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之選,明初最重,或由庠序拔入,或由冑于思蔭,天下之英才畢集焉。故歷朝除官與進士等。自景泰以後,納粟之例行,而太學遂濫,士林亦漸忽之。馴至啟、禎之間,俊秀雖列衣冠,官長視之,殆與富民無異,積輕之勢使然耳。本朝定鼎,革除援納之例,太學為之一清。厥後,因事間開,然而例銀頗重,隨開隨止,非大有力者不敢問,故終順治之年,選拔多而援納少,誠慎之也。康熙之初,一秉舊章。三四年間,納銀入監之例尚停。其後以城工、河工相繼,舊例始開。既而淮上水災,流離接踵,又開賑饑之例。比昔例銀尤重,庠生二百兩有差,俊秀三百兩有零,納者猶未眾也。自十三年甲寅以後,軍需告急,事例廣開,或納米菽,或納馬草,或納鳥槍,種種不一,近而本省,遠而秦、楚,更遠而閩、越,總歸大堂,計其所費,俊秀不過百余金,廩、增、附生,不過幾十金耳。于是一時向風,急公恐後。有司承旨,多方勸諭,禮貌有加,太學生員增至數十萬人,而名在藩籍未咨到監者不與焉,成均之盛,從古未有也。然而進身之途既雜,流品不無難辨,所以暴客之子、捕盜之役盡列橋門,致大司成特疏糾參,抑亦學宮之玷矣。惟是恤其資斧,不必坐監,可以謁選,各就本省,可以鄉試,稍有才力者,咸共便之。第恐仕途壅塞,解額未廣,窮變通久之方,又所當亟講耳。
康熙二十年辛酉,以 南蕩平,四方無警,詔凡因軍興所開各項各省捐納事例,盡行停止。惟向來舊例,生俊援納入監者,照康熙十四年以前納銀入監,于是賢關有清汰之機矣。
二十八年己巳,因畿輔及山、陝、淮南、淮北歲荒,御史周士星題請天下郡縣修立常平倉,令職官得納粟升級及生員俊秀得納粟入監,各貯本地常平倉,以備饑荒賑濟。既而科臣譚 條奏,沿邊郡縣,陸運多費,請照各省捐納米谷數目量減,以示鼓勵。奉旨準各衙門合議,各省俊秀納米二百石或谷四百石,廩、增、附生員以次遞減至米八十石,或谷一百六十石,準作監生。其直隸及山、陝沿邊郡縣,減半捐納,其納銀舊例,暫行停止,俟常平倉積貯既足,督、撫題請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