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變》是《文心雕龍》的第二十九篇,論述文學創作的繼承和革新問 題。全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講“通”和“變”的必要。劉勰認為各種文體 的基本寫作原理是有一定的,但“文辭氣力”等表現方法卻不斷發展變化著; 因此,文學創作對有定的原理要有所繼承,對無定的方法要有所革新。第二 部分就魏晉以前歷代作家作品的發展情況,來說明文學史上承前啟後的關 系,強調繼承與革新應該並重。第三部分是緊接上面主張“宗經”的思想來 論述的。劉勰舉枚乘、司馬相如等五家作品沿襲的情形,一以說明通變的方 法,一以表示忽于“宗經”而在“夸張聲貌”上“循環徊因”,就出現了“廣 寓極狀,而五家如一”的情形。第四部分講通變的方法和要求,提出必須結 合作者自己的氣質和思想感情,來繼承前人和趨時變新,文學創作才能有長 遠的發展。
“變則其久,通則不乏。”這是文學藝術的一條發展規律。本篇能從“通” 和“變”的辯證關系來論述繼承和革新的不可偏廢,這是可取的;劉勰針對 當時“從質及訛”、“競今疏古”的創作傾向,提出“還宗經誥”的主張, 這在當時也是必要的。但劉勰所講的“通”和“變”都過于狹窄︰文學創作 所應繼承的,顯然主要還不在詩、賦、書、記等文體的寫作特點;而要發展 革新的,也不僅僅是“文辭氣力”等表現方法。他未能認識到古代文學作品 中一切優秀的內容和形式、思想和技巧,都有根據新的條件而加以繼承和發 展的必要,這就使他的通變論帶有較大的片面性。
(一) (原文) 夫設文之體有常 ,變文之數無方。何以明其然耶 ?凡詩、賦、書、記 , 名理相因 ,此有常之體也;文辭氣力 ,通變則久 ,此無方之數也。名理有常,體必資于故實 ;通變無方,數必酌于新聲 ︰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然埂短者餃渴,足疲者輟涂;非文理 之數盡,乃通變之術疏耳。故論文之方,譬諸草木︰根干麗土而同性,臭味 陽而異品矣。
﹝注釋﹞
1 體︰體裁。常︰恆常。2 數︰方法。無方︰即無常。《禮記•檀弓上》︰ “左右就養無方。”鄭注︰“方︰猶常也。”3 然︰如此。4 書、記︰兩種文 體名。書︰書札、信函。記︰指下對上的奏記、箋記。參看《書記》篇。5 名︰指文體的名稱。理︰指各種文體的基本寫作原理。如《明詩》篇所說“詩 言志”、詩者,持也,持人情性”等,《詮賦》篇所說“賦者,鋪也,鋪采 ソ模 邐鐨粗疽病鋇取 氣︰指作品的氣勢。力︰指作品的感人力量。7 通︰指創作的繼承方面。變︰指創作的革新方面。《周易•系辭下》︰“變 則通,通則久。”8 資︰憑借、借鑒。故實︰指過去的作品。9 酌︰斟酌。新 聲︰新的音樂,這里借指新的作品。10 綆(g ng 耿)︰汲水用的繩子。餃渴︰ 即口渴。餃︰含在口中。11 輟(chu 齪)︰停止。涂︰路途。12 文理︰寫 作的道理。 13 疏︰粗疏,不精通。 14 麗︰附著。15 臭味︰指氣類相同。
《左傳•襄公八年》載季武子的話︰“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杜注︰“言同類。”(x 西)︰曬。
﹝譯文﹞
作品的體裁是有一定的,但寫作時的變化卻是無限的。怎麼知道是這樣 的呢?如詩歌、辭賦,書札、奏記等等,名稱和寫作的道理都有所繼承,這 說明體裁是一定的;至于文辭的氣勢和感染力,惟有推陳出新才能永久流傳, 這說明變化是無限的。名稱和寫作道理有定,所以體裁方面必須借鑒過去的 著作;椎陳出新就無限量,所以在方法上應該研究新興的作品。這樣,就能 在文藝領域內馳騁自如,左右逢源。不過,汲水的繩子太短的人,就會因打 不到水而口渴;腳力軟弱的人,也將半途而廢。其實這並不是寫作方法本身 有所欠缺,只是不善于推陳出新罷了。所以講到創作,就好像草木似的︰根 干附著于土地,乃是它們共同的性質;但由于枝葉所受陽光的變化,同樣的 草木就會有不同的品種了。
