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十四 雜志一

類別︰子部 作者︰沈括(宋) 書名︰夢溪筆談

    延州今有五城。說者以謂舊有東西二城,夾河對立;高萬興典郡,始展南北東三關城。予因讀杜甫詩雲︰“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乃知天寶中已有五城矣。

    延州現在有五座城。說的人認為原有東西二座城,隔河相對。高萬興主持延州時,開始擴展南北東三關城。我因讀了杜甫“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的詩句,才知天寶年間延州就已經有五座城了。

    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而出。土人以雉尾之,乃采入擊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于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予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州、延州一帶有石油,過去所說的“高奴縣出脂水”就是這種東西。石油出產在水邊,在沙石與泉水相雜的地方,慢慢地溢出,當地人用野雞尾部的羽毛把油沾上來,收集在瓦罐里。這種油看上去挺象淳漆,燃燒起來象麻桿,但冒出來的煙很濃,把帳篷都燻黑了。我猜想這種煙可以利用,就試著掃了一些煙灰來做墨,結果寫出來的字又黑又亮。象漆一般,即使松墨也比不上它。于是,就大量制作,並給它定名叫“延州石液”。這種東西以後一定會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但是我最初制作使用它。石油非常多,地下的蘊藏無窮無盡,不比松木那樣有時會用完。現在齊、魯一帶的松木已經砍光,慢慢地連太行山區、京西、江南一帶的松山也大部分砍伐得成為禿山了。造墨的人必定不知道用石油煙的好處。煤的煙也大,將人們的衣服燻黑。我戲作了一首詩說︰“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解州鹽澤之南,秋夏間多大風,謂之“鹽南風”。其勢發屋撥木,幾欲動地。然東與南皆不過中條,西不過席張鋪,北不過鳴條,縱廣止于數十里之間。解鹽不得此風不冰,蓋大鹵之氣相感,莫知其然也。又汝南亦多大風,雖不及“鹽南”之厲,然亦甚于他處,不知緣何如此。或雲︰“自城北風穴山中出。”今所謂風穴者,已夷矣,而汝南自若,了知非有穴也。方諺雲︰“汝州風,許州蔥。”其來素矣。

    解州鹽池的南邊,秋夏之際多刮大風,被人們稱為“鹽南風”。其風勢極大,可以摧毀房屋,將樹木連根拔起,幾乎可以動地了。但是這風朝東朝南都不會過中條山,朝西不過席張鋪,朝北不過鳴條山,縱橫僅在數十里之內。”解鹽若沒有這種風就不會結晶,大概是大鹵的氣與風相感應的緣故,人們終究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另外汝南也多刮大風,雖然比不上“鹽南風”厲害,但比其他地方則厲害,但也不知因為什麼這樣。有人說︰“風出自于城北的風穴山。”今天所謂的風穴山,已經成為平地了,而汝南風依舊,可知並不是有風穴。民間諺語說︰“汝州風,許州蔥。”由此看來,這種風是由來已久的。

    昔人文章用北狄事,多言黑山。黑山在大幕之北,今謂之姚家族,有城在其西南,謂之慶州。予奉使,嘗帳宿其下。山長數十里,土石皆紫黑,似今之磁右,有水出其下,所謂黑水也。胡人言黑水原下委高,水曾逆流,予臨視之,無此理,亦常流耳。山在水之東。大抵北方水多黑色,故有盧龍郡。北人謂“水”為“龍”,盧龍即黑水也。黑水之西有連山,謂之夜來山,極高峻,契丹墳墓皆在山之東南麓。近西有遠祖射龍廟,在山之上,有龍舌藏于廟中,其形如劍,山西別是一族,尤為勁悍,唯啖生肉血,不火食,胡人謂之“山西族”,北與“黑水湖”,南與“達靼”接境。

