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試之日,士人由和寧門入,徐行,執號樂衛士收數,成行而入,至集英殿門外,中官展視而收之。殿外掛混圖于露天,甚高。良久,天大明,了然分明,知位次,士人聚于殿門外。待百官常朝畢,方引士人進拜,列于殿下,宰臣進題,上覽焉。天子臨軒,天顏可瞻。起居贊曰︰“省元某人以下躬拜,再拜。”又躬身而退。各依坐圖行列而坐,每位有牌一枚,長三尺,冪以白紙,已書某人某鄉貫,或東西廊第幾人,不得移動及污損。坐定,中官行散御題,士人皆以御題錄于卷頭草紙上,以黃紗袋子垂系于項上,若有損污,謂之不恭,納卷所不收受。
散題後,駕已興,入內進膳,賜食于士子。
太學饅頭一枚羊肉泡飯一盞。
食畢,不見賜。謝恩或要登東作,旋則抱牌,卷卷子而往。衛士相引,而出亦不甚遠。既坐,而試不得,與鄰座說話。中官、從官雜處,董之宰執巡行至申時,天子復臨軒,納卷于殿廷。東廡階下之幕中,一中官監視收其牌及御題卷子,亦不容人臨時于納處展視。若至昏時,則見有傳者雲;“已不在黃甲矣。”士人每出一門,必書姓名于門東,歷四門,皆書姓名、押字。出時無號無人,押行亦不待人齊出。