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

類別︰子部 作者︰明•吳應箕 書名︰讀書止觀錄

    【原文】

    子墨子南使衛,載書甚多。弦唐子見而怪之。墨子曰︰“昔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下,其修至于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是?”讀書者當觀是ヾ。

    【注釋】

    ヾ讀書者當觀是︰陳繼儒作《讀書十六觀》,共十六則,每則後有“讀書者當作此觀”句。屠本作《演讀書十六觀》,每則後是“讀書者觀此”一句。吳應箕《讀書止觀錄》卷一至卷三各則末多作“讀書者當觀是”、“讀書者當觀此”。而卷四卷五即陳、屠二人所作《讀書十六觀》與《演讀書十六觀》。

    【譯文】

    墨子向南到衛地去,用車載了許多書。弦唐子見了覺得奇怪。墨子解釋說︰“過去周公旦白天要讀書百篇,夜晚還會見士人七十人,所以他能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他的美名流傳到今。我墨翟既沒有朝廷政事,又沒有農田耕作的勞苦,我怎敢荒廢讀書的事?”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寧越,中牟人。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ヾ︰“何為可以免此?”友曰︰“莫如學也。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越曰︰“請以十五歲ゝ。人將休,我不敢休;人將臥,我不敢臥。”學十五歲而為周威王之師。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謂︰此處有問義。ゝ請︰本義是請求。這里有請讓我試一試的意思。

    【譯文】

    寧越,是中牟人。他怕種田謀生的勞苦,問他的朋友說︰“怎樣做才能免掉這種勞苦呢?”朋友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了,讀書三十年,就可以成功了。”寧越說,“讓我試用十五年來完成吧。別人要休息時我不休息,別人要睡的時候,我也不去睡。”後來他苦讀十五年而成了周威王的國師。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梁邱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ヾ。”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于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吳生曰ゝ︰所謂不在三更早、五更遲ゞ,只怕一日暴,十日寒。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夫子︰對人的敬稱。ゝ吳生︰作者吳應箕自稱。ゞ三更早、五更遲︰俗諺,也作“三更眠,五更起”,就是起得早睡得遲的意思。

    【譯文】

    梁邱據對晏子說︰“我是學到老也趕不上您先生的了。”晏子說︰“我晏嬰听說這樣一句名言︰‘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並不與常人不同,不過是堅持去做不放下,堅持向前不休止罷了。”吳生說︰這就是所謂不在乎每天起早睡晚,而要防止一曝十寒吧。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揚子雲工賦,王君大習兵,桓譚欲從二子學。子雲曰︰“能讀千賦則善賦。”君大曰︰“能觀千劍則曉劍。”諺曰︰“習伏眾神”ヾ,“巧者不過習者之門”。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習伏眾神︰當時的諺語,就是熟能生巧,如有神助的意思。

    【譯文】

    揚子雲善于作賦,王君大對刀劍等兵器很在行。桓譚要想學他們二人的技藝。揚子雲告訴他︰“能讀一千篇賦,就會寫出好賦了。”王君大也說“你看過一千把劍,就知道其中的學問了。”舊諺說︰“習伏眾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ヾ。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ゝ,一則羨其得學。中心傷感,故泣耳。”師惻然,曰︰“苟欲學,不須資也。”于是就業。長則博物洽聞,金玉其行。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書舍︰老師教書的地方。ゝ願︰此處作傾慕解,與下句“羨”略同。

    【譯文】

    邴原從小失去父母。幾歲的時候,走過一位老師的學堂,在門外哭泣。老師問︰“你為什麼在這兒哭?”他說︰“凡是能來上學的,都是有父母的。我又羨慕他們有父母,又羨慕他們能上學。心中感到悲哀,所以才哭。”老師很同情他,就說︰“你如願來上學,可以不用交學費。”于是邴原就跟這老師學習。後來邴原成長為一個學識淵博、品行高尚的人。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朱穆耽學,銳意講誦,或時不自知亡失衣冠ヾ,顛墜坑岸。ゝ其父以為專愚,幾不知馬之幾足。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為業。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亡失衣冠︰丟掉了衣帽。ゝ坑岸︰土坑,階岸。

    【譯文】

    朱穆喜歡讀書,專心致志地讀,有時自己丟失了衣帽或走道跌落坑窪低處也不知道。他的父親以為這孩子太死心眼,恐怕連馬有幾只腳也不知道。高鳳,字文通,家里是種田的。有次妻子下田勞作,讓他看管曬在庭院的麥子,別讓雞吃麥粒。天忽然下大雨,高鳳拿了一根竹竿,一面還在誦讀經書,雨水把麥浸濕流散,他也不知道,等妻子回來責怪他,他才如夢初醒。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李永和杜門卻掃ヾ,絕跡下帷ゝ。棄產營書,手自刪削。每嘆曰︰“丈夫擁有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吳生曰︰棄產營書,是我輩常事。余嘗語朋友中一二有力者,謂君輩自不須棄產,但于他所用者,損彼就此足矣。若余欲營書,雖欲不棄產,得乎?故余嘗于小齋自述雲︰“產為叢書蕩,堂非寶繪名”,蓋實語也。又記余甲寅歲從市中見舊籍數副,爾時囊無一文,因從賈人賒回,後于里人處貸數金償其價。一父老見而駭曰︰“書何為哉?又去絕上好水田一畝矣。”至今思之一笑。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卻掃︰停止掃路,表示不接待客人之意。ゝ下帷︰放下帷幕,指專心讀書(或講學)。絕跡︰遺棄世事。