    過去人們的文章中談及北方少數民族,大多說他們在黑山。黑山位于大漠的北邊,現在被稱為“姚家族”,在它的西南邊有一座城,叫作慶州。我奉命出使北方時,曾搭帳住宿在黑山下。黑山有幾十里長,山上土石都呈紫黑色,就如同現在的磁石。山下有一條河水流出,就是所說的黑水。胡人說黑水是上游低下游高,水曾經倒著流。我到水邊看了,並不這樣,也是平常的流水罷了。黑山位于黑水之東,大約是北方的水多為黑色,因此有“盧尤郡”,北方人把“水”稱為“龍”,“盧龍”的意思就是“黑水”。黑水的西邊是連山,被稱為“夜來山”。山非常高峻,契丹人的墓地都在山的東南麓。靠近西邊有遠祖射龍廟,位于山上,有龍舌收藏在廟中,它的形狀如同一把劍。山的西邊就是另外一個民族,他們特別強悍,只吃生肉生血,不吃熟食,胡人將他們稱為“山西族”,往北與黑水胡人,往南與達靼部族相接。

    予姻家朝散郎王九齡常言其祖貽永侍中,有女子嫁諸司使夏偕,因病危甚,服醫朱嚴藥遂差。貂蟬喜甚,置酒慶之,女子于坐間求為朱嚴奏官,貂蟬難之曰︰“今歲恩例已許門醫劉公才,當候明年。”女子乃哭而起,徑歸不可留。貂蟬追謝之,遂召公才,諭以女子之意,輟是歲恩命,以授朱嚴。制下之日而嚴死,公才乃囑王公曰︰“朱嚴未受命而死,法容再奏。”公然之,再為公才請,及制下,公才之尉氏縣,使人召之,公才方飲酒,聞得官,大喜,遂暴卒。一四門助教而死二醫。一官不可妄得,況其大者乎。

    我的親家朝散郎王九齡經常談及他的先祖侍中王貽永,說他有一個女兒嫁給諸司使夏偕,因病生命非常危險,吃了醫生朱嚴的藥後就好了。侍中很高興,置辦了酒席慶賀,在酒席上女兒請求父親為朱嚴謀個官職,侍中為難地說︰“今年的恩例已經許了門醫劉公才,只能等到明年。”女兒便哭著起身,徑直離去留也留不住。侍中為了補謝朱嚴,就把劉公才喚來,把女兒的意思告訴他,把今年許他的恩例轉讓給朱嚴。朝廷恩命下來的那天,朱嚴死了。劉公才就對王侍中說︰“朱嚴沒有接受恩命就死了,按法規還可以再奏恩例。”侍中答應了他,又為劉公才另請官位,時劉公才去了尉氏縣,王侍中派人喊他回來受命,當時劉公才正在喝酒,听說得了官職,高興極了,就歸即暴死。一個小小的四門助教的官職就使二個醫生喪了命。一個官職是不可以隨便得到的,何況更大的官職呢!

    趙韓王治第,麻搗錢一千二百余貫,其他可知。蓋屋皆以板為直,上以方磚之,然後布瓦,至今完壯。

    韓王趙普修建築宅第,光是用以加在壁中的麻線就用了一千二百多貫錢,其他用費之多可想而知。房頂上都用木板代替竹席作天棚,上面用方形磚砌好,然後鋪上瓦,房屋至今完好雄壯。

    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許,後足幾一尺,行則用後足跳,一躍數尺,止則蹶然僕地,生于契丹慶州之地大漠中。予使虜日,捕得數兔持歸。蓋《爾雅》所謂“兔”也,亦曰︰“蛩蛩巨”也。

    契丹北部有種動物叫跳兔,形狀與兔子完全象,但前腳才一寸多長,後腳幾乎有一尺長。行進時就用後腳跳,一躍有幾尺遠,停止時就驟然僕倒在地。跳兔生長在契丹國慶州一帶的荒漠中。我出使契丹時,捕獲了幾只帶回來。這種動物大概就是《爾雅》中所說的“兔蟲”,也叫作“蛩蛩巨。”

    之小而綠色者,北人謂之“螓”,即《詩》所謂“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頂深且方也。又閩人謂大蠅為“胡螓”,亦螓之類也。

    體型小而帶綠色的蟬,被北方人稱為“螓”,就是《詩經》中所說的“螓首蛾眉”,取其頭頂

    深長而且方。另外,閩地人把大蒼蠅稱為“胡螓”,也是屬螓一類的東西。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則來。白雁至則霜降,河北人謂之“霜信”。杜甫詩雲︰“故國霜前白雁來”,即此也。

