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非子•初見秦第一

類別︰子部 作者︰韓非子 書名︰韓非子

    【原文】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1,言而不當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2裁其罪。

    【注釋】1.死︰《易•豫•六五》︰“貞,疾恆,不死。”《詩•風•柏舟》︰“之死矢靡它。”《老子•四十二章》︰“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大戴禮記•本命》︰“化盡數窮謂之死。”《孟子•離婁下》︰“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惡言死焉。”《廣雅•釋詁四》︰“死,窮也。”《後漢書•皇甫嵩傳》︰“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常建《吊王將軍墓》︰“戰余落日黃,軍敗鼓聲死。”這里用為窮、盡之意。

    2.大王︰這里用指為秦昭王(公元前324——前251年)

    【譯文】我听說︰“不知道的開口就說,是沒有智慧;知道了而不說,就是不忠。”做臣子的,不忠誠就應該去窮盡,說了不得當也應該去窮盡。即使這樣,我還是願意把我所知道的都說出來,希望大王來判定我陳述見解的罪過。

    【說明】初見秦,就是初次求見秦王。這篇文章又被編在《戰國策•秦策一》之中,據說是張儀說秦王,所以認為是張儀所作。而還有人認為是範雎所作、是蔡澤所作,更有人認為是呂不韋所作。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因此,我根據吳鼐所刻的《乾道本韓非子廿卷》(俗稱乾道本)作為底本,並根據其它影宋、明刻善本進行詮釋,不足之處,還望朋友們批評指正。

    【原文】臣聞︰天下陰1燕2陽3魏4,連荊5固齊6,收韓7而成從8,將西面以與9秦10強為難。臣竊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1倉空虛,悉其士民,張12軍數十百萬,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13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14事也。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聞戰,頓足徒裼15,犯白刃,蹈爐炭,斷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16奮死也。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對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有利,天下莫若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頓17,士民病18,蓄積索19,田疇荒,鋝中椋 牧謚詈畈環 醞踔 懷傘4宋摶旃剩 淠背冀圓瘓Σ渲乙病br />
    【注釋】1.陰︰《周書•王會》︰“律險懦嗦我跤稹!薄妒#8226;大雅•公劉》︰“相其陰陽。”《周禮•大司樂》︰“陰竹之管。”《周禮•柞氏》︰“令剝陰木而水之。”《列子•湯問》︰“達于漢陰。”《說文》︰“,也。山之北,水之南也。從阜,從稹!閉飫鋟褐副泵嬤 狻br />
    2.燕︰(Y n焉)周代諸侯國名。本作:]、郾。姬姓;周召公之後,世稱北燕,擁有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西端,建都薊(今北京)。戰國時成為七雄之一。後滅于秦。

    3.陽︰《周禮•柞氏》︰“利刊陽木而火之。”《爾雅》︰“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谷梁傳•僖公二十八年》︰“山南為陽,水北為陽。”《列子•湯問》︰“河陽之北。”《說文》︰“陽,高明也。”這里泛指南面之意。

    4.魏︰諸侯國名。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魏文侯(名斯)是畢萬後代,和趙韓一起瓜分晉國。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戰國策•齊策》︰“韓魏聞之。”《戰國策•魏策》︰“滅韓亡魏。”《史記•魏公子列傳》︰“不敢加兵謀魏。”

    5.荊︰(j ng晶)諸侯國名。《墨子•公輸》︰“荊國有余。”《呂氏春秋•察今》︰“荊國之為政。”荊國即楚國。楚︰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一。《孟子•梁惠王上》︰“南辱於楚︰寡人恥之。”

    6.齊︰周代諸侯國名,其疆土相當于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一。《孟子•梁惠王上》︰“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

    7.韓︰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在今山西省韓城縣。為戰國七雄之一,在今山西省東部和河南省西北部。後為秦所滅。

    8.從︰(zong縱)古通“縱”。《楚辭•沈江》︰“不別橫之與縱。”古人認為,南北為縱向,東西為橫向,這里用為合縱之意。

    9.與︰《詩•風•定之方中》︰“ 望楚與堂,景山與京。”《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史記》︰“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漢書》︰“群臣連與成朋。”《說文》︰“與,黨與也。從舁從與。與聲。”這里用為朋黨、同類之意。