    【譯文】

    李永和閉門不出,謝絕賓客,遺棄世事,專心讀書。變賣家產購置圖書,並親自整理刪削。常常感嘆地說︰“大丈夫擁有萬卷圖書,哪里比不上統治一百座城池?”吳生按︰變賣家產購置書籍,對我們這些人來說是很普通的事。我曾對幾個有錢的朋友說,你們自然不必變賣家產,只要在其他支出方面節省一些,移來買書就很足夠了。至于我要買書,雖不想賣家產,能辦得到嗎?所以我曾在自己書齋中寫對聯自述說“產為叢書蕩,堂非寶繪名”,這完全是寫的實際情形。又記得甲寅年有次在市上看到幾部舊書,要買而沒有錢,就從書商那兒賒回來,後來向同鄉處借了錢去償還書價。一位同鄉父老見了很驚奇,他說︰“書有什麼用處呢?又花掉一畝上好水田的價錢。”直到現在,我想起還好笑。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魏武帝ヾ曰︰“老而好學,唯余與袁伯業。”陳秘書瓚ゝ通九經百家,年逾九十,猶勤于筆研。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魏武帝︰曹操。ゝ陳秘書瓚︰秘書為官職,陳瓚為姓名。

    【譯文】

    曹操曾說︰“年紀老了仍好學,現在只有袁伯業和我二人。”陳瓚學通了九經百家,年紀已九十多,還勤于寫作。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王勰ヾ,字彥和。雅好文筆ゝ。既無山水之適,又絕親知之游。獨致尚文史,物務之暇,披覽不輟。傅茂遠泊然靜處ゞ,不妄交游。袁司徒每經其戶,歡曰︰“經其戶,寂若無人,披其帷,其人斯在。豈非名賢?”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王勰︰名不見經傳。《文心雕龍》之作者劉勰,字彥和。故或疑此處當為劉勰的事。ゝ文筆︰劉勰《文心雕龍》稱“無韻者筆,有韻者文”。或泛指文章,統稱文筆。ゞ泊然︰靜默無為,恬淡。

    【譯文】

    王勰(劉勰?)字彥和,很喜歡文學。既不喜游山玩水,又不喜親朋往還,只是醉心文史,遇有空閑時間,就不停地閱讀。傅茂遠生性淡泊,喜歡靜處,不隨便與人交往。袁司徒每經過他家,就高興地說︰“走過大門,里面好像沒人一樣靜寂,拉開里面的帷幕,他卻總在里面。這還算不上一個名賢嗎?”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漢祖敕太子曰ヾ︰“吾遭亂世,當秦禁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ゝ,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ゞ,追思昔所行多不是々。”又敕雲︰“吾未學書,今觀汝書,尚不如我。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吳生曰︰然則不讀書而欲行之是者,不可得矣;不自書而欲書之成者,不可得矣。況彼為帝王,而此猶士庶乎!讀書者當觀是。

    【注釋】

    ヾ敕︰皇帝向下傳達的文書。ゝ踐祚︰做皇帝。ゞ作者︰創始者,聖人。々不是︰不合道理。

    【譯文】

    漢高祖告誡兒子說︰“我生逢亂世,正好秦始皇禁止民間藏書,自己反倒高興,以為讀書沒有用處。等我做了皇帝後,這才知道讀書,讀書才使我知道聖人的道理,回想過去所作的事不少是不合道理的。”另一次又說︰“我沒有很好地學過書法,現在看你寫的字,還不及我寫的。今後你上疏最好自己寫,不要依靠別人代寫。”吳生說︰這樣看來,不讀書而要想行事符合道理,是不可能的。不自己書寫而要想字寫得好,也是不可能的。何況漢高祖父子是帝王,而我們只是老百姓呢。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昭烈ヾ遺詔後主︰“閑暇歷觀諸集及六韜、商、周書,益人意智。”宋太宗謂王顯ゝ︰“卿典機務,能熟讀《軍戒》三篇,亦可免于面牆ゞ。”又日進《御覽》三卷,宋琪以為勞。帝曰︰“開卷有益,不為勞。”吳生曰︰至哉言也。今之不讀書者,每自諉于家務沓雜,容知々事有逾于君相者乎?日御萬幾,猶謂開卷有益,況號稱學士,而束書高閣,自甘面牆,抑欲何也?余嘗謂讀書則無日不閑,不讀書則無日不忙,是讀書又卻事ぁ之第一法也。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昭烈︰三國蜀劉備。ゝ王顯︰宋太宗時任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ゞ面牆︰比喻不學。像面向牆壁一樣一無所見。々容知︰容為表反問之副詞,容知即知道嗎之意。ぁ卻事︰減少雜事。

    【譯文】

    昭烈曾經遺詔給後主劉禪說︰“空下來多讀諸家文集以及六韜、商、周等書,會增益人的才智心志。”宋太宗對王顯說︰“你主管重要政務,能熟讀《軍戒》三篇,也可以免去無知而被人恥笑。”他自己也每天讀《御覽》三卷。宋琪認為皇帝這樣做太辛苦了。宋太宗說︰“開卷有益,不能說辛苦。”吳生按︰這話太有道理了。現在的不願讀書的人,總是自己推諉是由于家務繁多而不讀書。難道比皇帝宰相事更多嗎?每天處理眾多政務,還說開卷有益,堅持讀書,而號稱學士的人,反倒束書高閣,自甘于無知,這又是什麼道理呢?我曾說要讀書則沒有一天沒空閑,不想讀書那就覺得沒有一天不忙。這讀書又是減少雜務事的第一妙法。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魏照求入事郭泰,供給灑掃。泰曰︰“當精義講書,何來相近?”照曰︰“經師易獲,人師難遭。”黃山谷語王子飛曰︰“讀書十年,不如一詣習主簿ヾ。”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主簿︰古代官名,負責文書簿籍。

