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非子•揚權第八

類別︰子部 作者︰韓非子 書名︰韓非子

    【原文】天有大命1,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2形;曼3理4皓齒,說5情而捐精。故去甚6去泰7,身乃無害。權不欲見8,素9無為也。事在四方,要10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虛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11陰見陽。左右既立,開門而當12。勿變勿易,與二俱行。行之不已13,是謂履14理15也。

    【注釋】1.命︰《易•訟•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易•否•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詩•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孔穎達疏︰“言天道轉運,無極止時也。”《老子•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論語•堯曰》︰“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里用為天命、命運的規律之意。總結自《周易》以來所有古籍中關于“命”的辭意,不論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實都是指天的規律,人的規律,宇宙的法則等,當人事、物理、歷史的命運、時間和空間加起來,形成一股力量的時候,成為規律的時候,人們稱它為命。現代我們稱它為“時代的趨勢”之意。只是後來的人誤解並歪曲了“命”的本義,將它看成是迷信意義上的天命論、宿命論了。

    2.疾︰古代輕微的叫疾,重的叫病。《論語•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韓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說文》︰“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

    3.曼︰(m n慢)《淮南子•務》︰“曼頰皓齒,形夸骨佳。”高誘注︰“曼頰皓齒,細理也。”《文選枚乘<七發>》︰“衣裳則雜還曼。”《新唐書•李光顏傳》︰“秀曼都雅,一軍驚視。”這里用為秀美之意。

    4.理︰《淮南子•覽冥》︰“璧襲無理。”劉禹錫《砥石賦》︰“圭形石質,蒼色膩理。”這里用為紋理之意。

    5.說︰(yue悅)《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詩•召南•草蟲》︰“我心則說。”《詩•北風•靜女》︰“說懌女美。”《詩•陳風•株林》︰“駕我乘馬,說于株野。”《詩•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說于桑田。”《詩•曹風•蜉蝣》︰“心之憂矣,於我歸說?”《詩•小雅•弁》︰“未見君子,憂心奕奕。既見君子,庶幾說懌。”《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雍也》︰“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禮記•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孟子•梁惠王上》︰“王說曰。”這里用為喜悅之意。

    6.甚︰會意。小篆字形,從甘,從匹。甘是快樂,匹,匹耦。本意︰沉溺于男女歡情。《詩•小雅•巷伯》︰“彼譖人者,亦已大甚。”《說文》︰“甚,尤安樂也。”徐灝注︰“甚,古今字。女部。‘樂也。’通作耽、湛。《衛風•氓篇》︰‘無與士耽。’《小雅•常隸篇》︰‘和樂且湛。’皆甚字之本義。從甘匹,會意,昵其匹耦也,甘亦聲”。這里用為異常安樂之意。

    7.泰︰通“太”;過于。《莊子•漁父》︰“不泰多事乎?”《禮記•曲禮上》︰“假爾泰龜有常。”《孟子•滕文公下》︰“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荀子•富國》︰“或佚或樂,或劬或勞,非特以為淫泰夸麗之聲。”《淮南子•原道》︰ “泰古二皇。”這里用為過分之意。

    8.見︰《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易•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老子•七十二章》︰“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禮記•中庸》︰“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荀子•勸學》︰“天見其明,地見其光。”《韓非子•二柄》︰“故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廣韻•霰韻》︰“見,露也。”《集韻•霰韻》︰“見,顯也。”《漢書•元帝紀》︰“天見大異。”顏師古注︰“見,顯示。”這里用為出現、顯露之意。

    9.素︰《老子•十九章》︰“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國語•吳語》︰“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戰國策》︰“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竭智能,示情素。”《韓非子•二柄》︰“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曹植《洛神賦》︰“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這里用為誠心的、真情的之意。

    10.要︰《荀子•解蔽》︰“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荀子•子道》︰“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商君書》︰“故其治國也,察要而已矣。”這里用為綱要之意。

    11.道︰《論語•學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易•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管子•牧民》︰“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荀子•正名》︰“故明君臨之以勢,道之以道。”《史記•留侯世家》︰“乃學闢谷,道引輕身。”這里用為引導,疏導之意。

    12.當︰(d ng襠)《韓非子•初見秦第一》︰“為人臣,不忠當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知欺大王罪當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而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棄市。”這里用為處斷、處理之意。

    13.已︰(yi擠)《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玄箋︰“已,止。”《詩•唐風•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詩•陳風•墓門》︰“知而不已,誰昔然矣。”《詩•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詩•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廣韻•止韻》︰“已,止也。”這里用為停止之意。

    14.履︰《易•噬嗑•初九》︰“履校滅趾,無咎。”《玉篇•履部》︰“履,踐也。”《說文》︰“履,足所依也,從尸,從彳,從て,舟象履形。一日尸聲,古文履從頁︰從足。”徐灝箋注︰“履,踐也,行也,此古義也。”這里用為行動之意。

    15.理︰《詩•大雅•》︰“疆理,宜畝。”《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戰國策•秦策一》︰“不可勝理。”《韓非子•揚榷》︰“行之不已,是謂履理也。”《呂氏春秋•勸學》︰“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淮南子•原道》︰“夫能理三苗。”這里用為管理、治理之意。

    【譯文】天有大的運行趨勢,人也有大的運行趨勢。那芳香甜美松脆的食物,醇厚之酒和肥嫩之肉,雖然可口但會損害身體;秀美肌膚牙齒潔白的美女,雖然使人性情愉悅但會耗費精力。所以去掉異常安樂去掉過分享樂,身體就不會受到損害。權力不要想把它顯現出來,誠心于無所作為。事情發生在四方,綱要卻在中間。聖人掌握綱要,四方人民就會來效勞。空虛自己來對待一切,他們就會自己想法辦事。四海既已收藏心中,引導陰性就可以見到陽性。左右助手既然已經樹立,就可以開門處理事務了。不要輕易改變與更動,參考天命人命一起行為。行為而不停止,就稱為是行為于治理。