    北方有種白雁,樣子象雁但比雁體積小,白色的羽毛,深秋季節就飛來。每當白雁來到的時候就有霜降,黃河以北一帶的居民稱它為“霜信”。杜甫的詩句說︰“故國霜前白雁來”,指的就是這種雁。

    熙寧中,初行“淤田法”,論者以謂“《史記》所載‘徑水一斛,其泥數斗,且糞且溉,長我禾黍。’所謂糞,即淤也。”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鑿六陡門,發汴水以淤下澤,民獲其利,刻石以頌刺史之功。則淤田之法,其來蓋久矣。

    熙寧年間,開始推行“淤田法”。議論的人認為《史記》中記載的“浸水一斛,其泥數斗,且糞且溉,長我禾黍,”其中所說的“糞”,就是淤田。我出使到宿州,發現一塊石碑,原來是唐人開鑿六座斗門,截引汴河水對下游的沼澤地進行淤田,人民得到了利益,刻了石碑來贊頌刺史的功績。可見淤田的方法,大概是由來已久的。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餃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耳。堯殛鯀于羽山,舊說在東海中,今乃在平陸。凡大河、漳水、滹池、涿水、桑乾之類,悉是濁流。今關、陝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余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上,此理必然。

    我奉命出使河北,沿著太行山往北走,只見山崖之間,往往含有海螺海蚌的化石和鳥蛋一般的石頭,象一條帶子一樣橫貫在石壁中。顯然這里是過去的海濱,現在這里離東邊的大海已有千里遠了。這一帶的所謂大陸,都是水中泥沙沉積而成的。舜殺鯀的地方在羽山,過去傳說在大海中,今天是在平坦的陸地上了。黃河、漳河、滹沱河、拒馬河、桑干河等等,都是含沙量很大的河流。現在潼關、陝縣以西的地方,由于河流的沖刷作用,使地表被切割成深谷,河道低于地面不少于一百多尺,泥沙年年東流,沉積而成大陸,這是必然的道理。

    唐李翱為《來南錄》雲︰“自淮沿流至于高郵,乃溯至于江。”孟子所謂“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則淮、泗固嘗入江矣。此乃禹之舊跡也。熙寧中,曾遣使按圖求之,故道宛然,但江、淮已深,其流無復能至高郵耳。

    唐代李翱作《來南錄》中說︰“從淮河順流而下能到達高郵,溯流而上能到達長江。”孟子說︰“決汝水、漢水、排淮水、泗水而注入長江。”那麼淮水、泗水應該注入長江,這就是大禹治水過去的路線。熙寧年間,曾派人按圖追尋過,過去的河道依然還在。但現在江、淮的河道已深,其水流再也流不到高郵了。

    予中表兄李善勝曾與數年輩煉朱砂為丹,經歲余,因沐砂再入鼎,誤遺下一塊,其徒丸服之,遂發懵冒,一夕而斃。朱砂至良藥,初生嬰子可服,因火力所變,遂能殺人,以變化相對言之,即能變而為大毒,豈不能變而為大善?既能變而殺人,則宜有能生人之理,但未得其術耳。以此知神仙羽化之方,不可謂之無,然亦不可不戒也。

