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章句第三十四 

類別︰集部 作者︰劉勰 書名︰文心雕龍

    《章句》是《文心雕龍》的第三十四篇,專論分章造句及其密切關系。 劉勰所說的“章”,是沿用《詩經》樂章的“章”,用以指作品表達了某一 內容的段落。本篇譯注中用“章節”二字,亦即此意,和現在論著中常說的 “章節”不同。劉勰的所謂“句”,也和後來“句子”的概念有別。如其中 說“以二言為句”,只指語言的一個停頓。古有句、逗之分,本篇所說的“句”, 都包括在內。

    本篇分兩大部分。首段為第一部分,論“章句”的意義和分章造句的基 本原理;要求做到文采交織于外,脈絡貫注于內,結構嚴密,首尾一體。後 三段為第二部分︰第二段論句子的字數,要求短句不促迫,長句不松散;第 三段論用韻,既反對“兩句輒易”,也不贊成“百句不遷”而主張“折之中 和”;第四段論虛字,認為虛字雖無實際意義,但“在用切實”,為詩文創 作所必需。

    紀昀評本篇第二部分“但考字數,無所發明”;“論押韻特精,論語助 亦無高論”,基本上是對的。這部分所論三個問題都一般化,論韻雖略有可 取,亦非“特精”。但第一部分的一些意見,是有可取之處的。劉勰從任何 作品都必須由字而句,由句而章,然後積章成篇的道理,提出要寫好文章, 就要一句不苟,一字不妄;從而深刻他說明了篇章字句的關系,也有力他說 明了“振本而未從”在寫作中的必要。對章句的處理,其總的要求是“搜句 忌于顛倒,裁章貴于順序”;但又注意到問題的復雜性,所以,一方面主張 根據具體內容而“隨變適會”,一方面又強調章句的運用如舞蹈有定位、歌 唱有定節,不能乖離其基本原理。只有這樣,才能“原始要終,體必鱗次”, 把文章寫成一個有條不紊、結構嚴密的整體。

    (一) (原文)  夫設情有宅 1,置言有位;宅情曰章 2,位言曰句 3。故章者,明也;句 者,局也 4。局言者,聯字以分疆 5;明情者,總義以包體 6︰區畛相異 7, 而衢路交通矣 8。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 之彪炳 9,章無疵也;章之明靡 10,句無玷也 11;句之清英 12,字不妄也︰ 振本而未從 13,知一而萬畢矣 14。夫裁文匠筆 15,篇有小大;離章合句, 調有緩急︰隨變適會,莫見定準。句司數字 16,待相接以為用;章總一義, 須意窮而成體 17。其控引情理 18,送迎際會 19,譬舞容回環,而有綴兆之位 20;歌聲靡曼 21,而有抗墜之節也 22。尋《詩》人擬喻 23,雖斷章取義24,然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 25,原始要終 26,體必鱗次 27。啟行之辭 28, 逆萌中篇之意 29,絕筆之言 30,追媵前句之旨 31;故能外文綺交 32,內義 脈注 33,附萼相餃 34,首尾一體。若辭失其朋 35,則羈旅而無友 36;事乖 其次 37,則飄寓而不安 38。是以搜句忌于顛倒,裁章貴于順序︰斯固情趣之 指歸 39,文筆之同致也 40。