    【說明】揚榷,榷,讀(qu 雀),《漢書•武帝紀》︰“初榷酒酤。”《漢書•車千秋傳》︰“自以為國家興榷之利。”注︰“榷,謂專其利使入官也。”這里用為專營、專賣、專利之意。如︰榷茶(由官方專賣茶葉,以獨佔其利);榷貨(由官方專賣貨物而享專利);榷酤(由官方專利賣酒);榷鹽(由官方專賣食鹽)。從韓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權,是君主的專利,是聖人的專利。聖人、君主,只要掌握了“綱”,綱舉目張,一切事都好辦了。所以,權力,不能是隨便給屬下去行使的。

    【原文】夫物者有所宜1,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上有所長,事乃不方2。矜3而好能,下之所欺;辯惠4好生,下因5其材。上下易用,國故不治。

    【注釋】1.宜︰通“儀”。《詩•風•君子偕老》︰“如山如河,象服是宜。”《詩•小雅•裳裳者華》︰“左之左之,君子宜之。”《詩•小雅•由儀序》︰“萬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詩•大雅•文王》︰“宜鑒于殷,駿命不易。”《詩•大雅•》︰“疆理,宜畝。”《國語•晉語四》︰“將施于宜。”《管子•明法》︰“案主當宜,行其正理。”《荀子•儒效》︰“萬物得其宜,事變得其應。”《荀子•不苟》︰“左之左之,君子宜之。”這里用為法度、標準之意。

    2.方︰《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里用為方法、辦法之意。

    3.矜︰(j n巾)《老子•二十二章》︰“不自矜,故長。”《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禮記•中庸》︰“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孟子•公孫丑下》︰“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荀子•非相》︰“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楚辭•劉向(九嘆•憂苦)》︰“折銳摧矜,凝汜濫兮。”《大戴禮記•小辨》︰“矜行以事君。”《集韻•蒸韻》︰“矜,莊也。”這里用為莊重之意。

    4.惠︰《國語•晉語九》︰“巧文辯惠則賢。”《管子•宙合》︰“惠者知其不可兩守,乃取一焉。”《論語•里仁》︰“小人懷惠。”《晏子春秋•外篇》︰“先言而後當者,惠也。”《列子•湯問》︰“甚矣,汝之不惠。”《荀子•君道》︰“其知惠足使規物,其端誠足使定物。”這里用為聰慧、聰明之意。

    5.因︰《詩•風•載馳》︰“誰因誰極。”《詩•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荀子•議兵》︰“因其民,襲其處。”《韓非子•五蠹》︰“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因人成事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這里用為依靠,憑借之意。

    【譯文】那萬物都有它各自生長的標準,才能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自處在自己的標準上,所以上下都不會有什麼作為。讓雞掌管夜里的時間報曉,叫狸貓捕捉老鼠,象這樣使用它們的才能,上級就沒有什麼事了。上級有所專長,事情就沒有辦法辦了。上級故作莊重而喜好逞能,下級就會欺騙你不懂的另一方面。上級善辯賣弄聰明而好生事,下級就會依靠上級的才能。上下級改變各自的作用,國家就得不到治理。

    【說明】這是緊接著領導人的專利講下來的,上級有上級的權力專利,下級有下級的權力專利,所以,即使上級有了下級的才能,也不能去代替下級做事。同理,下級即使有上級的才能,也不能去代替上級做事。等級差別,是韓非的老師荀子一再強調的,正因為人類社會有了等級差別,人類社會才能夠維持下來。如果人人都處在同等級的地位上,也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組成。所以,各個等級上的人只能按照自己等級的權力辦事,不能超越。

    【原文】用一之道,以名為首。名正物定,各倚1物徒2。故聖人執一以靜,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見3其采,下故素4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將自舉之;正與5處6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舉之,不知其名,復其形。形名參7同,用其所生。二者誠信,下乃貢8情。

    【注釋】1.倚︰《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韓非子•內儲說下》︰“倚于郎門。”《韓非子•解老》︰“故曰︰‘禍兮福之所倚。’”《史記•刺客列傳》︰“倚柱而笑。”《說文》︰“倚,依也。”這里用為偏斜之意。

    2.徒︰《易•賁•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詩•小雅•黍苗》︰“我徒我御。”《左傳•襄公元年》︰“敗其徒兵于洧上。”《老子•八十章》︰“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論語•顏淵》︰“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禮記•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國語•吳語》︰“徒遞來告。”《莊子•徐無鬼》︰“無徒驥于錙壇之宮。”《說文》︰“徒,步行也。”本義步行,遷移。這里用為游移不定之意。

    3.見︰《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易•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老子•七十二章》︰“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禮記•中庸》︰“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荀子•勸學》︰“天見其明,地見其光。”《韓非子•二柄》︰“故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廣韻•霰韻》︰“見,露也。”《集韻•霰韻》︰“見,顯也。”《漢書•元帝紀》︰“天見大異。”顏師古注︰“見,顯示。”這里用為出現、顯露之意。

    4.素︰《老子•十九章》︰“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國語•吳語》︰“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戰國策》︰“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竭智能,示情素。”《韓非子•二柄》︰“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曹植《洛神賦》︰“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這里用為誠心的、真情的之意。

    5.與︰《詩•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詩•小雅•楚茨》︰“我黍與與,我稷翼翼。”《詩•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老子•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論語•述而》︰“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鄉黨》︰“君在,如也,與與如也。”《國語》︰“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戰國策•魏策》︰“與臣而將四矣。”《孟子•公孫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荀子•強國》︰“故凡得勝者,必與人也。”《史記•項羽本紀》︰“孰與君少長。”這里用為隨從、隨著之意。

    6.處︰《詩•大雅•鳧》︰“鳧在渚,公尸來燕來處。”《左傳•文公十八年》︰“德以處事。”《孟子•公孫丑下》︰“則未有處也。”《荀子•臣道》︰“則仇讎不作;邊境之臣處。”《荀子•議兵》︰“處舍收臧,欲周與固。”這里用為治理、辦理之意。

    7.參︰《國語•越語下》︰“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荀子•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這里用為配合之意。

