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令某公,忘其姓字。剛介有聲。吳俗最重城隍之神,木肖之,被錦,藏機如生。值神壽節,則居民斂資為會,輦游通衢。建諸旗幢,雜鹵簿,森森部列,鼓吹行且作,闐闐咽咽然,一道相屬也。習以為俗,歲無敢懈。公出,適相值,止而問之,居民以告。又詰知所費頗奢。公怒,指神而責之曰︰“城隍實主一邑。如冥頑無靈,則淫昏之鬼,無足奉事;其有靈,則物力宜惜,何得以無益之費,耗民脂膏?”言已,曳神于地,笞之二十。從此習俗頓革。公清正無私,惟少年好戲。居年余,偶于廨中梯檐探雀觳,失足而墮,折股,尋卒。人聞城隍詞中,公大聲喧怒,似與神爭,數日不止。吳人不忘公德,群集祝而解之,別建一祠祠公,聲乃息。祠亦以城隍名,春秋祀之,較故神尤著。吳至今有二城隍雲。
【譯文】
吳縣知縣某公,忘了他的姓名。剛直耿介有聲望。吳縣風俗最敬重城隍神,用木料雕成神像,外披錦繡衣袍,內藏機械動如活人。遇到神的壽誕之日,居民就聚斂錢財舉辦賽神之會,挽著車載著神像在大街上游行。打起各種旗幡,穿插著儀仗,密密麻麻地排著隊,邊走邊吹打,咚咚鏘鏘的,一路連續不斷。由習慣變成風俗,每年不敢懈怠。某公出門,恰巧踫上,停下來詢問,居民把賽神的事向他報告了。又經盤問得知賽神花費很多。某公惱怒,指著神像斥責說︰“城隍主掌一個縣。如果愚蠢糊涂沒有靈驗,就是淫靡昏聵之鬼,不值得事奉;如果有靈驗,就該顧惜物力,怎麼可以把錢花費在無益之處,消耗民脂民膏?”說完,把神像拉倒在地,打了二十板子。從此這一風俗竟一下子革除了。某公清廉正直不徇私情,只是年紀輕好玩耍。居官一年多,偶然在衙署里登梯子到屋檐邊掏雀雛,失足跌下來,摔斷了腿,不久就死了。居民听到城隍祠堂里,某公大聲喧嚷發怒,好像在和城隍神爭吵,幾天也不休止。吳縣人不忘某公的恩惠,大家集合起來向某公禱告而予勸解,另外建造一座詞堂供奉某公,爭吵聲才停息。新祠堂也用“城隍”的名稱,春秋祭祀,比舊神更為著名。吳縣直到現在還有兩個城隍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