    ﹝注釋﹞

    1 宅︰住所,這里指一定的位置。2 章︰音樂的一段,這里指詩文的章節。3 句︰止,語言的一次停頓,和現在說完一個意思為一句的“句”不同。 4局︰限制。 5 分疆,劃分疆界,指把文字分別組成句子。6 包體︰把各句的 內容匯成一個整體,7 區畛(zh n 枕)︰區域,這里指章、句。畛︰田間小 路。8 衢︰大路。交通︰互相通達,指章與句在文章中的密切關系。9 彪炳︰ 光彩鮮明。10 明靡,明麗。靡︰輕麗。11 玷(di n 店)︰白玉上的缺點, 這里指句子中的小缺點。《詩經•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 言之玷,不可為也。”12 清英︰和上句“明靡”二字意近。清︰明潔。英︰ 美。 13 振︰舉。本末︰樹根和樹梢,喻字句和篇章的關系。劉勰認為字句 是構成文章的基礎,要寫好文章,必須首先從一字一句打好基礎。14 一,指 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道理。萬︰指所有章句的道理。畢︰全部。15 裁,匠︰ 都指寫作。文︰韻文,筆︰散文,16 司︰主管,引申為包括的意思。17 意窮︰ 把意思說完。體,物體,這里指“章”。 18 控引,控制,掌握。19 送迎︰ 取舍。際會︰遏合,指取舍得當。 20 綴兆︰舞蹈的位置。《禮記•樂記》︰ “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孔穎達疏︰“綴,謂舞者行列相連綴 也;兆,謂位外之營兆也。”21 靡曼︰歌聲的細長柔弱。《列子•周穆王》︰ “簡鄭衛之處子,娥b靡曼者。”張湛注︰“娥b︰妖好也。靡曼︰柔弱也。”22 抗︰高昂。墜︰低沉。《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 折,止如槁木。”節︰節奏。23《詩》人︰《詩經》的作者。喻︰曉喻,說 明。 24 斷章取義,這是對作詩而言,和說詩者割裂原意的“斷章取義”不 同,指《詩經》分章,各寫一相對獨立的內容。 25 緒︰絲端,這里泛指絲。26 原始要(y o 腰)終︰《周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原意是探討事物的始末,這里指寫作的從頭到尾。 27 鱗次︰ 如魚鱗的排列整齊和緊密。28 啟行︰起程。《詩經•小雅•六月》︰“元戎 十乘,以先啟行。” 29 逆萌︰預度,事先考慮。 30 絕筆︰範寧《春秋 梁傳序》︰“因事備而終篇,故絕筆于斯年。”這是說孔子作《春秋》,止 于魯哀公十四年。劉勰取“終篇”之意以指篇末。 31 追媵(y ng 映)︰承 接的意思。媵︰《釋名•釋親屬》︰“佷娣曰媵。媵,承也,承事嫡也。” 32 綺(q 起)︰有花紋的絲織品。 33 脈注︰脈絡貫注,指文章有條理而聯系 緊密。 34 附(f 夫)︰《管子•地員》︰“朱跗黃實。”尹知章注︰“跗, 花足也。”萼( 遏)︰托在花下的綠片。35 朋︰同類,指文辭和作品的整 體關系而言。 36 羈旅而無友︰宋玉《九辯》︰“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 羈旅︰滯留外鄉。 37 乖︰違背。次︰次序。38 寓︰寄居。 39 指歸︰意 旨所歸向。郭璞《爾雅序》︰“夫《爾雅》者,所以通訓詁之指歸。” 40 同致︰趨向相同。和上句“指歸”二字義近。

    ﹝譯文﹞

    文章內容的安排要有適當的位置,言辭的處理要有一定的次第;組成位 置有定的內容叫做“章”,組成次第有定的言辭叫做“句”。所謂“章”, 就是顯明;所謂“句”,就是局限。對言辭的局限,就是聯結文字,分別組 成句子;使內容顯明,就是匯總各個句子,構成完整的意義。章和句的作用 雖然各不相同,但二者的聯系是很密切的。人們進行寫作,是由個別的文字 組成句子,再把句子組成章節,然後由章節組成一篇。所以,要全篇光彩, 必須各個章節沒有毛病;要各個章節都明麗,必須所有的句子沒有缺點;要 所有的句子都優美,必須一切文辭都不亂用。由此可見,抓好字句就能寫好 篇章,懂得章句的基本道理,就有可能寫好一切文章了。韻文和散文的寫作,篇幅有長有短;分章造句,音節有緩有急︰這些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臨機應 變,是沒有固定的準則的。一個句子統領若干文字,有待適當地聯系,才能 起到它的作用;一個章節匯總一定的意義,必須表達一個完整的內容才能成 章。在內容的掌握上,要取舍得當,就如回旋的舞蹈,行列有一定的位置; 柔麗的歌聲,高低有一定的節奏。考查《詩經》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雖 是分章說明意義,但章節和句子在全詩中,和在蠶繭上抽絲一樣、從開始到 結束,都是聯系緊密而絲毫不亂的。開頭說的話,就考慮中篇的內容;結束 時的話,則是繼承前面的旨意;因而能文采交織于外,脈絡貫注于內,前後 餃接,首尾一體。如果文辭和整體失去聯系,就像孤獨的旅客沒有同伴;敘 事違反了正常的次第,就像飄蕩的游子無處安身。所以,組合句子要避免顛 倒,分判章節要按照順序︰這的確是文章情趣的共同要求,散文與韻文都是 如此。

