甦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
【提要】
燕國當時處在現在的河北、北京、遼東一帶,地理上離秦國很遠,離戰禍紛爭也比較遠,地緣上非常有優勢。甦秦的合縱戰略正好發揮了燕國的地理優勢。
【原文】
甦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粟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粟之實,足食于民矣。此所謂天府也。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將之憂,無過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趙之為蔽于南也。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秦、趙相蔽,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之所以不犯難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雲中、九原,過代、上谷,彌地踵道數千里,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發興號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眾軍于東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戰于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于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于此者。是故願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國必無患矣。”
燕王曰︰“寡人國小,西迫強秦,南近齊、趙。齊、趙,強國也,今主君幸教詔之,合從以安燕,敬以國從。”于是齎甦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譯文】
甦秦為合縱之事,去北方游說燕文侯︰“燕國東有朝鮮和遼東,北有林胡和樓煩,西有雲中和九原,南有呼沱河和易水。國土縱橫二千多里。軍隊有幾十萬,戰車有七百多輛,戰馬有六千匹,糧食夠十年支用。南邊有碣石和雁門的豐饒物產,北邊有棗和栗子的獲利收成,老百姓即使不耕作,僅靠棗栗也夠吃的了。這就是所謂的天府之國。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看不到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這樣憂心的事,這種和平境況沒有誰比燕國更好的了。大王您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
燕國不遭受戰爭的原因,是因為有趙國在南面作蔽障。秦國和趙國發生了五次戰爭,秦國兩勝而趙三勝。秦趙互相削弱,而大王卻保全燕國,控制住這個大後方,這不就是燕國不受侵犯的緣故嗎。況且秦國攻打燕國,要越過雲中和九原,經過代郡和上谷,長途跋涉幾千里,即使能夠攻下燕國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沒有辦法佔領它。秦國不能侵犯燕國的道理是很明顯的。如果趙國攻打燕國,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只要一聲令下,不出十天,數十萬軍隊就能進駐到東垣一帶。再渡過呼沱河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達燕國的都城了。因此說秦攻打燕,須得在千里之外開戰;而趙攻打燕,是在百里之內開戰。不擔心百里之內的禍患而看重千里以外的戰事,策略上的失誤,是非常嚴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趙國合縱相親,天下諸侯聯合一體,那麼燕國就一定沒有憂患了。”
燕文侯說︰“我的國家弱小,西面迫近趙國,南面靠近齊國。齊趙都是強國,現在承蒙您的教導,號召我國合縱以使國家安寧,我願意把國家交出來听從您的安排。”于是供給甦秦車馬和金銀布帛,讓他到趙國進行合縱。
【評析】
趙國是燕國的地理屏障,燕國得益于趙國免除了秦國的戰亂,這是任何一個有政治地理概念的人都清楚的事。甦秦抓住了這個根本點不放,指出聯合趙國、共同抗秦才是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大計。其雄辯先樹立燕國信心、描畫國泰民安的景象,接著指出這些景象的背後原因。最後指出了合縱抗秦才是燕國的最好選擇。既有邏輯力量,也不乏折服他人、指點天下的氣勢,同甦秦的其他游說一樣,同為合縱名篇。
燕文公時
【提要】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甦秦、張儀等謀略家、雄辯家在戰國政治舞台上舉足輕重、非常的有分量。憑著他們的三言兩語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收復十座城池。
【原文】
燕文公時,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文公卒,易王立。齊宣王因燕喪攻之,取十城。武安君甦秦為燕說齊王,再拜而賀,因仰而吊。齊王案戈而卻曰︰“此一何慶吊相隨之速也?”
對曰︰“人之饑所以不食烏喙者,以為雖偷充腹,而與死同患也。今燕雖弱小.強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與強秦為仇。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制其後,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烏喙之類也。”齊王曰︰“然則奈何?”
對曰︰“聖人之制事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故桓公負婦人而名益尊,韓獻開罪而交愈固,此皆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者也。王能听臣,莫如歸燕之十城,卑辭以謝秦。秦知王以己之故歸燕城也,秦必德王。燕無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是棄強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俱事齊,則大王號令天下皆從。是王以虛辭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業矣。所謂轉禍為福,因敗成功者也。”
齊王大說,乃歸燕城。以金千斤謝其後,頓首中,願為兄弟而請罪于秦。
【譯文】
燕文公時,秦惠王把他的女兒嫁給燕國的太子做妻子。燕文公去世後,易王繼位。齊宣王趁著燕國大喪進攻燕國,奪取了燕國十座城邑。武安君甦秦為燕國的利益去游說齊宣王。
甦秦見了宣王,先拜了兩拜表示祝賀,接著就仰起頭來念悼辭。齊王手按鐵戈向後退了幾步,問道︰“你這是怎麼回事,先賀喜接著就念悼辭?”甦秦答道︰“人餓的時候,之所以不吃烏頭(一種毒藥),是認為即使能填滿肚子,可是不久就會死去。現在燕國雖然比較弱小,但也是強秦的翁婿之邦。大王貪圖十個城邑的便宜卻和強大的秦國結下了深仇。現在如果讓弱小的燕國做先鋒,而強大的秦國做後盾,從而用天下的精兵攻擊您,這與吃烏頭充饑一樣危險。”
齊宣王說︰“既然如此,該如何辦呢?”甦秦回答說︰“聖人做事,能夠轉禍為福,因敗取勝。因此盡管齊桓公雖有女色的牽連,自己的名聲卻更加的尊貴;韓獻子雖因殺人獲罪,但自己的地位卻越發穩固,這些都是轉禍為福、因敗建功的例子。大王可以听從我的意見,不如歸還燕國的十座城邑,並用謙恭的言辭向秦國道歉。當秦王知道大王是因為他的緣故而歸還了燕國的十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燕國平白無故收回城邑,也會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開了強敵,反而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嗎?再說燕秦都會討好齊國,那麼大王發號施令,天下諸侯又有誰不會听從呢?大王只用話語表示親近秦國,又以十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這可是霸主的事業,也是所謂轉禍為福,因敗建功的好辦法。”
齊宣王听後非常高興,于是把燕國的十城送回,隨後又送千金表示致歉,並在一路上叩頭,希望結為兄弟之邦,懇請秦國赦罪。
【評析】
甦秦剛開始就以念悼詞先聲奪人,緊緊地抓住了齊王的心。然後剖析了秦、齊、燕三國之間的利益關系,秦國可以聯燕攻齊,齊國面臨著這種威脅之後開始改變態度。之後甦秦據古論今、旁征博引,指出歸還十座城市才會轉禍為福。論證非常的有力,尤其是引用齊桓公、韓獻子等歷史人物的經驗,給論辯內容增加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把這種歷史智慧自如地運用和貫通于論辯中,給人一種不可抗拒的說服力。
人有惡甦秦于燕王者
【提要】
甦秦為燕國奔忙游說、勞苦功高,但卻在國內受到讒言的陷害。甦秦只有坦誠表白自己、對那種以禮儀信用來攻擊他的論調針鋒相對才可以在燕國站得住腳。讓我們看看甦秦是如何為自己辯護的。
【原文】
人有惡甦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