(二) (原文) 是以九代詠歌 ,志合文則 2︰黃歌《斷竹》3,質之至也 4;唐歌《在昔》 , 則廣于黃世 ;虞歌《卿雲》 ,則文于唐時;夏歌《雕牆》8,縟于虞代 9 ; 商周篇什 10,麗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時 11,其揆一也 12。暨楚之騷文 13, 矩式周人 14;漢之賦頌,影寫楚世 15;魏之策制 16,顧慕漢風 17;晉之辭 章,瞻望魏采 18。榷而論之 19,則黃唐淳而質 20,虞夏質而辨 21,商周麗 而雅,楚漢侈而艷 22,魏晉淺而綺 23 ,宋初訛而新 24︰從質及訛,彌近彌澹 25。何則?競今疏古,風味氣衰也 26。今才穎之士 27,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範宋集;雖古今備閱,然近附而遠疏矣。夫青生于藍 31,絳生于茜, 雖逾本色,不能復化。桓君山雲。“予見新進麗文,美而無采;及見劉、揚 言辭,常輒有得。”此其驗也。故練青濯絳,必歸藍茜;矯訛翻淺,還宗經 誥。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
﹝注釋﹞
1 九代︰指下面所講黃帝、唐、虞、夏、商、周(包括楚國)、漢、魏、 晉(包括宋初)九個朝代。 2 志︰指詩言志。則︰法則。 3 黃︰即黃帝。 這里指黃帝時期。《斷竹》︰指《彈(t n 談)歌》,其首句為“斷竹”二 字。古代詩歌沒有題目的,後人往往以首句或首二字名篇。 4 質︰樸質。《彈歌》全首只四句八字︰“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見《吳越春秋》 卷五)5 唐︰指唐堯時。《在昔歌》今不傳。 6 廣︰擴大、發展。 7 虞︰ 指虞舜時。《卿雲》︰《卿雲歌》全首四句,第一句是“卿雲爛兮”。見《尚 書大傳》卷一,是後人偽托的。 8 《雕牆》︰指《五子之歌》,其中有“峻 宇雕牆”一句。五子是夏太康的弟弟。歌辭見《尚書•五子之歌》,是後人 偽造的。9 縟(r 入)︰文采繁盛。 10 什︰《詩經》的《雅》、《頌》十 篇稱為一什,後泛指詩篇。 11 序︰敘述。 12 揆(ku 奎)︰道理。 13 暨(j 計)︰及。騷文︰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 14 矩(j 舉)式︰ 模仿、學習。15 影寫︰也是模仿的意思。 16 策制︰一作“篇制”,即詩篇。17 顧慕︰欣羨,追慕。 18 瞻望︰與上句“顧慕”意近。瞻︰往上看。 19榷(qu 卻)︰商討。 20 淳(ch n 純)︰樸實,淳厚。 21 辨︰明。22 侈︰鋪張。 23 綺(q 起)︰一種有花紋的絲織品,引申指詩文的靡麗。24 訛( 俄)︰錯誤,這里指違反正常的新奇。《定勢》篇說︰“自近代辭人, 率好詭巧,原其為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 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 25 彌澹(d n 但)︰範文瀾注︰“應作彌淡。” 引《說文》︰“淡,薄味也。”26 味︰一作“末”,末,衰微。“風末氣衰”, 和《封禪》篇的“風未力寡”意同。 27 穎(y ng 影)︰指才能出眾。28 宋集︰指南朝宋代作家的作品。 29 備︰完備,全面。 30 近附遠疏︰《詩 品序》中講到這種情形︰“次有輕薄之徒,笑曹(植)劉(楨)為古拙,謂 鮑照羲皇上人,謝I今古獨步。而師鮑照,終不及‘日中市朝滿’;學謝I, 劣得‘黃鳥度青枝’。”附︰接近。 31 青生于藍︰《荀子•勸學》︰“青, 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藍,可作染料的草。 32 絳(ji ng 降)︰赤色。 酋(qi n 欠)︰可染赤色的草。 33 逾︰超過。 34 桓君山︰即桓譚,君 山是其字。東漢初年著名學者,著有《新論》。下面所引的話,大概是《新 論》的佚文。35 劉︰指劉向,西漢未年著名學者。揚︰指揚雄,西漢末年著 名作家。36 練︰煮絲使白,這里指提煉,濯(zhu 濁)︰洗,也是提煉的意 思。37 矯︰糾正。 38 誥︰原指《尚書》中的《湯誥》等篇,這里泛指經書。39 ?(y n 引)括︰矯正曲木的器具,這里指糾正偏向。
