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鄧間多大柿。初生澀,堅實如石。凡百十柿,以一i楂置其中,則紅爛如泥而可食。XK亦可代i楂用,此歐公歸田錄所載。但江南人不識XK,世南侍親官蜀,至梁、益間,方識之。大者如梨,味甜而香,用刀切,則味損而黑。凡食時,先以巾拭去毛,以巾包,于柱上擊碎,其味甚佳。蜀人以K切去頂,剜去心,納檀香、沈香末,並麝少許。覆所切之頂,線縛蒸爛。取出俟冷,研如泥。入腦子少許,和勻,作小餅燒之,香味不減龍涎。
金橘產于江西諸郡。有所謂金柑,差大而味甜。年來,商販小株,才高二、三尺許。一舟可載千百株。其實累累如垂彈,殊可愛。價亦廉,實多根茂者,才直二、三 。往時因溫成皇後好食,價重京師;然患不能久留。惟藏 豆中,則經時不變。蓋橘性熱,豆性涼也。
世南嘉定甲戌,侍親自成都歸夔門官所。舟過眉州,見釣于水濱者,即而觀之,籃中皆大蝦蟆,兩兩相負,牢不可拆。極力分而為兩,旋即相負如初。扣釣者,雲「市間以為珍味」。乃知成都人最貴重。以料物和酒炙之,曰炙蟾。親朋更相饋遺者,此也。辛巳,侍親守酉陽。一日,游郡圃池岸,亦有相負者數十對。沅陵胡宰留,栝蒼人。聞之,亟令人捉去。謂其鄉里以為珍品,名曰「風蛤」。
予世居德興,有毛山環三州界,廣袤數百里。每歲夏間,山傍人夜持火炬,入深溪或岩洞間,捕大蝦蟆,名曰石撞,鄉人貴重之。世南亦嘗染鼎其味,乃巨田雞耳。扣捕者,雲「奇而非耦」,又與所見者異矣。坡公︰「眉人恨不脫得錦襖子」,即此物也。
世南嘗觀文選,左太沖蜀都賦曰︰「乘鱟黿鼉,同 共羅。」劉淵林注雲︰「鱟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似蟹,足悉在腹下。長五、六寸,雌嘗負雄行。漁者取之,必得其雙,故曰『乘鱟』。」
犀出永昌山谷及益州。今出南海者為上,黔蜀次之,此本草所載雲。然世南頃游成都,藥市間多見之。詢所出,雲「來自黎、雅諸蕃,及西和、宕昌」 【 原注︰案元本宕誤岩。】 ,亦諸蕃寶貨所聚處。五羊、桂 、桐城亦有之,往往皆來自蕃舶。又有所謂河北山犀,紋粗而不光。要之,數處皆非所出,乃所聚耳。
犀似牛,豬首大腹,腳有三蹄,色黑,好食棘,其皮每孔生三毛。頂一角;或雲兩角;或雲三角。郭璞爾雅注︰「犀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隋 【 他果反,】 亦有一角者。」 【 小而不隋,亦有一角者 「隋」據爾雅注疏(中華書局聚珍仿宋本)郭注作「橢」音墮。「亦有一角者」句上,有「好食棘」三字。】 嶺表錄異曰︰「犀有二角,一在額上為兕犀,一在鼻上為胡帽犀。」牯犀亦有二角,皆為毛犀;而今人多傳一角之說。向在蜀,見畫圖犀之形,角在鼻上,未審孰是。
此數種,俱有粟紋,以粗細為貴賤。貴者,有通天花文。犀有此紋,必自惡其影,常飲濁水,不欲照見也。文理絕好者,有百物之形。或雲「通天者,是其病理」,不可知也。通天犀,腦上角千歲者,長且銳,白星徹端。能出氣通天,則能通神,可破水駭雞,故曰「通天」。抱樸子曰︰「通天犀有白理如線者,以盛米,見即駭。其直者,刻為魚 【 其直者,刻為魚。「直」原作「真」 按抱樸子原文為「得直角一尺以上,刻以為魚……」此處「真」字,據改。】 ;餃入水,水開三尺。」俗所謂離水犀者是也。犀胎時,見物象戾天,則形于角上,故雲「通天」。有倒插;有正插;有腰鼓插。倒插者,一半以下通;正插者,一半以上通;腰鼓插者,中斷不通。其類極多,皆以為奇異。故波斯呼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言難識別也。