武安君從齊來,而燕王不館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甦秦曰︰“且夫孝如曾參,義不離親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齊?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義而不臣焉,辭孤竹之君,餓而死于首陽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數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來,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揚燕、秦之威于齊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皆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興,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為可乎?則齊不益于營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窺于邊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離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術,而謀進取之道,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僕者進取之臣也,所謂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對曰︰“足下不知也。臣鄰家有遠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歸,其私之者憂之。其妻曰︰‘公勿憂也,吾已為藥酒以待之矣。’後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進之。妾知其藥酒也,進之則殺主父,言之則逐主母。乃陽僵棄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棄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適不幸而有類妾之棄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義益國,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後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說齊,曾不欺之也。使之說齊者,莫如臣之言也,雖堯、舜之智,不敢取也。”
【譯文】
有人對燕王毀謗甦秦說︰“甦秦是天下最不講信義的人。大王以萬乘之尊卻非常謙恭地對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這是向天下人顯示了自己與小人為伍啊。”甦秦從齊國歸來,燕王竟然不給他預備住處。
甦秦對燕王說︰“我本是東周的一個平庸之輩,當初見大王時沒有半點兒功勞,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顯赫。現在我替您出使齊國,取得了收復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國,可是您卻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說我不守信義,在大王面前中傷我。其實,我不守信義,那倒是您的福氣。假使我像尾生那樣講信用,像伯夷那樣廉潔,像曾參那要孝順,具有這三種天下公認的高尚操行,來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說︰“當然可以。”甦秦說︰“如果真是這樣,我也就不會來為大王服務了。”
甦秦道︰“臣要像曾參一樣孝順,就不能離開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麼能讓他到齊國去呢?像伯夷那樣廉潔,不吃白食,認為周武王不義,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國的君位,餓死在首陽山上,廉潔到這種程度,又怎麼肯步行幾千里,而為弱小燕國的垂危君主服務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于約會在橋下,那女子沒來,直到水淹上身也不離開,最終抱著橋柱被淹死。講信義到這種地步,怎麼肯到齊國去宣揚燕秦的威力,並取得巨大的功績呢?再說講信義道德的人,都是用來自我完善,不是用來幫助他人的。所以這都是滿足現狀的辦法,而不是謀求進取的途徑。再說,三王交替興起,五霸相繼興盛,他們都不滿足現狀。如果滿足現狀是可以的,那麼齊國就不會進兵營丘,您也不能越過楚國邊境,不可能窺探邊城之外了。況且我在周地還有老母,離開老母來事奉您,拋開固步自封的做法,謀求進取的策略。看來我的目標,本來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滿足現狀的君主,而我是謀求進取的臣子,這就是因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燕王說︰“忠信又有什麼可責怪的呢?”甦秦說︰“您不知道,我的鄰居中有個在遠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別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來了,和他私通的人很憂慮。那妻子對他的情夫說︰‘你別擔心,我已經準備了毒酒等著他呢。’過了兩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讓女僕捧著毒酒送給他丈夫。女僕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說出實情女主人難以避免被趕走。于是她假裝跌倒,潑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氣,就用竹板打她。那女僕這一倒,對上救了男主人,對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這種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這就是因為忠信反而受到罪責的人啊。現在我的處境,恰恰不幸和那個女僕潑掉毒酒反而受罰的遭遇類似。而且我事奉大王您,盡量使信義崇高,國家獲益,如今竟受罪責,我擔心以後天下來事奉您的人,沒有誰自信能夠做到這樣。況且我勸說齊王,確實沒用欺詐的手段,只不過游說齊國的其它使者,沒有誰像我說得那麼婉轉。即使他們像堯、舜一樣賢明,齊國也不肯相信他們的話。”
【評析】
甦秦通過列舉尾生、伯夷、曾參的事跡,和一個小故事,駁斥了那些道學家們對他的指責,也說明了自己好心沒有好報的處境。道學家們實際上不懂政治,正象馬基雅維利將政治科學從舊道德中分離出來一樣,甦秦也指出政治活動不能用普通的仁義道德來評價,如果政治活動受到高尚道德的制約,那麼政治上將一事無成、毫無作為。國家與個人不一樣,國家之間由于無信義可言,就必須講實力、講策略、講變通。國家之間是超越于日常道德的,所以被日常道德所不齒的威逼利誘、暴力欺詐會經常使用,不足為奇。陰謀詭計用在日常人事上,那是小人伎倆,而如果用在國家大事上,那是梟雄志士的雄才大略。何況甦秦等人違背日常道德完全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不是為了個人的清名或利益。
其實戰國時期之所以繁榮,戰國策士們之所以功勛卓著,在于當時儒家思想還沒有佔居主流,在于策士們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的功利主義人生觀。儒家強調高行節義,但因此導致道德至上的虛驕之氣充斥官場和社會中,而戰國策士們的務實精神為國家增添了活力。善變敢說、運籌謀劃不是在扭曲人性,而是在充分張揚人的智力、個性和氣度,顯露出人之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以辭鋒相爭,以智謀相奪,沒有遮蔽道德虛飾的戰國策士們的這種進取有為的功利主義人生觀,在任何社會,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那些蒙蔽燕王的士大夫和衛道士們,標榜高行節義,卻由于囿于教條而不能成事,困于日常道德而不能處理國際事務,甚至有的虛偽透頂,明里拿道義作攻擊人的幌子,暗里玩弄權術詭計、大行爾虞我詐之本領。對一個國家來說,有害倒是這類人。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
【提要】
張儀明白,游說燕國的關鍵還在于改變燕王對趙國的態度。所以他極力詆毀趙國,並且又用武力威逼利誘,終于促使燕國臣服秦國。
【原文】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謂燕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王以其姊為代王妻,欲並代,約與代王逼于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令之可以擊人。與代王飲,而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即因反斗擊之。’于是酒酣樂進取熱。廚人進斟羹,因反斗而擊之,代王腦涂地。其姊聞之,摩笄以自刺也。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聞。