    10.秦︰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一。《孟子•梁惠王上》︰“西喪地於秦七百里。”

    11.錚海un軍)《詩•魏風•伐檀》︰“胡取禾三百鑌”《國語•吳語》︰“而 箍招欏!薄獨竇#8226;月令》︰“修鋝幀!薄盾髯#8226;榮辱》︰“余刀布,有鋟,然而衣不敢有絲帛。”《考工記•匠人》︰“鋟倉城。”《說文》︰“錚 髦 艙摺!閉飫鎘夢 殘蔚墓炔種 狻br />
    12.張︰《戰國策•秦策一》︰“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廣雅•釋詁三》︰“張,施也。”這里用為張設、部署、設置之意。

    13.︰(zh 質)《公羊傳》︰“負縶,執。”古多指腰斬刑具,兩斤相合,如後之鍘刀。這里用為斧之意。

    14.相︰(xi ng香)《書•盤庚上》︰“相時民,猶胥顧于箴言。”《詩•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詩•大雅•生民》︰“誕後稷之穡,有相之道。”《荀子•非相》︰“相人,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史記•滑稽列傳》︰“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這里用為看之意。

    15.裼︰(xi希)《詩•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禮記•玉藻》︰“裘之裼也,見美也。”這里用為古代加在裘上面的無袖衣之意。徒裼︰露出上身,為赤膊上陣之意。

    16.貴︰《老子•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國語•晉語》︰“貴貨而賤土。”《禮記•中庸》︰“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荀子•大略》︰“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荀子•宥坐》︰“因麗節文,非無良材也,蓋曰貴文也。”《呂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商君書•畫策》︰“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這里用為崇尚、重視之意。

    17.頓︰(d n盾)古同“鈍”。《孫子•謀攻》︰“故兵不頓而利可全。”《韓非子•初見秦第一》︰“兵甲頓,士民病。”《文選•檄吳將校部曲》︰“兵不鈍鋒。”柳宗元《捕蛇者說》︰“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這里用為不鋒利之意。

    18.病︰《老子•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禮記•樂記》︰“對曰︰‘病不得其眾也。’”鄭玄注︰“病,猶憂也。以不得眾心為憂。”《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荀子•非相》︰“遠舉則病繆,近世則病庸。”《荀子•正論》︰“王公則病不足于上。”《廣韻•映韻》“病,憂也。”這里用為憂慮、擔心之意。

    19.索︰《易•震•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婚媾有言。”《左傳•襄公八年》︰“悉索敝賦,以討于蔡。”《玉篇•索部》︰“索,散也。”《廣韻•鐸韻》︰“索,散也。”這里用為離散之意。

    【譯文】我听說︰天下各國以趙國為中心,北邊連結燕南面連結魏,又聯絡楚國加固與齊國的關系,收買韓國而成合縱之勢,準備對西面的秦國竭力作對。我私下里譏笑他們。世上有三種亡國的情形,而天下各國都得到了,大概是這樣說的吧!我曾听說,“以混亂的國家去攻擊有治理的國家必亡,以邪惡的戰爭去攻擊正當的國家必亡,以倒行逆施的人去攻擊順應人心的國家必亡。”如今天下各國府庫財物都不足,谷倉里都空虛,他們卻動員所有士民,設置軍隊數十百萬,其中磕頭披戴羽毛在將軍面前宣誓願意決一死戰不止千人,都說要決一死戰。但當雪白的鋒刃在前,砍斧鍘刀在後面督戰時,他們還是逃跑而不拼死。並非是他們不能拼死一戰,而是上層統治者不能拼死一戰。說好的獎賞不給予,說好的懲罰不施行,賞罰不講信用,所以士民們不願決一死戰。如今秦國頒布號令實行賞罰,有功無功要看事實驗證。民眾從父母懷抱襁褓里出來後,有生以來沒有見到過賊寇,但听說有戰事,立刻跺腳赤膊,迎刃而上,踏著火紅的爐炭火,決一死戰而沖上前的比比皆是。那決一死戰和決心生還是不一樣的,而民眾之所以為之,是崇尚奮勇死戰。如果一個人奮勇死戰就可以抵抗十人,十個人就可以抵抗百人,百人就可以抵抗千人,千人就可以抵抗萬人,一萬人奮勇死戰就可以征服天下了。如今秦國土地截長補短,方圓有幾千里,有名的部隊有數十百萬。秦國的法令賞罰,加上地形有利,天下各國都不如。憑這些取得天下,天下各國還不夠秦國佔有。所以秦國作戰從沒有不攻克的,攻擊敵國從沒有不取得的,所當其鋒從沒有不打破的,開闢土地數千里,這是秦國的豐功偉績。然而現在兵甲不鋒利了,士民百姓擔憂了,府庫積蓄離散空了,田野耕地荒蕪了,谷倉也空虛了,四面相鄰的諸侯國不順從了,稱王稱霸的功名也不能成就。這沒有別的原因,是你手下的謀臣不能竭盡忠誠啊!