    我的表哥李善勝曾經有凡個同輩人一同把朱砂煉為丹藥。經歷一年多,因用水陶洗丹砂,準備再放到煉丹爐中去煉時,無意中丟下了一塊。他的徒弟把它搓成藥丸吃了下去,就昏迷過去了,過了一晚便死了。朱砂是一種極好的涼藥,剛生下的嬰兒也可以服食,因火力燒煉,使朱砂起了質變,所以能毒死人。根據變化的規則相對來說,朱砂既然能變成十分有毒的,難道就不能使它變成極其有用的東西嗎?既然能變成毒死人的東西,就應該有能救活人的道理。只不過沒有得到這種技術罷了。由此可知,所謂成仙升天的藥方雖然不能說沒有,可是也不能不加小心啊!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鰲敝 洹4松僥嫌熊餃胤澹 逑蘿餃劓洌 邦 蠛# 晃粗 愕戳興 ︰笠蚍Ш荊 技松健I蕉ж寫蟪兀 啻 暈 愕矗幌掠卸端  暈 小S鐘芯 邢俊 繾澹 院筧艘怨嶁菔  病P渙樵宋 蘭問兀 燦蘭紊剿  衛椋 啦謊源松劍 塹筆蔽從醒愕粗 S韞堊愕粗罘澹 鄖桶M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嚴,亦此類耳。今成皋、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溫州雁蕩山,風景特別秀麗,而歷來的地圖文籍都不曾提到過。祥符年間,因建造玉清宮,到山里采伐木材,方才有人看到了雁蕩山,這時雁蕩山還沒有名稱,據佛書記載,羅漢諾矩羅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中。唐代僧人貫休著《諾矩羅贊》中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鰲鋇木渥印U庾降哪廈嬗熊餃胤澹 逑掠熊餃劓洌 蚯翱梢願┤喲蠛#  恢 姥愕戳性諛睦鎩︰罄匆蛭 煞Ш靜牟趴醇甦庾健I蕉Э嫌幸桓齟笏 兀 啻 餼褪茄愕矗 叵掠辛礁鏊 粒 啻 褪橇小S鐘芯 邢俊 繾澹 際嗆筧擻霉嶁蕕氖 涿P渙樵巳斡蘭翁 厥保 杏蘭紊剿  技負跤衛榱耍  啦惶嵫愕瓷劍 蟾諾筆泵揮醒愕瓷秸飧雒幀N夜劭囪愕瓷礁韝鏨椒澹 季屯Π紋嫦展忠歟 蟶縴柿 加星F擼 迦 煒盞納窖潞途藪蠊倒齲 急話X諫罟鵲敝校 煌 諂淥笊健4恿臚飪矗 裁炊伎床壞劍 繳焦壤錚 趴吹礁咚實納椒澹 背逶葡觥M憑科渲械牡覽恚 Φ筆巧焦戎寫笏 某逅  焉懲煉幾遄 耍 皇O戮藪蟺難沂 ∪灰倭 諛搶鎩H鞜笮×小き 薄 踉碌齲 際撬 鞔┬潿傻畝囪 4庸鵲籽   切慮捅冢淮癰嘰θУ矗 廡┤椒宓母叩投疾畈歡啵 蟺孛嬉謊教梗 愕粗罘宓母叨壬踔簾戎  蕉Я淼腦 嫉孛婊溝汀J郎系納罟抵斜凰 逶涔牡胤劍 加兄繃 耐梁痛鋅影嫉難沂  燦胙愕瓷降那樾蝸嗨啤O衷冢 篩蕖か攣鞔蟺墓帝種校 繃 幕僕鐐嘰鋨儷擼 淺M懷齙廝柿 諛搶錚 僑繽 茄愕瓷降乃跤埃 皇欽飫鍤悄嗤粒 搶鍤茄沂 樟恕Q愕瓷郊熱徊皇峭α 詰孛嬪希 且臥諫罟群兔芰種 校 怨湃嗣揮鋅醇 渙樵艘裁揮械焦飫錚 饈遣 黃婀值摹br />
    內諸司舍屋,唯秘閣最宏壯。閣下穹隆高敞,相傳謂之“木天”。

    內閣里各個官署的房屋,只有秘閣最宏大壯觀。秘閣屋頂高大寬敞,相傳被稱為“木天”。

    嘉中,甦州昆山縣海上有一船,桅折風飄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紅角帶,短皂布衫。見人皆慟哭,語言不可曉。試令書字,字亦不可讀,行則相綴如雁行。久之,自出一書示人,乃唐天中告授毛羅島首領陪戎副尉制。又有一書,乃是《上高麗表》,亦稱乇羅島,皆用漢字,蓋東夷之臣屬高麗者。船中有諸谷,唯麻子大如蓮的。甦人種之,初歲亦如蓮的,次年漸小,數年後只如中國麻子。時贊善大夫韓正彥知昆山縣事,召其人,犒以酒食。食罷,以手捧首而■。意若歡感。正彥使人為其治桅,桅舊植船木上不可動。工人為之造轉軸,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復捧首而■。

