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師不知師道之難,不為師不知師恩之厚。予嘗為之矣,敢不知之乎?發蒙之始,固慮其無知;知識既開,又虞其泛騖。啟顓蒙而使之領悟,去泛騖而納諸正中,器識文義,務必兼優,掩短護長,迎機科導,師恩寧可忘哉!若夫文章變化,得諸寸心,而就墨引繩,匪師不克。假以指南之手,拔諸廣眾之中,知吾之恩與教吾等。故歷敘所師,列其姓氏,以為私心之俎豆雲。
王魯沖先生,諱開文,初字季良,邑城人也。幼與先君同受業于先祖母舅玉樞周先生之門,少先君一歲,最為莫逆。崇禎初,開家塾,授生徒,與予家為比鄰。余方六歲,初發蒙,先君命余往受業,始讀《學》、《庸》本文,既加讀朱注。是歲,完《論語》之第二帙。次年,熟讀兩論。又次年,余從先君東遷鄉居,遂延先生至東,時余方八歲,初讀《孟子》,先生即為余解說《論語》,雖大義未晰而字句頗曉,皆先生所口授也。是秋,因先大父命遷居,復歸城居。次年,同鄰友褚仁伯仍延先生于家塾,授余《毛詩》,因講解兩孟,時余已九齡矣。至次年十月,余方十歲,慘遭先慈之變,遂輟學,此崇禎之六年也。明年甲戌,先生為某氏延去,余亦煢煢在疚,不遑治經,後此無緣與先生相見。至本朝順治十四年丁酉,先生館于周浦西百曲里陳氏。是歲,余初補博士弟子員,及恭謁先生,款語良久,先生亦為色喜,時先生年已六十有七而容貌不改于疇昔執經之年。詢知卜居于邑西數十里外之梅源世兄,頗豐裕,子孫繞膝,先生亦將歸老不復事硯田矣。余拜辭而返。越明年,忽聞先生即世,心竊悼之。至今披讀四書、《毛詩》,猶憶先生之教如躬承函丈時也。
金伯固先生,諱湯,初字孟明,邑庠生。崇禎甲戌,蜀中劉念先先生潛來令上邑,于童子試中取先生第一。是年,入泮,遂開家塾于城南。余年十二,往受經焉。
潘魯卿先生,諱煥璜,後字甫臣,邑庠生。故御史大夫尚書恭定公弟諱恕之之曾孫也。與余比鄰,開家塾授徒,四方從游者甚眾,大概皆成材,已為博士弟子者嘗數十人。予十三,亦往受業,初學作文,未能窺見牆壁也。
瞿行言先牛,諱儆臣,邑庠生,與余家亦為比鄰。崇禎丙子,試南闈不售,歸,開家塾,授生徒,從學者亦數十人。余年十四,往受經,先生課學者最嚴重,相對竟日,言笑不苟,質疑問難,則滾滾萬言不倦。同學諸生,燕閑游戲,皆以經義、字義及舉業之二三場相角,不敢作浪語放言。余前後執經共三載如一日,批閱課藝,必細加改削,使學者豁然啟悟,多有進益。
張祗園先生,諱儒風,字魯培,邑庠生。故少宗伯賓山先生諱電之曾孫,即余之外翁也。余年十六,既為館甥,遂從先生受業,指示行文步驟,不得馳騁 斥弛。不及兩月,先生以試事往寧,秋闈不售,居停主趙氏家亦多故,遂輟業。九月後,復從瞿師于家塾,省課文,瞿師謂進于舊。
李雪生先生,諱浣,真定府元氏縣人。順治己未進士。十三年丙申夏,初分婁縣,先生來令婁邑。十四年丁酉二月,季試,余館郡城,因就試,取余第五名。評余文曰︰不衫不履,翩然而來,自有英雄之氣,見于眉宇,少年中之飛將也。四月,文宗行試,余因就婁籍,面校余文,極蒙獎嘆,有數奇晚遇之恨,拔置第二名。五月,府試,錄送文宗。六月朔,道試發案,先生指余名,輒詢左右取否,及聞報大喜,送學後,余進謁謝拜,先生固辭,惟 以道義功名勉勵。是歲鄉試,先生以麟經,例當入闈分校,竟以催科政拙,被論回籍。其後因南闈關節致譴,方、錢兩主考伏法,十五房同考官俱棄市,使先生入闈,則衡鑒公平,必無疑似,然當功令森嚴之始,焉保玉石不焚,蓋亦危矣,始知先生之去任,正天之所以報循良也。
張西山先生,諱能麟,字玉甲,陝西洋縣籍,順天大興人。順治丁亥進士。乙未,江南初改監司督學,先生來督下江學政。十四年丁酉,科試,取余第五名入泮,亦一時之知遇也。越明年,先生移升,分守西蜀,歸里數年,近復參政山東。康熙十七年戊午,薦舉博學鴻儒,不中,家于京。戊辰,昌兒都門相遇,猶殷殷道故,欲延昌兒于家塾,因遠辭也。
馮竹庵先生,諱 ,字玉宣,吳郡人。順治十四年丁酉,先生以明經高等,司教婁學。余初入泮會課,拔余第一,特諭學役免余贄儀。余惟以詩扇自呈,而先生欣然笑納。後逢朔、望,或操藝文進謁,先生必殷殷勉勵,時出家釀山蔬,留連晨夕。己亥,欲延余家塾,緣余先有別訂,先生旋亦歸里,是以不果,然而情意契合,亦學師中所僅見者。
鄒未庵先生,諱宏,字能宏。順治甲子江西鄉舉第二。戊戌成進士。吉安府廬陵人也。康熙癸未冬,來令上海。乙巳夏,季試,取余一等第三名,間一晉謁,情意甚殷。後以催征詿誤,被論解任,候代之日,特命昌兒輩以制義就正,每遇一題,闡發議論,千言不倦,必出新機,去陳言,洞中題之肯綮,談及時事,則義形于色,嘗以出處大義相勉勵,愧未能副其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