    (二) (原文)  若夫筆句無常,而字有條數 1︰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 2;或變之 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 3。至于詩、頌大體 4,以四言為正;唯“祈父”、 “肇”5,以二言為句。尋二言肇于黃世 6,《竹彈》之謠是也 7;三言興 于虞時 8,《元首》之詩是也 9;四言廣于夏年 10,《洛I》之歌是也 11; 五言見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 12。六言、七言,雜出《詩》、《騷》13, 而體之篇 14,成于兩漢 15。情數運周 16,隨時代用矣 17。

    ﹝注釋﹞

    1 條數︰一作“常數”,指用字有一定的技巧。數︰術。譯文據“常數”。2 格︰《說文》︰“長木也。”這里指長句。3 權節︰變通的法度。4 詩︰這 里指以《詩經》為標準格式的詩體。劉勰認為詩體“以四言為正”,《明詩》 篇也說“四言正體”。頌︰指頌體,也包括“贊”一類的四言韻文。《頌贊》 篇說,贊“必結言于四字之句”。大體︰大致,大概。《史記•貨殖列傳》︰ “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大體如此矣。” 5 祈(q 其)父︰官名, 管理王畿千里之內的兵馬。《詩經•小雅》有《祈父》篇,以“祈父”二字為句︰ “祈父,予王之爪牙。”肇(zh o 趙)(y n 因)︰開始祭祀。《詩經•周 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迄用有成,維周之禎。”6 黃 世,傳說中的黃帝時期。7《竹彈(t n 談)》︰指傳為黃帝時的《彈歌》, 全詩以二字句組成︰“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見《吳越春秋•勾踐 陰謀外傳》) 8 虞︰傳說中的虞舜時期。 9 《元首》之詩︰即《原道》 篇說的“元首載歌”。元首︰指舜。歌辭見《尚書•益稷》︰“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百工熙哉。”除語氣詞“哉”字,都是三字句。 10 夏年︰指夏 帝太康時期。 11《洛I(ru 銳)》之歌︰《尚書•夏書》有《五子之歌》, 其序說︰“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I,作五子之歌。”洛︰洛水。I︰ 河水彎曲處。今存《五子之歌》是後人偽造的,歌辭以四字句為主。第一首 的開頭幾句是︰“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12《行露》︰《詩經•召南》中的一篇,全詩三章,共十五句,其中八句是五 言。如︰“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13《詩》、《騷》,《詩經》、《離騷》。如《豳(b n 賓)風•七月》中的“五月斯螽(zh ng 鐘)動股,六月莎雞振羽”等為六字句;“二之日鑿冰沖沖,三 之日納于凌陰”等為七字句。《離騷》中的六、七字句更多,如“帝高陽之 苗裔(y 異)兮,朕皇考曰伯庸”等為六字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 菊之落英”等為七字句。 14 而體︰據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當作“兩 體”。譯文據“兩體”,指通篇六言和七言的作品。 15 成于兩漢︰漢代六、 七言的作品,現存不多。但當時不僅作者不少,並已出現了“六言”,“七 言”的文體名稱。如《後漢書•文苑傳上》說杜篤著有“賦、誄、t、書、 贊、七言、女誡及雜文凡十八篇”,崔琦著有“賦、頌、銘、誄、箴、t、 論、九咨、七言凡十五篇”,《班固傳》說班固著有“典引、賓戲、??論、 議、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等。又《吳越春秋•闔閻內傳》載《窮劫》曲 十八句,全是七言。其前四句是︰“王那王耶何乖烈(疑當作“劣”),不 顧宗廟听讒孽。任用無忌多所殺,誅夷白氏族幾滅。”16 情數︰指作品內容 的多種多樣,和《神思》篇中“情數詭雜”的“情數”二字意同。運周︰運 轉不停,和《通變》篇中“文律運周”的“運周”二字意同。 17 代︰更易。

