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唐文 【祭十二郎文】(韓愈)

類別︰集部 作者︰吳乘權、吳大職選編 書名︰古文觀止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2),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餃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3),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4)。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5),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6),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7),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于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

    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8),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9),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雲︰比得軟腳病(10),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致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雲,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否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11),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餘奴婢,並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于先人之兆(12),然後惟其所願。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13)。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以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14)。

    注釋︰

    (1)十二郎︰韓愈之佷,在族中排行第十二。

    (2)季父︰父輩中排行最小的,現在統稱叔父。

    (3)怙︰依賴。所怙︰指父親。不省(讀醒)所怙︰韓愈早孤,不記得父親。

    (4)中年︰韓愈兄韓會病死韶州刺史任上,年41歲。

    (5)董丞相︰董晉,時任汴州節度使,韓愈為節度推官。

    (6)薨︰音轟,古指諸侯或大臣的死亡為薨。

    (7)佐戎︰佐理軍務。韓愈曾任徐泗濠節度使推官。

    (8)業其家︰繼承先人家業。

    (9)孩提︰孩,小兒笑。提,抱。極言其幼小。

    (10)軟腳病︰即腳氣病,先腿軟,隨後腿腫。往往而劇︰有時病得厲害。

    (11)終喪︰喪期終了。

    (12)兆︰此處指墳墓。

    (13)窆︰音貶,下棺入土。

    (14)尚饗︰希望死者的靈魂來享用祭品。舊時祭文常用的結束語。

    譯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韓愈在听說你去世後的第七天,才得以含著哀痛向你表達誠意,並派建中在遠方備辦了應時的鮮美食品作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靈︰

    唉,我從小就成了孤兒,等到大了,不知道父親是什麼模樣,只好靠哥嫂撫養。哥哥在中年時死在南方,我和你都還小,跟隨嫂嫂把靈柩送回河陽安葬。隨後又和你到江南謀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沒有分開過。我上面本來有三個哥哥,都不幸早死。繼承先父的後代,在孫子輩里只有你,在兒子輩里只有我。子孫兩代各剩一人,孤孤單單。嫂嫂曾經撫摸著你指著我說︰“韓氏兩代,就只有你們兩個了!”那時你比我更小,當然記不得了;我當時雖然能夠記事,但也還不能體會她話中的悲涼啊!

    我十九歲時,初次來到京城參加考試。四年以後,才回去看你。又過了四年,我去河陽憑吊祖先的墳墓,踫上你護送嫂嫂的靈柩來安葬。又過了兩年,我在汴州輔佐董丞相,你來看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請求回去接妻子兒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離開汴州,你沒能來成。這一年,我在徐州任職,派去接你的人剛動身,我就被免職,你又沒來成。我想,你跟我在東邊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從長遠考慮,還不如我回到西邊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來。唉!誰能料到你竟突然離我而死呢?當初,我和你都年輕,總以為雖然暫時分別,終究會長久在一起的。因此我離開你而旅居長安,以尋求微薄的俸祿。假如真的知道會這樣,即使讓我做高官厚祿的公卿宰相,我也不願因此離開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東野到你那里去時,我寫給你的信中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但視力模糊,頭發花白,牙齒松動。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強壯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這樣衰弱的人,難道還能長活在世上嗎?我不能離開(職守),你又不肯來,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憂傷。”誰知道年輕的卻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還活著,強壯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還活在人間呢?

    唉!是真的這樣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麼我哥哥有(那麼)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絕後了呢?你(那麼)純正聰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澤呢?難道年輕強壯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卻應活在世上嗎?實在不敢把它當作真的啊!如果是夢,傳來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東野的來信,耿蘭的報喪,卻又為什麼在我身邊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後代,你純正聰明,本來是應該繼承家業的,現在卻不能承受你父親的恩澤了。這正是所謂蒼天確實難以揣測,而神意實在難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謂天理不可推求,而壽命的長短無法預知啊!

    即使這樣,我從今年以來,花白的頭發,全要變白了,松動的牙齒,也像要脫落了,身體越來越衰弱,精神也越來越差了,過不了多久就要隨你死去了。如果死後有知,那麼我們又能分離多久呢?如果我死後無知,那麼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時間了,而(死後)不悲痛的時間卻是無窮無盡的。

    你的兒子才十歲,我的兒子才五歲,年輕強壯的尚不能保全,像這麼大的孩子,又怎麼能希望他們成人立業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來信說︰“近來得了軟腳病,時常(發作)疼得厲害。”我說︰“這種病,江南人常常得。”沒有當作值得憂慮的事。唉,(誰知道)竟然會因此而喪了命呢?還是由于別的病而導致這樣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寫的。東野說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蘭報喪時沒有說日期。大概是東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問明日期,而耿蘭報喪竟不知道應該告訴日期?還是東野給我寫信時,才去問使者,使者胡亂說個日期應付呢?是這樣呢?還是不是這樣呢?

    現在我派建中來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們有糧食能夠守喪到喪期終了,就等到喪期結束後再把他們接來;如果不能守到喪期終了,我就馬上接來。剩下的奴婢,叫他們一起守喪。如果我有能力遷葬,最後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墳旁,然後讓奴婢們按照他們的意願.或去或留。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著的時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顧,死的時候沒有撫尸痛哭,入殮時沒在棺前守靈,下棺入葬時又沒有親臨你的墓穴。我的行為辜負了神明,才使你這麼早死去,我對上不孝,對下不慈,既不能與你相互照顧著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塊死去。一個在天涯,一個在地角。你活著的時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後魂靈也不在我的夢中顯現,這都是我造成的災難,又能抱怨誰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盡頭呢?

    從今以後,我已經沒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還是回到老家去置辦幾頃地,度過我的余年。教養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成才;撫養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等到她們出嫁,(我的心願)如此而已。

    唉!話有說完的時候,而哀痛之情卻不能終止,你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悲哀啊!請享用祭品吧!

    賞析︰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使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夸飾艷麗之辭,為後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闢新徑。清代古文家劉大說︰“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作者和老成,名為叔佷,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並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痛。

    3、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采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這一切又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果你對古文觀止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文觀止》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