“夫趙王之狼戾無親,大王之所明見知也。且以趙王為可親邪?趙興兵而攻燕,再圍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乃卻以謝。今趙王已入朝澠池,效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王之有也。且今時趙之于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興師以征伐。今大王事秦,秦王必喜,而趙不敢妄動矣。是西有強秦之援,而南無齊、趙之患,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燕王曰︰“寡人蠻夷闢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言不足以求正,謀不足以決事。今大客幸而教之,請奉社稷西面而事秦,獻常山之尾五城。”
【譯文】
張儀替秦國破壞合縱推行連橫政策,對燕王說︰“大王最親近的諸侯莫過于趙國了。從前趙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給代君為妻,想要吞並代國,于是就跟代君約定在句注關塞會晤。他命令工匠制作了一個鐵斗,把斗柄作得很長,使其可以用來打人。趙襄子在和代君喝酒之前,暗中告訴廚夫說︰‘當酒喝得正高興時,就送上熱湯,那時就乘機掉過鐵斗打死代君。’當時酒喝得正暢快,趙襄子要熱湯,廚夫進來盛湯,趁機掉過鐵斗打在代君的頭上,代君腦漿流了一地。趙襄子的姐姐听說這件事後,用磨尖的金簪自殺了。因此至今還有摩笄山,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趙王凶狠暴戾,六親不認,這是大王明明知道的。
難道您覺得趙王是可以親近的嗎?趙國曾發兵攻打燕國,圍困燕都,威逼大王,大王割讓十座城邑去謝罪,趙國才退兵。現在趙王已經到澠池去朝見秦王,獻出河間而歸順秦國。如果大王不歸順秦國,秦發兵雲中、九原,驅使趙軍進攻燕國,那麼易水和長城,就不歸大王所有了。況且當前趙國對于秦國來說,就如同郡縣一般,不敢妄自發兵去攻打別國。如果大王歸順秦國,秦王一定很高興,趙國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如若那樣,燕國西面有強大的秦國援助,南邊沒有了齊趙的侵擾,所以希望大王能深思熟慮。”
燕王說︰“我身居野蠻僻遠的地方,這里的人即使成年男子的智慧也僅像小孩一般,他們講話不能有正確的看法,他們的智慧不能決斷事情。如今有幸得到貴客的指教,我願意獻上燕國,歸服秦國,並獻出恆山西南的五個城邑。”
【評析】
只要離間燕趙兩國的關系、促使燕國依靠秦國而不再信賴趙國,連橫事秦的目的就能達到。張儀為了說明趙王的不值信任,列舉了趙王殺姐夫的這樣一個例子,如此就將趙王凶狠暴戾、六親不認的個性真實地刻畫了出來。這樣一種舉一反三、簡單枚舉的方法,在論說中值得經常使用……燕王看到趙王不可信,而且非常暴戾,于是產生了厭惡和畏懼,只能用事奉秦國換來自己國家的安寧。
宮他為燕魏
【提要】
他人的災難意味著自己的利好,他國的混亂是國家攫取利益的最佳時機。國家之間無情義可言,乘人之危是非常正常的事。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與他周遍國家是統一安定還是混亂分裂有著直接的關系。
【原文】
宮他為燕使魏,魏不听,留之數月。客謂魏王曰︰“不听燕使何也?”曰︰“以其亂也。”對曰︰“湯之伐桀,欲其亂也。故大亂者可得其地,小亂者可得其寶。今燕客之言曰︰‘事苟可听,雖盡寶、地,猶為之也。’王何為不見?”魏王說,因見燕客而遣之。
【譯文】
宮他為燕國出使魏國,請求援助,魏王沒有答應,還把他扣留了幾個月。有人對魏王說︰“為什麼沒有答應燕國派來的使者呢?”魏王說︰“因為燕國發生內亂。”那人說︰“商湯討伐夏桀的時候,希望夏桀國家混亂。因此,發生大亂的國家,別國可以得到它的土地;小亂的國家,別國可以得到它的寶物。如今宮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所要求的事情假使能夠同意,即使把全部的寶物和土地送上去,還是願意干的。’大王為什麼不見他一面呢?”魏王听後很高興,于是召見宮他,並且讓他回到燕國。
【評析】
乘人之危在道義上不可取,但在取得利益上卻是國家、采用的辦法之一。作為鄰國,最希望你的國度混亂不堪,如此它就可以佔有土地、分享權力。比如近現代的日本,最希望中國發生內亂,而且日本人還故意在中國國內挑起混亂。中國的混亂使日本有機可乘,通過幾次戰爭,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二次大戰期間,幾乎侵略了大半個中國。中國人一定要反思日本帶來的恥辱,時刻防止日本這種乘人之危、亂中取利的伎倆。
燕昭王收破燕
【提要】
燕昭王欲報仇雪恨,故先從招攬人才著手,這一點他還算是明智。賢士郭隗向他說明了如何對待人才就有如何不同的結果,他描述的對待人才的幾種情形頗耐人尋味。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于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譯文】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後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摹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願望。請問先生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麼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僕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麼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後再默思,那麼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做,那麼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憑靠幾案,拄著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麼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喝斥,那麼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听說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
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郭隗先生說道︰“我听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他終于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麼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
于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並拜他為師。消息傳開,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後集聚燕國。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燕國殷實富足,國力強盛,土兵們心情舒暢願意效命。于是昭王用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及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寶物,燒毀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評析】
人才對于一個人成就大業來說非常的重要,而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人肯定為自己成就一番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只有非常謙恭的尊重人才、推崇人才、優待人才,才能招來人杰,雲集才俊,也才能集思廣益、凝聚力量成就偉業。象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最關鍵的是他能夠招徠最佳人才而且善于駕馭最佳人才。一切正如劉邦自己說的︰“夫運籌策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甦代為燕說齊
【提要】
甦秦死後,甦秦的弟弟甦代繼承了甦秦的事業,開始活躍在戰國後期的政治舞台上。由于他初出茅廬,所以急需當時的要人們的推薦、賞識。且看他絕妙的自薦方法。
【原文】
甦代為燕說齊,未見齊王,先說淳于髡曰︰“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今臣欲以駿馬見于王,莫為臣先後者,足下有意為臣伯樂乎?臣請獻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為馬食。”淳于髡曰︰“謹聞命矣。”入言之王而見之,齊王大說甦子。
