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輸般為楚設機
【提要】
墨家在戰國政治舞台上也時有露面,墨家主張“兼愛”“非攻”,主張人生的辛苦和職責,為當時的和平事業作出了貢獻。
【原文】
公輸般為楚設機,將以攻宋。墨子聞之,百舍重繭,往見公輸般,謂之曰︰“吾自宋聞子。吾欲藉子殺王。”公輸般曰︰“吾義固不殺王。”墨子曰︰“聞公為雲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義不殺王而攻國,是不殺少而殺眾。敢問攻宋何義也?”公輸般服焉,請見之王。
墨子見楚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弊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也?”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弊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盈之,江、漢魚鱉黿鼉,為天下饒,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梁肉之與糟糠也。荊有長松、文梓、豫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惡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也。王曰︰“善哉!請無攻宋。”
【譯文】
公輸般為楚國制造攻城的雲梯,預備用來攻打宋國。墨子听到這件事,步行萬里,腳底磨起了厚繭,趕著去見公輸般,對他說道︰“我在宋國就听說了先生的大名。我想借助您的力量去殺一個人。”公輸般說︰“我是講道義的,決不殺人。”墨子說︰“听說您在造雲梯,用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你口口聲聲說講道義,不殺人,如今攻打宋國,這分明是不殺少數人而殺多數人呀!請問你攻打宋國是什麼道義呢?”公輸般被說服了,墨子請他為自己引見楚王。
墨子見到楚王,說道︰“假如這兒有一個人,放著自己華美的彩車不坐,卻想去偷鄰居家的一輛破車;放著自己錦繡織成的衣服不穿,卻想去偷鄰居的粗布短衫;放著自己家里的好飯好菜不吃,卻去偷鄰居的酒糟和糠皮。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楚王說︰“一定是有偷東西的癖好。”墨子接著說︰“楚國土地縱橫五千里,而宋國才不過五百里,這就如同用華美的彩車和破車相比。楚國有雲夢澤,犀牛和麋鹿充斥其中,長江和漢水的魚鱉、大黿和鱷魚,為天下最多,而宋國卻是連野雞、兔子、鯽魚都不產的地方,這就如同用精美的飯菜和糟糠相比。楚國有高大的松樹,帶花紋的梓樹,以及樹、楠樹、豫樟樹等名貴樹種,而在宋國大樹找不到一棵,這就如同用錦繡和粗布短衫相比。因此我認為大王去攻打宋國,與有盜竊癖差不多。”楚王說︰“說得好!我不去攻打宋國了。”
【評析】
墨家的吃苦耐勞精神得到後世志士們的仿效。象曾國藩就在孔孟老莊基礎上雜用墨家之道,工作非常勤勞和辛苦,起早貪黑、日理萬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墨家愛好和平,也擅長游說,這次首先通過“殺人”這一誘語,使公輸班上鉤,然後把殺一人推廣到攻殺宋國人,使上鉤的魯班不能不覺得理虧。緊接著墨子通過形象的類比、豐富的辭藻、壯美的氣勢,將楚國攻宋說成是有病的小偷的行為,使楚王自己都覺得違背常理、于是停戰歸和。
智伯欲伐衛
【提要】
絕對不能忽視事物的反常現象,這些現象背後肯定隱藏著陰謀。下面此篇中的南文子就具有這種先見之明。
【原文】
智伯欲伐衛,遺衛君野馬四百,白璧一。衛君大悅。群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衛君曰︰“大國大歡,而子有憂色何?”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野馬四,白璧一,此小國之禮也,而大國致之。君其圖之。”衛君以其言告邊境。智伯果起兵而襲衛,至境而反曰︰“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智伯欲襲衛,乃佯亡其太子,使奔衛。南文子曰︰“太子顏為君子也,甚愛而有寵,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使人迎之于境,曰︰“車過五乘,慎勿納也。”智伯聞之,乃止。
【譯文】
智伯想攻打衛國,就送給衛君四匹名為野馬的良馬和一支白璧。衛君十分高興,群臣都來慶賀,南文子卻面帶愁容。衛君說︰“全國上下一片喜慶,而你卻愁眉苦臉,這是為什麼呢?”文子說︰“沒有功勞就受到賞賜,沒費力氣就得到禮物,不可以不慎重對待。四匹野馬和一支白璧,這是小國應該送給大國的禮物,而如今大國卻將這種禮物送給我們,您還是慎重考慮為好。”衛君把南文子的這番話告訴邊防人員,讓他們加以戒備。果然不出南文子所料,智伯出兵偷襲衛國,到了邊境又返回去了。智伯失望地說︰“衛國有能人,預先知道了我的計謀。”
