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趙郡甦軾ヾ,余之同年友也ゝ。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ゞ,稱蜀之士々,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ぁ,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余。讀其文,誠閎壯雋偉あ,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ぃ,而甦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い,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ぅ。將行,請余言以為贈。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う,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 。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
余聞之,自顧而笑。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 ,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于笑乎 ?
然則若余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遂書以贈二生,並示甦君,以為何如也?
注釋︰
ヾ趙郡︰即趙州,治所在今河北趙縣。北宋末年升為慶源府。甦軾是四川眉山人,但他的遠祖、唐代文學家甦味道是趙州欒城人,所以作者稱趙郡甦軾。
ゝ同年︰科舉制度中稱同科考中的人為同年。曾鞏和甦軾同為宋仁宗嘉 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
ゞ遺(w i)︰贈予。
々稱︰贊揚。
ぁ既而︰已而,不久。數十萬言︰數十萬字。言,字。
あ閎(h ng)︰宏大。雋(ju n)︰意味深長。
ぃ魁奇︰同“恢奇”,杰出。
い頃之︰不久。
ぅ補︰充任。江陵︰府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縣。
う得︰契合。
迂闊︰迂遠而不切實際。
道︰指聖人之道,即儒家的學說。
庸詎(ju)︰豈,怎麼。
擇而取之︰指在古文、道與時文、世俗之間的選擇。
譯文︰
趙郡甦軾,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學友。他從蜀地寫信寄到京城給我,贊揚蜀地的學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帶著他的文章幾十萬字,安生帶著他的文章也有幾千字,屈駕前來看我。我讀他們的文章,確實氣勢壯闊,風格雄偉,善于反復辨析,把事理說得很深透.他們的才情、筆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們二人確實可以說得上是特別杰出的人才,而甦君也的確可以說是善于識別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後,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臨走的時候,請我寫幾句話作為贈別。我說︰“我對你的了解,已經放在心里了,還需要用言辭表達出來麼?” 黎生說︰“我和安生學習古文,同鄉鄰里都譏笑我們,認為是迂闊。現在請您寫幾句話,是想解除同鄉鄰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這話,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闊的人,有誰比我更厲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訓,卻不懂得迎合當世;只知道立志于聖賢之道,卻不懂得隨同世俗。這就是我為什麼困頓到現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闊,有誰比我更厲害呢?現在你們的迂闊,只因文章不合世俗,這不過是小的迂闊罷了,還擔心被同鄉鄰里譏笑,像我的迂闊可就大了。如果你們拿了我的話回去,將要得到更多的責怪,豈能只停留在譏笑上呢?既然這樣,那麼我將對你們說些什麼好呢?說我的迂闊是好的,可是它的禍害卻是這樣;說它不好,那麼雖然可以迎合現代,但一定違背古訓,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離聖賢之道了。你們還是不要急于解除同鄉鄰里的糊涂認識吧,這樣就一定能夠在古文、時文;道、世俗這方面作出選擇。
我于是寫了這些話贈給二位,並且拿給甦君看,你們認為怎麼樣呢?
賞析︰
全文主旨在于勉勵黎安二生在堅持學習古文、反對俗文(五代至宋初佔統治地位的華而不實的文章)。曾鞏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他擔出作文要志于道,不取悅于世俗,不要怕非笑,這是一項很重要的主張。文章從“迂闊”二字生發出一篇議論,結合自己的體會娓娓而談,循循善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