【譯文】
甦代為燕國去游說齊國,沒有見齊威王之前,先對淳于髡說道︰“有一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場里,也無人知道他的馬是匹駿馬。賣馬人很著急,于是去見伯樂說︰‘我有一匹駿馬,想要賣掉它,可是接連三天早晨,也沒有哪個人來問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繞著我的馬看一下,離開時回頭再瞅一眼,這樣我願意給您一天的費用。’伯樂于是就照著賣馬人的話做了,結果一下子馬的身價竟然漲了十倍。現在我想把‘駿馬’送給齊王看,可是沒有替我前後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樂嗎?請讓我送給您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此作為您的辛苦費吧。”淳于髡說︰“願意听從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進宮向齊王作了引薦,齊王接見了甦代,而且很喜歡他。
【評析】
“貨好不怕巷子深”,這樣的落後觀念不僅在現代社會,而且在古代有識之士眼中也是很迂拙的意識。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推銷自己,而且要善于推銷自己,要象賣馬人借助伯樂提高馬的身價一樣,要借助一些要人提高自己的身價。那些不學無術的人尚且采用這樣的手段,作為有真才實學者,采用這樣的手段推銷自己是完全應該的。面對廣告學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如果懷才不遇千萬不要怨天尤人,人的本性如此,如果不采取一些策略引起他人和社會的重視,那只能怪自己愚笨得出奇了。
甦代自齊獻書于燕王
【提要】
這是一篇受君王懷疑之後自我辯解的雄辯,雖然有些委婉,甚至飽含了委屈,但說理清澈、論辯有力,一片忠心和光明磊落充滿在言語之中。
【原文】
甦代自齊獻書于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將有口事,故獻御書而行曰︰‘臣貴于齊,燕大夫將不信臣;臣賤,將輕臣;臣用,將多望于臣;齊有不善,將歸罪于臣;天下不攻齊,將曰善為齊謀;天下攻齊,將與齊兼臣。臣之所重處卯也。’王謂臣曰︰‘吾必不听眾口與讒言,吾信汝也,猶 者也。上可以得用于齊,次可以得信于下,苟無死,女無不為也,以女自信可也。’與之言曰︰‘去燕之齊可也,期于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齊,及五年。齊數出兵,未嘗謀燕。齊、趙之交,一合一離,燕王不與齊謀趙,則與趙謀齊。齊之信燕也,至于虛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與參、去疾之言,且攻齊,使齊犬馬 而不信燕。今王又使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則臣請為王事之。王欲釋臣任所善,則臣請歸釋事。臣苟得見,則盈願。”
【譯文】
甦代從齊國上書燕昭王說︰“我這次來到齊國,本來就知道有人會在燕國進我的讒言,所以臨行之前給您呈上書信︰‘如果將來我在齊國得到顯貴的地位,燕國士大夫就再也不會信任我;如果我的地位卑賤,他們就會看不起我;如果我受到重用,他們會怨恨我;齊國對燕有什麼不友好的地方,他們又會歸罪于我;若是天下諸侯不進攻齊國,他們又將說我甦代一心為齊國打算;若是天下諸侯進攻齊國,他們將和齊國一起拋棄我。我的處境有累卵之危。’
大王對我說︰‘我一定不會听信那些閑言讒語,我將會斬釘截鐵、毫不動搖地信任你。請記住,最主要的是在齊國能夠得到重用,其次是在下邊的群臣中獲得信任,即使最不理想,只要死不了,還能干你想干的事,听憑你的自信力去辦吧。'大王又和我說︰‘離開燕國到了齊國就好辦了,只期望事情能辦成功就行。'自從我受命出使齊國,至今已有五年了。其間,齊國多次發兵侵地,但都從未曾圖謀燕國。齊趙兩國的邦交,時好時壞,時分時合,燕國不是聯合齊國圖謀趙國,以離間齊趙的關系;就是我暗地里使燕國幫助趙國圖謀齊國,以促成燕國的計謀。然而齊國依舊信任燕國,以致齊國北部邊境不設防線,用那里的軍隊去攻打別的國家。近幾年以來大王听信田伐、繰去疾的話,準備進攻齊國,而使齊國大為戒備而不信任燕國。如今,大王又派盛慶告訴我說︰‘我要任用合我心意的人在齊國工作。'假使大王真想任用那樣的人,那麼請讓我為大王去輔助他。如果大王真要罷免我而專任所謂合意的人,那麼請讓我回國後解除職務。假如我能夠見到大王,也就心滿意足了。”
【評析】
作間諜是一般倫理道德所不齒的事情,但為了國家、團體利益,作間諜又是非常的必需。作為間諜自己,因為長期在外國,所以必然會引起已方的猜疑。甦代作為燕國的間諜長期任職在齊國,而且在齊國身居要職,他忠心的為燕國作事,但卻得不到燕國君臣的信任。當嘲弄、陷害、仇視等不是發自敵人而是發自自己的陣營時,這確實是對一個政治家的嚴峻考驗,也是對政治家高尚心靈的傷害。
政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痛苦、誤解、孤獨感,常使人難以接受而逃離政治斗爭。政治家遇到的困難非一般人想象;政治是非道德的,對手是殘酷無情的。毛澤東曾說“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這里充滿了爾虞我詐、烽火與硝煙。政治事業的偉大就在于它充滿了挫折和困苦、政治家的偉大就在于他能承受荒原一般的孤獨、以及對手的折磨、同志的誤解。如果沒有這此曲曲折折,則政治事業和政治家就會顯得平淡無奇,成功的景象和影響也不盡人意,尤如曇花一現。
燕饑趙將伐之
【提要】
乘人之危、趁火打劫不僅在道義上受譴責,實際上也得不到多少好處。且看趙恢是如何改變準備乘人之危的趙國的戰略的。
【原文】
燕饑,趙將伐之。楚使將軍之燕,過魏,見趙恢。趙恢曰︰“使除患無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宮之奇不用,燭之武、張孟談受大賞。是故謀者皆從事于除患之道,而先使除患無至者,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說趙王曰︰‘昔者吳伐齊,為其饑也,伐齊未必勝也,而弱越乘其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為其饑也,伐之未必勝,而強秦將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趙居強吳之處,而使強秦處弱越之所以霸也。願王之熟計之也。’”
使者乃以說趙王,趙王大悅,乃止。燕昭王聞之,乃封之以地。
【譯文】
燕國發生饑荒,趙國準備乘機攻打它。楚國派一名將軍到燕國去,途經魏國時,見到了趙恢。趙恢對楚將說︰“預防災禍不讓它發生,這比災禍發生後再去解救要容易得多。歷史上伍子胥和宮之奇的勸諫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燭之武和張孟談的謀略卻受到君王的賞識。所以謀臣們都想方設法防患于未然,消除災禍使它不會發生。現在我與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幾句話。
您如果能听我的話,就去勸說趙王︰‘過去吳國討伐齊國,是因為齊國鬧饑荒,可是沒有等到伐齊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國就趁吳國疲憊之機打敗了吳國而稱霸一方。現在大王要攻打燕國,也是因為他們鬧饑荒,我看討伐燕國未必能獲勝,而且強大的秦國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機進攻趙國。這是讓弱趙處在當年強吳的不利地位,而讓現在的強秦國處于當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認真思量。’”楚國的使者于是就用趙恢的這番話去規勸趙王,趙王听後非常高興,就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燕昭王听說這件事後,就把土地封賞給這位楚國的使者。
【評析】
趙恢在論辯中博古通今,把所論辯的問題放到已經過去的歷史坐標系上,借古諷今,用歷史的經驗啟示今人,使今人牢記前車之鑒。雖然借用的是歷史的陳跡,然而其話鋒直指當前、直指當事者的內心,具有了無可辯駁的雄辯力。我們在向上級、下屬闡述意見時要多列舉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讓已經發生的能證明自己論點的事例直接闡明觀點,如此肯定會增強言說的說服力。
昌國君樂毅
【提要】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盡管樂毅立下不世功業之後反遭新主的拋棄,但他對新主的怨言說得非常的委婉,對新主的愚蠢的責備也非常隱蔽,這些都完全建立在他高尚的人格和寬宏的涵養上。