    嘉年間,甦州昆山縣海上有一只船,船上的桅桿已被折斷,風將船吹送到岸邊。船中有30 多人,衣著打扮象唐代人,腰系紅色皮革的角帶,身穿短黑布衫。看見人他們都大哭,所說的話都听不懂。試著要他們寫字,所寫的字也無法認讀,走路則相互緊跟象大雁陣形。過了很久,才拿出一份文件給大家看,是唐朝天■年間任命毛羅島的首領為陪戎副尉的詔書。他們又出示一份文件,是《上高麗表》,也稱他們是乇羅島人,都用漢字,大概是臣屬于高麗的東夷人。他們所乘的船中載有各種谷物,只有麻子不同于中國的,有蓮子般那麼大。甦州人試著種下它們,第一年的果實也如蓮子般大,第二年就小些了,幾年後便與我國的麻子一般大小了。當時,贊善大夫韓正彥任甦州昆山縣知縣,召見了他們,以美酒佳肴犒勞這些乇羅島人,他們吃完後,用手捧著頭而笑,意思是表達感激之情。韓正彥派人為他們修理桅桿,船桅修好後,安裝在船上卻不能轉動,于是工匠又為他們制造了一個轉軸,並教導他們起倒的方法,他們又高興歡喜,再次捧著頭而笑以示謝意。

    熙寧中,珠輦國使人入貢,乞依本國俗“撒殿”,詔從之。使人以金盤貯珠,跪捧于殿檻之間,以金蓮花酌珠向御座撒之,謂之“撒殿”,乃其國至敬之禮也。朝退,有司掃徹,得珠十余兩,分賜是日侍殿閣門使副內臣。

    熙寧年間,珠輦國派使者入我朝進貢,請求讓他們依照本國風俗“撒殿”,皇上宣詔同意。使者用金盤裝滿珍珠,跪著捧到大殿的欄檻之間,用金蓮花勺將珍珠向御座撤去,這就稱為“撒殿”,這是他們國家最為尊敬的禮儀。退朝之後,有關官吏打掃御殿,得到十多兩珍珠,將珍珠分賜當天在大殿侍奉的閣門使、副使和內侍。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著縷懸為最善。其法取新纊中獨■縷,以芥子許蠟綴于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看風水的人用磁石去磨針尖,針尖就能指出南方,不過常常略為偏東,並不完全指向正南。把磁針浮在水面上,常晃蕩不停。也可以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和碗口上,磁針轉動更靈快些,但這上面又硬又滑,磁針容易掉落,不如用絲線懸掛為最好。其方法是從新絲棉中抽取一根蠶絲,用芥菜籽大小的一點蠟粘連在磁針的腰部,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就常常指向南方。磁針也有經磨後指向北的。我家的磁針,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的指南,如同柏樹的指西,不能推究出其中的道理。

    歲首畫鐘馗于門,不知起自何時。皇中,金陵發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愨母鄭夫人。宗愨有妹名鐘馗。則知鐘馗之設亦遠。

    在一年的開頭把鐘馗的像畫在門上的風俗不知道起于什麼時代。皇年間,金陵挖掘一座墳墓,有一塊石刻碑志,是南朝宋代宗愨的母親鄭夫人。宗愨有一妹妹名叫鐘馗。那麼可知鐘馗的設置也非常久遠了。

    信州杉溪驛舍中有婦人題壁數百言,自敘世家本士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職鹿生之子。(鹿忘其名。)娩娠方三日,鹿生利月俸,逼令上道,遂死于杉溪,將死乃書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狀,恨父母遠,無地赴訴。言極哀切,頗有詞藻,讀者無不感傷。既死,稿葬之驛後山下,行人過此,多為之憤激,為詩以吊之者百余篇。人集之,謂之《鹿奴詩》,其間甚有佳句。鹿主,夏文莊家奴,人惡其貪忍,故斥為“鹿奴”。

