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乘馬第五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管子

    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無為者帝,為而無以為者王,為而不貴者霸。不自以為所貴,則君道也;貴而不過度,則臣道也。

    地者政之本也,朝者義之理也,市者貨之準也,黃金者用之量也,諸侯之地千乘之國者器之制也。五者其理可知也,為之有道。

    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調,則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則事不可理也。

    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然則陰陽正矣,雖不正,有余不可損,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損益也。然則可以正政者,地也;故不可不正也。正地者,其實必正。長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長短大小盡正。正不正則官不理,官不理則事不治,事不治則貨不多。是故何以知貨之多也?曰事治。何以知事之治也?曰貨多。貨多事治,則所求于天下者寡矣。為之有道。

    朝者義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則不亂,然後義可理。理不正則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故一國之人不可以皆貴,皆貴則事不成而國不利也。為事之不成國之不利也,使無貴者則民不能自理也。是故辨于爵列之尊卑,則知先後之序,貴賤之義矣。為之有道。

    市者貨之準也。是故百貨賤則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則百事治,百事治則百用節矣。是故事者生千慮,成千務,失于傲。不慮則不生,不務則不成,不傲則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而不能為多寡。為之有道。

    黃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黃金之理則知侈儉,知侈儉則百用節矣。故儉則傷事,侈則傷貨。儉則金賤,金賤則事不成,故傷事。侈則金貴,金貴則貨賤,故傷貨。貨盡而後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後知貨之有余,是不知節也。不知量,不知節,不可謂之有道。

    天下乘馬服牛,而任之輕重有制。有壹宿之行,道之遠近有數矣。是知諸侯之地千乘之國者,所以知地之小大也,所以知任之輕重也。重而後損之,是不知任也;輕而後益之,是不知器也。不知任,不知器,不可謂之有道。

    地之不可食者,山之無木者,百而當一。涸澤,百而當一。地之無草木者,百而當一。樊棘雜處,民不得入焉,百而當一。藪,鐮纏得入焉,九而當一。蔓山,其木可以為材,可以為軸,斤斧得入焉,九而當一。泛山,其木可以為棺,可以為車,斤斧得入焉,十而當一。流水,網罟得入焉,五而當一。林,其木可以為棺,可以為車,斤斧得入焉,五而當一。澤,網罟得入焉,五而當一。命之曰地均,以實數。

    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無市則民乏。五聚命之曰某鄉,四鄉命之曰方,官制也。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連,五連而暴,五暴而長,命之曰某鄉;四鄉命之曰都,邑制也。邑成而制事︰四聚為一離,五離為一制,五制為一田,二田為一夫,三夫為一家,事制也。事成而制器︰方六里,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馬也。一馬,其甲七,其蔽五;四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車兩,器制也。

    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黃金一鎰,百乘一宿之盡也。無金則用其絹,季絹三十三制當一鎰。無絹則用其布,經暴布百兩當一鎰。一鎰之金,食百乘之一宿。則所市之地六步一 ,命之曰中,歲有市無市,則民不乏矣。方六里,名之曰社,有邑焉,名之曰央。亦關市之賦。黃金百鎰為一篋、其貨一籠為十篋,其商苟在市者三十人,其正月、十二月,黃金一鎰,命之曰正。分春曰書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與民數得亡。

    三歲修封,五歲修界,十歲更制,經正也。十仞見水不大潦,五尺見水不大旱。十一仞見水輕征,十分去二三,二則去三四,四則去四,五則去半,比之于山。五尺見水,十分去一,四則去三,三則去二,二則去一,三尺而見水,比之于澤。

    距國門以外,窮四竟之內,丈夫二犁,童五尺一犁,以為三日之功。正月令農始作,服于公田農耕。及雪釋,耕始焉,芸卒焉。士,聞見、博學、意察,而不為君臣者,與功而不與分焉。賈,知賈之貴賤、日至于市,而不為官賈者,與功而不與分焉。工,治容貌功能,日至于市,而不為官工者,與功而不與分焉。不可使而為工,則視貨離之實,而出夫粟。

    是故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非一令而民服之也,不可以為大善;非夫人能之也,不可以為大功。是故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非誠農不得食于農,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是故官虛而莫敢為之請,君有珍車珍甲而莫之敢有,君舉事臣不敢誣其所不能。君知臣,臣亦知君知己也。故臣莫敢不竭力俱操其誠以來。

    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時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饑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寢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為而不倦,民不憚勞苦。故不均之為惡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殫。不告之以時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為。與之分貨,則民知得正矣;審其分,則民盡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善分民也。聖人不能分民,則猶百姓也,于己不足,安得名聖?是故有事則用,無事則歸之于民,唯聖人為善托業于民。民之生也,闢則愚,閉則類。上為一,下為二。

    時之處事精矣,不可藏而舍也。故曰,今日不為,明日忘貨。昔之日已往而不來矣。

    上地方八十里,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與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地方百里。