【原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余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城以復齊。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听,以與寡人有 ,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余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閑于兵甲,習于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于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于歷室,齊器設于寧台。薊丘之植,植于汶皇。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愜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命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畜積,及至棄群臣之日,余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于萌隸,皆可以教于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听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率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並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只剩三座城沒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齊人使用反間計,使樂毅受到懷疑,惠王派騎劫代替樂毅的將軍職務。于是樂毅逃亡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後來,齊國大將田單設計騙騎劫,最終打敗了燕國,收復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復了齊國。
惠王後來深感後悔,又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疲憊時來攻打燕國。于是燕惠王派人責備樂毅,並向樂毅表示歉意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給將軍,將軍不負重托,為燕國打敗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我怎麼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現在,適逢先王不幸離開人世,我又剛剛即位,結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寡人所以讓騎劫代替將軍的意思,是因為將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于是召請將軍回來,暫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議國家大事。然而,將軍誤解了我,認為和我有了隔閡,就丟下燕國歸附了趙國。如果將軍為自己這樣打算還可以,可您又拿什麼來報答先王對將軍您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樂毅派人送去書信回答燕惠王說︰“我庸碌無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誨,來順從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殺身之禍,這樣既損傷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義的名聲,所以我才逃到趙國。我背著不忠的罪名,所以也不敢為此辯解。大王派使者來列舉我的罪過,我擔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愛護我的理由,並且也不明白我之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膽寫封信來回答您。我听說賢惠聖明的君主,不把爵祿任意送給自己親近的人,而是賜給功勞大的人;不把官職隨便授給自己喜愛的人,而是讓稱職的人干。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應的官職,這才是能夠建功立業的君主;能夠衡量一個人的德行再結交朋友,這才是能顯身揚名的人。我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先王舉拔安置人才,有超越當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借著為魏王出使的機會,才能親自到燕國接受考察。先王過高地抬舉我,在賓客之中把我選拔出來,安排的官職在群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以為接受命令秉承教導,可以有幸不受處罰,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和齊國有深仇大恨,顧不得國力弱小,也要向齊國報仇。’我回答說︰‘齊國有先代稱霸的遺教,並且留下來幾次大勝的功業。精于用兵,熟習攻守。大王若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聯合天下的諸侯共同對付它。要聯合天下諸侯來對付齊國,最捷便的就是先和趙國結交。再說,齊國佔有的淮北和宋國故地,是楚國和魏國想要得到的。趙國如果答應,再聯合楚魏和被齊佔領的宋國共同出動兵力,四國聯合攻齊,就一定可以大敗齊國。’先王說︰‘好。’于是親口授命,準備好符節,讓我出使到南邊的趙國。待我回國復命以後,各國隨即起兵攻齊。靠著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精明,河北之地全數被先王所佔有。我們駐守在濟水邊上的軍隊,奉命進擊齊軍,獲得全勝。我們以輕便精銳的部隊又長驅直人齊都,齊閔王愴惶逃到莒地,才得以免于一死。齊國的珠玉財寶,車馬鎧甲、珍貴器物,全部收入燕國的府庫,齊國制定樂律的大鐘被陳放在元英殿,燕國的大鼎又回到了歷室宮,齊國的各種寶器擺設在寧台里,燕都薊丘的植物移種在汶水的竹田里。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一個人的功業能趕得上先王。先王認為滿足了心願,也認為我沒有辜負使命,因此劃分一塊土地封賞我,使我的地位能夠比得上小國的諸侯。我沒才能,但自認為奉守命令秉承教誨,就可以萬幸無罪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毫不推辭。
“我听說賢明的君王,功業建立後就不能半途而廢,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見之明的人,獲得名譽後就不可毀棄,因而才能被後人所稱頌。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恨,征服了擁有萬輛車的強國,收取它們八百年的積蓄。等到離開人世,先王仍不忘發布旨令,向後代宣示遺囑。執政管事的大臣,憑著先王的旨義並按照法令,謹慎對待王族子孫,施恩于平民百姓,這些都可以成為後世的典範。
我听說,善于開創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開端未必有好的結局。從前,伍子胥的計謀被吳王闔閭采用,所以吳王的足跡能遠踏楚國郢都。相反,吳王夫差對伍子胥的意見不以為然,賜死伍子胥,裝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可見吳王夫差始終不明白賢人的主張對吳國建立功業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後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預見自己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變誠摯的初衷。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詆毀侮辱,因而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對不可估量的大罪,還企圖和趙國圖謀燕國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所不能做的。我听說,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斷絕時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時,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我雖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誨,我擔心大王听信左右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人的行為。所以才斗膽以書信作答,只請大王您三思。”
【評析】
歷史上的功臣,得其善終者並不多。“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所謂名滿天下,謗也隨之。嫉妒者、仇恨者、不滿者遍布朝野。尤其是新主登基,既不知昔日的艱難,又听信讒言與誹謗,故而誅殺功臣的特別多。如南北朝的傅亮、徐羨之,清朝的鰲拜等老臣就被新主誅殺。曾國藩當年就吸取這種歷史教訓,在裁撤湘軍時暗存精銳,作到了英雄不自剪羽翼,如此就使自己沒有隨帝王的更替而輕易削弱。
“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政者,正也。在任用賞罰時,一定要不徇私情、依照功過才具為標準進行。樂毅結合自己的經歷,闡明了這個千古適用的政界、商界公理,對新主燕惠王听信讒言、用人不當提出了委婉的批評。無論是才干還是忠心,樂毅都堪稱一代名將。
