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聖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雖有不急矣。今利非無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听從;官非無法也,而治不當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亂者,何也?夫上之所貴與其所以為治相反也。
【譯文】聖人用來作為治國道路的東西有三種︰一種叫“利益”,第二叫“威勢”,第三叫“名譽”。所謂的利益,是用來取得民心的;所謂的威勢,是用來推行法令的;所謂的名譽,是用來上下級走同一條道路的。除去這三條,雖有其它事也不著急。如今利益不是沒有,但民眾卻不被上級所感化;威勢不是不存在,而下級卻不听從;官府不是沒有法令,而是治理不符合名稱。這三樣不是不存在,而是這社會一會兒治理了一會兒又混亂了,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君主所推崇東西的與應該用來治理的東西相反。
【說明】詭,奇異也;詭使,就是奇異的驅使。人都有需求,人們的行為就是受需求的驅使。肚子餓了,需求飲食,這是受饑餓的驅使;孤獨了,需求仁愛,這是受渴望仁愛的驅使;人們有物質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美的需要、道德需要等;需要是與人的活動聯系著的,需要一旦被意識並驅使人去行動時,就以活動動機的形式表現出來,需要是個性積極性的動力,它激發人的活動朝著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對象以求得自身的滿足。需要越強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動也就越有力。當人通過活動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又會產生新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又會激發和推動人從事某種朝向新的目標的行動。因此,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受自身需要的驅使;自己不需要,一般來說是不會去追求的。韓非這里所描述的奇異的驅使,則是指很不合常理的需要,既然是不合常理的需要,那麼受此驅使而去追求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但許多人偏偏要去追求不合常理的東西,以為可以標新立異,而統治者去追求不合常理的東西,就會造成國家的混亂。本節的重點是君主去追求的東西與國家治理的道路截然相反,那麼他所追求的必然也就會導致國家的混亂。君主、統治者,其所要追求的是對國家的正確治理,如果他不追求這個,必然會導致自己的滅亡。
【原文】夫立名號,所以為尊也;今有賤名輕實者,世謂之“高”。設爵位,所以為賤貴基也;而簡上不求見者,世謂之“賢”。威利,所以行令也;而無利輕威者,世謂之“重”。法令,所以為治也;而不從法令為私善者,世謂之“忠”。官爵,所以勸民也;而好名義不進仕者,世謂之“烈士”。刑罰,所以擅威也;而輕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世謂之“勇夫”。民之急名也,甚其求利也;如此,則士之饑餓乏絕者,焉得無岩居苦身以爭名于天下哉?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常貴其所以亂,而賤其所以治,是故下之所欲,常與上之所以為治相詭也。