犀中最大者曰「墮羅犀」,一株有重七、八斤者,雲是牯犀額角。其花多作撒豆斑。色深者,堪作帶胯;斑散而色淺者,但可作器皿耳。或曰,兕是犀之雌者,未知的否。又曰,犀之佳者是犀。紋理細膩,斑白分明,俗謂斑犀。服用為上。然入藥,則不如雄犀也。凡犀入藥者,有黑白二種,以黑者為勝。其角尖又勝。方書多言生犀相承,謂未經水火湛 【 將廉反】 熾者是,或謂不然。蓋犀有捕得,殺而取者為生犀;有得其蛻角為退犀,亦猶用鹿角法耳。
唐相段文昌門下醫人吳士皋,因職,于南海見舶主,言海中取犀牛之法;先于山路多植木,如豬羊棧。其犀以前腳直,常依木而息。植木久必蠹,犀忽倚焉,即木折犀倒,而因斃之,取其角。又雲︰「犀每自蛻角,必培土埋之。海人跡其處,潛易以木角。若直取之,則犀徙去別山 跡,不可尋已。」未知今之取犀角,果如此否。異物志雲︰「山東海水中犀牛,樂聞絲竹,彼人動樂,犀則出。」
祥符間,老 李德永,撰點頭文一編。其間有論犀帶至貴者,無出于黑犀。謂生犀徹骨黑者,名黑骨犀。不經湯火,只如餅餡,解 刀四邊,取方為鉸具。其文頭或如桑椹,或似狗鼻,以墨蠟刷之,自然光潤。性全脂脈在內,兼無皴裂,四邊雲頭兩腳直者,是也。不拘黔、螺、、牯;黔謂無紋,螺謂紋旋,紋細,牯紋大而勻。或每一粒紋尖上,更有一眼者,佳也。又有赭黃犀,須是里外透明,瑩淨如真金色者,至寶也。
又一說,犀有二種;曰「山犀」,曰「水犀」。「水犀」少見。五溪記雲︰「『山犀』者,食竹木,小便竟日不盡。夷獠以弓矢采取,故曰『黔犀』。」
大率犀之性寒,能解百毒。世南友人章深之,病心經熱。口燥唇干,百藥不效。有教以犀角磨服者;如其言,飲兩碗許,疾頓除。
成都雙流縣,有一匠者,能以牛角造通犀。但刻畫太逼真,易為人所識別。然色澤粟紋,自有不可R者。
井邑間市語,謂犀下品為「鬼犀」,乃死犀角。其紋、色,絕不堪也 【 原注︰案解 刀四邊,「解 刀」,揩上聲,疲也,于義無取,疑「絕 刀」字之誤。又案「故曰黔犀」上,似有脫文。】 。
淳熙丁酉,議者以混補太學,人數猥冗,遂立待補太學生之法。以終場人數定其額,百人取三,繼又倍之。預選者 【 原注︰案此處似有脫誤。】 ,是亦薄收場屋之效。時多嘲謔之語。獨司業計公衡,名之曰「貢余」,尤覺雋永。
淮南人藏鹽酒蟹,凡一器十只,以 莢半挺置其中,則經歲不壞。世南向侍親至四明,鹽白而廉。僕輩貪利,以庵盛貯。邸翁曰︰「涂中走鹵,將若之何?授汝一法,可煨 莢一挺置其中,則無慮矣。」試之,果然。
凡衣帛為漆所穡 匆月橛拖茸障賜福 釔崛М <匆運 洪F開,少著水令濃,以洗麻油,頃刻可盡。蓋膠性與油相著,即如米泔。桐油亦然。
若白衣為油污,石膏(火研)細,糝污處,以重物壓過夜,則如初。如卒無此,只以新石灰亦佳,此皆已試之效。
驗漆之美惡,有括為韻語者雲 【 有括為韻語者雲 「」原作「a」,說郛本作「」。按「a」為正曲之物,應與「 木氏口 」或「栝」連用,與「括」連用者,應作「」,據改。】 ︰「好漆清如鏡,懸絲似釣鉤。撼動虎斑色 【 原注︰案商刻作玻珀色。】 ,打著有浮漚。」
驗真桐油之法,以細篾一頭作圈子,入油蘸。若真者,則如鼓而鞔圈子上 【 則如鼓而鞔圈子上 「而」說郛本作「面」。】 。 有偽,則不著圈上矣。
雄黃、雌黃出階州。雄黃好者如雞冠,色透明可愛。雌黃佳者成葉子,如金色。入乳缽內研,頃刻成粉,色極鮮麗。與韶粉相忌。繪事不可用二物,稍相親,則色淪胥而黑。向在蜀,曾令畫工用之。卷藏數月,已而展 ,其色果然,工亦不曉 【 原注︰雄黃、朱砂中,皆有水銀。韶粉乃鉛燒者,水銀見鉛必黑。】 。
