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修纂

類別︰子部 作者︰宋•程俱 書名︰麟台故事

    太平興國七年,詔翰林學士承旨李P、翰林學士扈蒙、給事中直學士院徐鉉、中書舍人宋白、知制誥賈黃中、呂蒙正、李至,司封員外郎李穆,庫部員外郎楊徽之,監察御史李範,秘書丞楊礪,著作佐郎吳淑、呂文仲、胡汀,著作佐郎直史館戰貽慶,國子監丞杜鎬,將作監丞舒雅等閱前代文集,撮其精要,以類分之,為《文苑英華》。續命翰林學士甦易簡,中書舍人王佑,知制誥範杲、宋與宋白等共成之。雍熙三年上之,凡一千卷。

    咸平三年十月,上命翰林學士承旨宋白、起居舍人知制誥李宗諤修《續通典》,以秘閣校理舒雅、直集賢院利瓦伊、石中立、王隨為編修官,直秘閣事杜鎬為檢討官。四年九月成二百卷,上乃詔特付秘閣。先是淳化中,太宗命翰林學士甦易簡與三館文學之士撰集此書,會易簡等各蒞他務,罷其事,至是復詔成之。

    咸平四年九月,翰林侍講學士國子祭酒邢m,直秘閣杜鎬,秘閣校理舒雅,直集賢院利瓦伊,諸王府侍講孫],殿中丞李慕清,大理寺丞王煥、劉士玄,國子監直講崔綾砩現匭6 噸芾瘛貳 兌搶瘛貳 豆 頡貳 豆攘捍 貳 緞  貳 堵塾鎩貳 抖擰菲呔 枰澹 慘話倭 寰恚 ∮“湫小4脫纈詮蛹啵m加中散大夫,鎬等並遷秩。至景德二年九月,又命侍講學士邢m,兩制詳定《尚書》、《論語》、《孝經》、《爾雅》錯誤文字,以杜鎬、孫]被詔詳校,疏其謬誤故也。

    景德二年九月,命刑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王欽若、右司諫知制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跡》。欽若等奏請以太僕少卿直秘閣錢惟演,都官郎中直秘閣龍圖閣待制杜鎬,駕部員外郎直秘閣刁,戶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利瓦伊,右正言秘閣校理龍圖閣待制戚綸,太常博士直史館王希逸,秘書丞直史館陳彭年、姜嶼,太子右贊善大夫宋貽序,著作佐郎直史館陳越同編修。初命欽若、億等,俄又取秘書丞陳從易、秘閣校理劉筠。及希逸卒,貽序貶官,又取直史館查道、太常博士王曙,後復取直集賢院夏竦,又命職方員外郎孫]注撰《音義》,凡九年,至大中祥符六年成一千卷上之。總三十一部,部有總序;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類;外《目錄》、《音義》各十卷。上覽久之,賜名《冊府元龜》。又錄婦人事跡為八十卷,賜名《彤範》。

    景德四年八月己亥,幸上清宮大相國寺,還幸崇文院,觀所編《君臣事跡》。王欽若、楊億以草本進御,上湯讕彌 S秩 目庠氖油技  皆壯嫉仍唬骸鋼檳咽攏 檎叱葡瘸 妒德肌飛杏新├浴!掛誚唬骸甘煩技褪攏 蝦舷甌浮3莢タ蕖短 謔德肌罰 彩掠幸讕蕁 稍せ蠆 擼 降眉吐肌!股先恢  托奘楣倨鞅矣脅睢br />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崇文院檢討杜鎬等校定《南華真經》摹刻版本畢,賜輔臣人各一本。五年四月,崇文院上新印《列子沖虛至德真經》,詔賜親王、輔臣人各一本。景德中,朝謁諸陵,路經列子觀,詔加「至德」之號,又命官校正其書。至是刊版成,賜校勘官金帛有差。二年二月,諸王府侍講兼國子監直講孫]言︰「《莊子》注本前後甚多,惟郭象所注特會莊生之旨,請依《道德經》例,差館閣眾官校定,與陸德明所撰《莊子釋文》三卷雕印。」詔]與龍圖閣待制杜鎬等同校定以聞。已而言者以為國學版本《爾雅釋文》頗多舛誤,又命鎬、]同詳定之。至大中祥符四年,又命李宗諤、楊億、陳彭年等讎校《莊子序》,摹印而行之。蓋先是,崇文院校《莊子》本,以其序非郭象之文,去之。至是,上謂其文理可尚,故有是命。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天書扶持使丁謂請以天書降後祥瑞編次撰贊,繪畫于昭應宮。詔謂與龍圖閣待制戚綸聯條奏,其贊令中書門下、樞密院、兩制、尚書丞郎、給諫、待制、館閣官分撰。

    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刑部員外郎直史館龍圖閣待制陳彭年請以天書降後、至上尊號以前,制敕章表儀注等編為《大中祥符封禪記》。詔翰林學士李宗諤、權三司使丁謂、秘閣校理龍圖閣待制戚綸與彭年編錄,送五使看詳。