【譯文】那設立名位稱號,是用來使人們尊重的;如今有鄙視名位輕視實權的人,社會上卻稱之為“高尚”。設置爵位,是用來區別高低貴賤的基礎;而簡慢君主不求任用顯達的人,社會上卻稱之為“賢能”。威勢與利益,是用來行使法令的,而沒有利益又輕視威勢的人,社會上卻稱之為“穩重”。法令,是用來對社會進行治理的;而不服從法令私下里做善人善事的人,社會上卻稱之為“忠誠”。官祿爵位,是用來勉勵人民的;而喜好名譽又不願做官的人,社會上卻稱之為“貞節之士”。刑罰,是用來使威勢專斷一切的;而輕視法律奮不顧身去以身試法觸犯死罪的人,社會上卻稱之為“勇士”。民眾急于追求名聲,比他們追求利益還要過分;象這樣的話,那麼讀書人中那些淪落到饑餓貧困的境地而走投無路的人,怎麼能不隱居深山折磨自己以便在天下爭得名聲呢?所以社會之所以不能得到治理,並不是下面民眾的過錯,是上級失去了正確的治理之道。君主經常尊重那些釀成禍亂的行為,而鄙視那些之所以治理的道理,因此民眾所追求的,常常和君主應該用來治理的原則是很不一樣的。
【說明】韓非在本節詳細描述了統治者的需要,統治者之所以設立名位稱號、設置爵位、樹立威勢、建立法令、設置刑罰等等,都是為了使社會安定,使自己地位穩固,使人們有個正確的追求目標。然而對很多不正常現象,人們卻大加贊揚。比如鄙視名位輕視實權的人,人們卻稱之為高尚,人類的發展,從原始人類的散居到群居,經歷了幾十萬年,人們終于認識到單憑一個個個體是對付不了大自然的,人的需要,一般來說,不能靠從自然界取得現成物品來滿足,而是要通過勞動去創造出物品來滿足。這個基本特征,把能夠改造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人類同只能適應環境的動物區別開來了;同時也使得人的需要必然決定于生產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于是從個體管理走向組織管理。既然需要組織管理,那麼有才能的人就應該走上管理崗位,使社會(包括個人)能夠得到更好的生存方式。然而有才能的人卻鄙視名位輕視實權,這叫有才能嗎?這叫“高尚”嗎?究其根源,也只是一個無政府主義的笨旦而已。再說簡慢君主不求任用顯達,社會上卻稱之為“賢能”的人,他哪里賢哪里能了?君主,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人民的統治者,他之所以統治人民,就是人民需要統治,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而不求任用顯達的人,是對人類社會的不在乎,是對人類社會不需要統治的淡漠,是認識不到人類社會需要統治的根本原因,這種人只是一個傻瓜,怎麼能叫“賢能”呢?再說沒有利益又輕視威勢,社會上卻稱之為“穩重”的人,自己生活得貧困交加,又要被威勢所侮,這能叫“穩重”嗎?充其量也只是個阿Q而已。再說不服從法令私下里做善人善事,社會上卻稱之為“忠誠”的人,法令是為了維護國家統治的規矩,國家是為了維護人民生存的保障,不服從法令,就是不尊重國家,而自己還要私下里做善人善事,而這些善人善事其實是破壞國家的法令的,這能稱得上是“忠誠”嗎?不,這就叫背叛。再說輕視法律奮不顧身去以身試法觸犯死罪,社會上卻稱之為“勇士”的人,這種人勇嗎?真正的勇敢,是敢于面對任何問題,是不逃避任何問題、任何選擇、任何責任的人。我們現在經常講換位思考,如果我站在一個統治者的立場,我會怎麼辦?我必然也要設立名位稱號、設置爵位、樹立威勢、建立法令、設置刑罰等等,決不會去表彰、贊揚那些所謂的“高尚”、“賢能”、“穩重”、“忠誠”、“勇士”之人。這就是統治者的需求。
【原文】今下而听其上,上之所急也。而 愨2純信,用心怯言,則謂之“窶3”,守法固,听令審,則謂之“愚”。敬上畏罪,則謂之“怯”。言時節,行中適,則謂之“不肖”。無二心私學,听吏從教者,則謂之“陋”。
【注釋】1. d n敦)《書•洛誥》︰“ 蟪稍!!薄妒 #8226;舜典》︰“ 略試 !薄妒 #8226;皋陶謨》︰“ 鵓拋濉!薄豆 #8226;晉語四》︰“守學彌 !薄端滴摹罰骸 褚病!薄逗渮 #8226;公孫弘傳》︰“惟戾以﹦韝粗障轡弧!閉飫鎘夢 睪瘛Ⅲ剖抵 狻 br />
2.愨︰(que卻)《荀子•修身》︰“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荀子•哀公》︰“士信愨而後求知能焉。”《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稱上古之傳頌,辯而不愨。”《說文》︰“愨,謹也。”這里用為恭謹、厚道、樸實之意。