    信州杉溪驛站中,有一婦人在牆壁上題了一首幾百字的詩,自敘自己的家庭世代都是讀書人家,父母把她嫁給了三班奉職鹿生的兒子。她才分娩三天,鹿生貪圖每月的俸祿,迫使她跟隨啟程赴任,于是就死在了杉溪。臨死時就把這首詩寫在牆壁上,詩中把受逼迫的苦楚情形詳細地陳述出來,哀怨父母遠離,無處可以傾訴。言詞非常哀婉淒切,很有文采,讀過詩的人沒有不感傷的。婦人死後,草葬于驛舍後面的山下。行路人經過此地,大多為之憤慨激動,為吊唁她而寫的詩有一百多篇。有人把這些詩收集在一起,題為《鹿奴詩》,集中很有一些好的詩句。鹿生是夏竦的家奴,人們都厭惡他的貪婪殘忍,因此指斥他為“鹿奴”。

    士人以氏族相高,雖從古有之,然未嘗著盛。自魏氏銓總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專任門地。唯四夷則全以氏族為貴賤,如天竺以剎利、婆羅門二姓為貴種︰自余皆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其下又有貧四姓,如工、巧、純、陀是也。其他諸國亦如是。國主大臣各有種姓,苟非貴種,國人莫肯歸之;庶姓雖有勞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至今如此。自後魏據中原,此俗遂盛行于中國,故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三世公者曰“膏梁”,有令僕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得入者謂之四姓。其後遷易紛爭,莫能堅定,遂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範陽廬、隴西李、滎陽鄭為甲族。唐高宗時,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趙郡李,通謂“七姓”。然地勢相頃,互相排詆,各自著書,盈編連簡,殆數十家,至于朝廷為之置官撰定。而流習所徇,扇以成俗,雖國勢不能排奪。大率高下五等,通有百家,皆謂之士族,此外悉為庶姓,婚宦皆不敢與百家齒。隴西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其重族望如此。一等之內,又如岡頭盧、澤底李、上門崔、靖恭楊之類,自為鼎族。其俗至唐末方漸衰息。

    士人以出身于世代有名的氏族而互相夸耀,雖說從古以來就有,但沒有大為盛行。從魏開始,評論人物,選拔官員,雖然重視各門望族,但也沒有專門以門第作為選官的標準。只有四周的少數民族國家全以姓氏種族作為區分貴賤的標準。例好天竺就是以剎利、婆羅門兩種姓為貴族的種姓;其余都是平民的種姓。如毗舍、首陀等;再往下就是四種賤民的姓,即工、巧、純、陀等姓。其它各國也是如此。國王和大臣各有自己的種姓,如果不是高貴的種姓,就沒有人民歸服他們;平民種姓的人中雖然有功勞和才能的人,他們也甘心居于大姓之下,到現在仍這樣。從後魏割據中原之後,這種以種姓定貴賤的風氣便在中國盛行起來,所以有了八氏、十姓、36 族、92 姓。凡是三代做“三公”的貴族稱為“膏梁”,做尚書令和左右僕射的稱為“華腴”;尚書、領軍、護軍以上的官稱為“甲姓”;任九卿、州郡方伯稱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的官稱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稱為“丁姓”。符合這些條件的叫做“四姓”。以後情況有所改變,世族們互爭族位貴賤,誰也不能最終肯定。于是朝廷便依照前世官員的名冊,把博陵崔姓、範陽盧姓、隴西李姓、滎陽鄭姓定為甲族;唐高宗時,又增加了太原王姓、清河崔姓、趙郡李姓為甲族,共稱為“七姓”。但他們的地位和勢力差不多,更是互相排擠攻擊,並各自著書立說,連篇累牘,差不多幾十家。以至朝廷為此專門設官撰寫,然而習慣相沿,成為風俗,雖施用國家權力也不能排除當時的門閥勢力間的紛爭。大概從高到低有五種等級的種姓,總共有百家之多,都稱為士族,除此之外都是庶姓,婚姻和做官都不敢與這百家士族並列。隴西李姓氏族是唐朝的皇族。第一等的士族中,又如岡頭的盧姓、澤底的李姓、土門的崔姓,靖恭的楊姓等為最高的豪門貴族。這種風俗直到唐朝末年才慢慢衰落。

    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質素良,而所植之上又美,則新芽一發,便長寸余,其細如針,唯芽長為上品,以其質干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麥顆者,極下材耳,乃北人不識,誤為品題。予山居有《茶論》。《嘗茶詩》雲︰“誰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嘗。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寸長。”

