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秦文 【伯夷列傳】(《史記》)

類別︰集部 作者︰吳乘權、吳大職選編 書名︰古文觀止

    原文︰

    夫學者載籍極博ヾ,猶考信于《六藝》ゝ。《詩》、《書》雖缺ゞ,然虞、夏之文可知也々。堯將遜位ぁ,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あ,乃試之于位,典職數十年ぃ,功用既興い,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ぅ,王者大統う,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11)︰“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13)。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14),何哉?

    注釋︰

    ヾ載籍︰書籍。ゝ《六藝》︰即《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ゞ《詩》、《書》雖缺︰相傳孔子曾經刪定《詩經》、《尚書》,經秦始皇楚書後,多有缺亡。々虞、夏之文︰指《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大禹謨》,其中詳細記載了虞夏禪讓的經過。ぁ遜位︰這里指讓位。遜,讓,退位。あ咸︰全,都。ぃ典職︰任職。此指代理職務。典,主持。い功用︰業績,成就。ぅ重器︰寶器。此處用以象征國家政權。う大統︰帝位。(11)說者︰指諸子雜記。(12)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許由、卞隨、務光雖見于諸子雜說,而《六經》中未曾言及,又根據什麼稱說呢?稱,贊許,表揚。(13)冢︰墳墓。(14)其文辭︰指《詩》、《書》里記載的文字。少︰稍微,略微。概︰梗概。

    原文︰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ヾ。”“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ゝ,睹軼詩可異焉ゞ。其傳曰々︰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ぁ。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あ。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ぃ,號為文王い,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ぅ︰“父死不葬,爰及干戈う,可謂孝乎?以臣弒君(11),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12)。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13),而伯夷、叔齊恥之(14),義不食周粟(15),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16)。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17),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18)?于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注釋︰

    ヾ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是,此。希,同“稀”。稀少。ゝ悲︰此處引申為悲憐、嘆服、同情。軼詩︰指下文《采薇》詩,該詩未收入《詩經》,所以稱之為軼詩。軼,通“逸”、“佚”,散失。可異焉︰著實奇怪。因為前文《論語•述而》說過“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辭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這種表示怨氣的話,所以感到著實奇怪。々其傳︰《索隱》按其傳,蓋指《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ぁ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享有一定參預議論國事權力的人。中(zh 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齊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あ盍︰何不。ぃ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い號︰追謚的尊號。ぅ叩馬︰勒緊馬韁繩。叩,通“扣”,拉住,牽住。う爰︰于是就。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戈,戟。此處引申為戰爭。(11)弒(sh ,士)︰古代下殺上稱之為弒。如子女殺死父母,臣殺死君。(12)左右︰身旁的隨從人員。兵之︰用武器殺掉他們。(13)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14)恥之︰以之為恥。認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恥辱的事情。(15)義︰堅持仁義、氣節。(16)薇︰野豌豆,蕨類植物,草本,其葉與果可食。(17)暴︰前一“暴”指暴臣,後一“暴”指暴君。易︰換。(18)適︰往。到……去。(19)于(x ,虛)嗟︰嘆詞,表示驚異。徂(c ,陽平,“粗”)︰通“殂”,死亡。

    原文︰

    或曰ヾ︰“天道無親ゝ,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ゞ!且七十子之徒々,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ぁ。糟糠不厭あ,而卒蚤夭ぃ。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い,暴戾恣睢ぅ,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う。若至近世(11),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12),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13),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注釋︰

    ヾ或︰有人,有的人。ゝ天道︰指左右人類命運的天神意志。無親︰沒有私心,沒有親疏、厚薄之分。ゞ積仁潔行︰積累仁德,使行為高潔。々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七十,是舉整數而言。ぁ空︰空乏、窮困。あ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釀酒剩的陳渣。糠,糧食之皮。不厭︰吃不飽。厭,寫作“饜”。飽。ぃ卒蚤夭︰終于早死。蚤,通“早”。夭,過早地死。相傳顏淵二十九歲白發,三十二歲死去。い肝人之肉︰挖人肝髒當動物的肉吃。按“盜跖”雲雲,均系當時對這位奴隸起義領袖的誣稱。ぅ暴戾(l ,力)︰粗暴乖張,殘酷凶惡。恣(z ,字)睢(su ,隨)︰任意胡為。う彰明較著︰形容非常明顯,容易看清楚。彰、明、較、著,都是明顯、顯著的意思。(11)近世︰實則當世,這是避免招致災禍的措詞。(12)擇地而蹈之︰選好地方才肯邁步。不敢輕舉妄動。(13)行不由徑︰不從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ヾ。”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ゝ,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ゞ。”舉世混濁,清士乃見々。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ぁ?