3.窶︰(j 巨)《詩•邶風•北門》︰“終窶我貧,莫知我艱。”《爾雅》︰“窶,貧也。”《荀子•堯問》︰“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窶小也。”《禮記•曲禮》︰“主人辭以窶。”《荀子•堯問》︰“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窶小也。”《說文》︰“窶,無禮居也。”《三蒼》︰“無財備禮曰窶。”《漢書•霍光傳》︰“又諸儒生多窶人子。”這里用為貧乏之意。
【譯文】如今下級听從上級,這是上級迫切追求的。而忠厚誠實純樸守信,做事認真說話謹慎的人,則被稱之為“貧乏寒酸”。嚴格遵守法令,慎重服從命令,則被稱之為“愚蠢無知”。敬重上級害怕犯罪,則被稱之為“膽小怕事”。言論適宜有節度,行為適中而得當,則被稱之為“沒有出息”。不與君主離心去搞私下的學問,听從官吏教訓而接受法制教育的,則被稱之為“粗陋寡聞”。
【說明】這一節是韓非論述普通人的需要,普通人們需要下級服從上級,需要忠厚誠實純樸守信,需求做事認真說話謹慎,可是一旦成為這樣一個人,卻被稱之為貧乏寒酸;這當然讓人受不了了。普通人們都需要嚴格遵守法令,都需要慎重服從命令,可是一旦成為這樣一個人,卻被稱之為“愚蠢無知”,肯定也是受不了的。普通人們都需要敬重上級害怕犯罪,可是一旦成為這樣一個人,卻被稱之為“膽小怕事”,肯定也是受不了的。普通人們都需要言論適宜有節度,行為適中而得當,可是一旦成為這樣一個人,卻被稱之為“沒有出息”,肯定也是受不了的。人們都希望被尊敬,不希望被瞧不起,所以人們就想方設法不服從上級,不忠厚誠實,不純樸守信,不做事認真,不說話謹慎了。忠厚誠實、純樸守信、做事認真、說話謹慎,嚴格遵守法令,慎重服從命令,敬重上級、害怕犯罪,言論適宜有節度,行為適中而得當,是每一個人的需要,如果大部分人民群眾都拋開正常的需要而去選擇不正常的需要,那麼,人們的行為受這不正常的驅使而被迫改變,社會的混亂也就由此而起了!本節乃至本篇所談的需要,其範圍遠遠超出現代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所談的人的需要,它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為人處事的需要、即社會性需要。
【原文】難致,謂之“正”。難予,謂之“廉”。難禁,謂之“齊”。有令不听從,謂之“勇”。無利于上,謂之“願1”。少欲、寬惠、行德,謂之“仁”。厚重自尊,謂之“長者”。私學成群,謂之“師徒”。閑靜安居,謂之“有思”。損仁逐利,謂之“疾2”。險躁佻反覆,謂之“智”。先為人而後自為,類名號,言泛愛天下,謂之“聖”。言大本,稱而不可用,行而乖于世者,謂之“大人”。賤爵祿,不撓3上者,謂之“杰”。下漸行如此,入則亂民,出則不便也。上宜禁其欲,滅其跡,而不止也,又從而尊之,是教下亂上以為治也。
【注釋】1.願︰《書•皋謨》︰“願而恭。”《周書•謚法》︰“思厚不爽曰願。”《周禮•大司寇》︰“上願糾暴。”《論語•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願, 6 恍牛 岵恢 印!薄盾髯 #8226;王霸》︰“無國而不有願民。”《荀子•君道》︰“願愨拘錄,計數縴嗇。”《考工記•弓人》︰“則莫能以願中。”《說文》︰“願,謹也。”古時“願、 ”各有本義。“願”義為謹慎,“ ”義為“大頭”。這里用為謹慎,老實,質樸之意。
2.疾︰《易•豫•六五》︰“貞,疾恆,不死。”《詩•大雅•思齊》︰“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詩•大雅•蕩》︰“疾威上帝,其命多闢。”《詩•大雅•抑》︰“庶人之愚,亦職維疾。”《楚辭•九章•惜誦》︰“疾親君而無地兮,有招禍之道也。”朱熹注︰“疾,猶力也。”《荀子•榮辱》︰“孝弟原愨, 疾力,以敦比其事業而不敢怠傲。”《荀子•臣道》︰“事人而不順者,不疾者也。”《呂氏春秋•尊師》︰“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高誘注︰“疾,力也。”這里用為力求之意。
3.撓︰(nao勞)《國語•晉語》︰“抑撓志以從君。”《孟子•公孫丑上》︰“不膚撓,不目逃。”《戰國策•魏策》︰“秦王色撓。”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堅毅不撓。”這里用為屈服之意。