    ﹝譯文﹞

    至于散文,雖沒有固定的句式,但用字有一定的技巧︰四字句比較緊湊 但不促迫,六字句雖然較長,但不松散;有時變化為三字句、五字句,是一 種隨機應變的方法。至于詩體、頌體的一般格式,則以四言句為正格。但《詩 經•小雅•祈父》中以“祈父”二字成句,《詩經•周頌•維清》中以“肇 ”二字成句。查二字句的作品開始于黃帝時期,如《彈歌》這個歌謠就是; 三字句的作品產生于虞舜時期,傳為帝舜所作《元首》歌便是;四字句的作 品發展于夏代,傳為太康之弟在洛水邊所作《五子之歌》就是;五字句的作 品出現在周代,《詩經•召南》中《行露》篇就有部分五言句。六字、七字 的句子,在《詩經》、《楚辭》中已攙雜出現;整篇文字或七字的作品,到 兩漢時期才完成。隨著發展中內容不斷復雜,各種句式就根據不同的情況而 更換使用了。

    (三) (原文)  若乃改韻從調 1,所以節文辭氣 2。賈誼、枚乘 3,兩韻輒易 4;劉歆, 桓譚 5,百句不遷︰亦各有其志也。昔魏武論賦 6,嫌于積韻 7,而善于資代8。陸雲亦稱 9︰“四言轉句,以四句為佳。”10 觀彼制韻,志同枚、賈。然兩韻輒易,則聲韻微躁 11;百句不遷 12,則唇吻告勞。妙才激揚 13,雖觸 思利貞 14,曷若折之中和 15,庶保無咎 16。

    ﹝注釋﹞

    1 從調,鈴木虎雄《校勘記》疑作“徙調”。譯文據“徒調”。2 節︰調 節。辭氣,語氣。《論語•泰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劉寶楠正義︰ “辭氣者,辭謂言語,氣謂鼻息出入,若聲容靜,氣容肅是也。”3 賈誼︰ 西漢初年文學家。枚乘︰字叔,西漢初年辭賦家。4 輒︰即,就。5 劉歆(x

     n 欣)︰字子駿,西漢學者,劉向之子。桓譚︰字君山,東漢學者。6 魏武︰ 魏武帝曹操。他論賦的原文今不存。7 積韻︰重復同韻。8 資代︰一作“貿代”, 譯文據“貿代”。貿︰遷,變化。9 陸雲︰字士龍,西晉文學家,陸機之弟。10“四言轉句”二句︰這是陸雲《與兄平原書》中的話。原文是︰“文中有 于是、爾乃,于轉句誠佳,然得不用之益快,有故不如無。又于文句中,自 可不用之,便少亦常。雲四言轉句,以四句為佳。”(《全晉文》卷一百零 二)四言︰四字句。意為四字句的詩賦以四句一換韻為好。11 躁︰急迫。 12 不遷︰指不換韻。13 激揚︰指作者的才情高昂。 14 觸思利貞︰構思順利。 貞︰正。15 曷(h 河)︰何。中和︰中正平和,指用韻適中,不松不緊。16 庶︰將近。咎(ji 舊)︰過失。

    ﹝譯文﹞

    至于改換韻腳,變動音調,是為了調節文章的語氣。賈誼和枚乘的辭賦, 是兩韻一換;劉歆和桓譚的作品,則是一韻到底︰這就是各人的愛好不同了。 從前曹操論賦,不滿于同韻的重復,而主張善于變換。陸雲也說︰“四言句 的轉變,以四句一換為好。”他對用韻的意見,和枚乘、賈誼相同。但兩韻 一換,聲調音韻略嫌急促;如較長的辭賦一韻到底,讀起來又會使人感到疲 勞。才情昂揚的作者,雖然運思順暢,怎如折中用韻,不疏不密,可保不出 大的毛病。