    【說明】其實韓非子看到的都是表面現象,確實是秦昭王手下的謀臣沒有竭盡忠誠嗎?那麼,為什麼秦昭王手下的謀臣沒有竭盡忠誠呢?是賞罰不明嗎?顯然不是,秦國的賞罰制度向來嚴明,向來有信,秦國軍隊之所以所向無敵,最後兼並六國而統一天下,靠的就是賞罰有信。然而自秦始皇一死,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秦國就迅速崩潰了。這也不是賞罰無信,而是民心所向,以及秦國在各地將領的按兵不動所導致的,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韓非子的老師荀子所說的,不愛民,所以要失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國歷來都是嚴刑峻罰,從來沒有仁愛之心,所以秦國的謀臣們、將領們都不會為秦王決一死戰,都不會為秦王作出犧牲,所以他們可以奪得天下,但最終還要失去天下。

    【原文】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1,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強,戰克攻取,詔令天下。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克而無齊。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臣且聞之曰︰“削株無遺根,無與禍臨,禍乃不存。”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2,取洞庭、五湖、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于陳3。當此時也,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荊可舉,則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中以凌4三晉5。然則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以荊人為和。令荊人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6周7而軍華下8,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圍梁9數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10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11;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魏氏為和。令魏氏反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12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內,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注釋】1.宋︰(s ng送)周代諸侯國名。《墨子•公輸》︰“吾在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2.郢︰(Y ng影)古代中國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附近。《說文》︰“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從邑,呈聲。”

    3.陳︰周代的一個諸侯國,故都在今淮陽縣。《孟子•盡心下》︰“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

    4.凌︰假借為“紜薄G 豆洹罰骸爸嶄漲摳獠豢閃琛!閉飫鎘夢 址鋼 狻br />
    5.三晉︰春秋時期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所以後人稱此為三晉。

    6.比︰《易•比•辭》︰“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詩•唐風•m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詩•小雅•六月》︰“比物四驪,閑之為則。”陸德明釋文︰“比,齊同也。”《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禮記•樂記》︰“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鄭玄注︰“比,猶同也。”《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陸德明釋文︰“比,李雲︰‘合也’。”《孟子•梁惠王上》︰“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獨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廣韻•脂韻》︰“比,和也。”這里用為“相合、和同”之意。

    7.周︰《詩•小雅•鹿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詩•小雅•皇皇者華》︰“載馳載驅,周爰咨謀。”《左傳•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國語•魯語》︰“忠信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禮記•緇衣》︰“自周有終。”《孟子•盡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殺,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荀子•勸學》︰“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說文》︰“周,密也。”這里用為周密、周到之意。

    8.華下︰華陽為戰國時期時韓國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密縣東北。華下,即華陽城下。

    9.梁︰周時諸侯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即魏。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遷都大梁,故稱梁。《戰國策•齊策四》︰“游于梁。”

    10.趙︰周代諸侯國之一,戰國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戰國策•趙策》︰“趙主之子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遺趙王書。”漢劉向《列女傳》︰“趙將括。”

    11.狐疑︰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後用以稱遇事猶豫不決。《資治通鑒》︰“尚懷狐疑。”