【譯文】難以達到君主那里的,被稱之為“正直”。難以接受君主賜予的,被稱之為“廉潔”。難以服從君主制約的,被稱之為“平等”。君主有命令不听從的,被稱之為“勇敢”。不能為君主創造利益的,被稱之為“老實”。淡泊寡欲、寬厚仁惠、行為于恩德,被稱之為“仁愛”。莊重厚道有自尊,被稱之為“長者”。成群結隊弄私學,被稱之為“師徒”。清閑平靜安居在家,被稱之為“有思想”。損害仁愛追逐利益,被稱之為“有追求”。愛冒險浮躁輕佻多反復的,被稱之為“有智慧”。先為別人著想後為自己著想,歸類各種名位稱號,主張普遍地愛天下的人,被稱之為“聖明”。一談話就說最大的根本問題,贊許的不能付諸實施,做事違背社會現實的,被稱之為“大人”。鄙視爵位俸祿,不屈服于上級君主的,被稱之為“俊杰”。臣下逐漸發展的行為像這樣,在內就會擾亂民眾,出到國外就會對國家不利。君主應該禁止他們的追求,杜絕他們的行為,如果止不住,又跟隨而且尊重他們,就是教臣下犯上作亂還以為是對國家的治理。
【說明】這一節也是韓非論述人的需要問題,所謂的難以到達君主那里,是指不接受君主召喚的人,也就是對統治者、上級官員不買帳,在心里瞧不起統治者、上級官員的人。這種人被稱之為正直,這正常嗎?是,統治者、上級官員中有許多人是無才無德的人,但也有很有才能的人,不能一概而論,再說某些統治者、上級官員從表面上看是沒有任何建樹,但暗地里誰能知道他們到底干了什麼?最起碼他們沒有引起社會大亂,也是他們的功勞之一。再說不接受君主賞賜的人,被稱之為廉潔,這又正常嗎?君主正常的賞賜如果不接受,那就是接受人的不正常;君主不正常的賞賜如果不接受,到也是能說得過去,問題的關鍵是,君主為什麼會有不正常的賞賜?哪些正常哪些不正常?怎麼樣區分辨別?如果對不接受君主賞賜的人都稱之為“廉潔”,那麼這種社會風氣已經是變異而不正常的了。再說難以服從君主制約的人,被稱之為平等,前面說過,君主統治,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必然現象,是整個人類社會賴以發展的根本基礎,也就是說,人類社會需要有統治者。即使到了共產主義,或是什麼主義社會,人類也離不開統治者。而企圖離開統治者的人,也就是現代所說的無政府主義,無政府主義平等嗎?再說君主有命令不听從的,被稱之為勇敢的人,那麼凡是違背違抗統治者命令的人都是勇敢者嗎?黑社會集團也講勇敢,但更強調服從命令。所以,表面上勇敢地不听從統治者命令的人,其實是最膽怯的人,因為命令中有使他害怕的、不敢面對的東西,所以他情願不听從統治者的命令而逃避讓他不敢面對而使他害怕的東西。再說不能為君主創造利益的,被稱之為老實的人,君主需要利益嗎?當然需要,但君主更需要的是社會安定,統治者地位穩固。能夠使統治者地位穩固,雖然有時候不能創造利益,甚至于還要損害統治者的利益的人,才是真正能干的人。再說淡泊寡欲、寬厚仁惠、行為于恩德,被稱之為仁愛的人,這也是社會不正常的表現,如果大部分人都淡泊寡欲,那麼人類社會也就難以發展了,人類就是依靠欲望的不斷增進才得以發展的。不促使社會發展的人能稱得上是仁愛的人嗎?再說莊重厚道有自尊,被稱之為長者的人,年齡稍大一點,再加上莊重厚道有自尊,就被稱之為長者?這無疑就是讓年齡稍大的人都要莊重厚道,難道年齡一大就必須要莊重厚道?年齡大的人就不能輕快活潑?再說成群結隊弄私學,被稱之為師徒的人,除了統治者規定的學問,難道就不允許民間有自己的學問?民間的學問包括農林漁副等各行各業,自己懂得一些農業種植知識而傳授給青年人,這又有什麼不對?再說清閑平靜安居在家,被稱之為有思想的人,有些人長年累月不從事生產勞動,他們的思想從何而來?不能僅從清閑平靜安居在家,就認為某人有思想。再說損害仁愛追逐利益,被稱之為有追求的人,這種人為了追逐利益連親情都要拋棄,怎麼能稱得上是有追求?如果有追求的人都是這個樣,人類社會也早就不存在了。再說愛冒險浮躁輕佻多反復的,被稱之為有智慧的人,智慧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理解,愛冒險則是不懂得人類社會的發展,盲目探索的人,這種人有智慧嗎?再說先為別人著想後為自己著想,歸類各種名位稱號,主張普遍地愛天下的人,被稱之為聖明的人,如果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怎麼樣又去替別人著想呢?佛教說,自度度人,就是自己先要成功了才能幫助別人。如果自己什麼都不懂,又怎麼能替別人著想呢?