    8.貢︰《易•系辭上》︰“六爻之義易以貢。”韓康伯注︰“貢,告也。”《荀子•議兵》︰“奔命者貢。”這里用為告訴、表達之意。

    【譯文】使用權力專一的道路,要把確定名稱放在首位。名稱端正事物也就能確定,名稱偏斜事物也就游移不定了。所以聖人以安靜掌握權力專一,使名稱根據內容自我命名,令事物自我確定。上級不顯示自己華彩,下級也就能誠心于端正。上級根據下級的才能而任用,使各自去從事各自的工作;再根據職務分配給他們工作,他們就會自己去做事了;端正而隨從著辦理事務,使他們都能自己安定下來。上級以名稱來做事,但不知道名稱是否正確,就要回頭再考查事物的形狀。形狀與名稱能配合而且相同,就用形與名所產生的事物來進行治理。上下級相互誠信,下級就會表達出真情。

    【說明】權力專一的道路,就是權力的專利,但怎樣做到呢?韓非在這里說,一定首先要端正名稱。比如下級匯報,某地發生“暴亂”,這個暴亂是兩個家庭打架?還是兩個家族打架?是民眾反對政府?還是民眾不滿某個官吏?是壞人聚眾鬧事?還是民眾自發?因此,解除暴亂就會有很多種方法,而只有了解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進行治理。所以,名稱與事物一定要能相合且相同。而上下級間的匯報與听取匯報,一定要有相互誠信的態度,下級才有可能把話說完、說透,上級才有可能了解真情,最後才能各自行使各自的權力,從而使事情得到治理。不要听見風就是雨,一定要考查事物的原委。如果名稱與事物不相同,上級一听匯報就妄下結論,那麼事物的治理也就得不到正確的處理,那也就等于上級的權力使用錯了,也就等于下級利用了上級的昏庸糊涂而盜用了上級的權力。

    【原文】謹所事,待命1于天,毋失其要2,乃為聖人。聖人之道,去智與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國危亡。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3參鞠4之,終則有始。虛以靜後5,未嘗用己6。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萬民一從。

    【注釋】1.命︰命︰《易•訟•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易•否•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詩•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孔穎達疏︰“言天道轉運,無極止時也。”《老子•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論語•堯曰》︰“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里用為天命、命運的規律之意。總結自《周易》以來所有古籍中關于“命”的辭意,不論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實都是指天的規律,人的規律,宇宙的法則等,當人事、物理、歷史的命運、時間和空間加起來,形成一股力量的時候,成為規律的時候,人們稱它為命。現代我們稱它為“時代的趨勢”之意。

    2.要︰《荀子•解蔽》︰“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荀子•子道》︰“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商君書》︰“故其治國也,察要而已矣。”這里用為綱要之意。

    3.督︰(d 嘟)《周禮•春官•大祝》︰“禁督逆祀命者。”《太玄卷一周》︰“植中樞,立督慮。”《史記•李斯傳》︰“行督責之術。”《說文》︰“督,察也。”《漢書•王褒傳》︰“離婁督繩。”《漢書•公孫賀傳》︰“督責大臣。”這里用為察看督促、監督之意。

    4.鞠︰(j 居)《詩•小雅•采芑》︰“陳師鞠旅。”《詩•小雅•節南山》︰“昊天不潁 蕩司獻。”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九︰“鞠,告也。”這里用為告誡之意。

    5.後︰《禮記•樂記》︰“事成而後。”《禮記•雜記》︰“以後路與冕服。”這里用為後面,位置在後之意。

    6.己︰(yi擠)《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玄箋︰“已,止。”《詩•唐風•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詩•陳風•墓門》︰“知而不已,誰昔然矣。”《詩•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詩•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廣韻•止韻》︰“已,止也。”這里用為停止之意。

    【譯文】謹慎地修飾所做的事,等待趨勢的到來,不要失去綱要,才能成為才智過人的人。聖人的道路,在于去除智慧去除巧詐。智慧與巧詐不去除,就難以保持長久。普通老百姓使用智巧,本身就會多災多難;君主上級使用智巧,他的國家就會危亡。根據天的道路,反過頭來尋求事物形狀之理,監督考查並告誡自己及下屬,那麼結果的原因就能找到。空虛自己以靜待後面發生的事,從來不使用停止。但凡上級的禍患,在于贊同臣下的一面之辭;相信他們但不去和同,萬民就會一致服從了。

    【說明】本節所說的,還是要權力專一,兩個問題,一個是智慧問題,不使用智巧,不是很笨嗎?怎麼能治國呢?這個問題韓非在前面就談過,無為,就是領導人不要去有什麼作為,下屬、百姓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活動,必然會有作為,領導人只是在一旁觀察,對其所作所為作出判斷並決定就行了。老子對智慧問題談得很透徹,我們人類現有的智慧相比于大自然來說,仍然很幼稚,人類的智慧現在還處于愚昧階段,用愚昧階段的智慧去處理和治理神奇的大自然,必然是要失敗的。再一個問題是和同,這個問題周文王在《周易》里,孔子在《論語》中都談得很多,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領導人是要與人民百姓和同,但要和而不同,也就是說,領導人與人民百姓所思所想是不同的,因為所站的立場、角度、地位不同,領導人考慮的是國,其他人考慮的是家。所以小人與人能相同但不能與人和平共處。領導人與人民百姓要和諧,但必需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思想意識都一樣了,那麼這個領導人也就是一個普通百姓了。

    【原文】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1者,核2理而普至。至于群生,斟酌用之,萬物皆盛3,而不與其寧4。道者,下周5于事,因稽6而命,與時生死。參7名異事,通一同情。故曰︰道不同于萬物,德不同于陰陽,衡不同于輕重,繩不同于出入,和8不同于燥濕,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9獨道之容10。群臣不同道,下以名禱11,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也。

    【注釋】1.德︰《易•訟•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易•恆•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詩•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詩•衛風•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小雅•谷風》︰“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詩•大雅•思齊》︰“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詩•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詩•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飽以德。”《易•坤•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論語•為政》︰“子曰︰‘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莊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古聖君無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勸學》︰“榮辱之來,必象其德。”《新書•道德說》︰“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這里用為客觀規律之意。