    白話譯文︰——

    凡是營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也必須在大河的近旁。高不可近于干旱,以便保證水用的充足;低不可近于水潦,以節省溝堤的修築。要依靠天然資源,要憑借地勢之利。所以,城郭的構築,不必拘泥于合乎方圓的規矩;道路的鋪設,也不必拘泥于平直的準繩。

    能做到“無為而治”的,可立帝業。為政而不為政務所累,顯得無可操勞的,可成王業。為政而謙虛不自貴的,可成霸業。不自以為貴是作君主的準則,貴而不超越應守的規範,是作臣子的準則。

    土地是政事的根本,朝廷是儀法的體現,市場是商品供求的狀況的標志,黃金是計量財用的工具,—個諸侯國擁有兵車千輛,是軍備的制度。這五個方面,其道理是可以理解的,實行起來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土地是政事的根本。所以,土地可以調整政事。土地不公平折算而劃一,政事活動就無法公正。沒有公正的政事活動,生產就無法管理。

    春秋冬夏是陰陽的推移,農時長短是陰陽的作用,白天和黑夜的更替是陰陽的變化。陰陽的運動是正常的。即使有時失常,多的不能減少,少的也無法增加。天時,它是非人力所能損益的。可以用來調整政事的,只有土地。所以,對土地不可不加以整頓。整頓土地,其實際可耕的數字,一定要進行核正。長的要核正,短的要核正,大的要核正,小的要核正,長短大小都要核正準確。土地不核正準確,官府就無法治理;官府無法治理,農事就辦不好;農事辦不好物資就不會豐富。所以,怎樣知道物資豐富呢?回答是,農事搞得好。怎樣看出農事搞得好呢?回答是物資豐富。一旦物資豐富,農事搞好,就可以少求助于他人了。掌握起來,也是有規律的。

    朝廷是儀法的體現。所以,朝廷爵位安排正確,人民才不會怨恨;人民沒有怨恨,就不會作亂;然後,儀法才可以體現。如果安排不公正,就不可能體現。看來,一國之人不可能都尊貴,都尊貴了,事情不好辦,還對國家不利。正因為事情不好辦對國家不利,若沒有少數人尊貴,人們是不能自己管理自己的。所以,分清爵位排列的高低,人們才知道先後的次序和貴賤的儀法。管理起來也是有規可循的。

    市場是商品供求狀況的標志。所以,各種貨物價格低廉。各種商業就不能獲得高利;各種商業無高利,各項事業就都能搞好;各項事業搞好了,各項需求就都能得到適度的滿足。這就是說,事情總是產生于謀慮,成功于努力,失敗于驕傲輕心。不謀慮則不能產生,不努力則不能成功,不驕傲輕心則不致失敗;所以說,通過市場,可以通曉社會的治亂,可以通曉物資的多寡,只是不能通過它創造物資的多寡而已。掌握起來,也是有規律的。

    黃金是計量財用的工具。懂得黃金的道理,就懂得什麼是奢侈和儉省。懂得奢侈與儉省,各項用度都能得到適度的滿足。國家用度過少,對舉辦事業不利;過多,、對商品資源不利。因為,國用過少,則金價低了,金價低則各項事業不好辦,故對事業不利。國用過多則金價高,金價高則商品太賤,所以對資源不利。等到商品消耗光,才知道不足,這是不懂得適量的原故;等到事業完成後,才發覺商品過剩,這是不懂得合度的原故。不懂得適量,不知道適度都不行。而要懂得它們,也是有規律的。

    天下各地,駕馭牛馬,其負擔輕重,都有一定的限度。有一宿(三十里)的實際行程,可行的里程遠近,也就心中有數了。因此,知道一個諸候國可以出兵車千輛這個標準,就可以算出軍備規模的大小,也可以算出負擔的輕重。征收重了以後再來削減,那是不了解負擔能力;征收輕了以後再來增加,那是不了解軍備規模。不了解負擔能力和軍備規模都不行。而要掌握它們,也是有規律的。

    對于不生五谷的土地和沒有樹木的荒山,百畝折合成一畝可耕地。干枯的沼澤,也是百而當一。不生草木的土地,百而當一。荊棘叢雜無法進去人的土地,也是百而當一。蘆蕩草澤,但可以帶上鐮繩進去采伐的,九畝折合一畝。丘陵,其樹木可以當材料,可以做車軸,而且人們帶上刀斧可以進去采伐的,也是九而當一。高山,其樹木可以做棺,可以做車,而且人們帶上刀斧可以進得去的,十畝折成一畝。水流,可以下網捕魚的,五畝折成一畝。森林,其樹木可以做棺,可以做車,而且刀斧能進得去的,也是五而當一。湖澤,可以下網捕魚的,也是五畝折成一畝。以上就叫作︰以可耕面積的實數對土地進行折算。