    【譯文】

    魏照請求到郭泰身邊做事,幫助做家務雜事。郭泰說︰“你應當努力去讀書,為什麼要到我這兒來呢?”魏照說︰“傳授經書學問的老師容易找,像您這樣可以做我們為人處世榜樣的老師是難踫到的。”黃山谷曾對王子飛說︰“讀十年書,還不如去一次主簿那兒學得多。”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徐遵明詣田猛略受學,一年欲去。猛略謂曰︰“君少年從師,每不終業。”徐曰︰“吾今知真師所在矣。”徐文遠從耆儒ヾ沈重質問,曰︰“先生所說,紙上語耳。若奧境ゝ有所未至也。”吳生曰︰魏黃之論如彼,而二徐之論如此,亦各問其所得力者何如耳。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耆儒︰年老博學的儒者。ゝ奧境︰深奧的境界。

    【譯文】

    徐遵明到田猛略那兒學習,學了一年就要告辭離去。田猛略對他說︰“你一個青年人從師學習,怎麼這樣半途而廢?”徐遵明說︰“這是因為我今天知道了真正的老師在哪兒了。”徐文遠在著名大儒沈重處學習,有一天他對老師說︰“你先生所講的,都是紙上語罷了,至于真正深奧的境界,似乎還有不夠的地方。”吳生按︰魏照、黃山谷他們的議論是這樣(重視老師的作用),而徐遵明、徐文遠的觀點(不相信老師)又這樣,這也是由他們自己學習所獲的情形不同而造成的呢。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示。

    【原文】

    支遁每標舉會宗,而不留心象喻,解釋章句,或有所漏。文字之徒多以為疑。謝安石聞而善之,曰︰“此九方皋之相馬也ヾ,略其玄黃,取其俊逸。”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九方皋相馬︰九方皋,春秋時善相馬的人。傳說他找到了千里馬,但是不記得這馬是黑的還是黃的,是公的還是母的。

    【譯文】

    支遁講學時總是著重指出其重要宗旨,而不用心找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在解釋章句時還常有遺漏的,重視文字的學人就很懷疑他的學問。謝安石听了卻很贊賞支遁,說︰“這正像九方皋的相馬,不注意馬的顏色,而重視他的精神。”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真人ヾ告許曰︰“學道如穿井,井彌深,土彌難出。”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真人︰道家稱存養本性得道之人。

    【譯文】

    真人告訴許說︰“學道有些像掘井,井越深,泥土就越難清出。”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揚雄與劉歆書曰︰“雄為郎,自奏少不得學,而心好沈博絕麗之文,願不受三歲奉ヾ,冀自克就。有詔不守奉,令尚書賜筆墨錢六萬,觀書于石渠ゝ。後一歲作《繡補》、《靈節》、《龍骨》銘、詩三章。成帝好之,遂得盡意。故天下上計ゞ孝廉及郡內衛卒會者,雄常把三寸弱翰々,齎油素四尺,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于槧ぁ,二十七歲于今矣。”甦秦、張儀佣書,遇聖人之文,無題記處,則以墨書掌內股里,夜還,折竹寫之。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不受三歲奉︰三年不領俸祿。ゝ石渠︰皇家藏書處。ゞ上計︰地方官在年終到京報告一年的情形,或自己去,或派遣屬員去。々弱翰︰指筆。油素︰絹,用以書寫。ぁ鉛槧︰鉛粉筆和木板,用以書寫。

    【譯文】

    揚雄給劉歆的信中說︰“我揚雄做郎的時候,自己上奏說因為自少沒有很好學習,而卻喜愛好文章,願意三年不領俸給,(自己去學習)以期能有所成就。皇帝同意這一請求,還下令尚書賜給我六萬錢作買筆墨的費用,允許我到石渠閣去閣讀藏書。後一年我作了《繡補》《靈節》《龍骨》等銘和詩,漢成帝很喜歡,我就更有學習的方便了,所以每逢各地來京上計的孝廉和郡內衛卒聚會時,我總帶了筆和絹去訪問記錄一些方言異語,回來就整理記錄在木板上,這樣做已有二十七年了。”甦秦、張儀在受雇為人抄書的時候,遇到聖人的文字(而想自己抄錄)一時沒地方抄,就用墨筆寫在手上腿上,到夜晚回去再抄錄下來。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葛洪貧無童僕,籬落不修,常披榛出門,排草入室。屢遭火,典籍盡。乃負笈徒步,借書抄寫,賣薪買紙,燃火披覽。所寫皆反覆,人少能讀之。吳生曰︰余亦不可謂有典籍,然常遭火矣。而勤苦無葛丹井ヾ之萬一,羞哉。又曰︰讀書欲稱博洽,未有不如此而成者。且無論學問一道,即如學書,猶是儒者一藝耳。鐘太傅坐臥書畫,衣被俱穿。歐陽率更見道旁碑,玩三日不去。懷素自謂擔笈杖錫,西游上國,遍咨筆法于當代名公,而于殘簡斷碑臨摩殆遍。米元章見蔡攸帖ゝ,求易不得,至于據舷欲墜。李卓吾曰︰如此好書,焉得不好?凡事皆然,靡不成者。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葛丹井︰即葛洪。ゝ鐘太傅︰與歐陽率更、懷素、米元章、蔡攸等均為著名書法家。