    2.核︰《漢書•宣帝紀贊》︰“綜核名實。”《漢書•刑法志》︰“其審核之,務準古法。”《後漢書•張衡傳》︰“研核陰陽。”《論衡•問孔》︰“凡學問之法,不為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這里用為查對、審查之意。

    3.盛︰《荀子•王霸》︰“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復之,兼昭之,以觀其盛者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亦盛設兵以待秦。”沈括《夢溪筆談•活板》︰“唐人尚未盛為之。”這里用為範圍廣大,廣泛之意。

    4.寧︰《易•兌•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易•比•辭》︰“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詩•小雅•斯干》︰“噲噲其正,噦噦其冥,君子攸寧。”《國語•晉語八》︰“聞子與和未寧。”韋昭注︰“寧,息也。”這里用為“止息”之意。

    5.周︰《詩•小雅•鹿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詩•小雅•皇皇者華》︰“載馳載驅,周爰咨謀。”《左傳•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國語•魯語》︰“忠信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禮記•緇衣》︰“自周有終。”《孟子•盡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殺,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荀子•勸學》︰“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韓非子•初見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說文》︰“周,密也。”這里用為周密、周到之意。

    6.稽︰《周禮•宮正》︰“稽其功緒。”《荀子•儒效》︰“是大儒之稽也。”《荀子•解蔽》︰“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韓非子•主道》︰“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謹執其柄而固握之。”《漢書•司馬遷傳》︰“稽其成敗興壞之理。”這里用為考核、核查之意。

    7.參︰《國語•越語下》︰“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荀子•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這里用為配合之意。

    8.和︰(h 合)古代樂器之一。《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儀禮•鄉射禮》︰“三笙一和而成聲。”鄭玄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也。”《新唐書•禮樂志十一》︰“笙、和、簫、篪、塤皆一,在堂下。”

    9.貴︰《老子•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國語•晉語》︰“貴貨而賤土。”《禮記•中庸》︰“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荀子•大略》︰“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荀子•宥坐》︰“因麗節文,非無良材也,蓋曰貴文也。”《呂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韓非子•初見秦》︰“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商君書•畫策》︰“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這里用為崇尚、重視之意。

    10.容︰《詩•衛風•芄蘭》︰“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詩•大雅•公劉》︰“維玉及瑤,容刀。”《周禮•考工記•匠人》︰“凡為甲,必先為容。”《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論語•鄉黨》︰“寢不尸,居不容。”《荀子•君道》︰“其居鄉里也,容而不亂。”《韓非子》︰“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導之,因隨物之容。”這里用為模式,樣式之意。

    11.禱︰盼望——書信中用作敬詞,表示期望和請求。《大金國志•太宗武元皇帝下》︰“童貫密使其客王環禱國主。”

    【譯文】所謂的道路,廣大而又無形;所謂的規律,能查對事物的道理而普遍存在。在所有生物那里,都會斟酌著走自己的道路,萬物都很廣泛,可是道路卻不隨著萬物的止息而止息。道這個東西,在下周密于萬事萬物,會根據核查而命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生死不息。配合事物的名稱但有不同的發展,都有生老病死這一樣的情理。所以說︰道路和萬物是不一樣的,規律和萬物的陰陽也是不一樣的,衡器和它所測量的輕重是不一樣的,墨線和它所測量的凸凹是不一樣的,和這種樂器之聲和干燥潮濕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君主和群臣是不一樣的。所有這六種情況,都是道衍生出來的。道路沒有兩種,所以稱為“一”。所以明智的君主重視獨立的道路之模式。君主與臣下有不同的道路,下臣是用事物的名稱來請求,君主是掌握這個名稱是否正確,臣下是效法事物的形狀,形狀與名稱能相配且同一,上下級就能和諧調合了。

    【說明】本節依然是談專一,韓非舉出這些例子,也是為了說明專一的。專一,就是專利,就是權力的專利,既然是不同的道路,就有不同的行為方式,所以,權力不能下放,權力下放給下屬,領導人就會失去權力。失去權力的領導人,究其實,也就不是領導人了。

    【原文】凡听之道,以其所出,反以為之入。故審名以定位,明分以辯類。听言之道,溶1若甚醉。唇乎齒乎,吾不為始乎;齒乎唇乎,愈乎。彼自離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輻湊,上不與構3。虛靜無為,道之情也;參4伍比5物,事之形也。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虛6。根干不革7,則動泄8不失矣。動之溶之,無為而改之。喜之,則多事;惡之,則生怨。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上不與共9之,民乃寵10之;上不與義11之,使獨為之。上固閉內扃12,從室視庭,咫尺已具,皆之13其處。以賞者賞,以刑者刑;因其所為,各以自成。善惡必及,孰敢不信?規矩既設,三隅14乃列。

    【注釋】1.溶︰(r ng榮)《漢書•楊雄傳上》︰“覽土黛陡 賡猓 芊交熟段髑濉!毖帳 拋 骸叭莧唬 邢久慘病!閉飫鎘夢 蠶小 邢局 狻br />
    2.福海un昏)《孟子•梁惠王上》︰“吾浮!薄墩焦#8226;秦策》︰“皆贛誚獺!薄盾髯#8226;勸學》︰“無鋼 掄擼 蘚蘸罩 Α!薄逗 親#8226;南面》︰“事有功者必賞,則群臣莫敢飾言以鋼鰲!薄逗渮#8226;劉向傳》︰“臣甚稈傘!薄端滴摹罰骸福 也。”《廣雅•釋詁三》︰“福 找病!薄督#8226;王沉傳》︰“心以利傾,智以勢浮!閉飫鎘夢 杪液恐 狻br />
    3.構︰《戰國策•秦策》︰“秦楚之構而不離。”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後。”這里用為連結、交合之意。

