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離俗覽第七 上德

類別︰子部 作者︰呂不韋 書名︰呂氏春秋

    【原文】

    三曰︰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此神農、黃帝之政也。以德以義,則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華之高,會稽之險,不能障矣;闔廬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澹乎四海,東西南北,極日月之所燭。天覆地載,愛惡不臧。虛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敵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謂順天。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故古之人,身隱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說通而化奮,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識,豈必以嚴罰厚賞哉?嚴罰厚賞,此衰世之政也。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孔子聞之,曰︰“通乎德之情,則孟門、太行不為險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郵傳命。”周明堂金在其後,有以見先德後武也。舜其猶此乎!其臧武通於周矣。晉獻公為麗姬遠太子。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麗姬謂太子曰︰“往昔君夢見姜氏。”太子祠而膳于公,麗姬易之。公將嘗膳,姬曰︰“所由遠,請使人嘗之。” 嘗人,人死;食狗,狗死。故誅太子。太子不肯自釋,曰︰“君非麗姬,居不安,食不甘。”遂以劍死。公子夷吾自屈奔梁。公子重耳自蒲奔翟。去翟過衛,衛文公無禮焉。過五鹿,如齊,齊桓公死。去齊之曹,曹共公視其駢脅,使袒而捕池魚。去曹過宋,宋襄公加禮焉。之鄭,鄭文公不敬,被瞻諫曰︰“臣聞賢主不窮窮。今晉公子之從者,皆賢者也。君不禮也,不如殺之。”鄭君不听。去鄭之荊,荊成王慢焉。去荊之秦,秦繆公入之。晉既定,興師攻鄭,求被瞻。被瞻謂鄭君曰︰“不若以臣與之。”鄭君曰︰“此孤之過也。”被瞻曰︰“殺臣以免國,臣願之。”被瞻入晉軍,文公將烹之,被瞻據鑊而呼曰︰“三軍之士皆听瞻也︰自今以來,無有忠於其君,忠於其君者將烹。”文公謝焉,罷師,歸之於鄭。且被瞻忠於其君,而君免於晉患也;行義於鄭,而見說於文公也。故義之為利博矣。墨者鉅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听之。”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鉅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歿頭前於孟勝。因使二人傳鉅子於田襄子。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鉅子於我矣,當听。”遂反死之。墨者以為不听鉅子不察。嚴罰厚賞,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嚴罰厚賞,此上世之若客也。

    【譯文】

    治理天下和國家,莫過于用德,莫過于行義。用德用義,不靠賞賜人民就會努力向善,不靠刑罰邪惡就能制止。這是神農、黃帝的政治。用德用義,那麼四海的廣大,長江黃河的流水,都不能抵御,華山的高大,會稽山的險峻,都不能阻擋,闔廬的教化,孫武、吳起的軍隊,都不能抵擋。所以古代稱王的人,他們的道德布滿天地之間,充滿四海之內,東西南北,一直到達日月所能照耀刊的地方。他們的道德象天一樣覆蓋萬物,象地一樣承載萬物,無論對喜愛的還是厭惡的,都不藏匿其道德。他們恬淡質樸,處事公正,小民們也都隨之公正,小民與王一起公正處事,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就叫做順應了天性。王的教化改變了小民的面貌和習俗,小民自己卻不知道受了教化,這就叫做順應了人情。所以古代的人,他們自身隱沒了,可是功績卻卓著,他們本身死了,可是名聲卻顯揚。他們的主張暢通,教化大行。他們給天下人帶來利益,可是人民並不能察覺到。哪里一定要用嚴刑厚賞呢?嚴刑厚賞,這是衰落社會的政治。

    三苗不歸服,禹請求攻打它,舜說,“用德政就可以了。”實行德政三年,三苗就歸服了。孔子听到了這件事,說︰“通曉了德教的實質,那麼孟門、太行山都算不得險峻了。所以說德教的迅速,比用驛車傳遞命令還快。”周代的朝堂把金屬樂器和器物擺在後邊,這是用來表示先行德教後用武力啊。舜大概就是這樣做的吧,他不輕易動用武力的精神流傳到周代了。