﹝譯文﹞
所以過去幾個朝代的詩歌,在情志的表達上是符合于寫作法則的。黃帝 時的《彈歌》,是非常樸質的了。唐堯時的《在昔歌》,比黃帝時有所發展。 虞舜時的《卿雲歌》,文采較唐堯時為多。夏代的《五子之歌》,比虞舜時 文采更豐富。商周兩代的詩篇,較夏代又華麗得多。這些作品在述情志、寫 時世上,其原則是一致的。後來楚國的騷體作品,以周代詩篇為模範。漢代 的辭賦和頌,卻又學習《楚辭》。魏國的詩篇,大多崇拜漢代風尚。晉代的 作品,又欽仰魏人的文采。把這些情況商討一下,可以看出︰黃帝和唐堯時 候的作品是淳厚而樸素的,虞夏兩代的作品是樸素而鮮明的,商周時期的作 品是華麗而雅正的,楚國和漢代的作品是鋪張而尚辭采的,魏晉兩代的作品 不免淺薄而靡麗,劉宋初年的作品更是不切實際而過分新奇。從樸素到不切 實際,越到後來越乏味。為什麼呢?因為作家們都爭著模仿近代作品,而忽 視向古人學習,所以文壇上的風氣就日益衰落了。目前一些有才華的人,都 努力于學習寫作,可是他們不注意漢代的篇章,卻去學習劉宋時的作品;雖 然他們對歷代創作都同樣瀏覽,但總不免重視後代而忽視古人。青色從藍草 中提煉出來,赤色從茜草中提煉出來;雖然這兩種顏色都超過了原來的草, 但是它們卻無法再變化了。桓譚曾說︰“我看到新進作家的華麗的文章,雖 然寫得很美,卻沒有什麼可采取的;但是看到劉向、揚雄的作品,卻常常有 所收獲。”這話可以說明上述的道理。所以提煉青色和赤色,一定離不開藍 草和酋草;而要糾正文章的不切實際和淺薄,也還要學習經書。如能在樸素 和文采之間斟酌盡善,在雅正與庸俗之間考慮恰當,那麼就能理解文章的繼 承與革新了。
(三) (原文)
夫夸張聲貌 ,則漢初已極。自茲厥後,循環相因;雖軒翥出轍 ,而終 入籠內。枚乘《七發》雲 ︰“通望兮東海 ,虹洞兮蒼天 。”相如《上 林》雲 ︰“視之無端 ,察之無涯 ;日出東沼 ,月生西陂 。”馬融《廣成》雲 ︰“天地虹洞,固無端涯;大明出東 ,月生西陂。”揚雄《校 獵》雲 ︰“出入日月,天與地沓。”張衡《西京》雲 ︰“日月于是乎出 入,象扶桑于縻 。”此並廣寓極狀 ,而五家如一。諸如此類,莫不相循 。
﹝注釋﹞
1 夸張聲貌︰主要指辭賦對事物聲音狀貌的描寫。2 漢初已極︰《詮賦》 篇說︰“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同其風, 王、揚騁其勢;皋、朔以下,品物畢圖。”3 厥(ju 決)︰其。4 因︰承襲。5 軒翥(zh 注)︰高飛。轍︰車輪的跡。6 枚乘︰字叔,西漢初年作家。他 的《七發》載《文選》卷三十四。7 兮︰《七發》原文作“乎”。8 虹洞︰相 連的樣子。 9 相如︰司馬相如,西漢著名作家。《上林》︰指《上林賦》, 見《文選》卷八。 10 端︰開始。11 涯︰邊際。12 沼(zh o 找)︰水池, 13 月生︰一作“入乎”。《上林賦》原文是“入乎西陂”。陂(b i 卑)︰山 坡。 14 馬融︰字季長,東漢中年學者、文學家。《廣成》︰指《廣成頌》, 載《後漢書•馬融傳》。15 大明︰指太陽。《禮記•禮器》︰“大明生于東, 月生于西。”鄭注︰“大明,日也。”“大明出東,月生西陂”二句,《廣 成頌》的原文是︰“大明生東,月朔西陂。” 16 《校獵》︰指揚雄的《羽 獵賦》,載《漢書•揚雄傳》。 17 沓(t 踏)︰合。《漢書》作“杳”(y o 咬)︰深遠。王先謙《漢書補注》︰“應劭曰︰‘沓,合也。’先謙按︰據應說,則所見本作‘沓’。孫志祖雲︰‘《楚辭•天問》︰“天何所沓。” 王逸注︰“沓,合也,言天與地會合何所。”子雲(揚雄)蓋祖屈原之語。’” 據此,當以“沓”字為是。 18 張衡︰字平子,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西京》︰指《西京賦》,見《文選》卷二。 19 扶桑︰傳為日所從出的神樹。《山海經•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 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縻幔 寺)︰日落的地方。《楚 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注︰“《爾雅》雲︰‘西至日所入,為太 蒙。’即蒙汜也。”(《楚辭集注》卷三)于︰《西京賦》原文作“與”。 20 寓︰托喻。狀︰描繪。 21 循︰沿襲。