    注釋︰

    ヾ這二句的意思是說,主張不同,彼此不相商議、合作。語見《論語•衛靈公》。為,與。ゝ語見《論語•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ゞ語見《論語•子罕》,原文“凋”,作“ 薄>湮從小耙病弊幀1扔髦揮芯 暇目佳椋 拍芸闖 桓鋈說鈉分省〞薌和 跋幀薄O月丁〞菡飭驕淅唇饈筒灰弧!端饕啡餃  娜玫輪 厝舯耍 賒倍鏊樂 崛舸耍揮忠凰凳遣儺脅還歟 緩窶鄞 瞧渲厝舯耍   叨鱸只觶 瞧淝崛舸恕!墩濉啡餃 匚 劉諾齲 崳揭摹え搿 傘 獾取9搜孜湓蛉餃 渲厝舯耍 剿茲酥 馗還螅黃淝崛舸耍 角迨恐 岣還蟆6聳細疚腦 狻br />
    原文︰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ヾ。”賈子曰︰“貪夫徇財ゝ,烈士徇名ゞ,夸者死權々,眾庶馮生ぁ。”“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あ。”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ぃ。岩穴之士い,趣舍有時若此ぅ,類名堙滅而不稱う,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11),非附青雲之士(12),惡能施于後世哉(13)?

    注釋︰

    ヾ語見《論語•衛靈公》。疾,痛恨。稱,稱頌,贊許。ゝ徇財︰為了達到獲得財物的目的而犧牲性命。徇,通“殉”。為某種目的而死。ゞ烈士︰有志于功業的人。々夸者︰矜夸的人。死權︰為權勢而死。ぁ眾庶︰泛指百姓。馮(p ng,平)︰通“憑”,依*,依據。あ“同明相照”五句,語見《易•乾•文言》,原文作“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說的是同類事物互相感應。作,起,出現,著述。睹,顯露,昭著。ぃ附驥尾︰蒼蠅附驥尾而行千里;比喻追隨名人、受到名人的稱揚之後而成名。驥,千里馬。い岩穴之士︰在山野隱居的人。ぅ趣︰趨向,向前,取。舍︰隱退。う堙滅︰埋沒。(11)砥︰磨刀石。引申為磨勵,鍛煉。(12)青雲之士︰德隆望尊、地位顯赫的人。(13)惡︰怎,怎麼,哪。施(y ,衣)︰延續、留傳

    譯文︰

    大凡有學問的人,盡管讀書極為廣博,還要考察六經的記載來核實材料的可靠性。《詩》、《書》雖然已經殘缺不全,但有關虞舜、夏禹的記載還是可以讓人了解當時的史實。堯將要退位時,把天下讓給舜。舜和禹在即位以前,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薦他們,在他們擔任的職務上考察他們。他們掌管職務幾十年,功效已經很明顯了,才正式把帝位讓給他們,表示天下是不輕易授予人的重器。帝王是最高的權力執掌者,所以傳天下是如此的慎重。可是有的傳說說︰堯曾經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引以為恥,逃進山林隱居去了。到夏朝時,又有卞隨、務光這樣(不肯接受商湯讓位)的人。這些事為什麼會得到稱道呢?太史公說︰我曾經登上箕山,上面原來有傳說是許由的墳墓。孔子論述古代聖人、賢人的事跡,如讓王位的吳太伯、伯夷之類,是很詳細的。我所听到的許由、務光的德義都很高尚,但在經書中卻見不到有關他們事跡的梗概,這是什麼緣故呢?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舊仇,因而怨恨很少。”“目的在于求仁,而得到的正是仁,又有什麼可怨恨的呢?”可是我卻為伯夷、叔齊的事跡感到悲哀。讀了他們流傳在民間的歌辭,感到有不同于孔子所說的令人驚異的地方。他們的傳記中說︰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叔齊即位,到父親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說︰ “這是父親的決定啊!”于是逃離了孤竹國。叔齊也不肯即位,逃走了。國中的人便立了孤竹君的二兒子為國君。這時候,伯夷、叔齊听說西伯姬昌能很好地奉養老人,說︰ “何不去投奔他呢!”到了那里,西伯已死。周武王用車子載著西伯的牌位,追封西伯為文王,宣稱奉文王遺命東進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韁繩勸說道︰“父親死了不去埋葬,竟然大動干戈,能說是孝嗎?身為臣子卻要弒殺君主,能說是仁嗎?”武王左右的人要殺掉他們,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義的人哪!”把他們攙扶到一邊,讓他們走了。武王平定殷紂之亂以後,天下都歸附周朝,而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恥辱,堅持節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采食蕨菜為生。等到他們餓得快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詞說︰“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掘山上的蕨菜吃啊。用暴力去取代暴力啊,還不自知為非。神農、虞舜、夏禹那些盛世都匆匆消逝了,我們又去何方尋找歸宿?哎呀,我們即將死去了啊,這是我們命運不濟啊!”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

    由此看來,他們是怨恨呢,還是不怨恨呢?