    4.參︰即參。原意為參兩。參兩︰中國古代哲學中關于對立面及其統一關系的範疇。 北宋哲學家張載的《正蒙•參兩》對這對範疇作了明確的闡述。“參兩”來源于《周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參意思同三。兩,猶言雙。孔穎達說︰“取奇于天,取耦于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數也。何以參兩為目奇耦者,蓋古之奇耦亦以三兩言之,且以兩是耦數之始,三是奇數之初故也”(《周易正義•說卦》)。此處“三”不僅是數學上的概念,而且同“兩”一樣,是一個哲學範疇。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即引“張氏雲︰以三中含兩,有一以包兩之義”。張載吸收了“參”有“三中含兩之義”的解釋,又給予了充實和發揮。他說︰“地所以兩,分剛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參,一太極兩儀而象之,性也。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自注︰兩在故不測。〕兩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參也”(《正蒙•參兩》)。一指太極之氣,兩指陰陽對立,太極包含陰陽則為“參”。“參”中含有一和二,一中有二,二中有一,“數雖三,其實一也”。王夫之說︰“太極之象,合而言之則一,擬而議之則三,象之固然也。”“參”即是一與二的對立統一。張載認為,這是包括氣在內的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本性。參伍︰即言多而錯雜,引申將多方面的情況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檢驗。

    5.比︰《周禮•天官•內宰》︰“佐後而受獻功者,比其小大。”《楚辭•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新書•過秦上》︰“與陳涉度長系大,比權量力。”這里用為比較、考校、核對之意。

    6.虛︰《淮南子•泛論》︰“若循虛而出入,則亦無能履也。”本意為孔洞、空隙。這里引申為薄弱環節之意。

    7.革︰《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書•堯典》︰“鳥獸希革。”《詩•小雅•斯干》︰“如鳥斯革,如斯飛,君子攸躋。”《詩•大雅•皇矣》︰“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國語•周語下》︰“厲治革典。”《呂氏春秋•執一》︰“天地陰陽不革而成。”《漢書•任敖傳》︰“故因秦時,本十月為歲首,不革。”《玉篇》︰“革,改也。”這里用為變革、更改之意。

    8.泄︰假借為“歇”。《莊子•山木》︰“運物之泄也。”《淮南子•本經》︰“精泄于目。”左思《魏都賦》︰“窮岫泄雲。”李白《歷陽壯士勤將軍名思齊歌》︰“蓄泄數千載。”本意為停歇。這里引申為不搖動之意。

    9.共︰通“恭”。《詩•小雅•六月》︰“共武之服。”《詩•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維王之邛。”《詩•大雅•韓奕》︰“虔共爾位。”《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公卑杞,杞不共也。”《孟子•萬章上》︰“共為子職而已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共承嘉惠。”這里用為恭敬之意。

    10.寵︰《左傳•襄公三十年》︰“寵名皆棄。”《國語•楚語》︰“寵神其祖。”《說文》︰“寵,尊居也。”這里用為尊崇之意。

    11.義︰《詩•大雅•文王》︰“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老子•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論語•學而》︰“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禮記•大學》︰“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荀子•勸學》︰“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管子•五輔》︰“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闢刑J;縴嗇省用,以備饑饉;敦捍抗蹋 員富雎遙緩托  潰 員縛莧幀!薄抖桃攀欏肪硎 耍骸拔剩壕礎 搴偽穡吭唬壕粗皇淺旨褐 潰 灞闃 惺怯蟹恰K忱磯惺俏 逡病!幣逶詮糯喚饈偷媒蝦  渲饕  逵械賴隆 形  覽懟ぉ橐輟 迤鵲取H繅で蝗荽恰 邐薹垂恕 逭茄稀 宸嚀鉬摺 灞≡鋪斕齲 料執 寰捅壞ヶ康乩斫  迤 嗟牧耍 惶崞鷚遄鄭 拖氳轎 笥蚜嚼 宓噸 嗟摹耙迤薄M 浴堵塾鎩芳岸鑰鬃鈾枷氳睦斫猓  鑰鬃印叭省 濉 瘛 恰 擰閉 甯魷嗷З亓 實囊庖澹 耙濉庇Ω美斫   思手 渥羆訓男惺路絞健br />
    12.扃︰(ji ngs)《莊子•篋》︰“固扃。”《禮記•曲禮》︰“入戶奉扃。”《說文》︰“扃,外閉之關也。”《漢書•外戚傳》︰“應門閉兮禁闥扃。”這里用為門閂之意。

    13.之︰《詩•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史記•項羽本紀》︰“之沛公軍。”《廣雅》︰“之,適也。”這里用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之意。

    14.隅︰(yu于)《詩•邶風•靜女》︰“俟我于城隅。”《詩•小雅•綿蠻》︰“綿蠻黃鳥,止于丘隅。”《老子•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禮記•曲禮》︰“摳衣趨隅。”《荀子•榮辱》︰“安知廉恥、隅積?”《考工記•匠人》︰“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樂府詩集•陌上桑》︰“日出東南隅。”這里用為角落之意。

    【譯文】凡是听取匯報的道路,是根據臣下的所說,反過來把它作為做事的標準。所以要審查名稱以確定事物的位置,明確區分以辨別屬于哪一類。听取意見的道路,那安閑的樣子就象喝酒醉了一樣。看著臣下搖唇鼓舌,我不開始提出話題;看著臣下搖齒鼓唇,我就象更加昏亂糊涂一樣。他們自己離開話題,我從中就會知道底細;是是非非就象車輪輻條一樣集中,但上級不與他們連結交合。虛無安靜無所作為,就是道路的情理;把各方面的情況放在一起比較驗證,就是事物的情形。用多種情況來比照檢驗事物,用多種情況來合和並找出薄弱環節。只要根基和主干不改變,那麼搖動與不搖動都不會失去。搖動之安閑之,無所作為而悄悄地改變。如果表現出喜愛,那就會有許多事發生;如果表現出厭惡,那就會生出怨恨。所以去除喜愛去除厭惡,空虛心靈以作為容納道路的處所。上不給與互相恭敬,民眾就會尊崇;上不給與以最佳行為方式,使他們獨自去作為。上級堅固關閉內室的門閂,從內室來看庭院,咫尺間的距離具備了,便一同去治理。以該獎賞的得到獎賞,以該受罰的受到懲罰;根據各自的所作所為,明白都是自己造成的。善惡都得到獎賞和懲罰,誰還敢不誠信呢?規矩既然設立了,其它方面也就陳列顯現了。