    12.穰(R ng壤)侯︰人名。即魏冉,原為楚國人,秦昭襄王母宣太後的異父弟,昭襄王時四次任相,因受封于穰地(位于今河南省鄧縣),所以稱為穰侯。

    【譯文】我大膽地說說吧︰過去齊國向南打敗了楚國,向東攻破了宋國,向西征服了秦國,向北攻破了燕國,在中部能驅使韓國、魏國,土地廣闊而兵力強大,戰無不克,攻無不取,對天下各國發號施令。齊國那清澈的濟水和混濁的黃河,足夠用來當作防線;齊國的長城和巨防,足以用來作為要塞。齊國,是五戰都取勝的國家,但由于一次戰斗失敗便沒有了齊國。這樣看來,所謂的戰爭,也關系著萬乘之國的存亡。而且我還听說,“砍樹不留根,就不會與災禍為鄰,災禍就不會發生。”秦國與楚國發生戰爭,大破楚國,襲擊了郢都,奪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帶,楚國君主、臣子都亡命逃跑,歸附于陳國。就在這個時候,如果隨著楚國的兵追下去,那麼楚國就可以到手;楚國可以到手,那麼楚國的民眾就足夠秦國使用,它的土地就可以足夠利用,再向東削弱齊國、燕國,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晉。這就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就成功了,四鄰諸侯就可以來朝賀了,但是那些謀臣們不這樣作為,引軍退後,恢復與楚國的和談。使得楚國人得以收復已經滅亡的國家,聚攏已經四散的民眾,樹立起社稷壇上的神主,設置起宗廟里的官員,率領天下他們的人向西與秦國為敵。這就是已經失去了稱霸天下的道路的一次機會。天下人又周密和同而進軍華陽城下,大王下令把他們打敗,秦兵直進到大梁外城下。圍困住大梁幾十天,那麼大梁就可以攻下;攻下大梁,那麼魏國就可以到手;魏國到手,那麼楚國、趙國聯合抗秦的意圖就無法實現,那麼趙國就會危險了;趙國危險了,而楚國人就會疑慮而徘徊不前;再向東削弱齊國、燕國,在中部就可以侵犯三晉。這樣一舉稱霸的名聲就成功了,四鄰諸侯就可以來朝賀了,但是那些謀臣們不這樣作為,引軍而退,恢復與魏國的和談。使得魏國人回過頭來收復已經滅亡的國家,聚攏已經四散的民眾,樹立起社稷壇上的神主,設置起宗廟里的官員。這就是失去稱霸天下的道路的第二次機會。從前穰侯魏冉治理秦國的時候,想用秦國一個國家的兵力來完成兩個國家的功業,因此士兵終年在外日曬雨淋,士兵們疲憊擔憂不堪,這是失去稱霸天下的道路的第三次機會。

    【說明】按照韓非子所分析的,秦國確實失去了三次稱霸天下的機會,但如果秦國真的抓住了機會,是否就能稱霸天下了呢?當然,稱霸天下的機率是要大得多,能實現稱霸天下的願望。但如果按照韓非子的老師荀子的看法,稱霸天下容易,能守住天下,能得到天下人民的擁護,那就難得多了。

    【原文】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也,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萌1,悉其士民軍于長平2之下,以爭韓上黨3。大王詔以破之,拔武安4。當是時也,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也。然則邯鄲5不守。拔邯鄲,莞6山東河間7,引軍而去,西攻武,逾羊腸9,降代10、上黨11。代四十六縣,上黨七十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黨不戰而畢為秦矣,東陽、河外12不戰而畢反為齊矣,中山13、呼 14以北不戰而畢為燕矣。然則是趙舉,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15魏、挾荊,東以弱齊、燕,決白馬16之口以沃17魏氏,是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也。大王垂拱以須18之,天下編隨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趙氏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棄霸王之業,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國,是謀臣之拙也。且夫趙當亡而不亡,秦當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謀臣一矣。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弩,戰19竦20而卻21,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軍乃引而復,並于孚22下,大王又並軍而至,與戰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軍罷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內量者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觀之,臣以為天下之從,幾不難矣。內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鋝中椋煌庹擼 煜陸員紉饃豕獺T復笸跤幸月侵 病br />
    【注釋】1.萌︰(m ng蒙)通“氓”。《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而知萌。”《韓非子•心度》︰“親法,則奸無所萌。”《商君書•更法》︰“知者見于未萌。”這里用為比喻事情的發展趨勢或情況之意。

    2.長平︰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位于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方。