    【譯文】

    葛洪家貧,沒有家童僕婢,門外籬笆柵欄也不修整,出門進門常要排除雜草荊棘才行。又屢遭火災,家里的書都燒掉了。他背著書箱四處走,借書來抄,靠打柴賣錢買紙,夜間點著火閱讀和抄寫。一張紙要使用多次,旁人難以閱讀。吳生按︰我雖不能說有多少書,可是也被火燒過了。可我的勤苦卻抵不上葛洪的萬分之一,真可羞啊。又按︰讀書要稱得起廣博,不這樣努力是不成的。就不說學問,只講學寫字吧,寫字只是讀書人的一項技藝,鐘繇他坐著睡著都用手指在身上被上畫寫,連衣服被子都寫穿了。歐陽率更在路旁見一古碑,因為愛他的書法,竟在碑旁一連玩賞了三天。懷素他自述曾拄著禪杖,背著書箱,到京城去游學,所有書法名家都一一去請教,散在各處的殘簡斷碑也一一去臨摹。米元章一次見到他人珍藏的蔡攸法帖,想求人轉讓給他未獲同意,竟要從船上跳水自殺。李卓吾評論說︰這樣熱愛書法,怎麼會寫不好?其他事也一樣,只要有這種精神,沒有做不成的。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顧歡貧,鄉中有學舍,無以受業。歡于舍壁後倚听,無遺忘者。夕則燃松而讀,或燃糠自照。劉峻自課讀書,常燎麻炬,從夕達旦。時或昏睡,其鬢發,乃覺復讀。聞有異書,必往祈借。崔慰祖謂之書淫ヾ。吳生曰︰囊螢、映雪、刺股、鑿壁,古人貧而勤學,皆此類也。余所最旨者,王休泰貧而好學,嘗三日絕糧,執卷不輟。家人誚之曰︰“困窮如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嘗目耕耳。”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書淫︰嗜書入迷的人。

    【譯文】

    顧歡家貧,他鄉里有一學塾,但他沒錢去就讀。他就在學塾牆後靠在那兒旁听,沒有一天忘了去的。到夜間則點燃松明讀書,或者燒米糠照明。劉峻自修讀書時常是用麻炬照明,從夜里一直讀到天明,有時打瞌睡,火燒焦了他的頭發,醒過來又接著讀。听到誰家有好書必定去借來讀。崔慰祖把他稱為“書淫”。吳生按︰夜晚用囊螢、映雪、刺股、鑿壁等辦法讀書,古人家貧而勤學的,都是這個樣子。我所最認為美好的,是王休泰的故事。他家貧而好學,有次三天沒有東西吃,還是拿著書在念。家里人勸他,你貧窮如此,為何不去耕作呢?他慢慢回答︰“我這是‘目耕’啊。”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劉松作碑銘以示盧思道。思道多所不解,乃感激ヾ讀書,師邢子才。後為文示松,松復不能解。乃歡曰︰“學之有益,豈徒然哉!”《齋書》曰︰“邢子才ゝ有書甚多,不甚校讎。嘗謂‘誤書思之,更是一適。’妻弟李節謂劭︰‘思誤書,何由便得?’劭曰︰‘若思不能得,便不勞讀書。’”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感激︰感觸激發。ゝ邢子才︰邢劭,字子才。

    【譯文】

    劉松寫了一通碑銘,拿給盧思道看。許多地方盧思道看不懂,盧思道受到感觸,激勵自己好好學習,去師從邢子才。學了一段時間後,盧思道拿自己寫的文章給劉松看,劉松也有讀不懂的地方了。這時盧思道高興地說︰“讀書是有好處的,哪里會白費工夫呢?”《齋書》記載︰“邢子才家中有很多書,但不像一些學者那樣從事校勘訂正。他還曾說過‘有錯字的書,讀起來多加思索,也是很有趣味的。’邢子才的妻弟李節問他︰‘錯的書你去思索,怎麼就能有收獲?’他說︰‘若是思索而無收獲,就用不到讀書了。’”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崔浩表太武ヾ言︰“臣稟性劣弱,力不及健婦人。唯是專心思書,忘寢與食,至夢與鬼爭議,遂得周公、孔子之要術,始知古人有虛有實,妄語者多,真正者少。”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太武︰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燾。

    【譯文】

    崔浩上表給魏太武帝說︰“臣崔浩稟性較弱,體力還不及強健的女子。只是專心讀書思考,廢寢忘食,甚至夜里睡夢中還和鬼爭議,終于得到周公、孔子學術的要點,方始明白自古以來的學者有真有假,胡說的多,真正有學問的人倒少。”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李謐師孔。數年後,還就謐請業。門人語曰︰“青成藍ヾ,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青成藍︰青色顏料是由藍草制成的,比喻學生從老師那兒學得知識德行。

    【譯文】

    李謐師從孔求學。幾年以後,孔反而到李謐門下請教學業。學生們說︰“學生是從老師那兒學的,老師又來請教學生,老師的地位不是固定的,誰對經書理解得透徹誰就是老師。”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任末年十四便勤學。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ヾ,削荊為筆。夜則映月望星,暗則燃蒿自照,觀書有會意,則題其衣裳及掌里,以記其事,門徒說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庵︰小屋。

    【譯文】

    任末從十四歲時就勤奮學習,有時就在林木下邊,建造一小茅屋,削樹枝用來當筆,夜里用月光星光或者點燃蒿草照明,讀書有會意的時候,就把心得題寫在衣服上或者是手心里,門徒們敬愛他的勤奮,又拿干淨的衣服來換下他寫字的衣服。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宋次道家書,皆校讎三五遍。世之藏書,以次道家善本。住在春明坊。昭陵ヾ時,士大夫喜讀書,多僦居其側ゝ,以便于借置故也。當時,春明宅子僦直比他處常高一倍。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昭陵時︰宋仁宗葬于永昭陵,故以“昭陵時”代宋仁宗時。ゝ僦︰租房。僦直︰房屋的租金。