    【說明】權力既然專一了,那麼上級就要听取下級的匯報。這听取匯報也很講究,我們現代很多領導人都不會,往往在下級匯報話還未講完時,領導就迫不及待地插話,使得下級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因此事情的真相也就沒有弄明白。有些事情很相象,不能听風就是雨,所以一定要把匯報听完,才能表態。韓非這一段論述,很象現代心理醫生的做法,要仔細傾听,不厭其煩地傾听,全神貫注地傾听,才能把下級匯報的事情徹底弄清楚。听取完匯報後,領導人也不要急于表態,不要顯露出自己的喜好和厭惡,如果該獎就獎賞,該罰就懲罰,要使下級摸不透自己的心思,才能使下級祟拜你。而所有的獎懲,都要依規矩辦,依法制辦,而不是憑自己的喜好厭惡來行為。而且在听取下級匯報的過程中,領導人還要善于引導話題,不要讓下級老是在重復、在糾結一個話題,要掌握好主題,如果下級偏離了主題,要悄悄地糾正過來。

    【原文】主上不神,下將有因1;其事不當,下考2其常3。若天若地,是謂累4解;若地若天,孰疏孰親;能象天地,是謂聖人。欲治其內,置而勿親;欲治其外,宮5置一人;不使自恣6,安得移並?大臣之門,唯恐多人。凡治之極,下不能得。周7合刑名,民乃守職;去此更求,是謂大惑。猾民愈眾,奸邪滿側。故曰︰毋富人而貸焉,毋貴人而逼焉,毋專信一人而失其都國焉。腓8大于股9,難以趣10走。主失其神,虎隨其後。主上不11知12,虎將為狗。主不蚤13止,狗益無巳14。虎成其群,以弒其母15。為主而無臣,奚國之有?主施其法,大虎將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寧。法16刑狗信,虎化為人,復反其真。

    【注釋】1.因︰《詩•風•載馳》︰“誰因誰極。”《詩•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荀子•議兵》︰“因其民,襲其處。”《韓非子•五蠹》︰“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因人成事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這里用為依靠,憑借之意。

    2.考︰《易•履•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詩•衛風•考》︰“考在澗,碩人之寬。”《詩•秦風•終南》︰“佩玉將將,壽考不忘。”《詩•大雅•文王有聲》︰“考卜維王,宅是鎬京。”《廣雅•釋詁二》︰“考,問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卜征考祥,終然允淑。”李善注引薛綜曰︰“考,問也。”這里用為詢問之意。

    3.常︰《詩•周頌•思文》︰“陳常于時夏。”《易•坤•彖》︰“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老子•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易•坎•象》︰“水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禮至法,則國有常。”《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里用為規則之意。

    4.累︰也作“縲”。《左傳•成公三年》︰“兩釋累囚。”《說文》︰“累,一曰大索也。”《漢書•李廣傳》︰“以劍斫絕累。”這里用為繩索之意。

    5.宮︰通“官”。《谷梁傳•桓公十四年》︰“甸粟而內之三宮。”《漢書•食貨志下》︰“縣治宮儲,設共具而望幸。”這里用為官府、官舍之意。

    6.恣︰《莊子•大宗師》︰“遙蕩恣雎。”《荀子•解蔽》︰“無正而恣雎。”《荀子•非十二子》︰“縱情性,安恣睢禽獸之行。”《呂氏春秋•禁塞》︰“而無道者之恣行。”《淮南書》︰“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史記•李斯傳》︰“有無下而不恣睢。”《說文》︰“恣,縱也。”這里用為放縱之意。

    7.周︰《詩•小雅•鹿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詩•小雅•皇皇者華》︰“載馳載驅,周爰咨謀。”《左傳•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國語•魯語》︰“忠信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禮記•緇衣》︰“自周有終。”《孟子•盡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殺,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荀子•勸學》︰“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韓非子•初見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說文》︰“周,密也。”這里用為周密、周到之意。

    8.腓︰脛骨後的肉。亦稱“腓腸肌”,俗稱“腿肚子”。

    9.股︰《詩•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戰國策•秦策》︰“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史記•酷吏列傳》︰“余皆股栗。”《說文》︰“股,髀也。”這里用為大腿之意。

    10.趣︰通“趨”。《詩•大雅• 印罰骸凹眉帽僂  笥胰ヅ !薄妒#8226;大雅•雲漢》︰“趣馬師氏,膳夫左右。”《列子•湯問》︰“汝先觀吾趣。”這里用為趨向、奔向之意。

    11.不︰同“丕”。《詩•大雅•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詩•大雅•生民》︰“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祀,居然生子。”《詩•周頌•清廟》︰“不顯維德,百闢其刑之。”丕︰《書•大誥》︰“弼我丕丕基。”《左傳•昭公三年》︰“昧旦丕顯。”《說文》︰“丕,大也。”《漢書•匡衡傳》︰“未丕揚先帝之盛功。”《後漢書•耿秉傳》︰“太醫令吉丕。”這里用為“大”之意。

    12.知︰“智”的古字。《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列子•湯問》︰“汝多知乎?”《荀子•勸學》︰“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里用為智慧、才智之意。

    13.蚤︰《詩•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禮記•禮器》︰“不麾蚤。”《禮記•中庸》︰“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荀子•大略》︰“殺大蚤,朝大晚,非禮也。”《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謂蚤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這里用為“早”之意。

    14.已︰(yi擠)《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玄箋︰“已,止。”《詩•唐風•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詩•陳風•墓門》︰“知而不已,誰昔然矣。”《詩•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詩•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廣韻•止韻》︰“已,止也。”這里用為停止之意。

    15.母︰《詩•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老子•一章》︰“有,名萬物之母。”這里用為本源之意。

    16.法︰《孟子•公孫丑上》︰“則文王不足法與?”《韓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呂氏春秋•察今》︰“法其所以為法。”這里用為效法之意。