這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所以,真正的聖人首先是自己成功了,才去替別人著想。再說一談話就說最大的根本問題,贊許的不能付諸實施,做事違背社會現實的,被稱之為大人的人,人們的很多問題其實都很簡單,用不著去追究根本問題,在現實社會,要談就談現實問題,動不動就說理想社會,這種人稱得上是大人嗎?再說鄙視爵位俸祿,不屈服于上級君主的,被稱之為俊杰的人,這種人是對社會的反抗;其實,不論現實社會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首要的不是反抗它,而是改變它,使它更符合人們的需求。如果僅是不屈服上級君主就是俊杰,那麼黑社會集團就更是英雄豪杰了。韓非所舉出的這些例子,其實都是指出社會上不正常的風氣,明明不是這樣,偏偏又說成是這樣,這就是不正常。所以我們在社會上為人處事,一定要認清各種各樣的人,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蒙蔽所迷惑。如果社會風氣已經變成這樣,不正常的都變成了正常的,這其實就是社會發展的悲哀。我們現代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事例,在台上大聲反對貪污腐化的人,他們是廉潔之士嗎?其實他們是最貪婪的人。不服從社會制約的人,是勇敢者嗎?其實他們是最膽怯的人。對這種社會上不正常的風氣,我們需要做的是反對,是揭露,而不是隨從,不是尊重,這才是正確的治理方式。
【原文】凡所治者,刑罰也;今有私行義者尊。社稷之所以立者,安靜也;而躁險讒諛者任。四封之內所以听從者,信與德也;而陂知傾覆者使。令之所以行,威之所以立者,恭儉听上;而岩居非世者顯。倉廩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而綦組、錦繡、刻畫為末作者富。名之所以成,城池之所以廣者,戰士也;今死士之孤饑餓乞于道,而優笑酒徒之屬乘車衣絲。賞祿,所以盡民力易下死也;今戰勝攻取之士勞而賞不沾,而卜筮、視手理、“狐”《蟲》為順辭于前者日賜。上握度量,所以擅生殺之柄也;今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嬰上而不得見,巧言利辭行奸軌以幸偷世者數御。據法直言,名刑相當,循繩墨誅奸人,所以為上治也,而愈疏遠; 施順意從欲以危世者近習。悉租稅,專民力,所以備難充倉府也;而士卒之逃事伏匿、附托有威之門以避徭賦而上不得者萬數。夫陳善田利宅,所以戰士卒也;而斷頭裂腹、播骨乎平原野者,無宅容身,身死田奪;而女妹有色、大臣左右無功者,擇宅而受,擇田而食。賞利一從上出,所善制下也;而戰介之士不得職,而閑居之士尊顯。上以此為教,名安得無卑?位安得無危?夫卑名危位者,必下之不從法令、有二心務私學、反逆世者也;而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黨,又從而尊之,用事者過矣。上世之所以立廉恥者,所以屬1下也;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女妹之私義之門不待次而宦。賞賜,所以為重也;而戰斗有功之士貧賤,而便闢優徒超級。名號誠信,所以通威也;而主掩障,近習女謁並行百官、主爵遷人,用事者過矣。大臣官人,與下先謀比周,雖不法行,威利在下,則主卑而大臣重矣。
【注釋】1.屬︰《周禮•地官》︰“凡國之賣,各帥其屬而嗣掌其月。”《荀子•王制》︰“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昔桓公之霸也,內事屬鮑叔,外事屬管仲。”《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漢書•蕭何傳》︰“上以此屬任何關中事。”《廣韻•燭韻》︰“屬,附也。”這里用為歸屬之意。
