。

    (71)攸︰所。馘(gu )︰古代戰爭時將所殺之敵割取左耳以計數獻功,稱“馘”,也稱“獲”。安安︰安閑從容的樣子。

    (72)是︰乃,于是。類︰通“”,出征時祭天。(m )︰師祭,至所征之地舉行的祭祀;或謂祭馬神。

    (73)致︰招致。附︰安撫。

    (74)︰強盛的樣子。

    (75)仡(y )仡︰高崇的樣子。

    (76)肆︰通“襲”。

    (77)忽︰滅絕。

    (78)拂︰違背,抗拒。

    【譯文】

    上帝偉大而又輝煌,洞察人間慧目明亮。監察觀照天地四方,發現民間疾苦災殃。就是殷商這個國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國,于是認真研究思量。上帝經過一番考察,憎惡殷商統治狀況。懷著寵愛向西張望,就把岐山賜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雜樹,去掉直立橫臥枯木。將它修齊將它剪平,灌木叢叢枝杈簇簇。將它挖去將它芟去,檉木棵棵椐木株株。將它排除將它剔除,山桑黃桑雜生四處。上帝遷來明德君主,徹底打敗犬戎部族。皇天給他選擇佳偶,受命于天國家穩固。

    上帝省視周地岐山,柞樹 鞫家芽懲輳 運紗滸卦災稚郊洹I系畚 芐稅羈﹦    跫臼冀   >褪欽 蛔嫦韌跫荊 炒癰蓋子尋 逑幀S尋 牧轎恍殖ゅ 率垢G觳歡顯鎏懟I系鄞退尷奕俟猓 惺芨B揮啦幌  煜濾姆轎抑 既 br />
    就是這位王季祖宗,上帝審度他的心胸,將他美名傳布稱頌。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類別分清眼中,師長國君一身兼容。統領如此泱泱大國,萬民親附百姓順從。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遠光榮。已經接受上帝賜福,延及子孫受福無窮。

    上帝對著文王說道︰“不要徘徊不要動搖,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國人不恭敬順從,對抗大國實在狂傲,侵阮伐共氣焰甚囂。文王對此勃然大怒,整頓軍隊奮勇進剿,痛擊敵人猖狂侵擾。大大增加周國洪福,天下四方安樂陶陶。

    密人憑著地勢高險,出自阮國侵我邊疆,登臨我國高山之上。“不要陳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國丘陵山岡;不要飲用那邊泉水,那是我國山泉池塘。”文王審察那片山野,佔據岐山南邊地方,就在那兒渭水之旁。他是萬國效法榜樣,他是人民優秀國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賞。不要看重疾言厲色,莫將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聲不響,上帝意旨遵循莫忘。”上帝還對文王說道︰“要與盟國咨詢商量,聯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鉤援,和你那些攻城車輛,討伐攻破崇國城牆。”

    臨車沖車轟隆出動,崇國城牆堅固高聳。抓來俘虜成群結隊,割取敵耳安詳從容。祭祀天神求得勝利,招降崇國安撫民眾,四方不敢侵我國中。臨車沖車多麼強盛,哪怕崇國城牆高聳。堅決打擊堅決進攻,把那頑敵斬殺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風。


如果你對詩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詩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