    【譯文】君主上級如果不神秘,下級就會有憑借;君主上級如果處事不當,下級就會詢問君主上級的規則。象天一樣象地一樣,就稱為解開繩索;象地一樣象天一樣,就能知道誰疏誰親;能夠象天地一樣,就能稱為是聖人。要想治理好內部,安置官員就不要親近;要想治理外部,每個官職便安排一個人;不讓他們放縱擅為,誰能夠動用吞並他人職權呢?大臣的門下,唯恐聚集過多的人。大凡政治的最高極點,是下級不能得到的。把刑與名周密地相合,民眾就會安守本職;丟掉這種方法去另外尋求,就稱為是大的迷惑。狡猾的人越多,奸邪的下級就布滿身邊。所以說,不要使別人富裕而自己向他借貸,不要使別人尊貴而自己受到威逼,不要專信一人而使自己失去都城和國家。小腿比大腿大,就難以疾走快跑。領導人失去神秘,虎視眈眈的人就會跟隨在後面。君主上級有大智慧,老虎就會變成狗。領導人如果不及早制止,狗們就不會停止狂吠。虎們成結成群體,就會來殺掉他們的本源。做了君主而沒有臣子,還能擁有什麼國家呢?君主施行法令,大的老虎就會害怕;君主施行刑罰,大的老虎就會自然安寧。效法刑罰狗們就會相信,老虎復變化為人,又恢復做臣子的本色。

    【說明】本節緊接上節,所謂不動聲色,就是要故作神秘,也就是現代講的“玩深沉”。失去了神秘,一望無際,誰還怕你?領導人的所有行為都表現出來,那麼下級就會根據其行為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據,這就是“憑借”。有了憑借,上級又怎能處罰下級呢?所以韓非講要象天地一樣神秘,才能成為聖人。當然,玩深沉要會玩,玩得不好就等于是玩火自焚。其實韓非的這種說法也不對,先秦儒家,孔子孟子等並不提倡這樣,凡事以“仁義禮智信”來處理,也就用不著玩神秘、玩深沉了。

    【原文】欲為其國,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將聚眾。欲為其地,必適其賜;不適其賜,亂人求益。彼求我予,假仇人斧;假之不可,彼將用之以伐我。黃帝1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上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寶也;黨與之具,臣之寶也。臣之所不弒其君者,黨與不具也。故上失扶2寸,下得尋3常,有國之君,不大其都;有道之臣,不貴其家。有道之君,不貴其臣;貴之富之,備將代之。備危恐殆,急置太子,禍乃無從起。

    【注釋】1.黃帝︰黃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神雜糅”的人物。戰國中、後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黃帝。黃帝被說成是上古的聖帝明王,是大發明家、大思想家,被尊為華夏民族的始祖。

    2.扶︰古代長度計算單位。相當于四指並列的寬度。

    3.尋︰(x n巡)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八尺為尋。《詩•魯頌•宮》︰“是尋是尺。”《左傳•成公十二年》︰“爭尋常以盡其民。”《國語•晉語》︰“無尋尺之祿。”《大戴禮記•主言》︰“舒肘知尋。”《小爾雅》︰“度尋舒兩肱也。”《史記•張儀傳》︰“蹄間三尋。”《說文》︰“ゅ 錮硪病!薄斗窖砸弧罰骸把埃 チ病V芄僦   裙鬮 啊!br />
    【譯文】要想治理自己的國家,必須要鏟除聚眾結黨的人;不鏟除聚眾結黨的人,他們就會越聚越多。要想治理好土地,就要使賞賜適當;賞賜不適當,亂臣賊子就會要求更多。他們來求取我就給予,這就等于是把斧子借給仇人;借斧子給仇人是不可以的,因為他會用斧子來鏟除我。黃帝有句話說︰“上下級一天有上百次沖突。”下級藏匿他的私心,用來試探他的上級;上級掌握度量衡量,用來制裁下級。所以度量衡量的設立,是君主的法寶;朋黨的結成,是臣子的法寶。臣子之所以不殺掉君主,是因為其朋黨還沒有結成。所以上級偏斜一寸,下級就會跟著偏斜一丈,掌握國家政權的君主,不讓臣子封地都城擴大;有正確道路的臣子,不會重視自己的家庭。有正確道路的君主,不會重視自己的臣子;重視他富貴他,他們就將會取而代之。防備危險害怕出亂,就趕快設立太子,災禍就不會發生了。

    【說明】本節還是講權力的專一,權力能聚眾,因為眾人懾服權力。所以君主一定要掌握權力,如果臣子掌握權力而聚眾,那麼當權者就危險了。而韓非在這里講的設立太子,不一定就是好方法,所謂設立太子,就是確定繼承人,而後來的歷史經驗表明,繼承人的設立,使不懷好意的臣子轉移吹捧的對象,進而發生子弒父、臣弒君的事件。因此,保持地位穩定的辦法還是專一地掌握權力。

    【原文】內1索2出圉3,必身自執其度量。厚者虧之,薄者靡4之。虧靡有量,毋使民比周5,同欺其上。虧之若月,靡之若熱。簡令謹誅,必盡其罰。

    【注釋】1.內︰(na納)《禮記•月令》︰“無不務內。”《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闢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荀子•臣道》︰“時關內之,是事暴君之義也。”《荀子•禮論》︰“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內。”《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趙不內。”《史記•項羽本紀》︰“欲止不內。”《說文》︰“內,入也。自外而入也。”這里用為接納之意。

    2.索︰《左傳•定公四年》︰“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杜預注︰“索,法也。”《荀子•王制》︰“修火憲,養山林藪澤草木魚鱉百索。”這里用為法度之意。

    3.圉︰(yu雨)《爾雅》︰“圉,禁也。”《周書•寶典》︰“不圉我哉!”《太玄•卷三疆》︰“終莫之圉。”《管子•輕重甲》︰“守圉之國,用鹽獨甚。”《莊子》︰“其來不可圉。”《孟子•萬章上》︰“始舍之,圉圉焉。”《說文》︰“圉,囹圉,所以拘罪人也。”這里用為監押之意。

    4.靡︰《周禮•地官•司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墨子•節葬下》︰“此為輟民之事,靡民之財,不可勝計也。”《玉篇•非部》︰“靡,侈也。”本意為奢靡浪費。這里用為加重之意。

    5.比周︰《荀子•儒效》︰“故曰︰貴名不可以比周爭也,不可以夸誕有也,不可以勢重脅也,必將誠此然後就也。”《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韓非子•有度》︰“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這里用為結黨營私之意。

    【譯文】納入法度出入囹圄,必須要親自執掌那度量標準。太厚重的法度要減輕,較薄弱的法度要加重。減輕和加重都有一定的量,目的就是不讓民眾結黨營私,共同欺騙上級。減輕時要象月亮一樣漸虧,加重時要象加熱一樣慢慢加火。要簡省律令謹慎誅殺,懲罰時一定要徹底。

    【說明】本節緊接上節,民眾畏權,即是畏罰喜賞,那麼賞罰大權君主就不能交給臣下。君主如果親自掌握賞罰大權,就一定要親自過問,掌握好賞罰的度。如果怕麻煩,交給臣下去辦,那就會失去這個大權。韓非在這里忽略了一個問題,法,能按君主一個人的意思隨意加減嗎?