    【譯文】

    宋次道家中的書,都自己動手校正三五遍,所以天下的藏書,以他家藏的版本最被人稱善,他住春明坊。昭陵時,士大夫喜讀書,多願在他家附近租房住,因為這樣到他家借書方便。所以當時春明坊那兒出租房子的租金,比別的地段常常要高出一倍。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劉道原就宋次道家觀書。宋日具酒饌為主人禮,道原不受,閉閣抄書。旬日而畢。吳生曰︰余亦欲就人觀書,奈無次道之主人。何哉?若杜預與子貺書曰︰“知洪頗欲念學,令同還。車致副書,可案錄受之,當別置一宅中,勿復以借人。”是杜預不借書于人矣。倪若水藏書甚多,列架不足,疊窗安置,不見天日。子弟值日看書。借書者,先投束修羊ヾ。是倪若水自不令人借矣。故吾願藏書之家,為孫尉,為宋次道,無為杜預,為倪若水。讀書者當觀是。

    【注釋】

    ヾ束修羊︰束修原為從師之禮品,此處指借書應仿從師禮致送羊酒為贄。

    【譯文】

    劉道原到宋次道家借書看,宋次道每天準備酒菜盡主人的禮節,但道原不受邀請,每天關了門在內抄寫,十天抄完了他需要的書。吳生按︰我也很想到人家去借書讀,可惜沒有像宋次道這樣的主人。為什麼這樣說呢?例如杜預給他兒子杜貺書信中就說︰“知洪很想學習,讓他一起回來。用車送來的副本圖書,你可登記接收,另外收藏在一宅子中,不要再借給人。”這可說明杜預是不願把書借給他人的了。又如倪若水家中藏書很多,書架上都放不下,一疊一疊安放在窗內,不見天日,自家子弟按日輪流去看書,外人要借的,先要送上拜師禮。這可說明倪若水是不願人來借書的了。所以我希望藏書家們,都像孫蔚、宋次道這樣(願借書給人),不要像杜預、倪若水這樣(不願借給人書)。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柳氏《序訓》︰“余家升平里西堂,藏經、史、子、集ヾ,皆有三本。紙墨簽束華麗者鎮庫ゝ,一本隨行披閱,一本後生子弟為業。”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經史子集︰古書分此四類,這兒泛指藏書。ゝ鎮庫︰作為書庫中的珍藏。

    【譯文】

    柳氏《序訓》中說︰“我家升平里西堂,藏書每種都備三本。紙張印刷裝幀精美的一本鎮庫,另一本供自己隨時取用,第三本是給年輕人學習用的。”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匡衡好學,邑有富民,其家多書。衡與之佣作,而不取直ヾ,曰︰“願借主人書讀之。”讀書者當觀是。

    【注釋】

    ヾ取直︰領取報酬。直,即值。

    【譯文】

    匡衡好學習,同城有一富戶,家中有很多藏書。匡衡到他家去做幫工,而不領取報酬,告訴主人說︰“我只要能借讀主人的書就心滿意足了。”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王充著《論衡》,中土ヾ未有傳者。蔡中郎ゝ至江東得之,嘆為高文。恆秘玩,以為談助。及還北,諸公覺其談更遠,檢求帳中,果得《論衡》一部。其後,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得異書。”問之,果得《論衡》之益。抱樸子ゞ曰︰“時人在蔡邕帳中,搜得《論衡》,捉數卷持去。邕丁寧々之曰︰‘唯我與爾共之,勿廣也。’”吳生曰︰戒人勿廣,邕見亦自不廣。然吾輩讀書,亦必有得力書如《論衡》,虛心如蔡中郎,而後可歷觀古昔。柳子厚得退之文,必以薇露浣指而後讀。歐陽公見甦文曰︰“老夫當讓此人放出一頭地。”又謂其子曰︰“爾記三十年後,無稱我文者。”東坡于人一句之善,即極口稱美不置,而于黃、秦、張、晁ぁ,又時時自謂不及。近世如甦州徐武功,有向索文者,輒曰︰“子欲為不朽計,當尋秀才吳寬。”王晉溪于陽明未謀面也,以其小像懸之中堂,焚香對坐,右手抱孫,左手執其奏疏,讀至關捩,即擊節歡呼曰︰“生兒當如此輩奇男子!”唐荊川聞人一言一行之善,必親為記錄。王鳳洲于後生輩詩文一句好者,亦贊賞不已,而于李于麟終身推轂あ無閑言。前輩謙虛服善如此,此政其識見大分明處,即其學問長進處也。不然,飲ぃ之器,不再注焉則溢。毋論人有善而不知,即知焉而獎藉之也,得乎?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中土︰中原,即河南一帶。ゝ蔡中郎︰蔡邕,官中郎將,故稱。ゞ抱樸子︰葛洪之自號,並有書名《抱樸子》。々丁寧︰叮嚀,囑咐。ぁ黃秦張晁︰人稱甦門四學士。あ推轂︰推車,比喻推薦人才,助人成事。ぃ飲︰用手捧水而飲,飲之,喻其器之小。

