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于標,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標,有其在標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

    治反為逆,治得為從。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

    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

    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調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先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氣有同氣。

    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以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肢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肢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頭目眩脅肢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

    腎病少腹腰脊痛、濁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肢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酸,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髒止及至三四髒者,乃可刺也。

    譯文︰

    黃帝問道︰疾病有標和本的分別,刺法有逆和從的不同,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說︰大凡針刺的準則,必須辨別其陰陽屬性,聯系其前後關系,恰當地運用逆治和從治,靈活地處理治療中的標本先後關系。所以說有的病在標就治標,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卻治標,有的病在標卻治本。在治療上,有治標而緩解的,有治本而見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從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從治的原則,便能進行真確的治療而不必疑慮;知道了標本之間的輕重緩急,治療時就能萬舉萬當;如果不知標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關于陰陽、逆從、標本的道理,看起來很小,而應用的價值卻很大,所以談一個陰陽標本逆從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許多疾病的利害關系;由少可以推多,執簡可以馭繁,所以一句話可以概括許多事物的道理。從淺顯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觀察目前的現象可以了解它的過去和未來。不過,講標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運用起來就比較難了。迎著病邪而瀉的方法就是“逆”治,順應經氣而補的方法就是“從”治。

    先患某病而後發生氣血逆適的,先治其本;先氣血逆亂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後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熱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熱而後生中滿腹脹的,先治其標。先有某病而後發生泄瀉的,先治其本;先有泄瀉而後發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須先把泄瀉調治好,然後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後發生中滿腹脹的,先治其標;先患中滿腹脹而後出現煩心的,先治其本。人體疾病過程中有邪氣和正氣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現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標;大小便通利則治其本病。疾病發作表現為有余,就用“本而標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後調理氣血、恢復生理功能以治其標;疾病發作表現為正氣不足,就用“標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後調理氣血、恢復生理功能以治其標;疾病發作表現為正氣不足,就用“標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護正氣防止虛脫以治其標,後祛除邪氣以治其本。總之,必須謹慎地觀察疾病的輕重深淺和緩解期與發作期中標本緩急的不同,用心調理;凡病輕的,緩解期的,可以標本同治;凡病重的,或發作期,應當采用專一的治本或指標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後並發其他疾病的,應當先治其本病。

    大凡疾病的傳變,心病先發心痛,過一日病傳于肺而咳嗽;再過三日病傳入肝而脅肋脹痛;再過五日病傳入脾而大便閉塞不通、身體疼痛沉重;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先發喘咳,三日不好則病傳于肝,則脅肋脹滿疼痛;再過一日病邪傳脾,則身體沉重疼痛;再過五日病邪傳胃,則發生腹脹。再過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時,夏天死于日出之時。

    肝病則先頭疼目眩,脅肋脹滿,三日後病傳于脾而身體沉重疼痛;再過五日病穿于胃,產生腹脹;再過三日病傳于腎,產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時,夏天死于吃早飯的時候。

    脾病則先身體沉重疼痛,一日後病邪傳入于胃,發生腹脹;再過二日病邪傳于腎,發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三日病邪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時之後,夏天死于寅時之後。

    腎病則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脛發酸,三日病邪後病邪傳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三日病邪傳入于胃,產生腹脹;再過三日病邪傳于肝,發生兩脅脹痛;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黃昏。

    胃病則心腹部脹滿,五日後病邪傳于腎,發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三日病邪傳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五日病邪傳于脾,則身體沉重;再過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後,夏天死于午後。

    膀胱發病則先小便不通,五日後病邪傳于腎,發生少腹脹滿,腰脊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一日病邪傳入于胃,發生腹脹;再過一日病邪傳于脾,發生身體疼痛;再過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後,夏天死于下午。

    各種疾病按次序這樣相傳,正如上面所說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針刺治療;假如是間髒相傳就不易再傳下去,即使傳過三髒、四髒,還是可以用針刺治療的。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素問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素問》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