    3.上黨︰地名。韓國的一個城邑。位于今山西省東南部。

    4.武安︰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安西南。

    5.邯鄲︰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京廣鐵路線上。

    6.莞︰(gu n管)古通“管”。這里用為控制之意。

    7.河間︰戰國時趙國屬地,地處黃河與永定河之間,今屬河北省。

    8.武︰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位于今河南省獲嘉縣境內。

    9.羊腸︰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壺關東南。

    10.代︰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位于今山東省東北部和河北省蔚縣一帶。

    11.東陽︰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以東。

    12.河外︰滹沱河以東地區。

    13.中山︰地名。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14.呼 ︰地名。即滹沱河沿岸地區。

    15.蠹︰(du杜)《周禮•翦氏》︰“掌蠹物。”《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呂氏春秋•達郁》︰“樹郁則為蠹。”《說文》︰“蠹,木中蟲。”本意為蛀蟲之意。這里引申為以喻侵蝕或消耗國家之意。

    16.白馬︰地名。古代黃河渡口,位于今河南省滑縣東北。

    17.沃︰《說文》︰“沃,溉灌也。”《論衡•偶然》︰“使火燃以水沃之,可謂水賊火。”這里用為灌水之意。

    18.須︰《易•歸妹•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書•多方》︰“天惟五年,須假之子孫。”孫星衍疏︰“須者,《釋詁》雲︰‘待也。’”《荀子•王制》︰“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楚辭•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洪興祖補注引李翰周雲︰“須,待也。”《篇海類編•身體類•須部》︰“須,待也。”這里用為等待之意。

    19.戰︰《詩•小雅•小F》︰“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國語•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戰于于、丁寧、儆其民也。”王引之述聞︰“戰讀為憚,憚,懼也。”《論語•述而》︰“子之所慎︰齊,戰,疾。”《論語•子路》︰“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爾雅•釋詁下》︰“戰栗,懼也。”《廣雅•釋言》︰“戰,憚也。”《漢書•高五王傳》︰“股戰而栗。”這里用為恐懼害怕之意。

    20.竦︰通“悚”。《詩•商頌•長發》︰“不誆獲擔 俾皇親塴!薄抖#8226;釋詁》︰“竦,懼也。”《漢書•李廣傳》︰“怒形則千里竦,威振則萬物伏。”這里用為恐懼之意。

    21.卻︰《楚辭•愍命》︰“卻騏驥以轉運兮。”《儀禮•既夕禮》︰“卻下而載之。”《莊子•人間世》︰“吾行卻曲。”《戰國策•秦策》︰“怒戰栗而卻。”《史記•魏公子列傳》︰“北救趙而卻秦。”《說文》︰“卻,節欲也。”《考工記•梓人》︰“卻行仄行。”這里用為後退之意。

    22.孚︰同“郛”。郭也。郭,城之外牆也。

    【譯文】趙國,是地處中央的國家,是各方民眾雜居的地方,它的民眾輕狂而難以使用,國家的法令沒有治理,賞罰不講信用,地形不便于防守,下面的百姓不能盡其力量。它本來就有了亡國的形勢,而又不擔憂民眾的發展趨勢,卻動員所有士民組成軍隊駐扎于長平城下,想要爭奪韓國的上黨郡。大王下令把他們打敗,攻克了武安城。在這個時候,趙氏家族上下不相親近,大小官員互相猜疑。而且邯鄲城的官員沒有盡職守責。這時攻邯鄲,控制山東河間地區,再引軍而動,向西攻武郡,越過羊腸要塞,降伏代郡、上黨郡。代郡有四十六縣,上黨郡有七十個縣,不用一副鎧甲,不辛苦一個士兵,這些都會成為秦國所有。如果代郡、上黨郡不經戰斗而全部歸秦國所有,那麼東陽、河外之地不戰而全部歸齊國所有,中山、呼 地區以北不戰而全部歸燕國所有。那麼這樣趙國就可以到手,趙國到手後韓國就會滅亡,韓國滅亡後楚國、魏國就不能獨立;楚國、魏國不能獨立,那麼一舉就可以破壞韓國,消耗魏國,挾持楚國,向東削弱齊國、燕國,決黃河上游白馬渡口之水以淹魏國,這樣一個行動就可以使三晉滅亡,南北合縱的聯盟就失敗了。大王只要垂衣拱手來等待,天下各國就會被收編而歸服,稱霸天下的名聲就可成功了。然而您的謀臣不這樣作為,反而引軍而退,恢復與趙國的和談。以大王的明智,以秦國的兵力強盛,卻放棄稱霸天下的功業,土地竟然沒有得到,還被將要滅亡的趙國所欺騙,這實在是謀臣的笨拙啊。而且那趙國應該滅亡而沒有滅亡,秦國應該稱霸而沒有稱霸,天下各國實在是已經初次衡量到了秦國這些謀臣的智能了。秦國竟又動員所有的兵力去攻打邯鄲,結果不能攻下,丟掉了鎧甲兵器弓駑等,恐懼害怕向後退卻,天下各國又再次衡量到了秦國的實力。秦軍退卻而又復來,匯集在邯鄲城下,大王又另外派兵到來,但與敵人作戰又不能取勝,又不能退卻,等到軍隊疲憊不堪時才退回,天下各國第三次衡量到了秦國的實力。對內人家看透了秦國的謀臣,對外人家消耗了秦國的實力。由此看來,我以為天下各國合縱抗秦,並不是什麼難事。在國內,我們兵甲鈍,士民百姓擔憂,積蓄離散空虛,田野耕地荒蕪,谷倉空蕩;在國外,天下各國和同的意向都很堅固。希望大王對這些情況能有所考慮。