趙且伐燕
【提要】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就出自這里。甦代只用這樣一個小寓言故事,就免除了燕國的一場兵禍。
【原文】
趙且伐燕,甦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
趙國準備討伐燕國,甦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變成肉干了。’河蚌對鷸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走過來,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評析】
戰國說客們大量運用寓言故事來喻事明理,生動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僅增強了辯詞的說服力,而且使行文別出心裁、獨具搖曳生姿意蘊無窮的美感。今天我們的話語相對于古人,顯得貧乏和蒼白,只有不斷地在語言的形象、生動、直白上多下點工夫,才能不愧為是他們的後代。
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
【提要】
千古俠義之士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世代流傳,成為無數審美作品的主題,是我民族集中體現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一個不朽神話。荊軻慷慨悲歌、義無返顧的壯烈情懷是我們民族共同體永遠縈繞的感情,真可謂“千載有余情”。但是,歷來對刺秦在政治上的得失卻有著不同的評價。肯定荊軻抗暴的勇氣、節義和犧牲精神是一回事,檢討燕太子丹的決策得失是另一回事。我們今天回味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從中不僅要濡染一種“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勇氣和正義,而且要從中反思推進事業的斗爭智慧、培養作為一個務實型政治家的城府與素質。
【原文】
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見秦且滅六國,兵以臨易水,恐其禍至,太子丹患之。謂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兩立,願太傅幸而圖之。”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太子曰︰“然則何由?”太傅曰︰“請入,圖之。”
居之有間,樊將軍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諫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積怨于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謀。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講于單于,然後乃可圖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 然恐不能須臾。且非獨于此也。夫樊將軍困窮于天下,歸身于丹,丹終不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時也。太傅更慮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與之謀也。”太子曰︰願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諾。”出見田光,道太子曰︰“願圖國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卻行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壯之時,-日而馳千里。至其衰也,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乏國事也。所善荊軻,可使也。”太子曰︰“願因先生得交于荊軻,可乎?”田光曰︰“敬諾。”即起,趨出。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也。”田光 而笑曰︰“諾。”
僂行見荊軻,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光竊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願足下過太子于宮。”荊軻曰︰“謹奉教。”田光曰︰“光聞長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約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使人疑之,非節俠士也。”欲自殺以激荊軻,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剄而死。
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丹所請田先生無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謀,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豈丹之心哉?”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願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棄其孤也。今秦有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饜。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臨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燕小弱,數困于兵,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贄,必得所願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于外,而內有大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諸侯得合從,其償破秦必矣。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荊卿留意焉。”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首,固請無讓。然後許諾。于是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問,供太牢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久之,荊軻未有行意。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 抗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坷。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白︰“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 慨羽聲,士皆 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 ,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 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 抗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摻其室。時怨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軻也。”
于是,秦大怒燕,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東保于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計,殺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五歲而卒滅燕國,而虜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後荊軻客高漸離以擊築見秦皇帝,而以築擊秦皇帝,為燕報仇,不中而死。
【譯文】
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國。他看到秦國將要吞並六國,如今秦軍已逼近易水,惟恐災禍來臨,心里十分憂慮,于是對他的太傅鞫武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太傅幫忙想想辦法才好。”鞫武回答說︰“秦國的勢力遍布天下,地盤廣大,如果它們再用武力脅迫韓趙魏,那麼易水以北的燕國局勢還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觸犯秦國呢?”太子說︰“那可怎麼辦好呢?”太傅說︰“請讓我好好考慮考慮。”