    晉獻公為了麗姬的緣故而疏遠了太子。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邑。麗姬對太子說︰“前幾天夜里君主夢見了姜氏。”太子就祭祀姜氏,並把食品奉獻給獻公,麗姬用毒食替換了膳食。獻公要吃膳食,麗姬說︰“膳食從遠處進來的,請讓人先嘗嘗。”讓人嘗,人死了,讓狗吃,狗死了。所以要殺死太子。太子不肯為自己申辯,說;“君主如果沒有麗姬,睡覺就不安穩,吃飯就不香甜。”于是就用劍自殺了。公子夷吾從屈邑逃到粱國。公子重耳從蒲城逃到翟。離開翟,經過衛國,衛文公不以禮相待。經過五鹿,到了齊國,正趕上齊桓公死了.又離開齊國到了曹國,曹共公想看看他緊緊相連的肋骨,就讓他脫了衣服去捕池里的魚。離開曹國,經過宋國,宋襄公以禮相待。到了鄭國,鄭文公不尊重他,被瞻勸告說;“我听說賢明的君主不會永遠困厄。現在晉公子隨行的人,都是賢德之人。您不以禮相待,不如殺了他。”鄭國君主不听從他的勸告。離開鄭國,到了楚國,楚成王對他很不敬。離開楚國,到了秦國,秦穆公把他進回晉國。重耳即位以後,發兵攻打鄭國,索取被瞻。被瞻對鄭國君主說︰“不如把我交給晉國。”鄭國君主說︰“這是我的過錯。”被瞻說;“殺死我從而使國家免于災難,我願意這樣做。”被瞻到了晉國軍隊里,晉文公要煮死他,被瞻抓住大鍋喊遭︰“三軍的兵士都听我說︰從今以後,不要再忠于自己的君主了,忠子自己君主的人將被煮死。”文公向他道歉,撤回了軍隊,讓被瞻回到了鄭國。被瞻忠于自己的君主,因而君主避免了晉國的禍患;他在鄭國按義的原則行事,因而受到了晉文公的喜歡。所以義帶來的利益太大了。

    墨家學派的鉅子孟勝,與楚國的陽城君友好。陽城君讓他守衛自己的食邑,剖分開璜玉作為符信,與他約定說︰“合符以後才能听從命令。”楚王死了,大臣們攻打吳起,在停喪的地方動起了兵器,陽城君參與了這件事。楚國治罪這些大臣,陽城君逃走了。楚國要收回他的食邑。孟勝說;“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與人家有符信為憑證。現在沒有見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能禁止楚國收回食邑,不能為此而死,是不行的。”他的學生徐弱勸阻他說︰“死了如果對陽城君有好處,那麼為此而死是可以的,如果對陽城君沒有好處,卻使墨家在社會上斷絕了,這不可以。”孟勝說;“不對。我對于陽城君來說,不是老師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如果不為此而死,從今以後,尋求嚴師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尋求賢友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尋求良臣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為此而死,正是為了實行墨家的道義從而使墨家的事業得以繼續啊!我將把鉅子的職務托付給宋國的田襄子。田襄于是賢德的人,哪里用得若擔心墨家在社會上斷絕呢?”徐弱說︰“象先生您說的這樣,那我請求先死以便掃清道路。”轉過身去在孟勝之前刎頸而死。孟勝于是就派兩個人把鉅子的職務傳給田襄子。孟勝死了,學生們為他殉死的有一百八十人。那兩個人把孟勝的命令傳達紿田襄子,想返回去在楚國為孟勝殉死,田襄子制止他們說︰“孟于已把鉅子的職務傳給我了,你們應當听我的。兩個人終于返回去為孟勝殉死。墨家認為不听從自己的鉅子的話就是不知墨家之義。嚴刑厚賞,不足以達到這樣的地步。現在社會上談到治理天下國家,大都認為要用嚴刑厚賞,這就是古代所認為的以繁煩苛酷為明察啊。


如果你對呂氏春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呂氏春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