    【原文】毋弛1而弓2,一棲兩雄。一棲兩雄,其斗顏顏3。豺狼在牢4,其羊不繁。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持政,子無適從。

    【注釋】1.弛︰《周禮•大司徒》︰“四日弛力。”《禮記•曲禮》︰“弛弓尚角。”《禮記•雜記》︰“一張一弛。”《荀子•君道》︰“有弛易差者矣。”這里用為放松、松弛之意。

    2.弓︰(g ng功)《釋名•釋兵》︰“弓,穹也。張之穹隆然也。”這里用為彎曲之意。

    3.顏︰(yan顏)原文[口顏]字,現用“顏”代替。《集韻•刪韻》︰“顏,爭貌。”這里用為爭斗之意。

    4.牢︰《詩•大雅•公劉》︰“執豕于牢。”《周禮•充人》︰“祀五帝則系于牢。”《莊子•達生》︰“元端以臨牢。”《戰國策•楚策》︰“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列子•仲尼》︰“長幼群聚,而為牢藉。”《說文》︰“牢,閑養牛馬圈也。”這里用為關養牛馬等牲畜的圈之意。

    【譯文】不要放松然後又彎曲繃緊,不要一棵樹上棲息兩只雄鳥。一棵樹上棲息兩只雄鳥,它們就會斗得你死我活。豺狼如果在羊圈里面,羊兒就會不繁殖。一個家庭如果有兩個主管,做事就會沒有功效。夫妻如果共同執掌家政,兒女就不知道順從誰。

    【說明】這還是講專一,一棲兩雄也好,一家二貴也好,都是不能專一,所以是不行的。因此,不論是家還是國,主要權力一定要專一。

    【原文】為人君者,數披1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將塞公閭2,私門將實,公庭將虛,主將壅圍。數披其木,無使木枝外拒3;木枝外拒,將逼主處4。數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不勝春風,枝將害心。公子既重,宗室憂5。止之之道,數披其木,毋使枝茂。木數披,黨與乃離。掘其根本,木乃不神。填其洶淵,毋使水清。探其懷,奪之威。主上用之,若電若雷。

    【注釋】1.披︰(p 批)《左傳•成公十八年》︰“而披其地。”《左傳•昭公五年》︰“又披其邑。”《史記•魏其安侯傳》︰“不折必披。”本意為分開、裂開,這里用為修整之意。

    2.閭︰(l 驢)《公羊傳》︰“二大夫出,相與閭而語。”《呂氏春秋•仲夏》︰“門閭無關。”《說文》︰“閭,里門也。”張衡《西京賦》︰“便旋閭閻。”《漢書•陳勝傳》︰“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這里用為里巷的大門之意。公閭︰即宮室的門。

    3.拒︰(j 巨)《孟子•盡心下》︰“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荀子•君道》︰“內以固城,外以拒難。”本意為拒絕、抵制之意,這里引申為向外生長之意。

    4.處︰《易•旅•九四》︰“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詩•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其後也處。”《詩•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詩•邶風•擊鼓》︰“爰居爰處?爰喪其馬?”《詩•邶風•旄丘》︰“何其處也?必有與也!”《詩•曹風•蜉蝣》︰“心之憂矣,于我歸處。”《詩•大雅•公劉》︰“于時處處,于時廬旅。”《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禮記•射義》︰“處者處。”《國語•楚語》︰“譬之如牛馬處暑之既至。”《說文•幾部》︰“處,止也。”《廣雅•釋詁二》︰“處,止也。”“處”即“”的古字,于六書為會意。金文加聲旁“虍”變成了形聲字。本義︰中止、停止。這里用為停止之意。

    5.︰(j n噤)假借為“噤”。《墨子》︰“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呂氏春秋•重言》︰“君磯。”這里用為口閉之意。

    【譯文】作為人民的君主,要經常修整國家機構這棵樹木,不要使它的枝葉這里茂密那里稀疏;它的枝葉這里茂密那里稀疏,就將會堵塞君主的宮門,私人們的門將會充實,君主的朝廷將會空虛,君主將會被壅塞包圍。經常修整這棵樹木,不要使它的枝葉向外延伸;它的枝葉向外延伸,就會逼迫君主停止。經常修整這棵樹木,不要使它枝葉大而主干小;枝葉大而主干小,樹干將承受不了春風;承受不了春風,枝葉就會侵害樹干的心。公子既然能聚眾,整個宗族就會憂愁而閉口不言。制止他們的辦法,經常修整這棵樹木,不要使枝葉茂密。樹木經過多次修整,朋黨就會分崩離析。掘掉這棵樹木的根本,樹木就會神志不清。填塞那洶涌的深潭,不要使潭水清澈透底。摸清他的胸懷,剝奪他的權威。君主上級使用這個方法,就象雷電一樣使人害怕。

    【說明】什麼是專一的權力?能修整自家庭院里的樹木就是權力,如果做君主做領導的沒有或者放棄這個權力,那就會如韓非所說,公閭將被壅圍,私門將會充實。樹木的發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人要對樹木進行修整。國家機構也是這樣,它的發展也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眾多的臣屬,眾多的官吏,眾多的心思,使人往往無法把握,所以要經常進行修整。修整的目的就是要保證自己的權力不受影響,能夠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貫徹。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如果你對韓非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韓非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