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安行乎善,而無所 避;中人覬福慮禍,故強為善,而不敢為惡;下愚瞀不畏禍,故肆為惡而亡所忌憚。
日用飲食,取給不必精也;衣冠禮容,苟備不必華也。若憫耕念織,將慚惕不暇,敢過用乎哉?
一毫善行皆可為,母徼福望報;一毫惡念不可萌,當知出乎爾者反乎爾。
惟儉足以養廉,蓋費廣則用窘。盼盼然每懷不足,則所守必不固。雖未至有非義之舉,苟念慮紛擾,已不克以廉靖自居矣。
飲寧淺酌,食必分器,戒乎留殘;衣必浣濯,破必縫補,戒于中棄。蓋萬物皆造化所畀予,深惡人殄壞之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人惟起居飲食日順其常,福莫大焉。昧者不悟其為福而徒歆慕榮利,不知榮利外物也,顧可當哉?
飲啄前定,毋庸強求。任目前所有則自如,想珍異不獲則心慊矣。自此理以推廣,凡貴賤亨屯無入而不自得也。
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然。世固有多行悖戾而未罹殃咎者,何也?天有顯道,疏網難逃,霖淫浸漬,人固未之覺,迨兩止則牆隕矣。
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為富貴所淫,則其視外物也輕,自然進退不失其正。
人情憚拘檢而樂放縱,初肆其情之所安,若未害也。操修不勤,威儀不攝;流入小人之域而不自覺,可不懼乎?所貴乎學問者,所以制其情之安肆也。
君子安分養恬,凡物自外至者,皆無容心也。得則若固有之,不得本非我有也,欣戚不加焉。豐不見其有余,夫何羨?約不知其為乏,夫何慊?義理先立乎其在我,故人欲弗之累也。
矜名譽,畏譏毀,自好也;忘檢制,肆偷情,自棄也。自好者,中人也,可導之使為善也;自棄者,民斯為下矣,不足與有為也。
知學則居貧無怨,學而探于道,則安貧能樂。常人貧則怨,小人貧則亂。
學成行尊,優入聖賢之域者,上達也;農工商賈,各隨其業以成其志者,下達也。夫子論上達下達,蓋以學者對小民而並言也。若夫為惡為不義之小人,彼則有敗亂耳,惡能達?
名者,實之賓也。實有美惡,名亦隨之。故溢美則為譽,溢惡則為毀,是以古者無毀譽,所謂直道而行也。
過而能改者,上也,聖人也;過而不貳者,次也,幾于聖也;有過而知悔,又其次也,抑亦可以為賢矣;下此則有文過而遂非者矣,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也。故曰︰“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吾夫子之所以嘆也。”
欲為君子,非積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見其為小人。故曰︰“終身為善不足,一旦為惡有余。”
常情處順適則安,值猜沮則懼。懼則知防,安則靡戒,故悔吝多生于念慮所不加,而動必檢飭者,可保無咎也。
君子有偶為小人所困,抑若自反無愧作,于我何損,又安知其不為進德之助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