蘄春鐵錢監,五月至七月,號為「鐵凍」。例閣爐鞁,本錢四可鑄十;鐵炭稍貴,六可鑄十,工雇費皆在焉。其用工之序有三︰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作」。以一監約之,日役三百人,十日可鑄一萬緡。一歲用工九月,可得二十七萬緡。
陳文忠公堯叟,字唐夫,端拱二年,狀元及第。文惠公堯佐,字希文,端拱元年,舉進士第十六人。康肅公堯咨,字嘉謀,咸平三年,狀元及第。三人,皆秦國公省華之子也。方仲弟希元登第之明年,賜緋。與父省華,同日改秘書丞。故唐夫有啟事雲︰「蟾桂驪珠,連歲有弟兄之美;魚章象簡,同時聯父子之榮。」
吾鄉三洪,皆忠宣公皓之子也。兄弟連中詞科。紹興十三年,忠宣以徽猷學士直翰苑。紹興二十九年,其仲子文安公遵,始入西省。隆興二年,文惠公適繼之。干道二年,文敏公邁又繼之。相距首尾二十二年。故景盧有謝表雲︰「父子相承,四上鑾坡之直;弟兄在望,三陪鳳閣之游。」二事實為本朝儒林榮觀之盛。
韻略中無「打」字,已詳見歸田錄中。但于廣韻「梗」字韻中,音德冷、又都挺切。今俗談謂打魚、打水、打船、打傘、打量之類,于義無取。沙隨先生雲︰「往年在太學爐亭中,以此語同舍,有三山黃師尹曰︰『丁、當也,以手當之也。』其義該而有理。」
無「不」字,但于「有」字韻中音俯九,又「尤」字,韻中音方鳩。
「褪」字亦常用者,檢字書皆無之。「尖」字,韻中亦不載 【 原注︰盧文曰,案「褪」,古但作「退」,「尖」古但作「搖梗 閽嫌小訃狻棺幀! 。
東坡謁呂微仲,值其晝寢,久之方出。見便坐有昌陽盆,豢綠毛龜。坡指曰︰「此易得耳!唐莊宗時,有進六目龜者。敬新磨獻口號雲︰『不要鬧,不要鬧,听取龜兒口號。六只眼耳睡一覺,抵別人三覺』。」世南嘗疑坡寓言以諷呂,未暇尋閱質究。偶因見嶺海雜記,有載六目龜出欽州,只兩眼,余四目乃斑紋。金黃色 【 金黃色 「色」稗海本作「花」。】 ,圓長中黑。與真目排比,端正不偏。子細辨認,方知為非真目也 【 原注︰案陳與義石龜詩雲︰「道人莫欺此龜無六眸。」胡仲孺注雲︰「江賦有『龜六眸』。唐先天中,江州獻六眸龜。」】 。
蜀之岷山,有焦夫子。國初時,人亡其名。以博學教導後進,故世以夫子稱。貌陋且怪,長目廣鼻,髯垂癭。性率不自飾,雖冠帶,往往爬搔捫虱。然為歌詩,有驚人句。今蜀人止能誦其一聯雲︰「兩輪日月磨興廢;一合乾坤夾是非。」
熙寧中,文與可因至天彭,館于徐公園。杯酒談笑中,肆筆成夫子像于亭之壁,曲盡寒酸態度。元豐壬戌,郡守聶子固,懼其歲久隱晦漫滅,遂徙其壁于郡圃凝翠亭,今不復存矣。有石刻在,世南嘗得其本。今人但見與可枯木竹石,未嘗見其為人物。坡公謂「與可詩文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誠哉是言也。
蜀昔有術士,精于談天,尤善戲謔。士夫或有以五行試其術,答雲︰「此人必已食祿,異時官至五馬。」咸強其筆于楮,以為它日證驗。于是索筆特書雲︰「目今斂板鞠躬,已見二千石在後。」莫不嘩然哂之,且誚雲︰「是乃挽米舟一水手,何為謬言如是?」術者雲︰「吾之術驗矣,請細思之。」方悟斂板鞠躬之說,莫不為之一笑。
今之作y者,皆借緋。堂除知縣亦借緋。太守則借紫。謂已經賜緋,則借。軍監則仍緋。邊郡節鎮,不俟賜緋,可借紫,謂之隔借。先作州,曾借紫,後得軍,則仍服緋。此皆甲令定制。比年張嵩,先知嘉興府,後知建昌軍,遂申朝廷雲︰「前任已蒙恩借紫,今任欲乞仍舊旨。」從之,遂為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