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于陳涉ゝ;虐戾滅秦,自項氏ゞ;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々。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ぁ!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後在位あ。湯、武之王,乃由契、後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ぃ。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い。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ぅ!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鋤豪杰,維萬世之安う。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 。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 ?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 ?豈非天哉 ?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
注釋︰
ヾ秦︰指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項羽。表︰是《史記》創立的一種體例,它用表格的形式來表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史記》中的表一般為年表,因秦楚之際天下未定,變化很快,就采取按月記述,把當時發生的大事列為月表。
ゝ太史公︰司馬遷自稱。因司馬遷曾任漢太史令,所以自稱太史公。作難(n n)︰作亂;造反。陳涉︰名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人。他同吳廣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
ゞ虐戾(n l )︰殘暴,凶狠。項氏︰這里指項羽。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甦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首先發難。項羽和叔父項梁起義兵,大破秦軍,率領五國諸侯入關滅秦,分封王侯,自稱“西楚霸王”。
々踐︰登上,踏上。祚(zu )︰通“阼”,帝位。
ぁ三嬗︰三次更替。指陳涉、項氏、漢高祖、嬗(sh n),通“禪”。更替,變遷。生民以來︰謂有人類以來,即有史以來。斯︰這,這樣。亟(j )︰急切,急速。也︰用在句末,表示堅決的語氣。
あ洽︰融洽,悅服。攝行︰代理。
ぃ湯︰即商湯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姓姬,名發,西伯姬昌之子。誅殺商紂(zh u),建立周朝。契(xi )︰帝嚳之子。虞舜之臣,封于商,賜姓子氏,為商朝的始祖。後稷︰虞舜時農官名。棄掌管其事,因亦稱棄為後稷,為周朝的始祖。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縣南,又名河陽渡。周武王伐紂,曾在這里會集八百諸侯。《書•武成》︰“既戊午,師逾孟津。”放弒(sh )︰指商湯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誅殺商紂,《孟子•梁惠王下》︰“湯放桀,武王伐紂。”
い襄公︰秦襄公,周平王東遷時始列為諸侯。章︰顯著,顯赫。文、繆(m )︰秦文公、繆公,春秋時候秦國兩個國君。繆,一作“穆”。獻、孝︰秦獻公、孝公,戰國時期秦國兩個國君。蠶食︰像蠶吃桑葉般慢慢地吞並。並︰兼並。冠帶之倫︰高冠大帶之輩,指六國諸侯。一說,比喻習于禮教的人民,別于夷狄而言。
ぅ彼︰指虞、夏、商、周。此︰指秦。
う兵革不休以有諸侯︰這是一個表示前果後因的句子,意即“所以兵革不休是因為有諸侯的緣故”。以,因。墮(hu )︰毀壞。銷︰溶化;鋒︰刀刃。鏑(d )︰箭頭。維︰同“惟”。度量,計算。
閭巷︰里巷。合從(z ng)︰即“合縱”,謂聯合各路軍隊。軼(y )︰勝過。三代︰謂夏、商、周三代。
鄉︰通“向”。從前。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為”後省賓語“之”(代賢者)。難,謂困難。耳,而已,罷了。無土不王︰這里用的是一句古語。意為“沒有封地便不能做王”。
“此乃……乎?”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這是……吧?”疑問句。傳(zhu n)︰謂書籍記載。
“豈非……哉?”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不是……嗎?”反詰句。用否定表示肯定。
“非……孰能……者乎?”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是……誰能……的呢?”反詰句。
譯文︰
太史公研讀關于秦楚之際的記載,說︰最早發難的是陳涉,殘酷暴戾地滅掉秦朝的是項羽,撥亂反正、誅除凶暴、平定天下、終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漢家。五年之間,號令變更了三次,自從有人類以來,帝王受天命的變更,還不曾有這樣急促的。
當初虞舜、夏禹興起的時候,他們積累善行和功勞的時間長達幾十年,百姓都受到他們恩德的潤澤,他們代行君主的政事,還要受到上天的考驗,然後才即位。商湯、周武稱王是由契、後稷開始講求仁政,實行德義,經歷了十幾代,到周武王時,竟然沒有約定就有八百諸侯到孟津相會,他們還認為時機不到。從那時以後,才放逐了夏桀,殺了殷紂王。秦國自襄公時興起,在文公、穆公時顯示出強大的力量,到獻公、孝公之後,逐步侵佔六國的土地。經歷了一百多年以後,到了始皇帝才兼並了六國諸侯。實行德治像虞、夏、湯、武那樣,使用武力像秦國這樣,才能成功,統一天下是如此艱難!
秦稱帝之後,憂慮過去的戰爭所以不斷,是由于有諸侯的緣故,因此,對功臣、宗室連一尺土地都沒有分封,而且毀壞有名的城池,銷毀刀箭,鏟除各地的豪強勢力,打算保持萬世帝業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業,興起于民間,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聯合,討伐暴秦,氣勢超過了三代。從前秦國的那些禁令,恰好用來資助賢能的人排除創業的患難而已。因此,發憤有為而成為天下的英雄,怎麼能說沒有封地便不能成為帝王呢?這就是上天把帝位傳給所說的大聖吧!這難道不是天意嗎?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如果不是大聖,誰能在這亂世承受天命建立帝業呢!
賞析︰
“表”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創立的一種史書體例,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現某一時期的史事、人物的。秦楚之際是指秦二世在位時期和項羽統治時期。時間雖短,但事件變化多端,所以按月來記述,稱為“月表”。
本文是司馬遷在《秦楚之際月表》前面所寫的序言。這篇序言概括了秦楚之際政治形勢的特點︰即陳涉發難、項羽滅秦、劉邦稱帝,而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時間內發生的。文章回顧了歷史上一些帝王統一天下的艱難歷程,分析了秦楚之際“號令三嬗”,而漢高祖終于稱帝的原因,一正一反,反復詠嘆,無限委蛇,百折不回,以反問終篇,頗有余味。結論有獨到之處,但仍不免受宿命論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