    【譯文】

    王充著了《論衡》,但在中土並未流傳。蔡邕到江東去得到了一部,驚嘆真是好書,常帶在身邊獨自玩賞,用來作為談論之助。等他回到京城,許多朋友覺得他的談吐與以前不同,更高遠了,在他的帳中翻檢,果然得到一部《論衡》。在這之後,王朗去江南做會稽太守,也得到一部《論衡》。當時友人又覺得王朗學力見長。有人就說︰“他若不是遇見了名師,一定是得到了奇書。”問王朗自己,果然是得到《論衡》的幫助。葛洪談到蔡邕的事,說︰“當時友人從蔡邕帳中找到《論衡》,拿了幾卷去。蔡邕知道後囑咐他說︰‘只有我和你共用這書,不要讓別人知道。’”吳生按︰蔡邕戒人勿廣,他的見識也顯得不廣。但我們讀書,也一定要有《論衡》這樣有用的書,還要有像蔡邕這樣的虛心,才可以學得廣博的古代知識。柳宗元得到韓愈的文章,每次都用花露洗手後才讀。歐陽修見了甦軾的文章,就說︰“老夫我要為這人讓出地步,讓他出頭。”又對自己兒子說︰“你記好,三十年後,將沒有人講我的文章(都要講甦軾的文章)了。”甦東坡對別人一句好文好詩,都極口稱好不停,而對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四人,又時常自稱比不上他們。講近時的人則有甦州徐武功,遇有人請他寫碑、傳等文時,他常介紹人去吳寬處,說︰“你們如果要想寫一篇不朽的文章,不應找我,該去找吳秀才的。”還有王晉溪,他對王陽明並無一面之緣,可是畫了他的小像掛在中堂,點上香,對著畫像,坐在那兒一手抱看孫兒,一手拿著王陽明的奏疏,讀到好的地方,就拍掌高興地呼叫︰“生兒當如此輩奇男子!”唐荊川听到別人一言一行的好處,一定親自記錄下來,王鳳洲對後生輩的詩文有一句好的,也是贊賞不已,而他對李于麟,更是終身推許幫助,沒有一句閑話的,前輩們自己謙虛,看重別人的長處都是這樣,這正是他們識見分明,學問長進的所在,不然器量小的人,不能容納更多的新東西,再加進去就溢出來了,不必說別人有了好處他不會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是不會去獎勵扶助的。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陶弘景讀書萬卷,一事不知,深以為恥。吳生曰︰貞白餌芝餐術ヾ,抗志雲霞ゝ,學士之習,宜所不屑為,而不廢博洽如此,所謂“天下無不識字之神仙”也。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餌芝餐術︰道家養生之術,服食靈芝白術等。ゝ抗志雲霞︰指學道修仙。

    【譯文】

    陶弘景讀書很多很多,他把有一事不知看作自己的恥辱。吳生按︰陶弘景是學道修仙的人,世俗學子的陋習,想來當是不屑一為的,但他還是這樣致力于求得廣博的知識。俗語所說“沒有不識字的神仙”,就是這樣吧。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張茂先ヾ雅愛書籍。身死之後,家無余財,惟有文史,溢于幾篋。嘗徙居,載書三十乘。秘書摯虞ゝ,撰定官書,皆資華本,以取正也。天下奇秘世所罕有者,悉在華書。博物洽聞,世無比。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張茂先︰張華字茂光,著有《博物志》。ゝ摯虞︰撰有《文章法》、《流別集》等書。

    【譯文】

    張茂先很愛書籍。他死的時候家中沒有什麼錢財,只有各種文史書籍,充溢于書箱書桌。有次他搬家,裝書就裝了三十輛大車,秘書摯虞,在為政府編撰圖書時;都利用張華的藏書來校正資料,天下奇書世所少有的,都在張華藏書中。如此知識廣博,當世沒有人比得上。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孔臧與子琳書雲︰“頃來聞爾諸友生,講肄書傳,孜孜ヾ晝夜,不怠。善矣。人之進退,惟聞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多。山澗至柔,石為之穿。蠍蟲至弱,木為之敝。豈非漸ゝ之致乎?”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孜孜,︰勤勉不怠,很有興趣。ゝ漸︰漸進,逐漸。又有堅持的意思。

    【譯文】

    孔臧寫給他兒子孔琳的信說︰“近來听說你和一些朋友,努力讀書,白天黑夜勤讀,樂此不疲,真是一件好事。人的進退,就看他的志向。要取得成就,必須依靠逐漸積累,越勤勉則得到越多。山澗水是很柔順的了,但山石被它洞穿;蠍蟲是很弱小的了,但樹木被它蛀壞。不就是逐漸積累造成的嗎?”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沈約每見王筠文,嗟咨謂曰︰“昔蔡伯喈見王仲宣稱曰︰‘王公之孫,吾家書籍,悉當相與。’僕雖不敏,請附ヾ斯言。自謝諸賢零落,平生意好殆絕,不謂疲暮ゝ復逢于君。”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附︰依附,應和。ゝ疲暮︰晚年。

    【譯文】

    沈約每見王筠的文章,都嘆賞不止,對他說︰“過去蔡邕見到王粲,就對他說︰‘你真是你祖父的好孫子,我家的書籍,都要送給你。’我雖趕不上蔡邕,也願意照他這話做。自從謝等名賢相繼去世後,我平生的好友差不多沒有了。沒想到到了晚年,倒又遇見了你。”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曹曾積石為倉以藏書,世名“曹氏書倉”。任博學,家雖貧,聚書至萬余卷,率多異本。卒後,武帝ヾ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無者就家取之。吳生曰︰余亦不欲為曹氏之石倉,得任家之異本。但令好讀之志不衰,可讀之書不匱,足矣。又曰︰任惟貧而聚書,則今之貧而無學者不得借口矣。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武帝︰南朝梁武帝。