    大中祥符九年三月,加王欽若檢校太師,又加兵部郎中直史館張復、祠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祁Л籽  投戎X蓖飫芍奔 馱呵 住ぎ 2┤棵馗笮@砩黠掮秤悖 栽タ!兜啦亍飯室病J僑眨 縞突ㄓ諍笤罰 獻魑逖允  映枷談常 蟶漵諤 迓г隆br />
    天禧四年,詞臣楊億、錢惟演、盛度、薛!く跏鎩 亂 傘 躞蕖 淌狻き午貳 鐶屑蚯氤觥隊 罰 憬餛湟濉Z 詰炔く が停 紫囁蘢級疾蝸輳 沃 呂畹賢 蝸輳 憊蕁 @磯 巳順浼煸墓  梢話儻迨 懟J嵌  惺欏が嗝茉河智脛乇唷隊 罰  ┬蕁く踉   扇倬懟S植芍戀饋 唐膠籩鏈籩小 櫸拍曄閉恰え鵓幼 お綻 窩浴 朗攣 妒и恰芬話儻迨 懟br />
    天聖末,《國史》成,始于修史院續纂《會要》。明道二年,命參知政事宋綬看詳修纂。慶歷四年四月,監修國史章得象上新修《國朝會要》一百五十卷。以編修官尚書工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史館檢討王洙兼直龍圖閣,賜三品服。

    景佑二年九月,詔翰林學士張觀等刊定《前漢書》、《孟子》,下國子監頒行。議者以為前代經史皆以紙素傳寫,雖有舛誤,然尚可參讎。至五代,官始用墨版摹六經,誠欲一其文字,使學者不惑。至太宗朝,又摹印司馬遷、班固、範曄諸史,與六經皆傳,于是世之寫本悉不用。然墨版訛駁,初不是正,而後學者更無他本可以刊驗。會秘書丞余靖建言《前漢書》官本差舛,請行刊正,因詔靖及王洙盡取秘閣古本校對,年,乃上《漢書刊誤》三十卷。至是,改舊摹版,以從新校。然猶有未盡者,而司馬遷、範曄史尤多脫略,惜其後不復有古本可正其舛謬雲。明年,以校勘《史記》、《漢書》官秘書丞余靖為集賢校理,大理評事國子監直講王洙為史館檢討。賜詳定官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器幣有差。

    景佑三年十月乙丑,御崇政殿,觀三館秘閣新校兩庫子集書,凡萬二千余卷。賜校勘官並管勾使臣、寫書吏器幣有差。是日,賜輔臣、兩制、館閣官宴于崇文院。

    仁宗嘗集天地、辰緯、雲氣、雜佔凡百五十六篇,離三十門,為十卷,號《寶元天人祥異書》。寶元二年,召輔臣于太清樓,出而示之,命庋于秘閣。

    慶歷元年十二月,翰林學士王堯臣等上新修《崇文院總目》六十卷。景佑中,以三館秘閣所藏書,其間亦有謬濫及不完之書,命官定其存廢,因仿《開元四部錄》,著為《總目》而上之。庚寅,詔提舉修《總目》官資政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張觀、右諫議大夫宋庠、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浩判集賢院王堯臣、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張復、尚書兵部郎中知制誥判昭文館聶冠卿、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誥郭稹,並加階及食邑有差。編修官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呂公綽為尚書工部員外郎,殿中丞天章閣侍講史館檢討王洙為太常博士,館閣校勘殿中丞刁約、太子中允歐陽修、秘書省著作佐郎楊儀、大理評事陳經並為集賢校理,管勾三館秘閣內殿承制王從禮為供備庫副使,入內東頭供奉官裴滋候御藥院滿日優與改官,高班楊安顯為高品。張觀、宋庠雖在外,以嘗典領,亦預之。

    嘉佑四年九月,歐陽修為史館修撰,言︰「史之為書,以紀朝廷政事得失及臣下善惡功過,宜藏之有司。往時李淑以本朝正史進入禁中而焚其草,今史院惟守空司而已。乞詔龍圖閣別寫一本下編修院,以備討閱故事。」從之。

    熙寧三年十月,詔館閣校勘王存、顧臨、秘書省著作佐郎錢長卿、大理寺丞劉奉世同編《經武要略》,兼刪定諸房例冊,仍令都副承旨管勾。

    熙寧八年六月,尚書都官員外郎劉師旦言︰「今《九域圖》涉六十余年,州縣有廢置,名號有改易,等第有升降,而所載古跡有出于俚俗不經者。」詔三館秘閣刪定。其後又專命太常博士直集賢校理趙彥若、衛州獲嘉縣令館閣校勘曾肇刪定,就秘閣不置局。彥若免刪定,從之。以舊書不繪地形,難以稱圖,更賜名曰《九域志》。


如果你對麟台故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麟台故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