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八內板經書紀略

類別︰子部 作者︰明•劉若愚 書名︰酌中志

    凡司禮監經廠庫內所藏祖宗累朝傳遺秘書典籍,皆提督總其事,而掌司、監工分其細也。自神廟靜攝年久,講幄塵封,右文不終,官如傳舍,遂多被匠夫廚役,偷出貨賣。柘黃之帖,公然羅列于市肆中,而有寶圖書,再無人敢詰其來自何處者。或佔空地為圃,以致板無曬處,濕損模糊,甚致劈毀以御寒,去字以改作。即庫中見貯之書,屋漏漏損,鼠嚙蟲巢,有蛀如玲瓏板者,有塵霉如泥板者。放失虧缺,日甚一日。若以萬歷初年較,蓋已什減六七矣。既無多學博洽之官綜核齊理,又無簿籍數目可考以憑銷算。蓋內官發跡,本不由此,而貧富升沉,又全不關乎貪廉勤惰。是以居官經營者,多長于避事,而鮮諳大體,故無怪乎泥沙視之也。然既屬內廷庫藏,在外之儒臣又不敢越俎條陳,曾不思難得易失者,世間書籍為最甚也。昔周武滅商,洪範訪自箕子,晉韓起聘,曾見易象。《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今將有用圖書,盡擲無用之地,豈我祖宗求遺書于天下,垂典則于萬世之至意乎?想在天之靈,不知何如其恫然,何如嘆息也。今上天縱英明,右文圖治,倘一且清問祖宗歷來所存書籍幾何,或親臨庫際稽覽,不審當局者作何置對?其亦未之深思耳。祖宗設內書堂,原欲于此陶鑄真才,冀得實用。按︰《古文真寶》、《古文精粹》二書,皆出于老學究所選。累臣欲求大方于明白上水頭古文選為入門,再將宏肆上水頭古文選為極則,起自《檀弓》、《左》、《國》、《史》、《漢》、諸子,共什七八;唐、宋什二三,為一種。再將洪武以來程墨垂世之稿,亦選出一半為入門,一半為極則,亦為一種。四者同成二帙,以範後之內臣。奏知聖主,發司禮監刊行,用示永久。不知得遂志否也。皇城中內相學問,讀《四書》、《書經》、《詩經》、看《性理》、《通鑒節要》、《千家詩》、《唐賢三體詩》,習書柬活套,習作對聯,再加以《古文真寶》、《古文精粹》,盡之矣。十分聰明有志者,看《大學衍義》、《貞觀政要》、《聖學心法》、《綱目》,盡之矣。《說苑》、《新序》,亦間及之。《五經大全》、《文獻通考》,涉獵者亦寡也。此皆內府有板之書也。先年有讀等韻、海篇部頭,以便撿查難字。凡有不知典故難字,必自己搜查,不憚疲苦。至于《周禮》、《左傳》、《國語》、《國策》、《史》、《漢》,一則內府無板,一則繩于陋習,概不好焉。蓋緣心氣驕滿,勉強拱高,而無虛已受善之風也。《三國志通俗演義》、《韻府群玉》,皆樂看愛買者也。除古本、抄本雜書不能開遍外,按現今有板者譜列于後,即內府之經書則例也。

