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唐、宋文 【嚴先生祠堂記】(範仲淹)

類別︰集部 作者︰吳乘權、吳大職選編 書名︰古文觀止

    原文︰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1)。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2),乘六龍(3),得聖人之時(4),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既而動星象(5),歸江湖,得聖人之清,泥涂軒冕(6),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在《蠱》之上九(7),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8),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為其後者四家(9),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10);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注釋︰

    (1)嚴先生︰嚴光,字子陵。東漢會稽人,少與劉秀同學。劉秀稱帝後,征召入京,堅不出仕,歸隱富春江。祠堂在今桐廬縣。

    (2)赤符︰赤色的神符,相傳是劉秀登基的吉兆。

    (3)六龍︰皇帝車駕的六匹馬。

    (4)聖人之時︰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即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又說伯夷是聖之清者,下文“得聖人之清”本此。

    (5)動星象︰《後漢書•嚴光傳》︰嚴光與光武“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

    (6)泥涂軒冕︰把官爵看得極輕。

    (7)蠱、屯︰《易》的卦名,引文為各卦的爻辭。

    (8)微︰如果沒有。

    (9)復︰免除賦役。

    譯文︰

    嚴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們之間以道義互相推崇。後來光武帝得到《赤符》,乘駕著六龍的陽氣,獲得了登極稱帝的時機。那時他統治著千千萬萬的人民,天下有誰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夠以節操方面來尊崇他。後來先生觸動了天上的星象,歸隱江湖,達到了聖人自然清靜的境界。先生視官爵為泥土,天下又有誰比得 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夠用禮節對待他。

    《盅》卦的“上九”爻 (yao) 都偏偏顯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這樣做的。《屯》卦的︰“初九”爻,陽氣正開始享通,因而能夠顯示“以高貴的身份交結卑賤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這樣做的。可以說先生的品質,比日月還高;光武帝的氣量比天地還大。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氣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質的崇高呢?先生的作為使貪婪的人清廉起來,膽怯的人勇敢起來,這對維護禮儀教化確實是很有功勞的。

    我到這個州任職後,開始建造祠堂來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後裔的徭役,讓他們負責祭祀的事情。從而又作了一首歌︰

    雲霧繚繞的高山,郁郁蒼蒼,大江的水浩浩蕩蕩,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還高,比長江還長。

    賞析︰

    嚴先生即嚴光,字子陵,少與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劉秀稱帝後嚴光變姓名隱遁于釣,劉秀覓訪征召至京,嘗共臥偃,嚴光以足加秀腹上,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聯故人嚴子陵共臥耳。’”後辭官不受,退隱于富春山(今浙江桐廬),後人稱其所居之地為嚴陵瀨。事見《後漢書;隱逸傳》。範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間出知睦州(轄境相當于今浙江桐廬、建德、淳安),始構嚴先生祠堂,使其後人奉祀,並作此記。

    一個優秀的文人,其作品往往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能反映出人格的高下。我們讀範仲淹的這篇廟碑,就可以對他的為人處事的作風、查情觀事態度有較為深刻的了解。

    文章把嚴光與劉秀兩相對照,既贊美了嚴光不貪官祿的高潔品質,同時也標舉了漢光武帝禮賢下士的闊達的胸襟,是二者互為映襯,兩人的形象的以相得益彰。

    不過,文章既專為嚴光而作,側點便在嚴光的身上。在作者看來,不但嚴光自身的所作所為體現了她的高尚的情操,而劉秀的禮遇,也是在嚴光的高潔的感召下而來的,因而,嚴光成就了漢光武帝某一方面的偉大。文章由此得出結論︰嚴光的高潔情操,“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在這里,我們可以把作者對嚴光的不遺余力的褒舉,看做是他射出逆境的一種自我的表白︰個人的功名富貴,不過如同“泥涂”是不足惜的。只有高尚的志趣,才能“出乎日月之上”,才值得人們不懈地追求。同時,借著對劉秀的頌揚,作者也曲折的表達了對為人君者的期待。

    全片文章觀點鮮明,感情真摯,我們可以由此領略到,範仲淹作為一名偉大的政治家那坦蕩磊落的心懷。

    在形式上,文章采用對偶的結構,先將嚴、劉的事跡兩兩對舉,在引用《周易》,稱許前者“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後者“以貴下賤,大得民也”,最後分別以“日月”“天地”作比,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推崇。行文層層推進,節節相生,是文章結構嚴謹,一氣呵成。

    另一方面,在大量的對偶中,文章略有變化.如開頭總述嚴光與劉秀的淵源及後文對嚴光”有功于名教”的總結,都以單行散句的形式出現。尤其是篇末以韻文作結,更是使文章齊整之中有添靈動,不會給人以呆板凝滯之感。

    由此,讀著可以感受到作為文學家的範仲淹,他那駕馭文字的身後的功力,那雍和平正的文風。正如清人錫周的點評︰先生立朝,風度端凝,而為文亦是如此。

    如果說,範仲淹的《岳陽樓記》讓我們欣賞到的是汪洋恣肆,氣象宏大之美,讓我們看到他飄逸曠達的一面;那麼他的《嚴先生祠堂記》則讓我們讀到他為文、為人深沉凝重、格調高古的一面。兩者合二為一,構成了立體的政治家兼文學家的繁重呀的形象,讓後人回味無窮。


如果你對古文觀止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文觀止》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