【譯文】凡是用來治理的,是刑罰;而如今有人私下里施行仁義卻受到尊重。國家政權之所以能夠樹立,是靠社會的安定平靜;而那些浮躁愛冒險阿諛奉承的人卻得到任用。四邊國界之內之所以能听從統治的人,是靠了信用與獎賞;而那些偏私巧詐傾軋陷害別人的人卻得到使用。命令之所以能貫徹執行,威勢之所以能夠樹立,是靠了恭敬謙卑听從上級;而那些隱居深山岩洞的人卻赫赫有名。府庫糧倉之所以能夠充實,是靠了農民們正常的勞動;而那些編織絲帶、織錦刺繡、雕刻繪畫等從事不重要的勞動的人卻能富貴。名聲之所以成就,城市都邑之所以能擴展增加,是靠了戰士;如今陣亡將士的孤兒忍饑挨餓在路上討飯,而那些供君主取樂的演員陪襯喝酒的酒徒卻能乘豪車穿著綢緞。賞賜俸祿,是用來充分調動民眾的力量來為君主賣命的;如今打了勝仗攻城略地的戰士雖然勞苦卻與獎賞不沾邊,而那些佔卜算卦、看手相、用“獲取雄狐”的《蠱》卦之類編造奉承話的人天天都能得到賞賜。君主掌握法律制度,是用來控制生殺權柄的;如今維護法律奉行制度的人想用忠言去打動君主卻得不到接見,而那些花言巧語言辭尖刻以僥幸去欺世盜名的人卻屢次得到任用。根據法規直言不諱,檢驗名實是否相符,遵循法規去懲處奸邪的人,是最上等的治理方法,而卻被日益疏遠;而那些阿諛奉承搞歪門邪道順從君主心意說話以至于危害社會的人卻被親近寵愛。把租稅都收進來,把民眾的人力物力都集中起來,是用來防備禍患充實糧倉國庫的;而士卒中那些逃避耕戰躲藏起來、依附于權貴之門來逃避徭役賦稅以使君主不能使用他們的人數以萬計。設置良田豪宅,是用來激勵士兵作戰的;而那些斷了頭被開腸破肚、把尸骨拋撒在戰場上的戰士,卻沒有住宅容身,而且自己一死田地就被搶奪了;而那些女兒或妹子有點姿色、大臣左右親信沒有功勞的人,就能挑選好的住宅而取得它,就能挑選好的田地而靠它生活。獎賞一律從君主手中發放出來,是為了便于控制臣下;而披著鎧甲作戰的士兵卻得不到官職,而無所事事閑散隱居的人卻能尊貴顯赫。君主用這樣的事情來進行教育誘導,名聲哪里會不低下?君位怎麼能不危險?使君主名聲低下名位危險的,必然是下面那些不服從法令、和君主不一條心而私下里搞私學、反對現實社會的人;可是現在不但不禁止他們的行為、不破壞他們的聚會以拆散他們的私黨,卻還去尊重他們,這就是執政者的錯誤了。古代之所以要樹立有關廉潔和恥辱的觀念,是為了讓下級有所歸屬的;如今那些士大夫厚顏無恥地去干那種骯髒下流丑惡恥辱的勾當卻當上了官,倚仗女兒妹子的私情就能不按次序來升官。賞賜,是用來使人貴重的辦法;但拼命作戰而有功勞的士兵卻貧窮卑賤,而善于諂媚逢迎的小臣及優伶之徒卻得到超級提拔。名位和稱號與實權相符,是用來使威勢上通下達的;但君主被蒙蔽,而君主的親信和宮女卻能任用群臣百官、掌管爵位和人事晉升,這就是執政者的過錯了。大臣任人官職的時候,首先和部下密謀策劃結黨營私的事,雖然不符合法度而仍行為,威勢利益就掌握在下面,那麼君主就地位低下而大臣就貴重了。
【說明】這是韓非列舉的當時的各種社會現象,實際上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卻是統治者自己犯的錯誤!統治者犯一時一個錯誤,自以為問題不大,但實際上造成的後果卻不是統治者所能想得到的,它會導致統治者自己的倒台。也就是說,統治者因一時的需要,就驅使自己干出不符合法律法規的事情,從而導致混亂社會的產生,從而也使自己倒霉。縱觀這兩千年的君王歷史,99%的統治者無不是這樣!
【原文】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矣。私者,所以亂法也。而士有二心私學、岩居 1路、托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上不禁;又從而尊之以名,化之以實,是無功而顯、無勞而富也。如此,則士之有二心私學者,焉得無深慮、勉知詐與誹謗法令以求索與世相反者也?凡亂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學者也。故《本言》曰︰“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亂者,私也。法立,則莫得為私矣。”故曰︰道私者亂,道法者治。上無其道,則智者有私詞,賢者有私意。上有私惠,下有私欲,聖智成群,造言作辭,以非法措于上。上不禁塞,又從而尊之,是教下不听上、不從法也。是以賢者顯名而居,奸人賴賞而富。賢者顯名而居,奸人賴賞而富,是以上不勝2下也。
【注釋】1. ︰(dan旦)《易•坎•初六》︰“習坎,入于坎 ,凶。”《爾雅•釋水》︰“ ,坑也。”王念孫疏證︰“ 之言深也。”《說文•穴部》︰“ ,坎中小坎也。”徐鍇系傳︰“坎中復有坎也。”這里用為“很深的水坑”之意。
2.勝︰《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