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光境-中土篇 一百六十三卷•惟儼禪師

類別︰子部 作者︰洪應明 書名︰仙佛奇蹤

    悟佛道,雲在青天水在瓶

    禪師姓韓,十七歲隨慧照禪師出家,受戒于衡岳希操律師。禪師曾慨嘆︰

    “大丈夫應當脫離佛法保持自己心境的清淨,怎能為區區小事耿耿于懷?”

    後拜石頭大師為師,學到了佛法真諦。一天禪師正在打坐,石頭問︰“你在

    干什麼?”禪師說︰“什麼也沒干。”石頭又說︰“那麼說你在閑坐呀。”

    禪師回答︰“如果閑坐那不就是做了嗎?”石頭接著問︰“你說不做,那麼

    你到底不做什麼呢?”禪師說︰“連您這樣精通佛法的大師也不知道呀。”

    有時石頭出言怪僻,說︰“語言行為互不相關。”禪師答︰“不言語、不行

    動,也不相關。”石頭說︰“我這里針扎不進。”禪師說︰“我這里石上載

    花。”石頭大師听後欣然點頭。

    朗州刺史李翱,為了請教佛法,親自進山拜訪禪師,禪師當時手持經卷,

    連看都不看他一眼,李翱性急,上前說道︰“見面不如聞名。”禪師叫李翱

    的名字,李翱答應了一句,禪師說︰“為什麼耳朵很靈,而眼楮卻視而不見

    呢?”李翱于是拱手相謝道︰“請問禪師,什麼是佛法的道?”禪師用手指

    指天,指指地說︰“明白嗎?”李翱說︰“不明白。”禪師說︰“雲在天上,

    水在瓶中。”李翱欣然有悟,送給禪師一首偈語︰“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

    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話,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又問︰“什麼是戒、

    定、慧?”禪師說︰“我這里沒有這種無用的東西。”李翱茫然不知何意,

    禪師又說︰“太守您要搞明白佛家的真諦,就要向上攀登,直到高山頂上坐

    下來;向下探索,一直深入到海底。如果不能舍去凡念的話,就不能修身養

    性。”一天夜里,禪師在山路上行走,忽然烏雲散去露出明月,禪師大笑一

    聲,聲震九十多里。老百姓听見後吃驚地相互打听,不知道這是什麼聲音。

    李翱因此寫詩一首︰“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

    月下披雲笑一聲。”唐大和八年,禪師忽然有一天大叫︰“法堂倒啦!”眾

    僧听見後抬著梁柱趕來支撐,禪師卻寂然逝去。

    【原文】

    師姓韓。年十七依慧照禪師出家,納戒于衡岳希操律師。乃自嘆雲︰“大

    丈夫當離法自淨,豈能屑屑事細行于布巾耶?”即謁石頭,密領宗旨。一日,

    師坐次,石頭問曰︰“作什麼?”曰︰“一切不為。”石曰︰“那麼即閑坐

    也。”曰︰“若閑坐即為也。”石曰︰“汝道不為,卻不為個什麼?”曰︰

    “干聖亦不識。”石頭有時乖語雲︰“言語動用勿交涉。”師曰︰“不言語

    動用亦勿交涉。”石曰︰“這里針扎不入。”師曰︰“這里石上載花。”石

    頭然之。朗州刺史李翱向師玄化,乃躬入山謁之,師執經不顧,翱性偏急,

    乃言曰︰“見面不如聞名。”師呼太守,翱應諾,師曰︰“何得貴耳賤目?”

    翱因拱手謝之,問曰︰“如何是道?”師以手指上下雲︰“會麼?”翱雲︰

    “不會。”師曰︰“雲在天,水在瓶。”翱乃欣愜作禮,呈一偈雲︰“煉得

    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話,雲在青天水在瓶。”翱又

    問︰“如何是戒、定、慧?”師曰︰“貧道這里無此閑家具。”翱莫測玄旨,

    師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舍

    不得,便為滲漏。”師一夜登山徑行,忽雲開見月,大笑一聲,響聞九十許

    里,居民迭相訝問,不知何聲。李翱贈詩雲︰“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

    跡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大和八年,師忽叫雲︰“法

    

    堂倒矣!”僧眾各持柱撐之,師乃寂然順世。


如果你對仙佛奇蹤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仙佛奇蹤》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