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京城建置里數

類別︰子部 作者︰清•福格 書名︰听雨叢談

    明永樂建築京城,周圍四十里,為九門,南曰麗正、文明、順城,東曰齊化、東直,西曰平則、西直,北曰安定、德勝。正統中,改麗正為正陽,文明為崇文,順城為宣武,齊化為朝陽,平則為阜城,余四門仍舊。城南一面長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五寸,東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二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高三丈五尺五寸,垛口五尺五寸,基厚六丈二尺,頂收五丈。嘉靖二十三年,築重城包京城南一面,轉抱東西角樓,止長二十八里,為七門,南曰永定、左安、右安、東曰廣渠、東便,西曰廣寧、西便。城南一面長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東一千八十五丈,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各高二丈,垛口四尺,基厚二丈,頂收一丈四尺。四十二年增修各門甕城,此見于《明季工部志》,與今制規模相同,似覺城牆比先增高,不止三丈五尺也。

    按《正統實錄》雲,京師城垣,其外舊固以磚石,內惟土築,遇雨輒頹。正統十年六月,命太監阮安、(交趾人。)成國公朱勇、修武伯沈榮、尚書王巹、侍郎王祜督工甓之。又雲,正統二年正月,修造京師門樓、城濠、橋閘、月城、牌樓,于四年四月完工,至是煥然,金湯鞏固,足聳萬國之瞻雲。又按《明工部志》雲,京城周圍四十里,南面長一千二百九十餘丈,北面長二千二百三十餘丈,何以南北尺丈長短懸殊?以今視之,似覺南面較北面為長。應是版印所誤,南面當是二千二百九十餘丈也。又《舊京遺事》雲,京師大城,周圍四十五里,九門,城如方印,亦與《工部志》之四十里不同,均俟考證。

    又按《明世宗實錄》所載,建築外城之制,初議周圍四面,俱築重城,度勘地勢,接連舊日土城,約長七十餘里。後因工費重大,成功不易,以問大學士嚴嵩等,乃請自詣工所視之,還言先築南面,俟財力裕時,再因地計度,以成四面之制,從之。是以京師重城只障南面也。

    又按自來論形勢者,必曰關中負山面河,不啻拊背扼吭,足以鞭撻四裔。其次則河、洛居天下之中,金陵有長江之險。蓋皆因仍而言,未必具有獨識也。燕京之地,《戰國策》已稱其天府之國,富弼稱其士卒精悍,與他道不類,得其心可以為用,失其心可以為患。《朱子語類》言冀州山脈,從雲中發來,前則黃河還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于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也。

    又按《金圖經》雲,正元四年,金主亮率文武百官幸燕,遂以燕為中都府,曰大興,定京邑焉。都城之門十二,每一面分三門,一正兩偏。其正門兩旁,又設兩門。正門常不開,惟車駕出入,余悉由兩旁門行。其門十二,東曰宣耀、施仁、陽春,西曰灝華、麗澤、新益,南曰豐宜、景風、端禮,北曰通元、會城、崇智。內城門左掖、右掖、宣陽、宣華、玉華、拱北,又在外焉。外門墨書粉地,內門金書朱地,皆禮部尚書王兢書。督修宮殿者,左相張浩也。內城之地,九里三十步。其外城之地,似比今之大城寬廣。土人言,德勝門外、東直門外之土墉,即金代都城舊址。其信然歟?

    又今之京師人呼正陽門為前門,崇文門為哈達門,又曰海岱門,宣武門為順治門,朝陽門為齊化門,阜城門為平則門,外城之左安門為江擦門,廣渠門為沙窩門,右安門為南西門,廣寧門為彰儀門。若言現定之名,轉不知也。


如果你對听雨叢談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听雨叢談》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