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四•水學 ◎浚池

類別︰子部 作者︰清•錢泳 書名︰履園叢話

    昔人治高田之法,凡陂塘池堰,可以瀦蓄以備 旱。可以宣泄以防霖潦者,皆所以治田者也。蓋高田去河遼遠,無水可溉者,則必有陂塘池堰。土人謂之藏 ,所以藏水也。又謂之上 ,言高于通河也。其年雨時若,則無資于上 ;或雨水霖潦,亦無妨于田土。一遇干旱之年,苗禾立槁,人心皇皇,則滴水如珠,全藉接濟。使轉凶而為豐者,上 之力也。

    三吳之田,雖有荒熟貴賤之不同,大都低鄉病澇,高鄉病旱。然自古言水利者,往往詳于治水,而略于治旱。蓋低鄉田圩不修,水固不能自避;高鄉池塘不浚,水亦安能逆上哉!故梁寅《鑿池論》曰︰“嘗觀<畝犬>畝之間,有田十畝而廢一畝以為池,則九畝可以資灌溉,常豐稔矣。”民非不知此也,蓋以膏腴之壤,人人所惜,孰能以一畝之田為九畝之利乎?今高區皆有陂有塘有池有堰,而民不知浚深以蓄水,一遇亢早,束手無策,坐看苗槁,有哭于野者,有嘆于路者,有流離四方者。惜小費而失大利,亦愚矣哉!

    上 一浚,為利無窮。早年蓄水以資灌溉,水年藏水以備不虞,深者養魚為利,淺者種荷為利。其地瘠者,每年以{ 南}泥取污,即為肥田之利。其與通河較遠者,每日汲水浣紗,兼為飲食之利。今常、鎮各州縣,大半高區,農民不但不浚,而反皆填塞,或築為道路,或廓其田疇,有誰禁之哉?棄天之時,失地之利,罪莫大焉。無怪乎低田常熟,而高田常荒也。


如果你對履園叢話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履園叢話》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