    茶芽,被古人稱為“雀舌”或“麥顆”,是說它極細嫩。現在最好的茶,品質本來就很優良,而且種檀的土壤很肥沃,所以一發新芽,就有一寸長,象針一樣尖細,只有這種芽長的是最上等的。這是因為茶樹的品種好、樹壯和土壤肥力都有余的緣故。象雀舌、麥顆之類的茶要算最下等的。由于北方人不了解,錯誤地把它當作好茶。我在山居期間,寫有《茶論》,並賦《嘗茶詩》一首︰“誰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嘗。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寸長。”

    閩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仍火燔令焦,復種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種之不復牙。正如六畜去勢,則多肉而不復有子耳。

    福建有一種核小如丁香的荔枝,肉多而甜,當地人也能種植它。方法是︰選取荔枝樹苗,去掉主根,再用火燒使樹皮烤焦,然後栽下去,用大石頭壓住它的根部,只讓旁根生長,這樣種的荔枝核就小,把核種到地里去也不再發芽,這正如同把馬、牛、羊、豬、雞、狗閹割後可以長肥卻不再有生殖能力一樣。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元豐年間,慶州地界發生了粘蟲,正在危害秋田莊稼的時候,忽然田中生出了一種蟲子,樣子象土中的狗蠍,嘴部有鉗,成千上萬,滿地都是,遇上粘蟲,就用鉗搏殺,粘蟲都被咬成兩段。十多天後,粘蟲都絕跡了,這一年獲得了大豐收。這種蟲過去也有過,當地人稱為“傍不肯”。

    養鷹者,其類相語謂之“蓯薄H菔橛小丁鍪啡恚 匝 r法度,具其醫療之術。

    養鷹鷂的人,他們相互交談稱為“■漱”。三館的圖書中有《■漱》三卷,都是記載養鷹鷂的法則,非常詳細地記載了醫治鷹鷂的方法。

    處士劉易隱居王屋山。嘗于齋中見一大蜂,■于蛛網,蛛搏之,為蜂所螫墜地,俄頃,蛛鼓腹欲裂。徐行入草,蛛嚙芋梗徽破以瘡就嚙處磨之,良久腹漸消,輕躁如故。自後人為蜂螫者,滌蠊8抵 蠐br />
    處士劉易隱居在王屋山時,曾經在書房中看見一只大蜂,被蛛網粘掛住,蜘蛛與蜂搏斗時,被蜂螫而掉在地上,一會兒,蜘蛛腹部鼓脹象要裂開似的。蜘蛛慢慢爬出書房進入草叢。用嘴咬破一根芋梗,將蜂螫的地方貼近芋梗咬破的地方磨擦了很久,鼓脹的腹部漸漸消退,行動也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從此以後,被蜂螫了的人,把芋梗揉碎貼在傷處,就能治愈。

    宋明帝好食蜜漬■,一食數升。■■乃今之魚賊腸也,如何以蜜漬食之?大業中,吳郡貢蜜蟹二千頭,蜜擁劍四甕。又何胤嗜糖蟹。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于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予嘗過親家設饌,有油煎法魚,鱗鬣虯然,無下箸處,主人則捧而橫嚙,終不能咀嚼而罷。

    宋明帝喜歡吃用蜜浸漬的“■■”,每次吃幾升。■■就是現在的烏賊魚腸。怎樣用蜜浸漬來吃呢?大業年間,吳郡曾向隋湯帝進貢二千頭蜜蟹,蜜擁劍四壇。另外何胤特喜歡吃糖蟹。大約南方人愛吃咸的,北方人愛吃甜的。魚蟹加糖蜜,大概是沿于北方的飲食習慣吧。現在的北方人喜歡用麻油煎炸食物,不論什麼食物,都用油煎。慶歷年間,許多學士在玉堂聚會,讓人買來一筐生蛤蜊,要廚師煮熟。過了很久,還不見廚師端上來,客人們十分奇怪,派人去廚房看看,廚師說︰“已經被煎黑了還沒有爛熟。”在座的客人們沒有不大笑的。我曾經在親家的宴會上吃過一道油煎法魚,魚鱗都未去掉,沒有下筷子的地方,主人卻用手捧著橫啃,最後因無法咀嚼而作罷。