    五倫書(六十二本、一千七百一頁)詩傳大全(十二本、九百九頁)書經大全(十本、七百六十三頁)周易大全(十二本、一千一百十八頁)春秋大全(十八本、一千四百五十九頁)禮記大全(十八本、一千二百九十九頁)易傳(六本、五百八十二頁)書傳(六本、五百八十三頁)詩傳(六本、六百三十五頁)春秋傳(四本、一千零六十一頁)禮記(八本、一千六十一頁)四書大全(二十本、一千五百八十九頁)四書集注(十本、八百二十頁)性理大全(三十本、二千一百六十九頁)資治通鑒綱目(四十本、四千一百頁)續資治通鑒綱目(十四本、一千一百二十二頁)少微通鑒節要(廿本、四千四百廿八頁)通鑒節要續編(二十本、一千六百八十三頁)晏宏通鑒綱目(三十本、四千二十頁)文獻通考(一百本、一萬八百三十六頁)歷代名臣奏議(百五十本、九千七百二十頁)歷代通鑒纂要(六十本、三千六百三十頁)大明會典(一百四十本、六千五百九十頁)事文類聚(一百三十本、八千三百六十頁)大明一統志(四十本、三千一百五十頁)明倫大典(廿四本、七百廿頁)大明集禮(三十六本、一千四百七十二頁)大學衍義(二十本、一千三百八十二頁)大學衍義補(四十本、三千六百頁)對類(十二本、八百七十三頁)諸司職掌(三本、四百二十八頁)大明官制(二本、三百七十頁)御制大誥(四本、二百五十三頁)大明律(二本、一百七頁)洪武正韻(五本、五百頁)韻府群玉(十本、一千四十頁)御制文集(八本、七百十三頁)經史海篇直音(五本、五百十二頁)廣韻(二本、二百五十五頁)玉篇(二本、三百十五頁)御制詩集(二本、八十四頁)經書音釋(二本、一百七頁)詩韻釋義(二本、一百五十八頁)四書白文(六本、三百十二頁)詩學大成(十四本、一千頁)爾雅埤雅(四本、三百九十七頁)許氏說文(八本、六百五十頁)呂真人文集(二本、二百四十頁)孔子家語(三本、一百四十四頁)通書大全(八本、九百九十頁)列女傳(三本、一百三十五頁)神課金口訣(二本、二百四十頁)仁孝皇後勸善書(十本、八百七十六頁)山肘後神樞(二本、一百七十八頁)選擇歷書(二本、二百五十六頁)雍熙樂府(二十本、一千七百九十三頁)三國志通俗演義(廿四本、一千一百五十頁)歷代臣鑒(十本、五百六十頁)貞觀政要(八本、三百七十頁)居家必用(十本、八百八十頁)聖學心法(四本、三百十五頁)釋文三注(《千字文》七十一頁、《胡曾詩》九十九頁、《蒙求》一百四十四頁)飲膳正要(三本、七百七十五頁)唐賢三體詩(二本、一百七十二頁)古文精粹(二本、二百五十六頁)李白詩(四本、三百六頁)選詩補注(三本、三百十三頁)唐詩鼓吹(五本、二百六十六頁)高皇後傳(一本、四十七頁)女訓(一本、四十九頁)內訓(一本、五十頁)尚書、孝經、大學、中庸(五本、三百三十六頁)周易佔法(二本、二百四十頁)草堂詩餘(二本、一百九十頁)恩紀含春堂詩(二本、一百十五頁)擊壤集(四本、三百五十頁)勸忍百箴(四本、三百頁)古文真寶(四本、三百九十一頁)醫要集覽(六本、二百八十頁)草韻辨體(六本、二百七十頁)增定華夷譯語(十一本、一千七百八頁)評史心見(六本、三百五十頁)通鑒博論(三本、二百九十頁)重刻證類本草(十本、一千三百四十五頁)養生類纂(五本、一百九十七頁)釋氏源流應化事跡(四本、四百四十頁)皇明祖訓(一本、五十頁)洪武禮制(一本、八十二頁)稽古定制(一本、八十二頁)鄭氏女孝經(一本、四十二頁)祖訓條章(一本、十二頁)曹大家女訓(一本、十六頁)女誡直解(一本、四十八頁)劉向說苑(五本、三百二十五頁)皇明典禮(一本、九十五頁)內則詩(一本、六十二頁)內令(一本、十二頁)昭鑒錄(一本、一百五十二頁)御制洪範篇序(一本、三十六頁)勤政要典(一本、七十三頁)外戚事鑒(一本、六十八頁)山居四要(一本、八十三頁)茲聖皇太後女鑒(一本、六十九頁)女訓內訓(仝前)仙肘後經(一本、一百十二頁)玉匣記(一本、八十二頁)省躬錄(一本、七十二頁)祥異賦(一本、四十九頁)步天歌(一本、八頁)傳心妙訣(一本、四十五頁)詳明算法(一本、一百十頁)草字碎金(一本、九十二頁)真字碎金(一本、九十二頁)千家姓(一本、五十九頁)孝順事實(一本、二百九十二頁)為善陰騭(一本、三百七十二頁)小學書解(一本、一百六頁)忠經(一本、四十二頁)孝經大義(一本、四十二頁)歷代紀年(一本、三十六頁)四時歌曲(一本、十二頁)隨機應化錄(一本、六十頁)高皇帝道德經注解(一本、六十九頁)達達字孝經(一本、四十二頁)醫按書(一本、三十二頁)蒙求白文(一本、十九頁)山歌(一本、四頁)華夷譯語(一本、八十八頁)古字便覽(一本、五十二頁)八行遺事集(一本、二十八頁)警世篇(一本、二十一頁)忠經直解(一本、十六頁)太上感應靈篇(一本、五十二頁)憲綱(一本、五十頁)百家姓(一本、十頁)大學(一本、三十六頁)千字文(一本、十七頁)孝經(一本、十六頁)中庸(一本、五十六頁)千家詩(一本、四十四頁)四書雜字(一本、十二頁)七言雜字(一本、十三頁)三字經(一本、二十二頁)啟蒙集(一本、四十頁)草訣百韻(一本、十四頁)草訣百韻歌(三本、四十頁)八行圖書(一本、四十頁)孝經直解(一本、三十六頁)解夢書大全(二本、七十頁)四書直解(二十五本、一千零四十二頁)書經直解(十三本、八百二十頁)通鑒直解(二十五本、一千四十二頁)帝鑒圖說(六本、三百五十六頁)劉向新序(三本、一百四十二頁)洪武正韻玉鍵(二本、一百三十頁)佛經一藏(計六百七十八函、十八萬八十二頁。共用白連紙四萬五千二十三張,藍絹二百五十三匹七尺四寸,黃絹廿六匹二丈四尺一寸,每匹長三丈二尺,黃毛邊紙五百七十張,藍毛邊紙四千九百十二張,黃連四紙三百四十七張,白戶油紙一萬八千九十五張,黑墨二百八十六斤八兩,白面一千二百二十五斤,白礬四十五斤。)道經一藏(計五百十二函、十二萬二千五百八十九頁。共用白連四紙三萬八百九十七張,黃連四紙一百七十六張,藍毛邊紙三千十八張,黃毛邊紙五百二張,藍絹一百八十二匹一丈八尺六寸,黃絹二十匹一丈六尺,白戶油紙八千三百七張,黑墨一百六十斤八兩,白面七百五十斤,明礬二十五斤。)番經一藏(計一百四十七函、十五萬七十四頁。共用腰子白鹿紙一萬三千六百四十張。)大五大部經(華嚴經八十二本、大涅檠經四十一本、報恩經七本、金剛明經十本、心地觀經八本。)小五大部經(法華經七本、楞嚴經十本、佛母大孔雀經三本、梁皇懺十本。)又五般經(圓覺經二本、彌陀經一本、諸品經咒、金剛經注解一本一百四十七頁、華嚴小鈔一百十七本、諸真寶懺十二本、小道經一本。)