過了一些時候,樊將軍從秦國逃到燕國,太子收留了他。太傅進諫勸告太子說︰“不能這樣做啊。秦王殘暴,又對燕國一直懷恨在心,如此足以讓人膽戰心驚了,更何況他知道樊將軍在這里!這就好比把肉丟在餓虎經過的路上,災禍難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嬰再世,也無力回天。太子您還是趕緊打發樊將軍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風聲。請讓我到西邊去聯合三晉,到南邊去聯合齊楚,到北邊去和匈奴講和,然後就可以對付秦國了。”太子丹說︰“太傅的計劃曠日持久,我心里昏亂憂慮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況且問題還不僅僅在這里,樊將軍窮途末路,才來投奔我,我怎麼能因為秦國的威脅,就拋棄可憐的朋友,把他打發到匈奴去呢,這該是我拼命的時候了,太傅您得另想辦法才好。”鞫武說︰“燕國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謀遠慮勇敢沉著,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說︰“希望太傅您代為介紹,好嗎?”鞫武說︰“好吧。”于是鞫武去見田光,說︰“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議國家大事。”田光說︰“遵命。”于是就去拜見太子。
太子跪著迎接田光,倒退著走為他引路,又跪下來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穩,左右人都退下後,太子就離席,向田光請教道︰“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能盡量想個辦法來解決這件事。”田光說︰“我听說好馬在年輕力壯的時候,一天可以飛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時候,連劣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現在听說的是我壯年的情況,卻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經衰竭了。雖然這麼說,我不敢因此耽誤國事。我的好朋友荊軻可以擔當這個使命。”太子說︰“希望能通過先生與荊軻結識,可以嗎?”田光說︰“好的。”說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門口,告誡他說︰“我告訴您的和先生剛才說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頭一笑,說︰“好。”
田光彎腰曲背地去見荊軻,對他說︰“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國沒有人不知道。現在太子只听說我壯年時的情況,卻不知道我的身體已大不如當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導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盡力想想辦法。’我從來就沒把您當外人,于是把你舉薦給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處走一趟。”荊軻說︰“遵命。”田光又說︰“我听說,忠厚老實之人的所作所為,不使人產生懷疑,如今太子卻告誡我說︰‘我們所講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這是太子他懷疑我啊。為人做事讓人懷疑,就不是有氣節的俠客。”田光這番話的意思是想用自殺來激勵荊軻,接著又說道︰“希望您馬上去拜見太子,說我已經死了,以此表明我沒有把國家大事泄漏出去。”說完就自刎而死。
荊軻見到太子,告訴他田光已經死了,轉達了田光的臨終之言。太子拜了兩拜,雙腿跪行,淚流滿面,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我之所以告誡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實現重大的計劃罷了。現在田先生用死來表明他沒有泄密,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荊軻坐定後,太子離席,給荊軻叩頭,說︰“田先生不知我是個無能的人,讓您來到我面前,願您有所指教。這真是上天可憐燕國,不拋棄他的後代。如今秦國貪得無厭,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佔為己有,不使各諸侯全部成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會滿足的。現在秦國已經俘虜韓王,佔領了韓地,又發兵向南攻打楚國,向北進逼趙國。王翦的大軍已逼近漳水、鄴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雲中。趙國哪里能抵抗秦國的攻勢,一定會投降。趙國向秦稱臣,大禍就落到燕國頭上了,燕國國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禍,現在就算征發全國力量也不可能抵擋住秦軍。諸侯都屈服于秦國,沒有誰敢和燕國聯合。我私下考慮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國,用重利引誘秦王,秦王貪圖這些厚禮,我們就一定能如願以償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讓他歸還侵佔的全部諸侯土地,就像當年曹沫劫持齊桓公那樣,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應,那就殺死他。秦國的大將在國外征戰,而國內又大亂起來,那麼君臣必定會相互猜疑。趁這個機會諸侯就可以聯合起來,勢必擊破秦國。這是我最高的願望。但不知道把這個使命托付給誰,希望先生您給想個辦法。”
過了一會兒,荊軻才說︰“這是國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勝任。”太子上前叩頭,堅決請求荊軻不要推辭。荊軻這才答應下來。于是,太子尊荊軻為上卿,讓他住在上等的賓館,太子每天前去問候。供給他豐盛的宴席,備辦奇珍異寶,不斷地進獻車馬和美女,盡量滿足荊軻的欲望,以便讓他稱心如意。
過了很久,荊軻還沒有動身的意思。這時,秦將王翦攻破趙國,俘虜趙王,佔領了趙地。又揮軍北進,掠奪土地,一直打到燕國南部邊境。太子丹非常恐懼,就向荊軻請求說︰“秦國軍隊早晚要渡過易水,我雖然願意長久地侍奉您,又哪里可能呢?”荊軻說︰“即使太子不說,我也想向您請求行動了。現在去了如果沒有信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秦王正用千兩黃金和萬戶封邑來懸賞緝拿樊將軍。如果能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樂于接見我,這樣我才能有報效太子的機會。”
太子丹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又怎麼忍心為了自己的私事而傷害忠厚老實的人的心,還望您另想個辦法。”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里去見樊于期說︰“秦王對您可以說太狠毒了,父母和同家族的人都被殺害了。現在又听說秦王懸賞千兩黃金和萬戶封邑來求您的頭顱,您打算怎麼辦呢?”
樊將軍仰天長嘆,淚流滿面地說︰“我每次想到這些,就恨入骨髓,考慮再三,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報仇罷了。”荊軻說︰“我現在有一個建議,不但可以解除燕國的禍患,而且可以為您報仇,您看怎麼樣?”樊于期走上前說︰“您究竟想怎麼辦?但說無妨。”荊軻說︰“希望能得到將軍的首級,進獻秦王,秦王必定很高興,就會接見我。到那時,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進他的胸膛。這樣,您的大仇可報,燕國遭受的恥辱也可以洗刷了。將軍可有這番心意呢?”
樊于期袒露出一條臂膀,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說︰“這是我日夜咬牙切齒、痛徹心胸的事情,居然在今天能听到您的指引。”說完就自殺了。太子听說後,趕緊駕車奔去,趴在樊于期的尸體上痛哭起來,極其悲傷。事情既然無可挽回,于是就只好收斂樊于期的頭顱,用匣子封存起來。這時候,太子已經預先尋到天下最鋒利的匕首,那是從徐夫人手里用一百金才買到的匕首。太子讓工匠用毒藥水淬染匕首,拿它在人身上試驗,只要流出一點兒血,那人就會立刻死去。于是準備行裝,送荊軻動身。
燕國有個勇土叫秦武陽,十二歲時就殺過人,別人都不敢正眼看他。于是太子就派秦武陽做荊軻的助手。荊軻正等著另一個人,想跟他一起去,那人住得遠,還沒有趕到,荊軻為此滯留等他。過了好幾天還沒有出發。太子嫌他行動緩慢,懷疑他要反悔,于是又去請求他說︰“時間已經不多了,你難道不打算去了嗎?請讓我先派秦武陽去吧。”荊軻生氣了,喝叱太子說︰“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來,就可能因為秦武陽這小子!如今我拿著一把匕首到吉凶難測的秦國去,之所以還不動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現在您既然嫌我行動遲緩,那就訣別吧!”于是就出發了。