    【譯文】

    曹曾用石塊砌成倉房來藏書,當時成為有名的“曹氏書倉”。任十分博學,家雖貧,藏書很多,竟達萬卷,而且其中很多是世上少見的珍本。任去世後,梁武帝讓學士賀縱和沈約一起去查勘任家藏書目錄,遇朝廷藏書中沒有的書,就從任家取去補充。吳生按︰我也不想造一像曹曾的石倉,也不想得到任家藏的珍本。只要我好讀書的志向不衰,願意讀的書找得到,就心滿意足了。又按︰任是家貧而藏書,這使今天有些貧而不學的人不能推說是因貧窮而不學了。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袁峻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抄焉。自課,日五十紙,紙數不登則不止。柳仲郢退公布卷,不舍晝夜。九經三史,一抄,魏晉南北史,再抄。手書分門三十卷,號“柳氏自備”。小楷精謹,無一字肆筆。衡陽王鈞手自細書五經置巾箱ヾ中,以備遺忘。賀曰︰“殿下家富墳索ゝ,何復須此?”答曰︰“巾箱中有五經,于檢閱既易,且一更手抄,則永不忘。”晁無咎言東坡少時,手抄經史,皆一通。每一書成,則變一體,卒之學成。吳生曰︰此皆讀書不廢抄者也。余亦嘗謂手抄有三益︰先經抄一遍,于記誦亦易,益一也。可以校書之訛誤,收己之放心ゞ,益二也。常抄,則手法亦熟,即以當學字,益三也。今時讀書,有力者必雇倩佣史,其或不得已而抄,又潦草成行;而其貧者,又直諉于無書可抄。手抄之益,今之不解也久矣。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巾箱︰小木箱,原用以放置頭巾,這兒用以藏書。ゝ墳索︰代指古書。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都是傳說中古書。ゞ放心︰放縱之心。

    【譯文】

    袁峻因家貧沒有書,常向別人借書,每次借了都加抄錄。自己規定每天要抄五十頁,抄不夠數就不停止。柳仲郢公余時間讀書,不分白天黑夜地讀,九經三史等書各抄一遍,魏晉南北朝史書,則抄兩遍,抄錄下的書分門別類有三十卷,稱“柳氏自備”。他抄的字很認真精細,沒有一個字的筆畫不端正的。衡陽王蕭鈞自己抄錄小字五經各一部放在巾箱內,以備遺忘時檢索。賀問他︰“殿下家里有很多很多典籍,怎麼還要用這個?”蕭鈞回答說︰“巾箱中有了五經,查檢就方便。還有一個好處是一經過手抄,就不容易忘記了。”晁無咎講起甦東坡少年時,經史書籍都手抄一遍。每抄完一部書,就更換一種字體。最後學業有成。吳生按︰這都是讀書同時抄書的例子,我也講過手抄有三個好處︰先抄一遍,對記憶背誦好處,這是第一益,抄書時可以校正書中錯字,還可收束自己放縱之心,這是第二益,常抄,那麼手法就熟,也就是同時在練字,這是第三益。現在的讀書人,有錢的就花錢雇人代抄,或不得已而自己抄時,又是潦草地寫完。沒得錢的人,則索性推說沒有書可抄。今天的人對手自抄書的益處,已經很久不了解了。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侯道華ヾ好子、史,手不釋卷。嘗曰︰“天上無愚懵ゝ仙人。”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侯道華︰唐代學道之人,傳說後學成升天。ゝ愚懵︰愚昧無知。

    【譯文】

    侯道華喜歡讀子、史等書,手不釋卷。他曾說︰“天上沒有愚昧無知的仙人(所以學道修仙的人也應讀書)。”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葉廷雲︰“余幼嗜書,自肄業郡庠,牽絲入仕ヾ,四十余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常,無不借,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後止。嘗恨無貲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錄》。”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牽絲入仕︰此句恐有錯字。

    【譯文】

    葉廷說︰“我從小愛讀書,從在郡學讀書一直到做官幾十年,從來沒有離開過書本。吃的時候用書佐餐,倦的時候以書當枕。士大夫家有好書,都去借,借來沒有不讀的,讀了沒有不讀完的。常常恨自己沒有足夠的資財,不能把這些書都抄錄下來。只是作了幾十個大本子,選擇其中有用的自己抄在本子上。把這抄本稱作《海錄》。”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吳枋曰︰“陸務觀言,司馬溫公聞新事即錄于冊,且記所言之人。近鄱陽董草庭檢閱ヾ亦然。枋不免效顰,凡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口之所誦,心之所得,隨手抄記,且曰︰《野乘》。”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董草庭檢閱︰董草庭,姓名,檢閱,官職,是史官之一,掌管圖書史籍。

    【譯文】

    吳枋說︰“陸游講過司馬光的事,說他听到新的事就記錄下來,並且記下是听誰講的。近人董草庭檢閱也是這樣做的。我吳枋也要向他們學習,凡是听到的,看到的,讀到的,想到的,都隨手記錄下來,把它稱為《野乘》。”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司馬溫公獨樂園文史萬余卷,晨夕披閱,雖數十年,皆新如未手觸者。每歲以上伏及重陽日,視天氣晴明,設幾案于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暴其腦ヾ。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至啟卷,先視幾案淨潔,籍以茵褥,然後敢啟。或欲行,即承以方版,非唯免手汗漬及,亦恐觸動其腦。每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復以次指面捻而挾過。又嘗撰《資治通鑒》,卷數繁漫,顛倒涂抹,率無一字及草,其精謹如此。吳生曰︰此所以為溫公也,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腦︰今稱書脊,舊稱書腦。

