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學校一

類別︰子部 作者︰清•葉夢珠 書名︰閱世編

    吾生之初,學校最盛。即如上海一學,除鄉賢奉祠生及告老衣巾生而外,見列歲科紅案者,廩、增、附生,共約六百五十余名,以一府五學計之,大概三千有余,比昔三年兩試,科入新生每縣六十余名,歲入稍增至七十,其間稍有盈縮,學臣得以便宜從事。是以少年子弟,援筆成文者,立登庠序。一時家弦戶誦,縣試童子不下二三千人,彬彬乎文教稱極隆焉。順治乙酉,江南初定,學政悉仍舊制。至三年丙戌,始裁定入泮額,大縣不過四十名,中三十名,小二十名。學臣恪遵功令,不敢稍逾一人矣。然松郡俱為大縣,縣學四十名,縣又取二十名撥入府學,則猶有六十名,去舊額不遠也。其後,論者追理二年前案,謂與新例不符,將照新額以外者謂之溢額,並令學冊除名,幸而已捷省解、中南宮者,不及追論。其在學者,無故被黜,士林不無惜之。至十六年己亥,又裁入泮額,大縣不過十五名,中縣十名,小縣七八名,如吾邑大縣,連撥府學,每試所入不過二十名耳。然而新進稍差,郡材無恙,宮牆猶有色也。迨十八年辛丑,又以江寧撫臣朱國治奏銷一案,合甦、松、常、鎮四府並溧陽一縣,共黜諸生史順哲等一萬一千三百四十六名。甦、松糧最重,故詿誤者最多。本年冬,學臣胡在恪歲試,所存在冊與試者每學多者不過六七十人,少者二三十人,如嘉定學不過數人而已。胡公唱名,為之墮淚,以為江南英俊,銷鑠殆盡也。自十六年裁額,即定歲入泮而科不入泮之例。康熙改元,學臣孫天閑胤驥承胡歲入之後,復試童子,考取入學,被論部駁,幾至不測。賴有中州學使者同事,並力挽回,始準作將來歲入。故江南自壬寅冬入學之後,直至康熙六年丁未,方復童試,入泮之難至此極矣。故以後學子喪氣,甚者改業,每逢縣試,不過二三百人耳。十二年癸丑,復行歲、科兩試入泮之例,學者甫幸進取有機,旋以四方多故,國用告匱,總河臣王光裕建議暫停一歲一科考試,俾童子納銀入泮以濟河工。部議僉謂捐納既有入監之例,則入泮無容再納,惟更裁其額則有志者盡並入監,亦足用之一法也。于是裁定歲、科入泮,大縣不過四名,中縣三名,小縣二名,幾于停試矣。十六年丁巳,始從江南督臣阿公席熙議,以為入泮之額既窄,則多才淪棄可惜,合于四名而外有志上進者,不拘額數,納銀若干兩,即準入泮,庶幾于國用人材兩得。章下所司,議定每名納銀一百兩,準作生員。于是多者每縣納至數十名,少者二三十名,幾過當年舊額。然而中人之產,尚難勉從,單寒之家,力豈能辦,徒為富民進取之捷徑,于真才無益也。至十八年八月,上因地震修省,群臣紛紛上書,咸請亟停捐納生員,仍復入泮舊額,得邀諭旨。于是歲、科兩試畢復,仍得康熙十五年以前大縣十五名,中縣十名,小縣七八名之額,考取入泮,後學始復有進身之階矣。

    十九年春,又因安徽撫臣徐國相言,令學臣科試入泮,照康熙十五年以前舊額進取外,倘有情願急公者,仍許納銀一百兩,準予進取新生一體送學,再候歲、科兩試。後停止捐納。

    二十八年己巳春,御駕南巡。詔江南、浙江二省,人材日盛,入學之額宜廣,該督撫酌議應廣之額數以聞。于是議定府學增廣五名,大縣增四名,中縣增三名,小縣增二名,與原定康熙十五年以前進取額一體取中入泮。奉旨準行。


如果你對閱世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閱世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