智伯還是想襲擊衛國,處心積慮地假裝逐出他的太子,讓他逃奔衛國。南文子說︰“太子顏是個好人,智伯又很寵愛他,他沒有犯什麼大罪卻逃亡出來,這其中必有蹊蹺。”南文子讓人到邊境迎接人,並告誡道︰“如果太子的兵車超過五輛,就要慎重,千萬不要讓他入境。”智伯听說後,無可奈何,只好打消了偷襲衛國的念頭。
【評析】
智伯送給衛君重禮,是為了麻痹魏國,松懈武備;再次叫太子到魏國,是為了找尋發動戰爭的理由,智伯明白,作戰之前一定要有準備,要有一個發動戰爭的名正言順的響亮名義。南文子高過智伯一籌的是在開戰之前就挫敗了敵方的戰爭謀劃,贏得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伐課”,就可收到不戰而勝,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現代戰爭和商場上的競爭也是如此,在正式開戰之時,實際上勝負大局基本上已經定了。
智伯欲伐衛
【提要】
絕對不能忽視事物的反常現象,這些現象背後肯定隱藏著陰謀。下面此篇中的南文子就具有這種先見之明。
【原文】
智伯欲伐衛,遺衛君野馬四百,白璧一。衛君大悅。群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衛君曰︰“大國大歡,而子有憂色何?”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野馬四,白璧一,此小國之禮也,而大國致之。君其圖之。”衛君以其言告邊境。智伯果起兵而襲衛,至境而反曰︰“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智伯欲襲衛,乃佯亡其太子,使奔衛。南文子曰︰“太子顏為君子也,甚愛而有寵,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使人迎之于境,曰︰“車過五乘,慎勿納也。”智伯聞之,乃止。
【譯文】
智伯想攻打衛國,就送給衛君四匹名為野馬的良馬和一支白璧。衛君十分高興,群臣都來慶賀,南文子卻面帶愁容。衛君說︰“全國上下一片喜慶,而你卻愁眉苦臉,這是為什麼呢?”文子說︰“沒有功勞就受到賞賜,沒費力氣就得到禮物,不可以不慎重對待。四匹野馬和一支白璧,這是小國應該送給大國的禮物,而如今大國卻將這種禮物送給我們,您還是慎重考慮為好。”衛君把南文子的這番話告訴邊防人員,讓他們加以戒備。果然不出南文子所料,智伯出兵偷襲衛國,到了邊境又返回去了。智伯失望地說︰“衛國有能人,預先知道了我的計謀。”
智伯還是想襲擊衛國,處心積慮地假裝逐出他的太子,讓他逃奔衛國。南文子說︰“太子顏是個好人,智伯又很寵愛他,他沒有犯什麼大罪卻逃亡出來,這其中必有蹊蹺。”南文子讓人到邊境迎接人,並告誡道︰“如果太子的兵車超過五輛,就要慎重,千萬不要讓他入境。”智伯听說後,無可奈何,只好打消了偷襲衛國的念頭。
【評析】
智伯送給衛君重禮,是為了麻痹魏國,松懈武備;再次叫太子到魏國,是為了找尋發動戰爭的理由,智伯明白,作戰之前一定要有準備,要有一個發動戰爭的名正言順的響亮名義。南文子高過智伯一籌的是在開戰之前就挫敗了敵方的戰爭謀劃,贏得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伐課”,就可收到不戰而勝,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現代戰爭和商場上的競爭也是如此,在正式開戰之時,實際上勝負大局基本上已經定了。
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
【提要】
這是古人尊重法治的名篇。衛君就是付再大的代價,也要使國家的法令得到彰現,使法治精神能夠教化民眾,使為政者樹立信用。中國傳統中尚且如此推崇法治,何況現今吸收西方法治精神的當代社會呢?
【原文】
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衛贖之百金,不與。乃請以左氏。群臣諫曰︰“以百金之地,贖一胥靡,無乃不可乎?”君曰︰“治無小,亂無大。教化喻于民,三百之城,足以為治;民無廉恥,雖有十左氏,將何以用之?”
【譯文】
衛嗣君執政的時候,有個罪犯胥靡逃到魏國,衛國想用百金把他贖回來審判,魏國不同意。于是衛君想用左氏城邑換回胥靡。大臣們都勸告說︰“用這樣價值不菲的土地,去換回一個小小的罪犯,恐怕不合適吧?”衛君說︰“治,無所謂小國;亂,無所謂大國。用教化來引導百姓,即使是三百戶人家的城邑也能治理好;如果百姓不講廉恥禮儀,即使有十座左氏城池,那又有什麼用呢?”
【評析】
為政的遵守法治、賞罰有信,那麼這個國家的道德狀況、社會的社會風氣就會凸現秩序和正義。就象商鞅立木行賞,終致秦國法令暢通、改革一日千里。為政者的言行和決策是一個國家秩序和信用的源泉,如果為政者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就是一兩件小事,也不僅會使為政者喪失信用,而且會把社會的風氣帶壞、民眾道德水平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