    【譯文】

    司馬溫公獨樂園中有文史典籍一萬多卷,每天早晚翻讀,雖然這樣讀了幾十年,可是那些書還都新得像沒有用手觸動過的樣子。每年上伏和重陽日,看天氣晴好時,在陽光下放置一些桌子,把一疊疊書豎起來,讓太陽光曬他們的書脊。所以年月雖久,還是不損壞。等到要打開讀的時候,先要讓書桌潔淨,再鋪上桌布,然後才拿書出來打開。如果出行帶書,則用木板托書,一則免得手汗污書,同時也可保護書脊不致在移動中損壞,每讀完一頁,就用右手拇指側面貼在書面上邊邊沿,再用食指幫助翻動。司馬溫公還曾編寫《資治通鑒》,卷數很多很多,底稿上涂改或者顛倒次序勾劃了許多符號,但是所有的文字沒有一個字跡潦草的。司馬溫公的小心謹慎就到這樣的程度。吳生按︰這就是司馬溫公之所以是溫公的所在。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周續之詣範寧,受業數年。誦五經,五緯ヾ,號曰“十經”。徐廣年過八十,猶歲讀五經一遍。蕭德言每開五經,必束帶盥濯ゝ,危坐對之。孔藏乞為太常ゞ,專修經學。李固與弟書曰︰“昔嚴夫子有言,經有五,涉其四;州有九,游其八。欲類此子矣。”吳生曰︰此皆讀五經者也。今世士子,專事訓詁々,一經猶不能精,況五經耶?間有一二博涉者,又皆趨史而遺經,是失學問之源而昧文字之祖也,惜哉。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五經︰易,尚書,詩,禮,春秋,合稱五經。五緯︰當指另外五種著作。ゝ束帶盥濯︰指端正儀容,鄭重其事。ゞ太常︰官名,掌管禮樂祭祀等事。々訓詁︰解釋古書字義。

    【譯文】

    周續之到範寧門下受業多年,讀“五經”、“五緯”等書,合稱“十經”。徐廣已過八十歲了,還每年把“五經”全部重讀一遍。蕭德言每次打開“五經”來讀,一定先要端正儀容,坐端正了才讀。孔藏請求擔任太常職務,以便專門修習經學。李固寫信給弟弟說︰“昔人嚴夫子說過,書有五經,讀過其中之四,國有九州,游歷過其中之八,要像這樣才好。”吳生按︰這都是讀“五經”的人,現在的士人,專門把訓詁當學問,五經中的一經也不能精通,怎麼談得上五經呢?偶有幾個讀書多的,又多去讀史書而不重視經書,是對學問、文字的根本沒有能注意,真是十分可惜的事。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劉捷卿續《詩》、《書》、《禮》、《樂》、《春秋》五說,既成,語人曰︰“天下滔滔ヾ,知我者希。”終不以示人。吳生曰︰亦不必然。何如今之刻詩文者哉!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天下滔滔︰天下這麼多人。

    【譯文】

    劉捷卿寫作《詩》、《書》、《禮》、《樂》、《春秋》等書的續說,都寫成後,對人說︰“天下這麼多人,了解我的人是極少的。”這些著作他也始終不拿出來給人看。吳生按︰也不一定要這樣,看看現在那些刻詩文的人吧。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全子棲為文則入自課庵ヾ,一文必三草。十年後,悟其淺近,盡付于火。生平凡三焚文集。吳生曰︰近時王遵岩亦然。然則脫手而即自謂妙者,必其不妙者也。所謂學無窮時,文無盡境。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自課庵︰全子棲自題其書齋之名,自課猶謂自修。

    【譯文】

    全子棲每寫文章就到自課庵里,一篇文章要寫多次草稿,等十年以後,又發現自己所寫還不夠深刻,就拿來全燒了,他一生共三次把自己的文集燒了。吳生按︰近人王遵岩也是這樣做的。這樣看來,那些一寫成就自稱為好文章的,一定不會真是好文章,所謂“學無窮時,文無盡境”就是這個道理。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薛道衡每構文,必隱坐空齋,蹋壁ヾ而臥,聞戶外有人便怒。吳生曰︰古時天才,如相如、左思、王充、王勃輩,何人不然。所謂“居不深者,思不遠”,又曰“疾行無善步”,是也。余常主是說而人不信,不知如阮嗣宗、李太白、楊大年者,別是一種天才,豈容近人學步!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蹋壁︰緊靠牆壁。

    【譯文】

    薛道衡每次準備寫文章,一定躲在空房里,靠著牆壁躺在那兒,如果听到外面有人聲就發怒了。吳生按︰古時的天才,如司馬相如、左思、王充、王勃等人,也都是這樣的。人們說的“居不深者思不遠”,還有“疾行無善步”,就是說的這種情形。我一向主張這種說法,但是別人不信,不知道像阮嗣宗、李太白、楊大年這樣(下筆成章)的,是另一種天才,哪是近人隨便學得到的!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董謁好異書,見輒題掌。還家,以片籜寫之。舌黑ヾ掌爛,人謂謁掌錄而舌學。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舌黑︰因吮筆而舌黑。

    【譯文】

    董謁喜歡那些罕見的書,一看到就往手心里抄錄,還家後再往殼上謄錄。往往弄得舌頭黑,手心爛,所以人家說他用手掌記錄而用舌頭學。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原文】

    虞集常自謂曰︰“執筆ヾ唯憑于手熟,為文每事于口佔ゝ。”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ヾ執筆︰指寫字,不包括下面的“為文”。ゝ口佔︰出口成章(不起草稿)。

    【譯文】

    虞集常這樣說自己︰“寫字只是靠的手熟,作文往往也是出口成章。”讀書的人應當從這里得到啟迪。


如果你對讀書止觀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讀書止觀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