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異述

類別︰子部 作者︰明•鄭仲夔 書名︰耳新

    瓊州有粟米泉,是甦長公所浚。其水秤之,較他泉水特重,味復清美,時有粟米從孔中涌出,故名。

    萬歷初年,上于內府得雲長公家訓書。遺失一板,命寺人求之。時有一老商專收廢書,得其一板藏之,已四十余年。至是以應,得賞百金。

    秦進士廷丞嗜學,每困場屋。因感憤,欲取平日所讀書悉焚之。方簡書,書忽作吼聲,遂不復焚,攻苦如故。明年舉于鄉,又明年成進士。

    天啟乙丑,闈中得華太史琪芳文方置幾案,忽有聲如風箏從卷中起。亟展讀之,大加賞嘆。遂舉南宮第一。是科文趨險極矣,而華獨醞籍淵博,不愧正始之音。固知斯文有在也。

    處州劉一介少年得火疾。遂棄家至一山中,緣竹徑而入者百二十里許,綠陰無間,劉隱居于此。自題曰︰“綠天深處,五里一亭,十里一室,無不幽勝。”不入城市者六十年,親友莫可蹤跡。太守任沖華訪之,覓三日始得見。相與作世外譚。厚贈之,劉概不受。太守留連數日,因泣而別。

    海南有鬼,獸種人形,黧色,長不滿三尺,解人言,不食煙火。入山能取琪南異香,及諸寶,海南人多購而畜之。欲購者必先令其相,果有分得寶。鬼抱膝肯首,約指相隨幾年,不則搖手而退。人得之,擇日始放,置小鋸斧與之,啖以果食,盡飽,攜鋸斧去。或經年,或數月,或旬日,以取果之多寡,為去時之久近。反則導主人往其處,奇香異寶,無所不有。攜歸,價不啻千萬。約滿,更依他人,留之不得。

    桂侍御榮,性耽山水。微時讀書靈山至德宮。一日散步里許,忽至一所。見竹籬茅舍,清幽迥別。急歸邀僧同玩。及往,舊路已迷,杳不可覓。因悵悵而還。

    昔有客投河北逆旅,室中紙糊甚密。俄一女子過前,言煙來。伏地者再。夜久,果有煙。因憶女子言,得不死。明日,白宮捕設謀者而娶女子以去。嘗聞失火之家,須匍伏而遁,不則難出于煙。又有餃水以御之者。

    姑甦要離墓,其形如阜,不及城堞者僅尺許耳。相傳初甚低,其後,歲高一歲。至萬歷間,好事者為之豎碑墓上。墓隆起,竟高于城。一時城外,往往白晝殺人,咸怪異之,因僕碑乃止。

    南州一小民生子,背有一大佛字。

    詹文學在所親處看設齋,偶見一童子,身著青衣,欲走入紙灶內。眾止之,曰︰“是將化資錢毋?”入不顧,徑徐行其中去。隨見之無所得。考書,是日為青衣童子臨世。

    畢大參謀,其尊人好善,老而艱于子。一夕,夢入古廟中祈嗣。見有三佛在上,因泣拜于地。三佛憐之。左右佛交推其中佛,中佛遂起身下。忽然驚悟彌十月,大參公生。絕無胎發。是夕,其尊人復夢入古廟,見三佛中缺一。叩其故,左右佛曰︰“賢嗣是也。”後公登嘉靖戊戌進士,留邊四十日,盔甲不解,及解下發髡盡,訝之。致政家居,有劫寇取公,綁縛之。欲加楚,忽若有人從眾中奪以出。自是得疾。一日,有老僧攜杖,從大門直進,竟達寢室。以杖叩公曰︰“汝尚執戀此,不憶卻歸路耶?”時其家咸目之,已而不見。公是日遂終。

    貴溪吳氏生一兒,聰穎異人,數歲能詩。父母弄以竹馬,有客呼曰︰“紅孩兒騎馬游街。”即應聲曰︰“赤帝子斬蛇當道。”後因與群兒嬉墮水中幾死,急援之出,良久乃甦。嗣是遂茫無所知,竟為耕夫終世。


如果你對耳新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耳新》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