    (四) (原文)  又《詩》人以“兮”字入于句限 1,《楚辭》用之,字出句外 2。尋“兮” 字成句,乃語助余聲。舜詠《南風》3,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豈不以無益 文義耶!至于“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 而”、“于”、“以”者,乃句之舊體 4;“乎”、“哉”、“矣”、“也”者 5,亦送未之常科 6。據事似閑 7,在用實切。巧者回運 8,彌縫文體 9,將令數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難謬 10,況章句歟!

    ﹝注釋﹞

    1 入于句限︰指“兮”字用在句子之內。如《詩經》以四言為主,“兮” 字常常是構成四言句子的組成部分。《曹風•鳩》四章二十四句,全是四 言。第一章“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 結兮。”2 字出句外︰和《詩經》的一般用法相反,《楚辭》中的“兮”字 常用在句外。如《離騷》的首四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 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是六字句外加上“兮”字。但這是就一 般情形而言,並非全部如此。 3《南風》︰《南風歌》載《孔子家語•辯樂 解》,共四句︰“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 民之財兮。”4 (zh 扎)︰同“扎”,刺入。5 者︰此字據《文心雕龍校 證》補。按以上幾句結構,這里應有“者”字。6 常科︰普通項目。 7 據事︰ 稱引事理。閑︰空,指沒有實際意義。8 回運︰靈活運用。 9 彌縫︰彌補縫 合,指利用各種虛字來組合文章。10 外字︰外加的字,即虛字。難謬︰患其 謬誤。難︰《釋名•釋語言》︰“憚也,人所忌憚也。”

    ﹝譯文﹞

    《詩經》的作者把“兮”字寫入句內,《楚辭》中用“兮”字,常常在 句子之外。查究用“兮”字組成句子,只是為了輔助語氣的聲音。從舜帝的《南風歌》以來,“兮”字的運用已很長久了。曹操討厭用“兮”字,大概 是他認為對作品的內容沒有什麼益處吧。至于“夫”、“惟”、“蓋”、“故” 等,是句子開頭的發語詞;“之”、“而”、“于”、“以”等,是插入句 中的常用語;“乎”、“哉”、“矣”、“也”等,則是用于句末的老話頭。 對于說明事理,這些虛詞本身似乎沒有具體意義,但在句子中的作用卻是很 必要的。高明的作者加以靈活運用,組合成完整的作品,將使若干個句子, 靠一虛詞的幫助而很好地聯系起來。既然虛字還惟恐其不妥,何況所有的章 句呢?

    (五) (原文)  贊曰︰斷章有檢 1,積句不恆 2。理資配主,辭忌失朋。環情草調 3,宛 轉相騰 4。離合同異 5,以盡厥能 6。

    ﹝注釋﹞

    1 斷章︰分章,指對章節的處理。檢︰法式,即前面所說“綴兆之位”、 “抗墜之節”等。2 積句不恆︰即前面所說的“筆句無常”。恆︰常,有定。3 環︰圍繞。草︰草擬。調︰音節。4 宛轉︰委婉曲折。《明詩》篇所說“婉轉附物”,《物色》篇所說“隨物以宛轉”,都指情與物象的密切結合。這 里承上句之意,指情與音韻的密切結合。騰︰奔馳,飛騰,比喻得到很好地 表達。5 離合︰即前面說的“離章合句”。同異︰有同有異,指章句的千變 萬化。6 厥(ju 決)︰其,指章句。

    ﹝譯文﹞

    總之,處理章節有一定的法度,積字成句卻沒有常規。每個章節的內容 要配合主旨,每個句子的文辭應避免孤立。圍繞內容來安排音韻,就能緊密 結合而相互發揚。在千變萬化中離章合句,以盡章句之能事。


如果你對文心雕龍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文心雕龍》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