    漳州界有一水,號烏腳溪,涉者足皆如墨,數十里間水皆不可飲,飲皆病瘴,行人皆載水自隨。梅龍圖公儀宦州縣時,??牒至漳州,素多病,預憂瘴癘為害,至烏腳溪,使數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為毒水所沾,兢惕過甚,睢盯矍鑠,忽墜水中,至于沒頂,乃出之,舉體黑如昆侖,自謂必死,然自此宿病盡除,頓覺康健,無復昔之羸瘵,又不知何也。

    漳州一帶有一條河,叫做“烏腳溪”,涉水過河的人腳都變成黑色,幾十里之內水都不能喝。喝了的話就生瘴病,路過這里的人都是自己帶水而行。龍圖大學士梅公議在州縣任職時,奉命到漳州,梅公向來多病,為預防瘴癘的侵害,到烏腳溪時,讓好幾個人用肩扛他過河,並用東西遮住身子,擔心毒水沾上身。因為他過于緊張,驚懼之中忽落水中,河水淹沒了他的頭頂,被救出來後,全身墨黑象昆侖奴,他自以為肯定會死。可是從此之後,他的舊病全消,頓覺身體健康,不再象過去那樣衰病,這又不知是什麼原因。

    北岳常山,今謂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屬契丹,以大茂山分脊為界,岳祠舊在山下。石晉之後,稍遷近里,今其地謂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陽,祠北有望岳亭,新晴氣清,則望見大茂。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題名雲︰“太原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親領步騎五十萬,問罪幽陵,回師自飛狐路即歸雁門。”今飛狐路在茂之西,自銀冶寨北出倒馬關,度虜界,卻自石門子、冷水鋪入瓶形、梅回兩寨之間,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唯北寨西出承天閣路可至河東,然路極峭狹。太平興國中,車駕自太原移幸常山,乃由土門路,至今有行宮在。

    北岳常山,就是今天所說的大茂山,山的一半屬于契丹,以大茂山的山脊為界。北岳祠舊時在山下,石晉之後,稍向里遷,現在這個地方被稱為神棚。現在祠廟在曲陽,祠廟的北面有個望岳亭,初楮氣爽之時,就可以看見大茂山。祠廟中有許多唐代人所刻的石碑,祠殿前有一座亭子,亭子中有李克用的題詞︰“太原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親領步騎50 萬,問罪幽陵,回師自飛狐路即歸雁門。”現在,飛狐路在大茂山以西,從銀冶塞北出倒馬關,過胡人地界,從石門子,冷水鋪進入瓶形和梅回兩寨之間,到達代州。現在這條路已經不通了,只有從北寨西出承天關路可以到達河東,然而,這條路十分陡峭狹窄。太平興國年間,皇上的車駕從太原移至常山,就是從土門路入,到現在皇上的行宮還在。

    鎮陽池苑之盛,冠于諸鎮,乃王時海子園也。嘗館李正威于此。亭館尚是舊物,皆甚壯麗。鎮人喜大言,矜大其池,謂之“潭園”,蓋不知昔嘗謂之“海子”矣。中山人常好與鎮人相雌雄。中山城北園中亦有大池,遂謂之“海子”,以壓鎮之“潭園”。予熙寧中奉使鎮定。時薛師政為定帥,乃與之同議,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彌漫數里,頗類江鄉矣。

    鎮陽的池塘園林是最負盛名的,居于各鎮的首位,它便是王時期的海子園。王曾經請李正威在此居住過。亭台樓館還是過去的樣子,都非常壯麗。鎮陽人喜歡說大話,把池塘夸大稱為“潭園”,大概他們還不知道過去曾被稱為“海子”。中山人常常喜歡與鎮陽人爭比高低,中山城北園中也有一個大池,于是中山人就稱之為“海子”,以壓低鎮陽的“潭園”。我在熙寧年間奉命出使鎮陽和定州。當時薛師政為定州主管,我便和他一起商議,擴展“海子”直到西城中山王,其中全部為稻田,把新河水引來灌注,清澈的水波彌漫幾里,很有點類似江南水鄉。


如果你對夢溪筆談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夢溪筆談》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