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後主號炎興,而晉武帝興;唐殤帝號唐隆,而明皇立。而莫奇于宋欽宗號靖康,為十二月立康,果期年而高宗踐阼矣。
晉元帝建元永昌,郭景純以為二日之象。齊廢帝建元隆昌,史臣亦以為二日。
明光宗曰泰昌,亦二日也。是年天啟即繼之。此皆以二日為二君也。而齊主延宗號德昌,則以十二月十四日建尊號。不間日而被圍,經宿即敗。識者以為德昌者,僅得二日耳。二日之讖同而解則異。
晉安帝大亨,為一人二月了。齊文宣天保,為一大人只十。宋太宗太平,為一人六十,卒此年號之奇應者。侯景二字,為小人一百日天子。李順二字為一百八日川,此姓名之奇應者。
梁侯景廢簡文帝,而立豫章王,改元天正。事在大寶二年。大寶三年,武陵王僭帝位于蜀。亦改元天正,固不知豫章之改元而與之暗合者也。識者謂天為二人,正為一止,後二人各一年而止。金大定間,遼人耶律窩干稱帝,臨潢偽號天正,亦一年而滅。我朝順治五年,東明土賊偽稱年號,亦曰天正,亦一年而滅。
異哉!
《隋書。五行志》多言離合年號之字,便成讖文。周高祖改元宣政,謂是宇文亡日;周靜帝改元大象,謂是天子冢。齊後主改元隆化,謂降死。隨煬帝改元大業,謂是大苦來此,與後人拆字象義無別,而皆得奇驗。
黃巢嘗試進士,不第而作亂。故其人知文。其自陳符命,謂唐家建元廣明,唐字去丑口而安黃。天意令黃在唐下,乃黃家日月也。
石晉少帝號開運,而降契丹;後梁帝號廣運,而人于隋。識者謂運字是軍走,故其君皆為軍所走也。考年號用運字者絕少。宋時吳曦、李順兩反賊,一僭號曰轉運,一曰應運,後皆伏誅。此字真不吉祥耶!
吾前言,以運字為年號之不吉。今又考,北漢劉繼元亦建元廣運,而後降于宋。惟夏趙元昊兩用運字,獨不至走降失國。元昊始改元開運,逾月有告以石晉敗亡年號者,乃改廣運,而不知廣運亦後梁敗亡年號也。然卒無恙。
吾鄉,古越地也。其山、鎮曰會稽。《呂覽。有始篇》︰“土有九山,其九山以會稽為稱首。”又《上德篇》︰“太華之高,會稽之險。”注︰“會稽山名,在吳郡。”按︰今會稽山無甚險阻。而呂氏雲雲,若天下山險,無過此者。蓋當時地在海濱,多巨浸。其險在風浪舟楫間,不在山林跋涉也。今則皆桑田矣,故不復見有所謂險者。
《呂覽。貴生篇》︰“越人三世殺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按︰四明稱丹山,其來已久。所謂丹穴者,豈即丹山耶?
明州,在宋佳郡也。東坡乞守之,不得。其《與子豐正字札》雲︰“外郡雖粗俗,然每日惟早衙,一時辰許紛紛,余蕭然,皆我有也。四明既不得,欲且徐乞淮浙一郡。”又朱子狀陳正獻俊卿雲︰“正獻求去,上手札留之。公請不已。
上曰︰“卿必欲去,朕當勉從。然亦且在四明,或平江,一兩月復來可也。‘公以平江繁劇,辭。上使自擇兩浙近地。公因以四明為請。上乃許之。然正獻卒。
亦不果來。“
高宇泰《敬止錄》中載︰魏峴《蔣山龍潭廟記》署餃稱新吉州,而家居不赴任。余嘗疑之。及閱《袁 齋集》稱︰“曾大父被命守泗,待次于家。”始知宋時,雖除某州,而原官固未去任,被新命者在家待之也。
海中小山,隱于水中不可見者,謂之礁。海舶最畏之。先大夫嘗于蛟門外,夏太婆礁上,立大木,以為舟人指南。前年,余作先傳,述其事。遍考字書,無礁字。遂以吾鄉常寫字寫作礁。後見吳萊《甬東山水古跡記》雲︰“一撞 焦石,舟且靡解,不可支持。”似礁字實當作 焦。班固《東都賦》︰“別風 焦 。”
左思《吳都賦》︰“陵絕 焦。”皆訓高貌。又《廣韻》︰“山巔曰 焦。”
與山椒之椒相通。是其義,皆與隱于水中相反。而礁字則始自宋元地志。今則省府州縣之志,以至官府文移,民間筆札,無不作礁者。然則吳記,偶然一見,不可以為訓也。
古人有 具字,無 霸字。今官文無不作 霸。且以此字為州縣名。則版圖所掌,不可改也。吾鄉又以土石障水時,其啟閉而放納之者,謂之 契。此字為鄞人所獨。非特字書無之,即他鄉亦寡有者。然已見之曾子固文中。宋後字書不為收入疏矣。又如礁字已見宋元志乘,則亦應收入者也。
四明世家,莫古于虞氏,而史以為余姚人。按虞氏世居慈溪之鳴鶴場,即所謂山北者。《水經。沔水注》雲︰“江水又東逕赭山南。”虞翻嘗登此山西望,誡子孫︰“可居江北,世有祿位。居江南則不昌。”然住江北者,相繼代興;時在江南者,輒多淪替。仲翔之言為有徵矣。蓋仲翔所雲江北,即今山北。其地虞氏古跡甚多。
鄉村間,老翁小兒,並有“羅隱秀才,出口成讖”之語。始以為吾鄉俚語耳。
壯游四方,則大江以南,時有此言。又閱諸郡縣志,凡橫目二足之徒,所秉筆者,輒復闌入山川古跡間。可笑也。近閱《宣州志。古跡中》一條雲︰“金雞山,在建德寺草堂之北。羅隱過此,戲題曰︰”金雞不向五更啼。‘遂迸裂,有雞飛鳴而去。“雲雲。謬妄如此,亦儼然著書立說,可謂不知廉恥羞惡者矣。
《宋詩紀事》載苗時中里貫,雲甬上人。于是吾鄉袁陶軒徵君鈞,鄭三雲同知辰,摭拾《四明詩》,並據收之。吾謂此大誤。《宋史》明稱,時中其先自壺關徙宿州。則時中為宿州人。而桂勝中載時中磨崖詩刻,自署甬上者,以甬橋為宿州掌故也。《舊唐書。文宗紀》雲︰“太和七年三月,復于 甬橋置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