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開礦議

類別︰子部 作者︰清•梁章鉅 書名︰浪跡叢談

    礦利之興古矣,《周禮》有[A040]人之職,[A040]即礦也,“掌金、玉、錫、石之地,而為之厲禁以守。若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巡其禁令。”此即後代廠稅之始。《漢書地理志》言朱提山、益州山皆出銀,後魏延昌中,有司奏長安驪山有銀礦,又恆州白登山有銀礦,唐貞觀初,侍御權萬紀奏宣、饒二州銀大發,采之歲可得數百萬,東漢劉承鈞國用日削,五台山僧繼容募民鑿山,取礦烹銀以輸,劉氏賴以足用。宋太宗至道末,天下歲入銀十四萬余兩,真宗天禧末,天下歲入銀八十八萬余兩,神宗元豐初元,冶銀二十一萬余兩,金世宗大定間,許民采銀,二十分取一為稅。明洪武間,陝西商縣有鳳凰山銀坑八所,福建尤溪縣有銀屏山坑冶八所,浙江溫、處等屬有銀場,永樂間福建浦城縣有馬鞍等銀坑三所,貴州有葛溪銀場, 南(此下疑脫一“有”字)大理銀冶,萬歷間歲有進礦稅銀三百余萬兩。今人無不言開礦有害者,大都鑒于前明之用宦官監收礦稅耳,不知委用宦官,則凡事皆有害,何獨開礦?我朝康熙五十二年,大學士、九卿議禁開礦,上諭曰︰“天地自然之利,當與民共之,不當以無用棄之,要在地方處置得宜,毋致生事。”又乾隆四年兩廣總督奏英德縣銅坑煉出銀,該縣洪祭礦出銀過多,請封閉,上諭曰︰“銀亦天地間自然之利,可以便民,何必封禁?”

    煌煌聖諭,仁義並行,固不欲興利以擾民,亦未嘗閉地而塞利。嘉慶年間,英煦齋師亦嘗抗疏雲︰“中國銀有日減,無日增,安得不短絀?則莫如取諸礦廠,或官為經理,或任富商經理,即使官吏難保侵漁,富商或飽囊橐,總系取棄置之物,以濟生民之用。且可養贍窮民,雖聚集多人,而多人即藉以謀生,未始無益。”

    皆通達政體之言,非迂儒所能識,斯固籌國用者所宜體察而施行也。


如果你對浪跡叢談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浪跡叢談》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