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叔向賀貧ヾ
叔向見韓宣子ゝ,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ゞ,無以從二三子々,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ぁ無一卒之田あ,其宮不備其宗器ぃ,宣其德行,順其憲則い,使越ぅ于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う不疚(11),以免于難(12)。及桓子(13),驕泰(14)奢侈,貪欲無藝(15),略則行志(16),假貸居賄(17),宜及于難,而賴武之德(18)以沒其身(19)。及懷子(20),改桓之行,而修(21)武之德,可以免于難,而離桓之罪(22),以亡于楚(23)。夫 昭子(24),其富半公室(25),其家半三軍(26),恃其富寵(27),以泰于國(28)。其身尸于朝(29),其宗滅于絳(30)。不然,夫八 ,五大夫,三卿(31),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32)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33),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34)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35)焉,曰︰“起(36)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37)之,其自桓叔(38)以下,嘉吾子之賜。”
注釋︰
ヾ選自《國語》。《國語》相傳是春秋時左丘明作,二十一卷,主要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魯國等國貴族的言論。叔向,春秋晉國大夫羊舌 (xi),字叔向。ゝ韓宣子︰名起,是晉國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ゞ實︰這里指財富。々無以從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貧窮,沒有供給賓客往來的費用,不能跟晉國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晉國的卿大夫。ぁ欒武子︰晉國的卿。あ無一卒之田︰沒有一百人所有的田畝。古代軍隊編制,一百人為"卒"。ぃ宗器︰祭器。い憲則︰法制。ぅ越︰超過。う刑︰法,就是前邊的"憲則"。(11)行刑不疚(jiu)︰指欒書弒殺晉厲公而不被國人責難。(12)以免于難︰因此避免了禍患。意思是沒有遭到殺害或被迫逃亡。(13)桓子︰欒武子的兒子。(14)驕泰︰驕慢放縱。(15)藝︰度,準則。(16)略則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17)假貨居賄︰把財貨借給人家從而取利。賄,財。(18)而賴武之德︰但是依靠欒武子的德望。(19)以沒其身︰終生沒有遭到禍患。(20)懷子︰桓子的兒子。(21)修︰研究,學習。(22)離桓之罪︰(懷子)因桓子的罪惡而遭罪。離,同"罹",遭到。(23)以亡于楚︰終于逃亡到楚國。(24) (que)昭子︰晉國的卿。(25)其富半公室︰他的財富抵得過半個晉國。公室,公家,指國家。(26)其家半三軍︰他家里的佣人抵得過三軍的一半。當時的兵制,諸侯大國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一說 家人佔據了晉國三軍中一半的職位。晉國有三軍,三軍主將與將佐,合稱為“六卿”。(27)寵︰尊貴榮華。(28)以泰于國︰就在國內非常奢侈。泰,過分、過甚。(29)其身尸于朝︰( 昭子後來被晉厲公派人殺掉,)他的尸體擺在朝堂(示眾)。(30)其宗滅于絳︰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掉了。絳,晉國的舊都︰在現在山西省翼城縣東南。(31)八 ,五大夫,三卿︰ 氏八個人,其中五個大夫,三個卿。(32)吾子︰您,古時對人的尊稱。(33)能其德矣︰能夠行他的道德了。(34)吊︰憂慮。(35)稽首︰頓首,把頭叩到地上。(36)起︰韓宣子自稱他自己的名字。(37)專承︰獨自一個人承受。(38)桓叔︰韓氏的始祖。
譯文︰
叔向去見韓宣子,宣子正為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
宣子說︰"我空有晉卿的虛名,卻沒有它的財產,沒有什麼可以和卿大夫們交往的,我正為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麼緣故呢?"
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百人的田產,他掌管祭祀,家里卻連祭祀的器具都不齊全;可是他能夠傳播美德,遵循法制,名聞于諸侯各國。諸侯親近他,戎狄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傳到桓子時,他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但依賴他父親欒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終。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為,學習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憑這一點免除災難;可是受到他父親桓子的罪孽的連累,因而逃亡到楚國。那個 昭子,他的財產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產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產和勢力,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最後他自身被陳尸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絳邑被滅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八個姓 的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夠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只是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現在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你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憂慮道德的不曾建樹,卻只為財產不足而發愁,要表示哀憐還來不及,哪里還能夠祝賀呢?"
宣子于是下拜,並叩頭說︰"我正在趨向滅亡的時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誨,就是先祖桓叔以後的子孫,都會感激你的恩德。”
賞析︰
本文通過人物對話的方式,先提出"宣子憂貧,叔向賀之"這個出人意料的問題,然後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文章先不直接說明所以要賀的原因,而是舉出欒、 兩家的事例說明,貧可賀,富可憂,可賀可憂的關鍵在于是否有德。繼而將宣子與欒武子加以類比,點出可賀的原因,並進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憂貧,則不但不可賀,反而是可吊的,點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最後用韓宣子的拜服作結,說明論點,有巨大的說服力。這樣既把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又使人感到親切自然。本文引用歷史事實,闡明了貧不足憂,而應重視建德,沒有德行,則愈富有而禍害愈大,有德行則可轉禍為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