    六里見方的區域命名為暴,五暴命名為部,五部命名為聚。聚要有集市,沒有集市則人們缺乏日用品。五聚叫作某鄉,四鄉叫作方。這是行政組織制度。行政組織一經建立,就來建立地方居民組織。把五家編成一伍,十家編成一連,五連編成一暴,五暴編成一長,稱它作某鄉。四鄉命名為都。這是居民組織制度。居民組織一經建立,就來組織生產。四聚算作一離,五離算作一制,五制算作一田,二田算作一夫,三夫算作一家。這是生產組織的制度。生產組織一經建立。就來組織軍備。六里見方的土地出兵車一乘。一乘四馬,一馬配備甲士七人,盾手五人。一乘則共有甲士二十八,盾手二十。還配備民夫三十人,負責兵車的後勤,這就是軍備的制度。

    六里見方的土地出一輛兵車,每一平方里是九個農夫的田地。一銳黃金是供應百輛兵車一宿的費用。沒有黃金可以用絲絹代替,細絹三十三制折為黃金一鎰。沒有絹可以用布,一百匹細白布折為黃金一鎰,一鎰的黃金即供百乘兵車食用一宿的費用。這樣,征收布匹的地方,合六步土地征糧一斗,這是中等年成的稅率。

    要有集市,沒有集市則民用缺乏。六里見方的地域,稱之為“社”;有居民的邑,名之為“央”。也要征收關稅和市場稅。按黃金百鎰為一筐來算,貨物一谷籠算作十筐;集市的商人如果達到三十人,從正月到十二月年收黃金一鎰,這就叫作征稅了。每年的春分公布稅率;立夏則按月核實,秋天則統計總的征稅情況;還要統計商民人數的增減。

    三年修整一次田埂,五年修整一次田界,十年進行一次重新劃定。這些都應成為常例。一般一切深見水的土地,不會發生大潦;五尺深見水的土地,不會發生大旱。一仍見水的土地,要減輕租稅十分之一,二仞則減收十分之二,三仍減十分之三,四仍減十分之四,五仍則減半,相當于山地。至于五尺見水的土地,也減稅十分之一;四尺的減十分之二,三尺的減十分之三,二尺的減十分之四;而一尺見水的土地,就相當于沼澤了。

    從都城城門以外,到全國所有地區,成年男子按兩犁的定數,未成年男子按一犁定數,都要為君主服役三天。正月就命令農民開始耕作,到公田服役;從雪化春耕時起,直到夏鋤為止。對于見識廣、學問博、斷事精明的“士”,凡是沒有成為君主臣吏的,也要服役而不分配收益。對于熟悉物價貴賤,並在集市上交易的商人,凡不是官商的,也要服勞役而不分配收益。對于講求器物樣式功能,參加集市交易的手工業者,凡不是官家工匠的,也要服勞役而不分配收益。至于不能使其直接出工的人們,就看他們所差的實際數字,交納補償力役的糧食。

    只有智者明白而愚人不明白的事,不可以要求一般人民。只有巧者能做到而笨人做不到的事,也不可要求一般人民。若不是命令一下,人人都能實行,就不能達到大治;若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就不能建立大功。因此,非真正的商人,不得經商;非真正的工匠,不得為工;非真正的農夫,不得務農;不是名符其實的士人,不許在朝中做官。這樣,即使官位有缺,也無人敢于冒請;即使君主有珍車、珍甲的待遇,也無人敢于妄求享有;國家舉辦大事,臣下也就不敢謊報他們所做不到的事情。君主了解臣下,臣下也知道君主了解自己。所以,臣下就不敢不盡心竭力、老老實實地為君主服務了。

    事理告訴我們︰把土地折算分租,實行分戶經營,可以使人民自身抓緊農時。他們會關注季節的早晚、光陰的緊迫和饑寒的威脅。這洋,他們就能夠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關心勞動,不知疲倦並且不辭辛苦地經營。而不把土地分配下去的害處,就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發揮。不告知農時,人民就是不抓緊;不教以農事,人民就是不干活。實行了與民分貨的制度,,人民就切實看到有得有征了;再明確征收的標準,人民就會盡力了。于是,不必督促,父子兄弟都會來關心生產的。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善于分利于民。聖人不擅長分利于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樣了。自己總是貪而不足,怎麼能算是聖人呢?所以,國家有事就取用于民,無事就藏富于民,只有聖人才善于把產業寄托于人民。人的本性,越是開導就越是通情達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上面提供一個,下面就會回敬兩個。

    農時對于農事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不能把它收藏起來使之停止不前。所以說,今天不進行生產,明天就沒有財物。過去的時光,一經消逝就不再回來了。

    八十里見方的上等土地,可以負擔一座上萬戶人口的城市和四座上千戶人口的城鎮。百里見方的中等土地,可以負擔一座上萬戶人口的城市和四座上千戶人口的城鎮。一百二十里見方的下等土地,可以負擔一座上萬戶人口的城市和四座上千戶人口的城鎮。因此,八十里見方的上等土地與一百二十里見方的下等土地,都相當于一百里見方的中等土地。


如果你對管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管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