    【說明】本節韓非子又緊接著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力圖說明趙國是可以輕而易舉的消滅的,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于長平,四十余萬盡殺之。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齔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這次秦軍從邯鄲“罷而去”,發生在公元前257年,當時魏、楚聯軍救趙,在邯鄲城下大破秦軍,經過長平之戰後,秦相範睢請求許可韓國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獻秦。韓非子認為當時應該乘勝追擊,就可一鼓作氣佔領半個天下。實際上可不可能呢?當然,也許可能,也許不可能,歷史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下面我們接著看韓非子又說了些什麼。

    【原文】且臣聞之曰︰“戰戰栗栗1,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紂2為天子,將率天下甲兵百萬,左飲于淇溪3,右飲于洹4,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王5為難。武王將素甲6三千,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禽7其身,據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傷。知伯8率三國之眾以攻趙襄主9于晉陽10,決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鑽龜佔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及使其臣張孟談。于是乃潛行而出,反知伯之約,得兩國之眾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復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十百萬。秦國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輿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11,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大王誠听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為王謀不忠者也。

    【注釋】1.栗︰《詩•秦風•黃鳥》︰“臨其穴,惴惴其栗。”毛傳︰“栗,懼也。”《大學•四章》︰“‘瑟兮g兮’者,恂玻弧薄蹲 #8226;人間世》︰“吾甚栗之。”這里用為恐懼之意。

    2.紂︰殷商王朝的最後一個國君,名帝辛。《尚書•微子》︰“我祖底遂陳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亂敗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恆獲,小民方興,相為敵讎。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殷遂喪,越至于今。”《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之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巨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 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于是紂乃重刑闢,有炮烙之法。”傳說其荒淫無度,酒池肉林,使得很多中下層官僚仿而效之,自己的財產不夠,于是便向人民橫征暴斂,拼命收刮,弄得民怨沸騰、民不聊生。于公元前1044年被周武王推翻。《孟子•梁惠王下》︰“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3.淇溪︰今河南省東北部之淇水,流入衛河。左︰東邊。飲︰飲馬。

    4.洹溪︰今河南省北部之安陽河,衛河支流之一。右︰西邊。

    5.周武王︰周文王之子,周國的開國君主。文王長子伯邑考被紂所殺。文王死後,由後立的太子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即位的第二年,興師東至孟津伐商,但因時機不夠成熟,只得暫時還師。後來商王紂更加暴虐,殺比干,囚箕子,商朝矛盾急劇激化。周武王又率軍東征,渡孟津,與諸侯相會,作誓聲討紂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軍進至商郊,與紂兵于牧野決戰。牧野之戰,周軍全勝。紂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

    6.素甲︰《易•履•初九》︰“素履,往,無咎。”《小爾雅•廣服》︰“縞之簏者曰素。”《禮記•雜記下》︰“純以素,訓以五彩。”孔穎達疏︰“素,謂生帛。”《說文•素部》︰“素,白致繒也。”這里用指為“本色的布帛”之意。周武王當時在喪服,故作白甲。

    7.禽︰《易•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易•井•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新序•善謀》︰“虞、虢共守之,晉不能禽也。”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這里用為“戰勝、克服”之意。

