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丁前溪

類別︰集部 作者︰蒲松齡 書名︰聊齋志異

    丁前溪,諸城人。富有錢谷。游俠好義,慕郭解之為人。御史行台按訪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來,館谷豐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堇豆飼畜,給食周至。問其姓字,少年雲︰“主人楊姓,我其內佷也。主人好交游,適他出,家惟娘子在。貧不能厚客給,幸能垂諒。”問主人何業,則家無資產,惟日設博場,以謀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給弗懈。至暮,�芻。芻束濕,頗極參差。丁怪之。少年曰︰“實告客︰家貧無以飼畜,適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異之,謂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強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雲︰“娘子言︰我非業此獵食者。主人在外,嘗數日不攜一錢;客至吾家,何遂索償乎?”丁嘆贊而別。囑曰︰“我諸城丁某,主人歸,宜告之︰暇幸見顧。”

    數年無耗。值歲大饑,楊困甚,無所為計。妻漫勸詣丁,從之。至諸,通姓名于門者。丁茫不憶,申言始憶之。踴履而出,揖客入。見其衣敝踵決,居之溫室,設筵相款,寵禮異常。明日,為制冠服,表里溫暖。楊義之,而內顧增憂,褊心不能無少望。居數日,殊不言贈別。楊意甚亟,告丁曰︰“顧不敢隱︰僕來時,米不滿升。今過蒙推解,固樂;妻子如何矣!”丁曰︰“是無煩慮,已代經紀矣。幸舒意少留,當助資斧。”走�招諸博徒,使楊坐而乞頭,終夜得百金,乃送之還。歸見室人衣履鮮整,小婢侍焉。驚問之。妻言︰“自若去後,次日即有車徒齎送布帛菽粟,堆積滿屋,雲是丁客所贈。又婢十指,為妾驅使。”楊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舊業矣。

    異史氏曰︰“貧而好客,飲博浮蕩者優為之;最異者,獨其妻耳。受之施而不報,豈人也哉?然一飯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譯文】

    丁前溪,諸城縣人。家里錢糧豐足。好做俠義的事,羨慕郭解的為人。御史行台訪察他,他逃走了。來到安丘縣,遇雨,進入旅店躲避。雨下到中午仍不停止。有個年輕人到來,提供食宿充足認真。後來天晚,丁前溪在這家住下來,年輕人用草料喂性口,供給食用周到。問年輕人姓名,年輕人說︰“主人姓楊,我是他的內佷。主人好交朋友,恰好到別處去,家里只有主婦在。貧窮不能豐厚供客,望能原諒。”問起主人以何為業,原來家里沒有資產,只是每天設賭局,來謀得一升半斗。第二天,雨仍然不停,而年輕人供給並不懈怠。到了晚上,鍘草。草捆是濕的,和以前的差別極大。丁前溪感到奇怪。年輕人說︰“實話告訴客人︰家里貧窮沒有喂牲口的東西,那只是女主人剛從屋上撤下來的茅草。”丁越發感到奇異,認為他們意在得到報償。天亮了,丁前溪把錢付給年輕人,年輕人不接受;強制付給年輕人拿進屋去。一會兒就出來了,仍然把錢返還客人,說︰“主婦講︰我們不是以此為業來謀取錢財度日的。主人在外面,曾經幾天不帶一個錢;客人到我們家,怎麼就索取報償呢?”丁前溪嘆息稱贊而別去。囑咐說︰“我是諸城縣的丁某,主人回來,應該告訴他︰閑暇時,望他來看我。”

    好幾年沒有通消息。遇上一年大饑荒,楊某困難得很,一點辦法都沒有。楊妻隨便勸勸楊某去見丁前溪,楊某听了她的話。來到諸城縣,經守門人通報了姓名。丁前溪完全記不得了,經過述說他才想起來。趿拉著鞋跑出去,拱手行禮把客人讓進門。看見客人衣服破爛鞋露腳跟,讓他待在溫暖的屋子里,設宴款待他,對他尊崇禮遇不同尋常。第二天,為楊某縫制衣帽,里外溫暖。楊某認為丁前溪很講情誼,但想起家里境況就增添許多憂愁,心胸狹窄不能沒有一點兒埋怨。住了幾天,主人完全不提饋贈送別的事。楊某心中急迫,對丁前溪說︰“不敢隱瞞︰我來的時候,家里米不足一升。今天受到真誠相待,當然快樂;但不知妻子怎樣了!”丁前溪說︰“這不必煩惱憂慮,我已經替你料理了。望你寬心稍事停留,將要資助你些路費。”就派人奔走招集賭徒,使楊某坐等抽頭兒,過了一夜得百兩銀子,丁前溪才送他回家。回到家看見妻子衣服鞋子鮮亮整潔,有小丫頭侍候著。驚訝詢問。楊妻說︰“你離開之後,第二天就有車有人送來布匹糧食,把屋子都堆滿了,說是姓丁的客人贈給的。又贈婢女一人,為我服役。”楊某感動得難以自制。從此過上了小康生活,不屑于操舊業了。

    異史氏說︰“貧窮而好客,飲酒賭博輕浮浪蕩的人多能做到;最奇異的,惟獨楊某之妻。接受過人家的思惠而不報答,難道是人嗎?但對于曾給予的一飯之恩也不忘報答,大概是丁前溪具有的長處啊。”


如果你對聊齋志異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聊齋志異》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