    有人說︰“上天對人沒有偏私,總是幫助善人的。”像伯夷、叔齊可以說是善人呢,還是不可以說是善人呢?這樣仁德純厚、品行高潔的人竟會餓死!還有,在七十個弟子之中,孔子唯獨推舉顏淵是最好學的人,但顏回常常遭受貧困之苦,連糟糠都吃不飽,終于過早地死去了。上天對善人的報施,又怎麼樣呢?盜跖成天殺害無辜的人,吃人心肝,殘暴凶狠,無法無天,聚集黨徒幾千人,橫行天下,竟然高壽而死,他又有什麼樣的仁德,居然得到善報!這也是特別明顯突出的事例啊。至于到了近代,有的人行為不合道德規範,專門干犯法紀,但終身安逸享樂,家財萬貫,一代一代地享用無窮;有的人選好了地方才下腳,到了合適的時候才說話,走路都不敢走捷徑,不是公正的事決不發憤去做,但這樣的人踫到災禍的,多得數不勝數啊。對此,我深感困惑。倘使像前面所說的上天贊助善人,是那樣呢,還是不是那樣呢?

    孔子說︰“觀點主張不同,不必互相磋商。”這意思也是各自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罷了!所以說︰“如果富貴可以從道義求得,即使做個給人拿鞭子的前驅、開路的小吏,我也干;如果不可以以道義求得,那就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 “到了嚴冬季節,才能知道松柏的葉子是最後凋落的。”當整個社會都混濁污穢的時候,高潔之士才會顯現出來。這或許是因為俗人對富貴是看得那樣的重,而高潔之士對富貴卻看得這樣的輕吧!

    “君子所擔心的是死後名聲不被人們所稱道。”賈子說︰“貪吝的人為財而死,好義的人為名獻身, 赫的人為權勢送命,普通的百姓只求維持生存。”同樣閃耀光芒的,才會互相映照;同一氣質的物類,便會彼此吸引。“雲隨龍而上升,風從虎而振起,聖人興起而世間萬物的性能也隨之彰顯。”伯夷、叔齊雖有賢德,而得到了孔子的贊譽則聲名越發顯著;顏淵雖然專心好學,也是因為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才能名聲顯著。居住山林的隱士,或成名于世,或湮沒無聞,都在于時運,像這類聲名湮滅而不為後世所稱道的,實在可悲呀!普通的人要想修養品德,建立聲名,不依附于德高望重的人的表彰,怎麼可能使聲名留傳到後世呢?

    賞析︰

    文章的目的是為伯夷、叔齊立傳,但起筆卻從和伯夷叔齊一樣藐視君權富貴的許由、務光說起,他們德行高尚,可是卻默默無聞,和伯夷、叔齊聞名後世截然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才引出傳記的中心人物伯夷、叔齊。文章的第二段是對伯夷、叔齊生平事跡的簡單勾勒,以敘述為主,此後幾乎全是議論,縱橫議論,氣勢連貫。這種以議論為主,以敘事為輔的寫法和一般的傳記是大不一樣的。文中糾正了關于他們在死時毫無怨恨的說法,最後一段指出伯夷、叔齊名聞後世,與孔子稱頌有直接關系,和首段的問題遙相呼應,結構十分嚴謹。

    伯夷、叔齊和孔子的弟子顏回都被認為仁德純厚、品行高潔的代表,可是他們或者餓死,或者短命,結局都很悲慘,而盜跖成天殘害無辜,橫行天下,最後卻能夠高壽。作者不由得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種說法表示懷疑,從而質疑“天道”本身是否存在︰ “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耶?非耶?”這種反迷信、反天道的思想,在“天人感應”之說盛行的西漢時代,是極其可貴的。這和他在《封禪書》、《陳涉世家》、《田單列傳》中對天道、迷信思想的否定態度也是一以貫之的。而這些又恰恰是寫在當時統治者大肆鼓吹天道的時代,這就使我們越發感到了司馬遷這種反迷信、反天道思想的可貴。


如果你對古文觀止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文觀止》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