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身穿白衣,頭戴白帽來為荊軻送行。到了易水岸邊,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這時,高漸離擊起了築樂,荊軻和著曲調唱起歌來,歌聲淒厲悲愴,人們听了都流下眼淚,暗暗地抽泣。荊軻又踱上前唱道︰“風蕭蕭啊易水寒,壯士一去啊不復還!”接著樂音又變作慷慨激昂的羽聲,人們听得虎目圓瞪,怒發沖冠。于是荊軻登上馬車飛馳而去,始終沒有回頭看一眼。一行人到秦國以後,荊軻帶上價值千金的玉帛等禮物,去見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面前美言道︰“燕王確實畏懼大王的威勢,不敢發兵和大王對抗,情願讓國人做秦國的臣民,和各方諸侯同列,像秦國郡縣一樣進奉貢品,只求能夠奉守先王的宗廟。燕王非常害怕,不敢親自來向大王陳述,特地斬了樊于期,並獻上燕國督亢的地圖,都封裝在匣子里,燕王又親自在朝廷送行,派來使者向大王稟告。請大王指示。”
秦王听了這番話後十分高興。于是穿上朝服,設置九賓之禮,在咸陽宮接見燕國使者。荊軻捧著封藏樊于期頭顱的匣子,秦武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按順序走上前去。走到宮殿前的台階下,秦武陽臉色陡變,渾身發抖,秦國大臣們感到奇怪,荊軻回過頭朝秦武陽笑了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謝罪說︰“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沒有見過世面,今日得見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寬容,讓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對荊軻說︰“起來,把拿的地圖取過來。”荊軻就取過地圖奉獻上去,打開卷軸地圖,地圖完全展開時露出了匕首,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過匕首就刺向秦王,可惜沒能刺中。秦王大吃一驚,抽身而起,掙斷衣袖。秦王趕忙伸手拔劍,劍身太長,卡在劍鞘里了。當時情況緊急,劍又豎著卡得太緊,所以不能立刻拔出來。荊軻追趕秦王,秦王只好繞著柱子逃跑。群臣都驚慌失措,由于突然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個個都失去了常態。而且按照秦國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時不得攜帶任何兵器,守衛宮禁的侍衛雖然帶著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沒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危急的時候,秦王來不及召殿下衛兵,因此荊軻追趕秦王的時候,大臣們在倉猝之間驚慌失措,沒有什麼東西拿來還擊荊軻,只好一起用手抓他。這時御醫夏無且用他身上帶著的藥袋向荊軻投去。秦王正繞著柱子跑,不知怎麼辦好,趁這個機會大臣們才對他大喊︰“大王把劍背過去!快推到背後!”秦王這才拔出劍來砍荊軻,一下子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重傷跌倒在地,于是舉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沒有擊中,扎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荊軻,荊軻八處受傷。荊軻自知事情失敗,就靠著柱子大笑起來,叉開兩腿大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無非是想活捉你,得到歸還侵佔土地的憑證去回報太子。”兩旁的人趕過來把荊軻殺了,秦王頭昏目眩了好久,才回過神來。
後來秦王對群臣論功行賞,處罰也根據情況,分別對待。秦王賞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說︰“無且愛護我,才用藥袋投擊荊軻啊。”
于是秦對燕十分憤恨,增派軍隊趕往趙國舊地,命令王翦的部隊去攻打燕國,十月攻陷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領精銳部隊退守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燕王急了,只好采用代王趙嘉的主意,殺了太子丹,打算獻給秦王。但秦軍仍舊繼續進攻,五年之後終于滅掉了燕國,俘虜了燕王喜,秦國統一天下。
後來,荊軻的好友高漸離利用擊築的機會見到秦始皇,他用築投擊秦始皇,想為燕國報仇,結果也沒有擊中,反被殺死。
【評析】
荊軻身上體現的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暴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和理想主義獻身的犧牲精神值得千古流芳。在這點上,我們反對電影《英雄》中以“天下”為幌子為暴秦的專制集權辯護、抹殺反抗專制暴政的英雄行為的崇高價值的立場。然而燕太子丹“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政治決策不能不讓後人反思,就象北宋文豪甦洵在《六國論》中所寫得︰“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也。”
荊軻等戰國游俠不是凡夫俗子,他們是具有政治價值觀和抱負的理想主義者,他們超越物欲,將個人價值的實現放在國家民族、自由正義等形而上的信念上。但作為理想主義者,要想在社會上建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功業,必須要具有勇氣和智慧。所謂勇氣就是那種明知行動會招致自身的傷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與強大的對方挑戰的只知正邪、不計損益的高于常人的氣概。政治事業是對大道高義的奮爭,是拯濟天下的偉業,它需要那種“雖千萬人,我往也”的執著和勇氣,需要那種舍身取義、殺身成仁、論萬世不論一生,論順逆不論成敗的節義。真正的政治家是無所畏懼的理想主義者,他不是政客,他要為某種價值觀而獻身。沒有這種勇氣、節義,政治家就會成為投機分子,在事業關頭權衡個人的利益得失,將一己之利置于政治事業之上。
社會上的競爭有時如同作戰,只有勇者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斗爭中的膽怯、退讓、委瑣,反而給對手以可乘之機,也使決策出現失誤,使事業蒙受損失。只有勇氣,才能激發起人們越挫越勇的斗志和破釜沉舟的決心。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血性和勇氣,才能促使對手的最終敗退。倘若英雄志士連向困難挑戰的勇氣都沒有,那就看不出其與一般民眾有何異同。勇者給人以精神上的依賴、依靠和信仰,使人們發覺跟著勇者,就無所謂恐懼和失敗。勇者奮不顧身的氣慨和以身作則的先鋒形象,使下屬和同志煥發起了如火如荼的熱情,使他們象勇者一樣忠誠和勇敢。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應該以成敗論英雄。事業失敗了,對志士們的素質和技術方面的錯誤進行檢討反省是一回事,對他們的勇氣、節義和高尚品質的肯定和尊重是另外一回事。
就社會上的眾多事業如同作戰和與對手較量而言,勇氣是第一位的,但就事業一定要取勝這一功利目的而言,智慧顯得異常重要。正如甦洵在《六國論》中指出的︰燕太子丹之所以使荊軻刺秦王,是想阻止秦國攻燕,甚至想挾持秦王歸還被佔領土。但他采用的手段不僅沒有達成他的目的,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導致身死國滅。荊軻刺秦王在政治決策上顯然是很幼稚的敗筆。荊軻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義形象,但卻加速了燕國的滅亡,與最初的戰略目的背道而馳。
政治家切勿好高鶩遠,心浮意躁。強行實現過高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所期望的局面不會由于政治行動馬上來臨,“心想事成”只是神話。政治家要審時度勢,權衡得失,考證行動的現實可操作性。政治中的退讓、等待、忍耐比勇猛的義無返顧有用的多。政治就是一門把握可能性的藝術,在一個階段不能干的事就應該不干,周易中講“滅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韜光隱晦、以退為進、必要的退卻、堅韌的耐力方可行事。憑著血氣之勇的刺秦,固然可以贏得千古英名和美學價值,但卻既給行動者本人造成了劫難,又對事業進程毫無補益。
政治決策需要高度的智慧,它要考慮目的與手段的相互聯系;考慮斗爭方式是否最為妥貼,考慮成本、代價和負效。政治家不是僅有血氣之勇的匹夫,他要運籌謀劃,考慮事業的最終勝利。他始終將斗爭目的與自己的每一行動聯系起來,他要使事業減少謬誤和挫折,以最小的成本換得最大的收益,最終使目的以最令人滿意的速度和狀態出現。最關鍵的,真正的政治家是那種實現了從理想主義的英雄到務實的政治家的轉變的人物。所謂務實的政治家,是那種把目的的真正實現看得高于一切的政治家。他不看重道義上的清名、一時的成功和暫時的退卻;他看重的是謀略、實力、效用和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