    8.知伯︰人名。“知”古通“智”, 智伯,荀氏,名瑤,私謚智襄子,所以史稱“智氏”、“智伯”,是智文子荀躒的孫子,春秋末期晉國六卿之一,勢力最大。公元前458年,他與韓、趙、魏三家滅掉了範氏、中行氏,瓜分了他們的土地。前455年,他又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前453年失敗而國滅身亡。

    9.趙襄主︰即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大夫,因其封邑之主,故稱趙襄主。

    10.晉陽︰地名。周代諸侯國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父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居有今山西省大部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後被其大夫韓、趙、魏所分而亡。《左傳•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晉于是始墨。”《呂氏春秋•慎行論》︰“子夏之晉。”

    11.從︰(zong縱)古通“縱”。《楚辭•沈江》︰“不別橫之與縱。”古人認為,南北為縱向,東西為橫向,這里用為合縱之意。

    【譯文】而且,臣下我听說過這樣的話︰“戰戰兢兢,一天比一天謹慎,如果慎重對待所走的道路,天下就可以佔有。”怎麼樣知道這個道理呢?從前商紂王為天子,率領有天下士兵百萬,東邊在淇溪喝水,西邊在洹溪喝水,使得淇溪水干洹溪水不流動,他用這樣的軍隊來與周武王為敵。而周武王只有穿喪服裝甲的士兵三千人,只戰斗一天,就打破紂王國都,戰勝了商紂王,佔據了他的土地並擁有了他的人民,而整個天下沒有受到損傷。智伯率領智氏、韓氏、魏氏三國的軍隊圍攻趙襄主在晉陽城,決開晉水河堤灌水入城達三月之久,就在晉陽城將被攻克時,趙襄主鑽龜殼算八卦,來預測凶吉,看看可以投降哪一國。于是就派遣出他的使臣張孟談。張孟談偷偷摸出晉陽城,使韓、魏兩家背叛了與智伯締結的盟約,用兩國合起來的軍隊攻打智伯,戰勝了智伯軍隊,恢復了趙襄子原來的地位。如今秦國土地截長補短,方圓也有幾千里,還有名震天下的軍隊數千萬。秦國的號令賞罰、地形便利,天下沒有哪一國能比得上。憑這些去攻取天下,天下各國就可以兼並而佔有了。我冒著死罪請求面見大王,陳說一下破除各國縱橫聯盟、拿下趙國、滅掉韓國、讓荊國、魏國俯首稱臣、使齊國、燕國前來親附、從而成就稱霸王之名、使四方諸侯都來朝賀的謀略。大王如果真的听說後,一開始如果各國縱橫聯盟不破,趙國拿不下來,韓國不滅亡,荊國、魏國不稱臣,齊國、燕國不來親附,霸王之名沒有享譽天下,四方諸侯不來朝拜,大王您就殺死我以告全國,讓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為大王忠心謀劃的臣子。

    【說明】韓非子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說服秦王抓緊時機進軍中原地區,因為韓非子也看透了所謂六國合縱其實是很脆弱的,根本不堪一擊。再加上當時連年戰亂,人民百姓已苦不堪言。所以他首先舉了周武王克商的例子,當時周國只是商王朝的一個小諸侯國,方圓不過百里,但周武王能一舉攻克殷商王朝,並不是依靠士兵奮勇殺敵的精神,而是他抓住了民心;商紂王百萬軍隊中,人人反殷,所以在周國軍隊行進中,商紂王軍隊紛紛棄戈反向,加入到周國軍隊中來,周國軍隊實際上並沒有遇到戰斗抵抗,一路順暢到達殷商王都,商紂王在看到這種形式後,便自殺了。然後韓非子又舉了趙襄子拼死抵抗的例子來說明,只要得到人民擁護,即使被圍困三月之久,趙襄子的人民也決不會向智伯投降。這兩個例子充分說明了民心向背決定著一切,而在人民都不願意再有戰爭的戰國末期,如果某國能允諾平定天下,安撫百姓,那麼,他就會得到所有人民的擁護。因為人民都已經厭惡了戰爭,厭惡了你爭我奪。所以韓非認為,現在的秦國比起當年的周國,形勢還要有利,關鍵就要看領導人的決策。


如果你對韓非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韓非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