﹝譯文﹞
夸張地描繪事物形貌,在西漢初的作品中已達到極點。從此以後,互相 因襲,循環不已;雖然有人想跳出當時的軌道,但始終在那個樊籠之內。如 枚乘《七發》說︰“遙遠地望到東海,和蔚藍的天空相連。”司馬相如的《上 林賦》說︰“看不到頭,望不見邊;太陽從東邊的水中出來,月亮從西邊的 山上升起。”馬融的《廣成頌》說︰“天地相連,無邊無際;太陽從東面出 來,月亮從西面上升。”揚雄的《羽獵賦》說︰“太陽和月亮,出來又下去, 天和地合在一起。”張衡的《西京賦》說︰“太陽和月亮在這里出入,好像 在扶桑和縻嵋謊 !閉廡┘浯蟺男穩藎 寮葉疾畈歡唷U飫嗍址 薏皇 互相沿襲的。
(四) (原文) 參伍因革 ,通變之數也 。是以規略文統 ,宜宏大體 。先博覽以精 閱,總綱紀而攝契 ;然後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 7 ,從容按節 8 。憑 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 9 ;采如宛虹之奮 10,光若長離之振翼 11,乃穎 脫之文矣 12。若乃齷齪于偏解 13,矜激乎一致 14;此庭間之回驟 15,豈萬 里之逸步哉 16?
﹝注釋﹞
1 參伍︰錯綜。 2 數︰方法。 3 規略︰謀劃。統︰指總的、根本的事 物。 4 體︰這里指主體。 5 攝︰持取。契︰契約。《周禮•天官•小宰》︰ “以官府之八成經邦治︰??六曰听取予以書契。”鄭注︰“書契,謂出予 受入之凡要。凡簿書之最目(總目)、獄訟之要辭,皆曰契。”這里取其總 要之意。 6 衢路︰大路。 7 轡(p i 配)︰韁繩。馭︰駕馬。 8 節︰一 定的度數。 9 負︰恃,依靠。 10 宛︰彎曲。 (q 奇)︰虹背。張衡《西 京賦》︰“瞰(k n 看)宛虹之長 。” 11 長離︰鳳凰。張衡《思玄賦》︰ “前長離使拂羽兮。”《後漢書•張衡傳》李賢注︰“長離,即鳳也。”《文 選•思玄賦》舊注︰“長離,朱鳥也。”《思玄賦》又講到“C 朱鳥以承旗”。 李賢注︰“朱鳥,鳳也。《楚辭》曰‘鳳凰翼其承旗’也。”李善注“C 朱 鳥以承旗”句,也引了《楚辭》的“鳳凰”句。 12 穎脫︰露頭角的意思。
《史記•平原君列傳》記毛遂答平原君說︰“使遂蚤(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穎︰禾穗。穎脫而出︰像整個禾穗透出。 13 齷齪(w chu 握輟)︰局促。 14 矜(j n 今)︰夸耀。一致︰一得之見。15 回︰曲折回旋。驟︰馳馬。 16 逸︰快。
﹝譯文﹞
應該在沿襲當中又有所改變,這才是繼承與革新的方法。所以考慮到寫 作的綱領,應該掌握住主要方面。首先廣泛地例覽和精細地閱讀歷代佳作, 抓住其中的要領;然後開拓自己寫作的道路,注意作品的關鍵,放長韁繩, 駕馬遠行,安閑而有節奏。應該憑借自己的情感來繼承前人,依據自己的氣 質來適應革新;文采像虹霓的拱背,光芒像鳳凰的飛騰,那才算出類拔萃的 文章。假如局限于偏激的看法,夸耀自己的一得之見;這只是在庭院內來回 兜圈子,哪能算日行萬里的良馬呢?
(五) (原文) 贊曰︰文律運周 1 ,日新其業。變則其久 2 ,通則不乏。趨時必果 3 , 乘機無怯 4 。望今制奇,參古定法。
﹝注釋﹞
1 運周︰運轉不停。2 其︰將。 3 果︰決斷。 4 怯︰懦弱。
﹝譯文﹞
總之,寫作的法則是運轉不停的,每天都有新的成就。必須善于革新才能持久,必須善于繼承才不貧乏。適應時代要求應該決斷,抓住機會不要怯 懦。看準文壇上今後的趨勢,來創造動人的作品;同時也參考古代的杰作, 來確定寫作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