    累臣若愚曾聞成祖敕儒臣纂修《永樂大典》一部,系湖廣王洪等編緝,時號召四方文墨之士,累十余年而就,計二萬二千八百七十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因卷帙浩繁,未遑刻板。正寫冊原本,至孝廟宏治年,以大典金匱秘方外人所未見者,乃親灑宸翰,識以御寶,賜太醫院使臣王聖濟殿內臣寵,蓋欲推之以福海內也。閣臣王文恪鏊恭撰頌以揄揚盛美。相傳至嘉靖年間,于文樓安置。偶遭回祿之變,世廟亟命挪救,幸未至焚,遂敕閣臣徐文貞階,復令儒臣照式摹抄一部。當時供謄寫官生一百八名,每人日抄三頁。自嘉靖四十一年起,至隆慶元年,始克告完。及萬歷年間,兩宮三殿復遭回錄,不知此新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藏于何處也。又累臣曾見《車駕幸地錄》所載,正德十五年閏八月內,武廟南征回如鎮江,幸大學士楊一清第,曾進抄本《冊府元龜》,一部,共一千卷,計二百二本。累臣曾向韓提督世祿言及,幸有一部,然舛錯頗多,至不能句,似非楊宅所獻之書。李永貞遂雇人借抄一部,仍將原本交還。而抄本一部,聞丁卯冬已有人獻于王體乾矣。至崇禎己卯夏,體乾沒產,又不知落何人手也。又江陵張文忠公在閣時,曾具書與張中翰後湖曰︰先年張文簡公曾得內閣所藏《冊府元龜》一部。其後文簡公卒于京邸,其僕即將此書,于部前貨賣。令先翁識其為閣本也,贖而藏之于家。嘗語區區曰︰吾欲將此書仍送歸內閣,以完先代之寶,何如?僕時起賀曰︰幸甚!此義舉也!無何而令先翁亦逝,竟勿克踐其言。今憶此書必無恙也,僕欲倍價奉贖,仍歸閣中,以卒令先翁之志,惟執事其幸許之。夫此一書也,文簡得之,令先翁贖之,至僕而還之。三更張氏,皆楚人也,將以媲于古之左史倚相能讀墳典邱索,不亦美乎?雲雲。然詳味江陵此舉,則必實踐其言者,但未知後湖果曾割付此書否?又不知今尚存內閣否也?承平日久,處處光景與先年不同,則此書之存與不存,與《永樂大典》之存貯何庫,又有誰敢饒舌問及也哉!嗟嗟,難言矣!


如果你對酌中志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酌中志》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